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的总方差成份初始特征值提取平方和载入旋转平方和载入合计方差的%累积%合计方差的%累积%合计方差的%累积%19.12182.91682.9169.12182.91682.9169.06182.37682.37621.38212.56395.4781.38212.56395.4781.44113.10295.4783.3563.24098.7184.1411.282100.00058.666E-167.879E-15100.00063.199E-162.908E-15100.0007-1.171E-17-1.064E-16100.0008-2.468E-17-2.244E-16100.0009-2.664E-16-2.421E-15100.00010-3.410E-16-3.100E-15100.00011-7.122E-16-6.475E-15100.000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运用SPSS19.0对原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上表表中内容包含11个变量初始特 征值及方差贡献率、提取两个公共因子后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旋转后的两个公共因 子后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第一成分的初始特征值为9.121,远远大于1;第二成分的 初始特征值为1.382,大于1;从第三成分开始,其初始特征值均小于1,故因此选择两 个公共因子便可以得到95.478%的累计贡献率,即表示两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约95%的总 方差,结果理想。
公因子方差初始提取X11.000.843X21.000.969X31.000.922X41.000.894X51.000.956X61.000.985X71.000.993X81.000.997X91.000.989X101.000.997X111.000.958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从上表的结果可知,这11个变量的共性方差均大于0.5,且大部分都接近或者超过 0.9,故表示提取的两个公因子能够很好地反映原始变量的主要信息上图的信息表达的内容和公因子方差表的内容一致,碎石图中明显发现第一个公因子和第二个公因子变化最大,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5.48%这就说明从11 个变量提取 的两个公因子可以表达足够的原始信息成份矩阵成份12XI.895-.205X2-.749.638X3.791-.545X4.779.535X5.946-.247X6.923.366X7.997-.001X8.997.064X9.993.062X10.929.367X11.973.109提取方法:主成份a.已提取了 2个成份上表表示用主成分的提取方法得到旋转前的的因子负荷矩阵,根据0.5的原则,因 子1在11个变量都有很大的负荷,因此可以认为因子1反应的是总体城市化的综合情况。
因子2在第二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X2、第三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X3、地方财政收入X4 变量上有较大的负荷,因此可以说明因子2反映的是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因子旋转成份矩阵a成份12XI.874-.282X2-.691.701X3.740-.612X4.823.465X5.921-.329X6.951.283X7.993-.088X8.998-.024X9.994-.025X10.957.285X11.978.023提取方法:主成份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四分旋转法a.旋转在3次迭代后收敛采用四次方最大旋转后,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同样根据0.5原则可知,因子 1可以支配这11个变量,反映的是总体情况因子2可以支配第二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 X2、第三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X3,反映的是产业结构因子这个与上面没有旋转的第 二公共因子包含的内容略有差别,这说明该旋转对因子负荷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故可以得到旋转后的因子分析模型为:X =0.874 F -0.282 F 112X =-0.691 F +0.701 F2 1 2X =0.74 F -0.612 F3 1 2X =0.823 F +0.465 F412X =0.921 F -0.329 F5 1 2X =0.951 F +0.283 F612X =0.993 F -0.088 F7 1 2X =0.998 F -0.024 F8 1 2X =0.994 F -0.025 F9 1 2X =0.957 F +0.285 F10 1 2X =0.978 F +0.023 F11 1 2成份得分系数矩阵成份12X1.085-.156X2-.041.467X3.052-.400X4.119.379X5.088-.187X6.124.255X7.109-.010X8.113.036X9.112.035X10.125.256XII.113.069提取方法:主成份。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 四分旋转法构成得分成份1211.000.0002.0001.000成份得分协方差矩阵提取方法:主成份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 四分旋转法构成得分采用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系数如上表所示,故可以得到因子得分函数为F =0.085 X -0.041 X +0.052 X +0.119 X +0.088 X +0.124 X +0.109 X +0.113 X +0.112 X1 1 2 3 4 5 6 7 8 9 +0.125 X +0.113 X10 11F =-0.156 X +0.467 X -0.4 X +0.379 X -0.187 X +0.225 X -0.01 X +0.036 X +0.035 X2 1 2 3 4 5 6 7 8 9 +0.256 X +0.069 X10 11 根据上述得出的因子得分函数,并构造社会发展水平评估函数,由方差贡献率求城市化进程评估函数:Zi=82.916%Fl+12.563%F22006-2010年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发展指数年份ZiF1F22006726.6603798.7927512.08572007842.8866948.2354450.909520081073.2351204.702591.771120091440.5891622.736756.83720101939.1862179.871048.519上表所计算出来的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发展指数的各个值仅代表了某一年的城市 化发展水平,因此为了反映2006年到2010年的城市化发展进程,需要计算各个指数的 增加值,逐期增加值=本期实际值-上期增加值。
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发展指数增加值年份Zi增加 值F1增加 值F2增加 值2007116.2264149.4427-61.17622008230.348256.4662140.86162009367.3544418.0341165.06592010498.5974557.1341291.6825为了更详细的研究黑龙江省的城市化发展进程,现对上述表格中所隐含的信息做充分的分析和探讨,以求充分的认识其发展趋势首先看城市化进程总指数的发展: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总指数Z增加值Zi增加值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总指数增加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城市化 进程稳定发展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在政府“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大力扶植下, 以及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黑龙江省近年来的经济稳定快速的发展,这对推动黑龙江省的城市化进程有很大的作用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综合指数F1增加值的第一公共因子,具有综合反映总体的发展情况的作用,这与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总指 数 Z 有略微的差别,但是究其本质,两者可认为一致正如城市化进程总指数 Z 的增 加值所反映的一样,上图中城市化进程综合指数增加值也是保持稳定增长,这说明近年来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与目前黑龙江的现状相吻合。
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指数F2增加值口 F2增加值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指数 F2 包含的内容有两个:第二产业总产值占 GDP 比重X2、第三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X3第二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 在我国包括工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 业是指在再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包括除第一和第二产业外的 其他各行业总所周知,黑龙江省最初以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工业基地闻名全国,之 后,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逐渐突出本地特色优势,逐渐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并对黑 龙江的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如上图所示,2006年的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指数增加值处于负值,主要原因是第 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在GDP的比例中处于负增长而在2007年开始,这种情况 好转,并连续保持两年,在 2009 年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是因为黑龙江政府为促进经济 的平稳较快发展,对经济结构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经济发展, 这对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