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历史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进行了全方位的变法,但它最终却是以失败而告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王安石明确提出,要像唐初魏征辅助李世民那样,“能以数年之间,而天下几致刑措,中国安宁,夷蛮顺服”,达到在北宋中叶再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材料二 对于王安石的变法,元丰年间的枢密院检详官梁焘曾指责说: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以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以上均摘自《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材料三 《宋史·王安石传》载:熙宁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个人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结合上述问题,进一步谈谈你对变法的认识8分)【解析】 第(1)问,注意语言的学科性和逻辑性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根本原因一定要透过材料表面信息看到其实质;关于认识一定要紧紧抓住命题意图来回答答案】 (1)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达到富国强兵、封建盛世的局面2)急功好利,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3)原因: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极力阻挠和反对认识: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最终不一定能成功,促成变法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2.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垢病之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似吸贵就贱,用近求远——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 (苏)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4分)(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的是王安石的哪一项变法措施?抨击的理由是什么?(5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的经济工作的建议6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市易”“市易司”说明是实行市易法,由材料二中“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说明是均输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收入和市场垄断视角分析成效第(2)问,第一小问,由“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说明是青苗法;第二小问,从“吏缘为奸”“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等信息中概括答案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建议可以从政府管理与市场发展关系角度思考作答答案】 (1)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成效: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措施:青苗法理由:造成官吏徇私舞弊;增加了地方政府负担3)政府不可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关注民生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
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新法必定失败——摘自新浪网读书博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根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核心因素9分)(2)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是当时非议最大的改革措施,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的政治方面的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注意结合材料信息,“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从中可以得出二者成败的原因第(2)问,难度较小,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回答即可,从材料“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中,可以直接根据分析答案】 (1)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因素:是否有新生力量的支持或是否有支持或推动社会变法的社会基础)(2)青苗法实施后,许多地方官员强制农民“借贷”,民众没有从中得到实惠,缺乏社会(群众)基础;青苗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孝文帝(467—499)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2)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4分)(3)两次改革各自的反对势力有哪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反对者”最不满的措施4分)(4)我们从以上改革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3分)【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两次改革中一个是少数民族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的,一个是为摆脱危机而进行的,故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改革的成效”实际上就是要求回答改革的积极作用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回答启示时要结合当前的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背景: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目的:都是维护其统治2)侧重点:前者是汉化政策;后者是理财策略成效:孝文帝改革促使了北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孝文帝改革:鲜卑上层旧贵族和守旧势力王安石变法:大官僚大地主等势力措施: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4)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范仲淹《奏上时务书》材料二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熙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熙宁六年三月,置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熙宁八年六月,颁《诗》《书》《周礼》“三经义”于学官。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材料三 朱熹尝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宋史》(1)材料一中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列举其具体解决措施5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张的相同之处,并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8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2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可以概括出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第二小问,从“官乱于上”可推断出官场的腐败,由此可知要采取的措施是整顿吏治和改革取士制度;第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整顿吏治和取士两个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的信息并结合材料一可以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看法从培养人才、为改革服务等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材料中“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说明用人不当,从“卒之群奸肆虐”可以概括出危害百姓的现象,联系所学从改革阻力角度回答。
答案】 (1)源头: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途径:清明吏治;改革取士制度措施:吏治:改革文官升迁方法;严格“恩荫”制度任答一点即可)取士:改革贡举制(改革科举制)2)相同: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明经为主(重策论)看法: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任答两点即可)(3)因素:与守旧派发生冲突;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材性智愚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家常有盈余,而不至狼狈也贫者……一醉日富,无复盈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填沟壑,而不知其悔是以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民常假贷富民以自存,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贵以保其生也——《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材料二 彼富民为之则害民,今县官为之乃所以利民也青苗钱令民愿取则与之,不愿者消不强焉收获之际令以中价折纳谷麦,此乃所以救贫者之乏,息富民之贪暴也——《宋会要辑稿·良贷》(1)材料一认为造成当时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当时的实际原因是什么?(6分)(2)材料一中观点的实质是什么?(3分)(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青苗法的态度有何不同?二者的根本分歧在哪里?(6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可直接引用材料有关内容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北宋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回答。
第(2)问的实质体现了作者的阶级属性第(3)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判断其态度,从材料中找出导致其分歧的依据答案】 (1)“材性智愚不同”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负担沉重2)维护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3)前者反对实行青苗法,后者则主张实行前者主张维护高利贷盘剥,后者认为高利贷盘剥是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