文档详情

四川省主推技术汇总表

wan****2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5.50KB
约3页
文档ID:137889648
四川省主推技术汇总表_第1页
1/3

2013年四川省主推技术汇总表序号技术名称技术概述技术效应技术要点适宜区域推广注意事项技术依托单位1杂交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是水稻生产实现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及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极大地减轻了栽秧的劳动强度,还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是一项省工、省力、省秧田、省投资,并能获得高产的新技术全国各地试验示范和大田生产实践表明,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比常规手工插秧增收节支约150元/亩机插秧育秧的秧本比为1:80~1:100,节省秧田80%左右,用于增种夏粮或经济作物,即每亩本田节省0.08亩秧田,按种小麦计可增收28.8元(小麦平均240公斤/亩×1.5元/公斤);1个机手每天可栽插30-60亩大田,是人工栽插的60倍以上,每亩可节省栽秧工2-3个左右,人工按30元/个计,机械栽插费用为40元/亩,每亩可节省投入50元左右略本技术适应于四川省冬闲田和前茬作物为蔬菜、油菜等早茬田,也适应于光热条件较好的小麦等迟茬口田本技术为农机农艺交叉融合技术,且各自的技术性均较强,需要农机农艺部门的密切合作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四川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四川农业大学2水稻优化定抛技术该技术是我校和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集成保护性耕作、超高产栽培和轻简栽培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研发的一项新技术。

该技术既杜绝“满天星”抛栽导致秧苗分布不匀而出现的减产问题,也减轻了手插秧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做到了高效和高产的协调统一,近年来在生产上得到了大面积示范推广一般每亩可增产稻谷50-150公斤,增收节支200元以上选用高产优质杂交组合、旱育多蘖中大苗壮秧、稻田翻耕或免耕留茬、浇水拔秧、带泥定点抛栽保证秧苗相对有序分布、科学平衡施肥、浅湿交替灌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适宜在已有抛秧、免耕抛秧稻区和劳动力缺乏、劳动力成本高的区域推广免耕定抛宜选择保水性能较好的田块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3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该技术是我省在2000年引入国外强化栽培理念基础上,结合四川水稻生产实际研究提出的一种新型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2005年在全省一定范围示范,2006年大面积示范推广,是我省的一项水稻突破性重大增产技术措施一般比常规栽培增产15%-40%左右,每亩新增纯收益100元以上选择适宜高产优质杂交品种、培育旱育适龄壮秧、适时嫩秧早栽、合理稀植、采取三角形或正方形种植、合理平衡施肥、节水高效灌溉、综合防治病虫害适用于四川及类似生态区,最适宜于水源有保证的冬闲田(菜、蘑菇、绿肥)—稻两季田;次适宜于麦一稻、油一稻两季田。

特别注意移栽苗龄环节,力争做到小苗早栽以夺取高产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4玉米覆盖增密高产栽培技术本技术针对四川省玉米主产区气候灾害规律和生产上种植密度不足现状,研究提出玉米覆盖增密抗逆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覆盖栽培技术具有增温或御旱功效;二是缩行增密栽培可提高玉米亩产量盆周山地区采用“全膜增温覆盖技术”,可有效解决两头低温突出、秋季阴雨低温为害;盆地丘陵旱区采用“膜侧覆盖栽培技术”,可有效解决丘陵区土层浅薄、季节性干旱危害重的问题玉米覆盖栽培技术①全膜增温覆盖技术:在山区一般比露地栽培玉米增产10%,亩增收100元;②膜侧覆盖栽培技术:在丘陵旱区比露地栽培平均增产18%,平均每亩集雨节水39方,亩增收节支117元;③秸杆保墒覆盖技术:在漕坝地每亩比露地栽培平均增产1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亩增收节支115元,并降低地膜覆盖“白色污染”,生态效益显著1. 覆盖栽培技术(1)全膜增温覆盖技术要点:规范预留行、增温育苗、全膜覆盖、规范移栽;(2)膜侧覆盖栽培技术要点:沟施底肥底水、小垄双行、等雨盖膜、膜侧栽苗;(3) 秸杆(生物)覆盖技术:规范带植、育苗移栽、粉碎秸杆、行际覆盖、施用腐熟剂。

2. 缩行增密措施在当前亩植密度2500~2800株基础上亩增加700株,亩植密度为3200~3500株全膜增温覆盖技术可在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等山地玉米区推广;膜侧保墒覆盖栽培技术可在资阳、内江、南充等丘陵旱区推广,秸杆覆盖技术可在有条件的区域推广应用四川省各生态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各区玉米覆盖栽培模式应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地最佳的覆盖增密栽培方式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5茶叶优质安全高效种植技术该技术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是一项新型的茶叶生产安全、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其中心理论是集成茶树优良品种、茶-林-果(药、桑)立体种植、“畜(禽)—沼—茶”循环模式、修剪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覆盖、质量安全控制等七项技术,提出了以复合生态茶园组配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技术,实现茶叶生产安全、优质、高效该技术是多项先进创新应用技术的优化组合,已在乐山市11个产茶区县全面推广应用,2008年该技术获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在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下,不仅可节约成本,提高产量品质,还可使产品更加安全环保我市于2005年正式开始研究应用该技术,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该技术特别有利于茶树优势的发挥,增产提质效果十分显著,是一项能充分发挥茶叶增产提质潜力的重大技术,1、改茶树有性繁殖为无性繁殖,科学选用适宜无性系茶树优良品种;2、改单一种茶为茶-林-果(药、桑)立体种植;3、采取“畜(禽)—沼—茶”循环经济模式;4、改传统秋茶结束后修剪为春茶结束后修剪;5、改茶园长期单一施用化学N肥为测土配方施肥;6、茶叶中有害残留物关键控制技术:即实行鲜叶销售市场准入制和产品检测制度、实行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IPM”综合防治,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病虫害预测预报、科学使用和选用农药该技术可作为四川省茶区推广使用良种选抗性强、适宜绿茶品种,且早、中、晚搭配;茶-林-果(药、桑)种植不能过密一般每亩植树8—12株;修剪后要及时加强肥水管理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园艺总站6中低产田土改造及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我省在1989年开始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结合四川中低产耕地的实际,在建设中不断发展与完善,1999年起试验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2008年起正式大面积推广应用2000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十一五”全省共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高标准农田854万亩,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831.9万亩。

是我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重大增产技术措施改造提升后,每亩耕地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0-150公斤,省工、节药、节水、节肥等100元以上,每亩增收节支200-250元以上一是开展耕地平整、田型调整、田间渠道、集雨节灌、提灌设施和田间耕作道路等“田网”、“渠网”、“路网”“三网”建设二是开展增厚土层、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三是实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协调联动,集成推广耕地保育技术、耕地污染防治技术等四是实现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适用于四川的所有农业生产区域1、工程建设宜选在冬春季节实施,不务农时2、秸秆还田宜在大小春茬口准备,还田秸秆应保持60-70%水分,便于尽快秸秆腐熟四川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7旱地 “麦(芋)/玉/豆/芋”复合高产高效种植技术该技术是在旱地三熟“麦/玉/苕”的基础上发展为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经进一步结构调整和增加复种形成的旱地四熟种植模式改原有小麦为小麦或马铃薯、改甘薯为大豆、改大豆间作为套作,在玉米收获后增种一季秋马铃薯,实现全年高产高效与“麦/玉/苕”模式相比,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社会效益显著,有利大豆产业和马铃薯业快速发展。

新四熟种植模式比麦玉苕模式每亩可增产粮食5%以上,增收1000元以上1.规范开厢、微区轮作;2.免耕直播、秸秆覆盖;3.选用良种、合理搭配;4.适时播种、合理密植;5.科学施肥、控旺防倒;6.防治病虫、适时收获四川丘陵山区旱地乃至我国南方丘陵旱地均可种植1 大豆品种选用时,尽量选用耐荫力强、生育期较长的品种2 大豆播期确定上应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分区进行3、秋马铃薯品种生育期85天以下,并带芽播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大、省农技总站、广安市农技站、省农科院8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肥料田间试验、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一般比常规施肥增产6-8%,减少不合理化肥用量1公斤,节本增收30元以上在汇总分析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数据基础,根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作物品种、产量水平、耕作制度等差异,制定肥料配方和施肥方案,实现“科学、经济、环保”施肥全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其它技术综合应用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处、成都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