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血液课件:溶血性贫血

努力****83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7.08MB
约127页
文档ID:177973336
血液课件:溶血性贫血_第1页
1/127

1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2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增加 溶血性贫血3 溶血性贫血概述v 定义定义v 病因和发病机制v 分类和病理生理变化v 临床表现v 实验室检查v 诊断和鉴别诊断v 治疗 几种常见的溶血性贫血4溶血性贫血-定义&定义:定义: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本身或红细胞外环境异红细胞本身或红细胞外环境异常常使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使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寿命缩短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力而发生的贫血而发生的贫血5不同程度的红细胞破坏生理性破坏:生理性破坏:RBCRBC平均寿命平均寿命100-120100-120天每天约有天每天约有(0.8-1)%RBC因衰老破坏因衰老破坏(2(210101111个个RBC,RBC,约约40ml)40ml)溶血状态或代偿性溶血溶血状态或代偿性溶血:若溶血不严重,红细胞若溶血不严重,红细胞破坏速率在骨髓的代偿范围内,虽有溶血,但不破坏速率在骨髓的代偿范围内,虽有溶血,但不出现贫血出现贫血正常人骨髓潜在的造血代偿能力可正常人骨髓潜在的造血代偿能力可达正常水平的达正常水平的68倍倍)若红细胞寿命短于若红细胞寿命短于1520天,红细胞的破坏速度天,红细胞的破坏速度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则将出现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则将出现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6溶血性贫血概述v 定义v 病因和发病机制v 分类和病理生理变化v 临床表现v 实验室检查v 诊断和鉴别诊断v 治疗78数量异常数量异常质量异常质量异常相互作用异常相互作用异常红细胞膜异常膜骨架蛋白异常膜脂质异常正常红细胞:89m脾窦内径:24m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细胞表面积细胞体积成熟RBC特点:变形性红细胞结构特点红细胞结构特点 珠蛋白异常珠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异常血红蛋白病)珠蛋白肽链数量异常(海洋性贫血)红细胞酶缺陷 糖酵解途径酶(PK)缺陷致红细胞能量来源(ATP)不足,使细胞内钠增加10种酶缺乏可致溶血,以PK为代表磷酸已糖旁路酶(G6PD)缺陷致还原型谷胱甘肽减少,细胞易受氧化损伤由于氧化作用破坏Hb致海因小体形成,此种含坚硬珠蛋白变性小体的红细胞极易被脾索阻滞而清除7种酶缺乏可致溶血,以G6PD为代表13NADPH:还原型三磷酸吡啶核苷无氧糖酵解无氧糖酵解(EMP)1415由抗原抗体介导的红细胞破坏1617Direction ofblood flowFibrin18疟原虫毁坏两个红细胞 19溶血性贫血概述o 定义v 病因和发病机制v 分类和病理生理变化v 临床表现v 实验室检查v 诊断和鉴别诊断v 治疗20溶血性贫血的分类1 按临床发病和病情分类2 按溶血场所分类3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21按临床发病和病情分类 急性溶血 起病急骤,多为血管内溶血 慢性溶血 起病缓慢,多为血管外溶血22按溶血场所分类l 血管内溶血(Intravascular)红细胞破坏发生于血循环中,起病急,临床症状重。

l 血管外溶血(Extravascular)红细胞破坏发生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主要在脾脏、肝脏和骨髓起病缓慢,临床症状较轻23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u遗传性(红细胞内部异常)l红细胞膜缺陷 HS HEl红细胞酶缺陷 PK缺乏症 G6PD缺乏症l珠蛋白结构异常或合成障碍 异常血红蛋白病 海洋性贫血u获得性(红细胞外部因素所致)l免疫性 AIHAl微血管病性 HUS-TTPl生物或感染因素 疟原虫l化学因素l获得性膜缺陷 PNH24病理生理n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减少-贫血的病理生理 红细胞破坏后产物红细胞破坏后产物n根据红细胞在体内过早破坏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改变血管外溶血 红细胞所受损伤较轻损伤较轻微微,在脾、肝和骨髓中被巨噬细胞识别、吞噬后破坏(如AIHA)主要由于HbHb代谢产物增多代谢产物增多而引起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25尿胆原游离胆红素粪胆原血管内溶血 红细胞受到严重损伤严重损伤后直接在血循环中溶破(主要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输注低渗溶液、PNH等)主要由于血浆内游离血浆内游离HbHb的增的增多多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2627血浆游离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红蛋白升高血清结合珠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蛋白降低肾排出血红肾排出血红蛋白蛋白-血红蛋血红蛋白尿白尿长时间血红蛋白尿,长时间血红蛋白尿,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沉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沉积含铁血黄素,脱落积含铁血黄素,脱落后形成含铁血黄素尿后形成含铁血黄素尿超过肾阈28溶血性贫血概述v 定义v 病因和发病机制v 分类和病理生理变化v 临床表现v 实验室检查v 诊断和鉴别诊断v 治疗29临床表现v血管内溶血血管内溶血 起病急骤,短期大量溶血,引起腰背和四肢酸痛、头痛、呕吐、寒战、高热、面色苍白、血红蛋白尿和黄疸。

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30v血管外溶血血管外溶血 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三大特征因病程较长,对贫血多有良好代偿,症状较轻 由于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 病程中可并发再生障碍性危象(aplastic crisis)31溶血性贫血概述v 定义v 病因和发病机制v 分类和病理生理变化v 临床表现v 实验室检查v 诊断和鉴别诊断v 治疗32实验室检查确定是否有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破坏增加破坏增加的证据 2.红细胞代偿性增生代偿性增生的证据确定是何种溶血性贫血 鉴别溶血性贫血的特异性检查33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1 高胆红素血症 游离胆红素增高,结合胆红素常少于总胆红素的15%溶血性黄疸)2 粪胆原排出增多 正常 (40280)mg/24h 溶血 (4001000)mg/24h3 尿胆原排出增多 正常(03.5)mg/24h(05.9mol/24h)急性溶血时增多,慢性溶血时可正常344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 正常:(110)mg/L 血管内溶血:(10002000)mg/L,血浆呈红色或棕黑色5 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Hp)降低 Hp是血红蛋白的转运蛋白,形成Hp-Hb复合物,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从而保留铁和 防止肾小管损伤。

正常半衰期1.55天,结合后减 至910分钟正常 (0.51.5)g/L 血管内溶血时明显减少或消失 注意:肝脏疾病时可减少 结缔组织病、感染或恶性肿瘤时可增高356 血红蛋白尿 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超过Hp所能结合的量时(多大于1300mg/L),多余的Hb从肾小球滤出,成为血红蛋白尿7 含铁血黄素尿 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时368 乳酸脱氢酶增高9 外周血涂片有破碎和畸形红细胞10 红细胞寿命缩短37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证据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证据1 网织红细胞增多 0.050.22 周围血液中出现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1%Howell-Jolly小体(核残余物,1数个)幼粒细胞38Circulating nucleated RBC(arrow)in the peripheral smear 39The red arrow marks a circulating nucleated red blood cell.The green arrow marks an erythrocyte with coarse basophilic stippling.The blue arrow marks a Howell-Jolly body 403 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下降或倒置。

中、晚红细胞明显增多4 红细胞肌酸增高:年轻红细胞的肌酸含量高于老化红细胞5 X线检查显示髓腔扩大,骨皮质变薄41 项目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破坏过度 Ret比例 0.0050.015 Ret绝对值 (2484)109/L 异形RBC 00.6%骨髓红系增生 活跃 骨髓粒:红 24:1 比例缩小或倒置 血总胆红素 0.22mg/L (间胆为主)间接胆红素 0.12mg/L 尿胆原 1:20(+)1:40(+)粪胆原 40280mg/d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检查结果(1)42项目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破坏过度血游离Hb 20%海洋性贫血有靶形RBCRBC渗透脆性 开始溶血0.400.46%HS;海洋性贫血及 完全溶血0.280.32%某些Hb病抗人球蛋白试验 阴性 AIHA、药物免疫溶贫酸溶血试验 阴性 PNH高铁Hb还原试验 还原率75%G6PD缺乏杂合子74%31%显著缺乏 31%44项目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Hb电泳 用于发现异常Hb HbA2 1.053.12%轻型海洋性贫血 HbF 0.12.75%海洋性贫血HbH包涵体 阴性 海洋性贫血(HbH病)异丙醇沉淀试验 阴性 不稳定Hb热变性试验 阴性 不稳定Hb,10%有诊断意义45溶血性贫血概述v 定义v 病因和发病机制v 分类和病理生理变化v 临床表现v 实验室检查v 诊断和鉴别诊断v 治疗46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和诊断鉴别!病史:家族史、地域性、饮食和药物接触史 广州广州344例溶血性贫血中,异常血红蛋白病占例溶血性贫血中,异常血红蛋白病占48.3%、酶、酶缺乏症占缺乏症占25.9%、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占占8.1%、PNH占占7.6%、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占占1.2%哈尔滨哈尔滨110例溶血性贫血病人中,例溶血性贫血病人中,PNH 占占58.2%、AIHA占占34.6%、HS占占2.7%!症状和体征:黄疸、肝脾大47l 实验室检查 有无贫血;是否为溶贫;溶血部位(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的病因。

48 血管内、外溶血的特征和鉴别 特征 血管内溶血 血管外溶血 病因 外在异常、获得性 内在缺陷、遗传性 临床经过 多急性,少慢性 慢性,有溶血危象 贫血 较重 较轻 黄疸 常明显 可轻可重 肝脾肿大 不明显 多显著 RBC形态异常 可见 常见 血游离Hb 明显 无或仅轻度 Hb尿 常见 无 含铁血黄素尿 慢性者常见 无 血清Hp 明显减少 轻度减少或正常 脾切除治疗 无效 部分有效49鉴别诊断鉴别诊断l贫血伴有网织红细胞增多 出血 IDA或MgA治疗恢复期l贫血伴黄疸 无效造血(如MDS)体腔或组织内出血l黄疸不伴贫血 胆红素结合障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药物诱发性高胆红素血症 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50溶血性贫血概述溶血性贫血概述v 定义v 病因和发病机制v 分类和病理生理变化v 临床表现v 实验室检查v 诊断和鉴别诊断v 治疗几种常见的溶血性贫血o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o 血红蛋白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海洋性贫血)o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o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52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o 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异常引起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o 为遗传性膜缺乏病中最多见者53发病机理锚蛋白(ankyrin)缺乏带3蛋白缺乏膜收缩蛋白缺乏带4.2蛋白缺乏54数量异常数量异常质量异常质量异常相互作用异常相互作用异常RBC膜面积缩小表面积/体积变形性红细胞球形化机制红细胞球形化机制球形红细胞溶血机制:RBC面积缩小表面积/体积变形性典型HS轻型HS无症状携带者重型 HS59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再障危象时降低)MCHC增高:=血红蛋白(g/L)/红细胞百万数骨髓红系增生,幼红细胞比例增高球形红细胞增多:体积小、失去正常的双凹圆盘形而呈球形,细胞中央浓密而缺乏苍白区,细胞直径变短但厚度增加,较均匀一致。

比例大于10%61实验室检查(2)-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测定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水溶液内所能承受的吸水膨胀能力,主要受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值的影响HS时红细胞表面积/体积比值低,因而渗透脆性高正常 开始溶血 0.42%0.46%完全溶血 0.28%0.32%HS 开始溶血 0.50%0.72%完全溶血 0.42%细胞渗透脆性增高的程度与球形红细胞的数量成正比,与血红蛋白浓度无关65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海洋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66血红蛋白病(Hemoglobinopathy)珠蛋白肽链分子结构异常 异常血红蛋白病珠蛋白肽链数量异常 海洋性贫血 一组遗传性血液病,临床可表现溶血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或因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增高或减低而引起组织缺氧或代偿性红细胞增多所致紫绀67异常血红蛋白病u 异常类型异常类型l氨基酸替代:GAACAA致26谷赖(HbE)l氨基酸缺失:缺失15个l氨基酸重复嵌入:l珠蛋白肽链末端延长或缩短:lRBCRBC破坏机理破坏机理:Hb分子间易发生聚集或形成结晶,导致RBC硬度增加,无法通过直径比其小的微循环而被单核-吞噬细胞所吞噬。

68镰状细胞贫血(Sickle cell anemia)分子病变:链基因第6位密码子突变 GAGGTG(腺嘌呤胸腺嘧啶)6谷缬(HbS)(6谷赖-HbC)HbS分子间相互作用聚合成多聚体,溶解度低,连接成丝状,致细胞镰变69l慢性溶血性贫血l疼痛危象(血管阻塞危象)临床:慢性溶血性贫血 疼痛危象(血管阻塞危象):僵硬的镰状细胞梗塞血管致组织缺氧,坏死,并出 现剧痛(骨痛、胸痛、腹痛)器官损伤(心、肺、脑、肾等)治疗:预防感染和防止缺氧,发作时供氧、输血羟基脲:激活HbF,抑制HbS聚集72海洋性贫血(thalassemi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一种或几种珠蛋白基因的缺陷或缺失,相应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珠蛋白链比例失衡,造成正常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并出现病理性肽链聚合或包涵体,从而引起病理生理变化及相应临床表现7475海洋性贫血 链是组成HbA(22)、HbA2(22)和HbF(22)三种血红蛋白的珠蛋白成分,其减少或缺乏将使这三种正常血红蛋白的合成减少胎儿和新生儿的主要血红蛋白为是HbF(22),链缺乏将使链聚合成HbBart(4)后者氧亲合性高,很难在组织中释放氧婴儿出生后,链基因的活性减弱,链基因活跃,链合成的减少使HbA合成减少,过多的链聚合成四聚体成为HbH(很不稳定,易氧化沉淀,在红细胞内形成包涵体)。

遗传形式 正常人自父母双方各继承2个珠蛋白基因,构成/基因型静止型海贫:-/标准型海贫:-/-,-/HbH病(4):-/-Hb Bart(4):-/-(胎儿水肿综合征)临床表现静止型携带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性状型):标准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性状I型):无贫血或症状,轻度红细胞形态变化HbH:轻或中度贫血,红细胞低色素,靶形细胞HbBart(胎儿水肿综合征):宫内或产后数小时死亡78海洋性贫血 由于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HbA(22)显著缺乏或全无,但链继续大量合成,HbF(22)成为主要的血红蛋白成分,其氧亲和性高,造成组织缺氧,刺激红细胞生成素增加,红髓造血明显增加过多的链可游离存在或聚合成不稳定的多聚体,在红细胞内沉淀形成包涵体,使红细胞膜僵硬,不能释放致外周血中造成严重的髓内溶血,引起无效性红细胞生成遗传形式纯合子海洋性贫血:0/0 重型 +/+中间型或重型杂合子海洋性贫血:0/轻型 +/双重杂合子海洋性贫血:0/+中间型或重型 (*+部分障碍;0完全缺失)临床表现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杂合子型)轻度贫血,小细胞低色素,HbA2增高中间型海贫 中度贫血,HbF增高重型海贫(Cooley贫血)(纯合子型)重度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生长迟 缓、骨质疏松,HbF增高81临床表现和实验检查溶血性贫血脾大生长发育迟缓小细胞低色素靶形细胞HbF增高骨质疏松82hair-an-end83治 疗输血输血脾切除脾切除Allo-HSCT基因治疗基因治疗84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海洋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8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由于红细胞表面吸附有抗体及/或补体,引起红细胞过早破坏而导致的一组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根据抗体作用性质不同分为v温抗体型:IgG(血管外溶血),可为原发和继发v冷抗体型:IgM或IgG(血管内、外)温抗体型AIHA的病因分类原发性继发性 87红细胞破坏机制 包被IgG或C3b的红细胞与巨噬细胞表面IgG-Fc或C3b受体结合后,可被整个吞噬,或部分红细胞膜被拖住消化,使膜缺损,虽然红细胞可自行封闭,但由于膜反复丢失,红细胞即趋向球形,最终在脾或肝内破坏88临床表现多数起病缓慢,呈反复急性发作经过的慢性型感染后可突然发病,病情重黄疸,脾大、肝大合并血小板减少时称Evans syndrome89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片 球形RBC、幼RBC 网织红细胞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LDH增高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幼RBC增多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test)直接(DAGT):检测RBC膜上有无吸附抗体或补体(IgG或C3b)间接(IAGT):检测血清中有无游离的抗体,阳性示抗体合成量多或红细胞破坏后释放,表示病情严重90抗人球蛋白试验机理9192诊断溶贫症状、体征近4个月内无输血或服用可疑药物史DAGT阳性93治疗病因治疗糖皮质激素:强的松(11.5)mg/kg.d,口服(开始剂量要足)(急性发作,贫血严重者最初可静滴氢化可松)一周内血红蛋白稳定,此后上升。

血红蛋白正常后维持治疗剂量一月,再逐渐减量,用最小剂量(510mg/d)维持,至少36个月激素治疗无效(足量治疗3周病情无改善)或最小剂量大于15mg/d时应考虑其它治疗94脾切除机理:产生抗体的器官 致敏RBC破坏的主要器官切脾适应症:激素治疗无效 激素依赖(强的松维持量15mg/d)不能耐受激素治疗或激素使用有禁忌者95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胞素等 激素或切脾治疗无效者(10%)、脾切除有禁忌者 输血:严格掌握适应症,少量,采用洗涤RBCRituximab(抗CD20单克隆抗体)大剂量丙种球蛋白96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海洋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97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红细胞膜获得性缺陷引起的对激活补体异常敏感的慢性溶血性贫血l 发病机理复杂性l 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是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患者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均有膜蛋白缺失98发病机制发病机制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RBC对补体敏感性增加补体激活途径中两个关键部位调节异常RBC表面的补体抑制剂缺乏造血干细胞PIG-A基因突变99101正常红细胞膜上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补体调节蛋白为GPI锚链蛋白 衰变加速因子(decay accelerating factor,DAF,CD55),可加速转化酶的分解和衰变,从而防止C3或C5的活化,阻止补体活化过程的继续和放大。

膜攻击复合物抑制因子(membrane attack complex inhibition factor,MACIF,CD59)(反应性溶血膜抑制因子),可防止C9的聚合和MAC的形成102补体激活可致红细胞膜破坏补体激活可致红细胞膜破坏103 PNHPNH时时,PIG-A,PIG-A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突变,导致GPIGPI合成障碍合成障碍,红细胞缺乏补红细胞缺乏补体调节蛋白体调节蛋白(CD55(CD55、CD59)CD59),因而对补体溶血的敏感性增高,因而对补体溶血的敏感性增高104发病机理PIG-A基因突变GPI合成障碍红细胞膜上CD55和CD59缺失红细胞对补体敏感性增加,易被破坏105临床表现血管内溶血 首发症状以贫血为主,1/4为血红蛋白尿 阵发性或加重发作性血红蛋白尿(酱油色或红葡萄酒样)是典型症状,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发生以后半夜或黎明前后最明显严重者伴有乏力、胸骨后或腰腹痛、发热为什么睡眠时溶血会加重?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CO2潴留使血PH值下降血流缓慢,组织器官内酸度增加106Black Mornings,Yellow Sunsets A Day with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107血栓40%的病人在病程中并发血栓,是PNH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原因u 促凝活性增加:u 纤溶功能受抑:u 一氧化氮消耗:108一氧化氮消耗与血栓109血栓部位 肝静脉(Budd-Chiari syndrome)肠系膜静脉 门静脉 脑静脉 肾静脉 皮肤静脉 眼静脉 110骨髓衰竭粒细胞减少:感染血小板减少:出血骨髓增生减低:血管内溶血血栓骨髓衰竭112实验室检查血象:严重贫血。

粒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半数全血半数全血细胞减少细胞减少)骨髓象:增生活跃,红系造血活跃血管内溶血的实验室检查尿液:尿隐血阳性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113PNH的特异性血清学检查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 test)观察患者洗涤RBC在酸化血清中孵育一小时后有无溶血及溶血程度,以血清作为补体来源国内外公认的诊断PNH的依据PNH溶血度一般10%Thomas Hale Ham(1905-1987)114115蔗糖溶血试验 低离子强度溶液中补体活性增强 PNH红细胞与蔗糖孵育后溶血明显敏感性高,特异性低,仅作初筛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本身无溶血作用,但在血清成分的协同下,可通过补体替代途径激活补体,使PNH的RBC溶解116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59和CD55 阴性细胞(红细胞、粒细胞)5%117诊断临床表现符合PNH,酸溶血、蔗糖溶血、蛇毒因子溶血或尿含铁血黄素试验中有任何两项阳性;或以上试验仅一项阳性,但有肯定的溶血实验证据,均可诊断FCM检测两类细胞(红细胞和粒细胞)同时有CD55和CD59缺乏118治疗避免各种诱发因素(感染、药物、过劳、精神紧张),减少溶血的发生输血:益处-纠正贫血,制止或减轻溶血(骨髓产生补体敏 感RBC的量随输血而明显减少)危险-增加补体的供应,加重溶血 措施-输洗涤RBC或冷冻RBC119控制溶血发作 右旋糖酐:糖皮质激素 碳酸氢钠 维生素E促进红细胞生成 雄激素:铁剂:小剂量(1/10-1/3)(补铁后红系增生,补体敏感RBC增多;铁增加活性氧的产生诱发溶血)120Eculizumab-抗补体抗补体C5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艾库组单抗,(艾库组单抗,Soliris)121Eculizumab(300mg/支)剂量和用法induction dose:600 mg every 7(2)days for 4 doses;then 900 mg 7(2)days maintenance dose:900 mg every 14(2)days 共52周用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配成5mg/ml浓度,在25-45分钟内输注Eculizumab in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LDH Eculizumab 2199.7157.7IU/L 327.367.6IU/L Placebo 2258.0154.8IU/L 2418.9140.3IU/L124血栓形成的防治 对曾有VTE者考虑华法令或肝素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 根本性治愈方法 指征:反复的威协生命的血栓并发症 难治性输血依赖的溶血性贫血 骨髓衰竭综合征125预后良性慢性疾病过程,多数病人伴中重度贫血但仍长期存活,少数可自然缓解死亡原因l 国内:感染、血栓、贫血性心脏病、脑出血l 欧美:血栓、脑出血126l定义:红细胞破坏增加l发病机制:内部因素(遗传性):膜、酶、珠蛋白 外部因素(获得性):免疫和非免疫l实验室检查:红细胞破坏增多和红细胞代偿增生证据 特异性检查:渗透脆性试验(HS)抗人球蛋白试验(AIHA)Ham试验(PNH)127。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