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具有以下重要特征:,1、强烈的抒情性: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充满作者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2、和谐的音乐美:节奏鲜明,音调铿锵,讲究押韵 3、语言:凝练,形象,含蓄考点精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要求:D,古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依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分为四言古体、五言古体、七言古体、杂言古体 古体诗语言接近口语,形式比较自由,不讲求平仄、对仗,表现方法多样,多有名篇杰作,是一份珍贵的诗歌遗产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两句组成一联,每联有专门名称: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一作腹联);七、八句叫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律诗有严格的平仄、押韵、对仗规定 绝句,又称“绝诗”,每首四句,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两种绝句在平仄、押韵的规则上,完全按照律诗的格式,但对仗比律诗灵活自由,甚至可通篇不对仗。
语言鉴赏,炼字,理解诗句,品味词语,语言风格,内容意境鉴赏,意象、意境,主旨,诗眼,句意、情感,表达技巧鉴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back,命题角度,错误诊疗,back,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扬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美,三四句用“忽起、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的动态美,诗歌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一副美丽的雨后池塘春景图back,Go 13,1、漏掉信息 对诗歌的信息不能全面把握,在回答问题时不能把问题所涉及的信息如数表述出来 2、无中生有 将题目的要求置之脑后,凭主观想象给诗歌添加信息 3、欠缺术语 因事先没有掌握一些鉴赏的常用术语,往往不能准确表达,以致丢分 4、答案概念化 答案只是照搬照抄概念,没有结合诗歌的具体材料作分析back,Go 12,鉴赏步骤,back,一、阅读准备,1、看题目。
2、看作者 3、走近作者back,Go 19,题目常常的切入点,它往往能提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和主旨 如: 陶渊明 归园田居 王昌龄 送柴御史 王 建 雨过山村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1、看题目,back,Go 15,(1)通过作者来确定朝代,了解朝代背景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处于社会动荡之际,诗风苍凉雄健,倡导建功立业! 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靡,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2)看作者的创作风格 一是主体风格: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豪放派婉约派,2、看作者,back,Go 15,二是个体风格: 曹操诗豪放磅礴 渊明诗淡远闲静 昌龄诗雄壮豪迈 太白诗激越豪放 少陵诗沉郁顿挫 乐天诗平易浅近 摩诘诗恬淡优美 长吉诗奇诡谲幻 牧之诗旷达绰约 义山诗含蓄典雅 贾岛诗清寒峭瘦 李煜词颓蘼伤感 晏殊词明朗疏淡 永叔词清丽明媚 希文词苍凉悲壮 柳永词婉约缠绵 东坡词雄浑豪放 少游词小巧真切 易安词委婉清新 姜夔词清峭秀远 稼轩词雄奇奔放,3、走近作者 了解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
back,Go 15,二、鉴赏准备,1、类型分析法 2、字词分析法 3、诗句分析法 4、意象分析法 5、情景关系分析法 6、整体赏析分析法,back,类型分析,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边塞诗,思乡诗,闺怨诗,back,Go 19,,意象与意境,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提问变体】 某些词语的内涵是什么?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题方法点拨】 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2、概括形象特点;3、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答题步骤】,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年全国卷)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现出了山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02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很多考生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提问: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参考答案】本诗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诗做一点分析,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春已暮而未老,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烟雨等暮春景象触动乡思, 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天衣无缝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首句以春柳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即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炼字与诗眼,【提问变体】 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某一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传神的字,你认为该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 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极富诗情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提问:请谈谈“侵”“拂”两字的妙处参考答案】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让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云光山色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脉脉绵绵,写出自然造化发生之机 例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注:艭:小船海幢,即海幢寺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答案】: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一句统领全诗,【提问方式】 某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 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什么看法? 【方法点拨】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抓住某一句(字或词)就成了把握全诗的线索,进一步把握它的深刻含义、修辞意义和情感意义对我们全面理解诗歌有导向作用。
【答题步骤】 第一步,该词(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该词(句)在全诗所起用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南宋后期诗人 提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辽宁卷)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四川卷),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解析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解析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第一问)内容有两个方面:“聚”和“散”,“匆匆”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第二问)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宋词在写离别相思的内容时,通常上下两阙分写聚、散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什么手法?从全词内容具体说明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三、鉴赏表述,1、明确要求 2、自选角度型题目的解答思路 3、一题多问型题目的解答思路 4、对比型题目的解答思路 5、主观题型的表述技巧,back,back,A. 明确题干要求 审清题意,审准角度。
B. 明确答题要求 注意诗中“三意” 意念:诗人心中的念头、志向、情感、情调等 意象:诗人表意时借用的一个个形象(物体) 意境:由意象组成,表达诗人情感的整体画面或境界,1、明确要求,主观的情思,客观的景物,,,,,Go 21,1、这类题目常常要求写50100字的鉴赏文字 2、要选好鉴赏的角度和内容 3、要掌握鉴赏形象、语言、技巧以及评价思想内容的基本表述格式,一般采用总分式或分总式2、自选角度型题目的答题思路,注意答题中易出现的问题: 1、开头就具体阐述,没有观点句,让阅卷老师不知所云 2、或翻译诗句,或复述内容,没有分析 3、没有明确角度,明确重点,面面俱到 4、脱离诗歌本身,想当然 5、不熟悉常用术语back,Go 21,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你读出了什么?,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表达梦醒后其处境的无限凄凉通过对繁华生活的梦境对当前的处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猛醒后的悲哀越是浓重,对昔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是凄凉。
答案要包括三点: 1、读出了什么?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back,Go 21,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用对比的手法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back,Go 21,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艺术手法来描写海棠什么样的特点? 运用拟人、借代(红妆代指女子)的修辞手法,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实写海棠的色和香,虚写海棠的神态作者笔下的海棠在东风夜色中泛着光彩,吐着芬芳,像一个睡美人,娇慵而柔媚抒发了诗人的爱花惜花之情 答题一定要按照题目的要求依次做答back,Go 21,4、对比型题目的答题思路,1、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角度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2、审清题目明确比较的角度,扣住诗歌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3、立足于诗歌,力求准确精炼、有理有据,切忌空谈或随意back,Go 21,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余 张 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1、从两首诗的内容来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朱诗表达了应试者在考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张诗肯定了朱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比”的手法如朱诗中以新妇自比,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back,Go 21,5、主观型题目的表述技巧,1、写了什么? 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 意象、意境、背景、主旨,2、怎样写的?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绘形绘声绘色、起承转合、赋、比、兴、用典、对仗 诗眼、炼字、,3、为何写? 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寄托的情怀 表达的追求 袒露的心迹 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 造就的情致,back,Go 21,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花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上阙前四句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的是什么内容?写这些内容对于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心中亡国之恨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的表现手法有:铺陈、夸张、比喻等 前两句写建国前后四十年,拥地纵横三千里,国势鼎盛,雄冠当时;后两句写凤阁龙楼、玉树琼花,足见国力殷实,财物丰饶 上片前四句描述了一派浩荡壮阔的国运形势;这样写与最后“仓皇辞庙”的亡国形成强烈的反差,为最后抒写亡国之恨铺垫,通过前后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表现了中心思想back,Go 21,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高三”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试”, 都付笑谈中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