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上学期第13周训练试题考查依据:考点1. 城市化的进程2.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点城市化考纲定位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例题第一部分 双向细目表题型题号考点内容能力要求呈现形式分值预估难度系数选择题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应用我国某城市1990年和xx年的功能区分布简图40.72工业由市中心移向郊区的原因分析40.5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归纳安徽省1990~2030年城市化水平统计及预测40.54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归纳40.65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归纳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状况40.66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应用40.57城镇化进程的表现分析某市市区人口与用地变化示意图40.78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应用40.59“钟摆族”的特点应用“潮汐车道”方便“钟摆族”上下班40.510“潮汐车道”的设置目的应用40.611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分析雨水花园40.6非选择题12、(1)我国城镇化从1978年到xx年的变化特点说明我国城镇水平变化图和我国城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表120.612、(2)我国有哪些“城市病”列举90.513、(1)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60.713、(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原因比较、分析120.613、(3)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分析80.513、(4)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的措施提出90.6第二部分 训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xx·盘锦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城市1990年和xx年的功能区分布简图。
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规模扩大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D.形成城市带2.从1990年到xx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B.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C.为了缓解市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D.郊区劳动力素质高 (xx·河北质检)下图示意安徽省1990~2030年城市化水平统计及预测读图,完成3~4题3.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有( )A.xx~xx年已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B.xx~2030年城市化速度最快C.xx~xx年城市化速度减缓D.1990~1995年城市化速度最慢4.目前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A.水平较低,发展较快 B.水平较高,发展快C.水平低,发展慢 D.水平高,发展慢 (xx·衡水二模)下图反映了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状况读图,完成5~6题5.关于世界两类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50~1965年期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差不大B.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依然很快C.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接近发达地区D.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6.由图可知( )A.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下降B.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C.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多于欠发达地区 (xx·忻州模拟)读某市市区人口与用地变化示意图,完成7~8题。
7.xx~xx年,该市( )A.城镇化水平增速最慢B.城市总面积逐年增长C.农业人口逐年增长D.建成区面积与市区人口变化趋势相反8.图示反映该市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A.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B.环境污染加剧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交通拥堵日益加重(xx·江西六校联考“潮汐车道”方便“钟摆族”上下班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交通指示标识,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的车道钟摆族”指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区或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读图,回答9~10题9.对“钟摆族”的叙述最可信的是( )A.“钟摆族”多居住在高级住宅区B.“钟摆族”购房主要考虑环境质量C.“钟摆族”都自己驾车上下班D.“钟摆族”的形成与城市化有关10.“潮汐车道”的设置目的主要是( )A.优化配置道路资源 B.美化城市道路景观C.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D.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xx·全国卷Ⅰ·节选)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题11.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二、综合题(共56分)12.(xx·山东师大附中一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21分)材料一 我国城镇水平变化图和我国城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表表 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个)城市1 000万以上人口城市500万~1 000万人口城市300万~500万人口城市100万~300万人口城市50万~100万人口城市50万以下人口城市建制镇1978年19302225351292 173xx年6586102110313838019 410注:xx年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整理材料二 我国城镇化目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比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市建设缺乏特色1)分析材料一,说明我国城镇化从1978年到xx年的变化特点12分)(2)结合材料二,列举我国有哪些“城市病”9分)13.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35分)(1)根据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分析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6分)(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请说明其原因12分)(3)请从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8分)(4)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你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推进?(9分)第三部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解析:1.B 2.D 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城市规模扩大第2题,工业由市中心移向郊区的原因一方面是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是改善城市环境,再加上交通的发展所以不可能的是郊区劳动力素质高解析:3.D 4.A 第3题,注意该图横坐标时间间隔并不均衡据图可知,xx~xx年为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xx~xx年和1990~1995年时间段长短不同,但城市化水平增长数值相近,故xx~xx城市化仍在以较快速度增长,1990~1995年城市化速度更慢xx~2030年10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速度较慢因此D项正确第4题,从图中看出,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
因此A项正确解析:5.D 6.B 第5题,据图可知,1950~1965年期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差最大,A错;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速度慢,B错;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尚不到80%,而届时发达国家已接近90%,C错;目前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仅达到50%左右,仅接近发达地区1950年水平,D对第6题,由图可知,全世界城市人口在欠发达地区比例越来越大,在发达地区比例越来越小,所以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B对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例下降,但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数量依然上升,A、C错;目前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城市人口数量欠发达地区多于发达地区,D错解析:7.B 8.C 第7题,读图可以看出,该市建成区面积、城镇化水平、市区人口一直呈增长状态;城镇化水平不是每个时段增速都最慢第8题,该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城镇化水平以及人口的变化幅度,可能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解析:9.D 10.A 第9题,依据材料,钟摆族“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区或其他城市”,表明“钟摆族”的形成与城市化有关,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第10题,由材料“潮汐车道”概念及图示可知,“潮汐车道”的设置目的主要是优化配置道路资源。
11.解析:选C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充分利用雨水,同时减小了地表径流,起到控制雨洪的作用二、综合题(共56分)12.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图例和注记提示,从城镇人口数量、城镇化率和世界城镇化率的比较,城市(镇)数量和规模等方面总结变化特点第(2)题,城市病主要包括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就业问题等方面答案:(1)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率不断上升,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1996年以后城市化上升速度快;城镇数量不断增多,以中小城镇为主2)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压力增大任答3点即可)13.解析:第(1)题,城镇化标志之一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中可知,1980年以后上海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而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由此推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大约从1980年开始第(2)题,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原因可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状况等方面分析第(3)题,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会造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如环境污染加重),交通、住房条件变差等第(4)题,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镇经济等方面进行。
答案:(1)1980年以后上海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而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说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2)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3)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4)将城镇的务工人员转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扩大城镇用地规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