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孟子的性善论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69KB
约2页
文档ID:157618637
孟子的性善论_第1页
1/2

孟子的性善论人性问题,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论的热点之一而孟子就在这个时候旗帜鲜明的提出 了人性皆善的观点在人性的问题上,当时比较流行有三种观点:一是告子主张的“性无善无不善”论还 有一种是“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第三种观点是“有性善,有性不善”孟子对上述 三种观点都持反对态度,特别是对告子“生之谓性”的性无善恶论批驳有力孟子从人的“类” 本质来考察人性的,是把人和动物相对待来论证人性问题的,他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孟子是战国中后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当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当时的中国处 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动荡时期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不把奴隶当做人来看,奴 隶也不能获得做人的资格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上的大动荡,传统的神权思想和血统论 的旧观念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到了春秋末期,社会上要求尊重人、尊重人的起码人格的呼声 高涨,对人本身的研究受到了一些思想家的重视他们开始思考人的本性究竟是怎么回事? 孔子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但是孔子比较谨慎,对人性和天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只是笼统地提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是孔子对人性问题最一般的概括他提出一个 重要的前提就是人的本性是相近似的。

孟子继承了孔子重视人的思想,但是在人性问题上改 变了孔子谨慎和模棱两可的态度直截了当的提出了人性皆善的观点,他引用孔子弟子有若的 话说: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圣人之於民, 亦类也《公孙丑上》)他把人和物相比,说明圣人和平民是同类,奴隶主贵族和奴隶也是 同类既然是同类,天生就是同性,他的实质是对当时流行的奴隶主贵族精神的支柱血统论 的批判然而,孟子承认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年岁的收成会影响人的行为,特别是年轻人的 行为但他认为这不是人性的天性有什么缺陷,而是因为人的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影响的 结果他将人的天性比作大麦的种子大麦的种子在本性上是一样的,种到地里,经过雨水 的滋润,到来年都会成熟但是新收获的大麦,质量并不一样,有的颗粒饱满,有的萎缩瘦 小之所以有这种差别,是因为外部条件的原因,如有的土地土质肥沃,有的贫瘠浇薄;得 到的雨水条件不同,如有的风调雨顺,有的旱涝不接;还有就是田间管理的方法也不同,正 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大麦的收成有所差异,但这却不能说明大麦种子的本性有什么不一 样就如同人一样,生来都有善性,但后来有的人成为了圣人,有的人成为了平凡的人,甚 至有些人成为了败类。

虽然这样,但是不能归结为这是由于人性的不同造成的,因为圣人和 别的人都为同类,就好性所有的大麦种子都为同类一样孟子强调人性善,一方面是出于对 “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强调对人的后天的教育他认为,无论是发扬人的善行,还是 要避免后天环境对人坏的影响,都需要加强对人的教育他主张的教育是使人的善性失而复 得,就像人丢了东西再去找回一样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顺这是孟子弟子对其老师一生思想的集中概括孟子一生 讲得最多的要算人性善和法先王以行仁政这两个问题在他看来,这两者之间是密切联系而 不可分的仁政来源于统治者的善性,并最后与庶民的善性相适应,因而得到人民的拥护 而暴政、法制都是违反人的善性的他的仁政学说恰恰是建立在他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将 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与君主的个人品质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在他 看来,君王只有推行仁政才可以一统天下,而历史上的君王之所以可以统一天下就是因为施 行仁政的结果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仁义 礼智就是这四种善端发展起来的他既承认人性是与之俱来的,但又把与动物相同的那一部 分生理本能排除在人性之外。

他的逻辑是: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但并不是人与生俱来 的属性都是人性譬如食色,他就不认为这是人性如何正确对待食色,才是人性范围内的 事情即调节人的生理本能的正确标准——理义,才是人性,是人们生下来就有的属性,即 人的善性因此凡是不符合善的标准的,都被他排除在了人性的范围之外他把人的器官分 为大体、小体和贵体、贱体人的思维器官是大体、贵体;耳目等器官则为小体、贱体一 个人是向善发展还是向恶发展,关键在于他是养其大体,使理性控制和主导欲望;还是养其 小体,任由生理本能的情欲脱离理性而自由泛滥所以在孟子的眼中,情欲本身虽然不是一 种恶,但却是一种非常活跃而又危险的因素,要时刻用理性加以控制为了将自己性善论的 观点建立在更加牢固的基础上,他还从人心、人性上溯到天命,认为在人性论问题上打通聊 天人的渠道,使身、心、性、命四者统一结合起来他说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心”是思维的器官,仁义礼智诸善端,只有通过心的思维功能加以扩充,才能把握人的善 性;如果能进一步地遵守善性去处理好人际关系,这就是知天命了由尽心到知性,再有知 性到知命,这是一条由下溯行而上的去脉,而天命正是人性的源头。

当然,不管怎么说,孟子的性善论是基于唯心主义的道德先念和抽象的人性论而言的 这其中自然有一些在现在看来不是非常科学的内容性善论主张的是人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共 同属性,不承认人性在历史发展的变化当中会产生演变和分化,是一种属于形而上学的片面 观点其次,人的本性,在其社会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善”只是人类的一 种道德规范,孟子将它看做是人的本性,难免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再者,由于孟子所处的社 会环境的关系,他继承孔子的思想,不自觉的站在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上,对于他的四端说, 他又解释到: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的所以,他的性善论只 是一种有鲜明阶级立场的性善论从某个方面来说,它对于生活在社会最低成的普通人民来 说是有欺骗性和迷惑性的但是,孟子的性善思想还是有其巨大的进步意义的首先他给人一种对社会对他人的美 好愿望,使人们更加容易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那种睦邻友好的关系也符合了儒家爱人爱己 的思想同时,他提出的性善论的观点也是人类对自己本性的一次飞跃性发展,从心理和情 感的角度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而他善的四端观点也为后人进一步深入探讨人的本性提供了 一条道路此外,由性善论发展成熟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也对中国几千年的统治者们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客观上也促使形成了一种所谓“和谐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人性本善,这虽然说是一个破绽百出的论题,但是它代表的却是一种对人自身本性的肯 定和对现实的一种美好祝愿,相信还是可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