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理学 名词解释

niu****on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0.01KB
约4页
文档ID:157582188
生理学 名词解释_第1页
1/4

呼吸:呼吸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进行的O2和CO2气体交换过程 胸式呼吸:胸式呼吸是指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主要表现为胸部起伏明显的呼吸运动形式 潮气量:潮气量指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约为500ml左右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物质,它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使肺泡之间处于平衡扩张的状态 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至肺泡的气体量,它是真正可以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气量从数值上等于(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呼吸调节的神经元群它们分布于大脑皮层、脑桥、延髓、脊髓各中枢水平何尔登效应:02与Hb结合可促使CO2释放而去氧Hb易结合CO2这一效应称为~ 外周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即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处的可感受血液中化学物质浓度变化的感觉神经周围突 肺牵张反射:由于支气管、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可在精细点位基础上自发的周期性的去极化和复极化,兴昌客的缓慢的节律性的电位波动。

 胃的排空:胃的排空是指进入胃的食糜在胃的运动作用下,不断从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胃肠激素:在消化道粘膜层散在着大量的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所分泌的化学活性物质称为胃肠激素主要的胃肠激素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促胰液素 化学性消化: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完成,特异的消化酶将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化学性消化 吸收:吸收是指被消化为小分子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胃粘膜屏障:胃上皮细胞膜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也形成一道屏障,防止H+侵主粘膜细胞及防止Na+从细胞内向胃腔弥散,称为“胃粘膜屏障”排泄: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带到排泄器官向体外排出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的量,即肾小球滤出的滤液量或原尿量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 渗透性利尿:因为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使渗透压升高而引起的尿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水利尿:由于大量饮清水,通过对血浆的稀释,导致晶体渗透压下降,反射性引起ADH释放减少,造成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之为水利尿 肾糖阈:通常将尿中刚刚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正常人的肾糖阈为8.88~9.99mmol/L(160~180mg%) 尿失禁:高位截瘫的病人,因骶髓排尿中枢失去与大脑皮层的联系而出现排尿不受意识支配的现象称为尿失禁 瞳孔对光反射:当眼受强光照射时,瞳孔缩小;光线变弱时,瞳孔放大的现象,称为瞳孔对光反射此反射呈交互效应,即光照一侧瞳孔可引起双侧瞳孔同时缩小 视力:视力又称视敏度是指眼能识别物体两点间的最小距离主要表现视网膜上视锥细胞对物体形态精细辨别的能力 视野:视野是指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这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黄蓝色,红色,最小的是绿色正常人人鼻侧和上侧视野较小,颞侧和下侧视野较大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并且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 突触延搁:突触传递需要轴突末梢释放递质,经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才能产生突触后电位,因此耗费的时间较长称突触延搁 牵涉痛:牵涉痛是指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脊休克: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肌紧张: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地牵位肌腱时发生的缓慢、持久的肌肉紧张性收缩的反射。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胆碱能纤维:凡神经末梢释放递质为乙酰胆碱的称为胆碱能纤维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将出现全身伸肌紧张亢进的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角弓反张状态,称为去大脑僵直 特异性投射系统:经典的感觉传导道(除嗅觉外)上行到丘脑,在丘脑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换元后,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产生专一的特定感觉,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对抽象事物的信号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功能系统,称第二信号系统激素:由机体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具有传递信息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下丘脑调节性多肽:下丘脑调节性多肽是指由下丘脑促垂体区释放的9种调节肽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抑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激素的允许作用:某激素不能直接引起某种生物效应,但该激素的存在,可以使另一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调节起支持作用激素,这就是激素的允许作用 促激素:促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的合称 应急反应:当体内外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如畏惧、剧痛、失血、运动、创伤、寒冷等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加强,血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显著增加,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这一过程变化称为应急反应。

应激反应:机体当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即感染、饥饿、创伤、疼痛、手术、寒冷等,血中ACTH量大大增加,糖皮质激素分泌相应也增加并产生一系列全身反应,这一过程称为应激反应 激素的生物放大作用:激素在体内的浓度很低,但作用显著,它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逐级放大作用,即具有高效生物放大作用 月经:女性从青春期开始,在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的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落,产生从阴道流出经血的现象,称为月经 月经周期:从月经第一天到下次月经来潮的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包括月经期、增生期、分泌期 妊娠黄体:若从卵巢排出的卵子受精,形成受精卵,则黄体继续发育形成妊娠黄体妊娠黄体可继续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以维持受精卵的发育 排卵:卵泡成熟后靠近卵巢表面,卵泡破裂,成熟的卵细胞和它周围的放射冠等一起被排入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由胎盘绒毛组织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它一般在受孕6~10天在血中出现,是维持受精卵发育,生长的主要激素为什么会出现尿糖和多尿?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G的阈值),肾小球滤过的将不能全部被近球小管重吸收,加之其他部位不能重吸收,故尿中出现。

由于小管液中葡萄糖的存在,小管液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从而妨碍了水的重吸收,出现了渗透性利尿的现象 简述胃排空及其机制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胃排空动力:近端胃紧张性收缩及远端胃收缩 阻力:幽门及十二指肠收缩排空特点:间断性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胃内容物→ 扩张→胃运动↑→排空↑胃内容物→胃泌素释放→胃运动↑→胃排空↑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1)肠-胃反射食糜→ 十二指肠壁上的感受器胃运动↓→胃排空减慢(2)肠抑胃素食糜→小肠粘膜→胰泌素、抑胃肽→胃运动↓→胃排空↓ 胰泌素、抑胃肽等统称为肠抑胃素胃内因素→胃运动↑→ 排空→ 十二指肠因素→ 胃运动↓→排空停止→小肠内盐酸被中合、消化产物被小肠吸收→抑制因素解除→ 胃运动↑简述胰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调节答:神经调节:其反射的传出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主要作用于胰腺的腺泡细胞其分泌的特点是水分和碳酸氢盐的含量少,酶量却很丰富体液调节:主要包括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主要由S细胞产生,盐酸是最强的刺激因素主要作用胰腺小管的上皮细胞,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胆囊收缩素由I细胞产生简述抗利尿激素对尿生成过程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答: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提高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此外ADH还能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从而增加髓质组织间液的溶质浓度,提高渗透浓度,有利于尿液的浓缩正常眼看近物时,发生哪些调节活动?简述其机制答:看近物体时,睫状肌环行肌收缩,悬韧带放松,使晶状体变凸,同时伴有瞳孔缩小,双眼球会聚简述输血的原则答:交叉配血试验,即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主侧试验;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次侧试验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试述抗利尿素的作用及其释放的有效刺激答:ADH的作用①提高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水重吸收↑,尿量↓; ②增强内髓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③减少肾髓质的血流量ADH由视上核、室旁核合成并贮于神经垂体血浆晶体渗透压↑可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R引起ADH释放↑;循环血量↓则对左心房容量R的刺激减弱,经迷走N传入中枢的冲动↓,对下丘脑-垂体后叶系统的抑制↓,ADH释放↑论述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调节,说明其在调节尿生成中的意义 ADH是由下丘脑视上核神经元合成的多肽激素,由神经垂体释放入血;ADH的生理作用是使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分通透性加大,水分回吸收增加,尿量减少;正常时ADH主要受下列调节:(1)在出汗多饮水少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上升时,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ADH释放增加;(2)在饮水减少等使血容量减少时,对心房和胸腔大静脉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迷走神经传入减少,ADH释放增加;反之则相反。

ADH是正常时尿量的主要调节因素在机体缺水时,ADH释放增加,使尿量减少并浓缩在机体水过多时ADH释放减少,使尿量增加并稀释简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意义答:形成:①胸膜腔密闭,内含浆液;②胸廓生长>肺生长→胸廓容积>肺容积→胸廓将肺拉大→肺回缩→胸内负压,胸内压=-肺回缩力作用:①实现肺通气;②利于肺换气;③利于V血、组织液回流 试述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对呼吸有何作用?其机制如何?答: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使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幅度加大其机制是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刺激了颈A体和主A体,通过窦神经和主A神经,传至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幅度加大同时二氧化碳还可透过血脑屏障,使脑脊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脑脊液中氢离子浓度升高,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刺激呼吸中枢。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