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再认识

cunz****g66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KB
约5页
文档ID:156217123
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再认识_第1页
1/5

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再认识百年大计在教育,教育大计在教师这是早已形成 的社会共识十二五” 以来, 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2010 年 3 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规定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随后,省教育行政 主管部门分别下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的意见”,提出了要“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大力 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从培训的原则、内容、模式、 制度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如何把这些文 件精神贯彻落实到教师培训工作中去,责任的主体应该是各 级各类的教师管理机构和教师培训部门本文就教师培训部 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如何提高培训质量,从课堂 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角度进行再思考一、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法重构的基本思路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不能照搬老 套路,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确定接地气的培训内 容,突破传统的培训模式外, 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而重点又是要抓好课堂教学怎样才能检验授课教师完成了 预定的目标?如何引导授课教师以端正的心态和积极的行 动来配合培训部门,如期保质地完成各项培训任务?关键是 要建立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首先强调授课教师对自己 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其次要确定有授课教师、参训学员、 班主任、培训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体系使授课教 师能获取实在有用的信息, 以达到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这就是说教师培训部门要建立或 完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以调动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促 进其专业的发展而当前的教师评价理论一般是针对中小学 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而对成人教育特别是培训教师的课堂 教学评价理论太少以往的对教师评价大多是奖惩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不能对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监督、激励 和导向,这样不利于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因此,在大 力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过程中,不能走过场,要重视 培训的实际效果在改变培训的模式及方法的同时,还要制 订出一整套合乎培训教师实际的、合理的、公正的、具有可 操作性的、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才能确保 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基本模式——单项内比法 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旨在探索最佳培训方式,提升 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培训质量,完成培训任务,促进教师专 业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课堂教学是重点因此,对课堂 教学的评价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

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和 教师培训工作的复杂性, 建立一种 “单项内比法” 评价模式 即将教师课堂教学分解为七大块十八个单项,给每个单项赋 予不同的权重值,然后将每一个单项的统计结果进行排名, 然后将排名的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该模式主要是在教师课 堂教学内部的不同侧面进行比较,故称单项内比法该模式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表》 (见 表一),由参训学员填写;另一部分是《教师课堂教学效果 评价统计表》 (见表二),该表由培训管理部门根据(表一) 分项统计而得出的结果1)您认为被评教师值得称道的方面有哪些?(2)被评教师还有哪些不足之处?(3)从实际出发,您认为被评教师,有哪一、两个方 面急于并且完全可能改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表》分为七大块十八个单项, 从不同侧面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测评,基本上能反映 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该表格课后由班主任组织学员认真填 写表格下面的1〜3道附加测评题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效 果评价表》起辅助说明作用以下表格中的统计含义分别是:(1)f代表权重赋值;x代表测得的原始数据;一(一 测)代表权重后各单项的算术平均数; X1 代表各单项由算 术平均数转换为百分数字; p 代表名次;?代表各单项原始 数据总和; MT 代表总平均分。

2) 权重平均分:一(一权) =/n即将获得的各单项 原始数据相加()除以参与问卷的学员人数 (n)所得之商3) 百分制换算各项平均得分:X1 =―(—制)*100/f 即将权重各项平均得分(一(一重))分别乘以100再除以 对应项的权重分(f)所得之商4) 百分制各项均分排名:p = i即名次 ⑴ 为1、2、 3……185) 百分制换算后的总平均分: MT = X1 /18 即将获 得的各单项百分制换算后的平均分相加( X1 )后再除以 18(十八个单项)所得之商三、单项内比法评价模式的运用 在《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表》的基础上,经过统计得 出《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统计表》中—(—课) 、 X1 、 p、 MT 各对应项的具体数值而最终在评价结果反馈中能用到 的 p 和 MT 两个值:(1)关于p值在p栏目中的1〜18个名次中,将其 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即 1〜6为上等;7〜12为中等;13〜18 为下等 在任何一堂课中, 都可以从这十八个方面进 行内部比较其中属于上等的,就是这堂课优点所在,需要 保留和发扬光大;属于中等方面,则需完善和改进,争取向 上等发展;属于下等的几个方面,就是这堂课最不受学员欢 迎的地方,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解决的问题。

这样,教师就 明确的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在哪,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2)关于 MT 值按照学员对任课教师评价的一贯做 法:当 MT95 时,该教师的教学是很受学员欢迎的,其课堂 教学效果好, 培训质量就高 另外, MT 值的高低一般与 《教 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统计表》中最后一项“课堂教学效果整 体评价”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单项内比法最大的优点一是在任课教师课堂教学内部 的七大块十八个方面进行比较,不会给教师个体造成压力; 二是为教师非常明确的指出了缺陷和应该努力的方向;不足 之处就是统计过程有点耗时同时,不能明确得出某教师在 整体中的地位如果将(表二)进一步延伸,即可以得出某 位授课教师在教师整体中所处的地位(不在本文论述) 评价结果必须在第一轮课程结束后,由培训管理部门及 时告知任课教师,使其有时间为下一轮的培训课程做准备, 以利于在下一轮的课堂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工作,提 高培训质量 评价过程的本身就是对教师的一种督促 因此, 持续开展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应用在下一 个培训周期项目的改进中,这便是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真正 意义和价值所在。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