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相关长城的资料、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3、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的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二、讲授新课 图文对照,品味长城 1、教师指导观察第一幅图,让学生感受画面,学习第①自然段 ⑴、看第一幅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文是怎样描写的?作者的观察点是哪里?(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体实行重点观察读文时,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感受长城的雄伟,使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 形态──像条长龙(板书) ⑵、教师举例:“一万三千多里”到底有多长?二十年前,有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个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 学生完成练习:长城东起 ,西至 ,全长 ⑶、指名学生朗读第①自然段 2、学习第②自然段 ⑴、看第二幅图,说出你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作者的观察点又是在哪里?学生自由读第②自然段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抓住细节理解事物的特点学习作者使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所观察到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⑵、作者描写近看长城时,抓住了长城的哪一特点,然后围绕这个特点实行描写的?(高大坚固) 结构──高大坚固(板书) ⑶、高大坚固体现在哪?自由讲后完成板书。
城墙顶上:平整、宽阔 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 方形城台:用于呼应 ⑷、出示小黑板,在画有长城的结构示意图的小黑板上,找同学标出垛子、嘹望口、射口 教师总结: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突出了长城的气魄雄伟和高大坚固 学生齐读①②自然段,再次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3、这么高大坚固的长城,令“我”想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学习第③自然段 联想(板书) 学生讨论后归结到:想起了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⑴、学生默读第③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联系文中句子体会砖石多、重,运输的工具原始,环境险恶教师在此穿插«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教师范读第③自然段,学生认真听后告诉教师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学生自由讲) ⑶、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找哪一句话在感叹劳动人民的辛苦与伟大?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⑷、“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参考前文回答:条石多;条石重;没有先进的工具;山势陡。
⑸、教师归纳总结:“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才”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4、学习第④自然段 ⑴、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因为: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③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是独一无二的 教师总结:这句话,既是本文的最后一段,也是整篇课文的中心句,前三个自然段都是围绕它实行描写的 ⑵、带着对长城的赞叹之情,学生齐读第④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 1、教师指导学生依照板书总结全文 2、教师总结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是世界历史的奇迹,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为长城而自豪! 四、布置作业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想怎样向世界人民介绍长城呢?请写一篇导游词 板书设计: 长城 形态─象条长龙 伟 城墙顶上:平整、宽阔 大 长城 结构─高大坚固 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 的 方形城台:用于呼应 奇 联想─血汗、智慧凝成 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