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形势与政策-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 4

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2.50KB
约5页
文档ID:156790877
形势与政策-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 4_第1页
1/5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授 课 学 期 2012学年至2013学年第一学期 学 院 太阳能光伏学院 学 号 7301011051 专 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班 级 新能源材料111班 姓 名 陈日 任 课 教 师 熊云老师 交 稿 日 期 2012年11月11日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论文班级: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学号: 7301011051 姓名:陈日论文摘要:社会不断发展和文化物质的不断更新导致我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使我们的心理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面临着许许多多的社会心态问题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巨大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要深知我们群体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心态 并且怎样以健康的心态去接纳他们并带动他们走上一个高层素质、健康的心态从而使社会更好地、更健康地发展,所以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在我们社会中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并且意义影响万古千秋! 关键词:大学生 培育 健康 重要性 积极的社会心态、对策正文:21世纪的今天,中国正乘坐能跑出时速486.1公里,号称“喷气飞机低速巡航速度”、“刷新世界铁路运营速度纪录”的“和谐号”高速动车组上;高举“GDP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旗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飞速前进。

所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然而,反观当前的中国社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演变成了冷漠的18路人求自保的“小悦悦事件”;打着“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旗号炫富的“郭美美事件”;官二代霸道横行的“我爸是李刚”事件;扶起摔倒老人,惹七万元官司的“诬陷门”;限制9人,实载66人的校车事故;以及最近网民热议的公务员体检后被刷事件……我不经感叹:这个社会病了,病得不轻!我们看不到“和谐”;看不到爱;看不到责任看到的是当前社会心态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一、社会心态中的焦虑感特征突出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态上的突出特征之一就表现为焦虑青年白领穿行在拥挤的地铁里,发愁买不起房子;大学生害怕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甘愿接受“零工资”的试用;老年人渐渐地开始质疑“养儿防老”,更多的是担忧自己已沦为所谓的“造粪机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而渐成一种普遍心态。

再者,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也加重了人民的焦虑感面对这些事故,社会整体防范风险的意识并不高,对于关系个人的风险的意识较强,而对关系到群体或社会的风险重视不够,对于突发的、伤害性大的风险警惕性较高,而对缓释性的、无直接生命伤害的风险防范不足防范不足反过来又使得这些事故频发,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焦虑人们之所以会感到焦虑,是因为心中有担心、有牵挂、对未来缺乏信心和希望,当这些负面情绪充斥人们的内心和生活,势必难言幸福换言之,焦虑和幸福感是成反比的,焦虑越多,则幸福感就越少每个人的焦虑都不尽相同,但某个社会群体的集体焦虑,却有着某种共性或相同的根源于是,如何破解焦虑就成了社会和政府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二、弱势心理在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2007年,某杂志社一位记者要写一篇《中国中产阶级调查》,一个月时间采访了50位他认为属于中产阶层的人,但令他困惑的是这些人几乎都不认同自己是中产阶层而与之相反,许多人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甚至一些国家公务员也这样认为近年来,其他机构的调查也都是类似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成为“弱势群体”,但是,物价的上涨可以让人感觉“弱势”,动辄几百万元的房价使人倍感弱势,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的推进可以让人们时刻担心被社会甩出……三、不同社会阶层、群体都存在着特定的压力感。

在转型时期,最为突出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环境压力、工作压力、个人成就压力而压力的来源包括:物价上涨、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家庭纠纷、婚姻问题、疾病问题等于此同时,当前社会还存在生活压力加大和社会支持不足的尖锐矛盾四、社会心态中不公平感增强这里的不公平感主要包括:1、经济上的不公平感经济上分配的不平衡、不公平、不合理,当然会导致不公平感,甚至于仇富、炫富回想计划经济时期,大家都是同一个级别,同一个待遇,一看工龄就知道你拿多少钱,平均主义“大锅饭”,虽然穷,但基本没差别,也就不存在较突出的不公平感现在不同了,个人收入不透明化,不公开化,尤其是我国不同区域、城乡、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开,导致大家有比较强烈的经济上的不公平感2、社会上的不公平感比如腐败分子钱权交易,部分官员目中无法,欺压百姓;舆论尖头的“官二代”、“富二代”、“龙二代”等社会阶层固化;进城农民工子女被差别待遇……这种不公平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五、社会诚信缺失带来的心态变化不容乐观 “周老虎”事件、曹操墓之争、三鹿“毒奶粉”事件、肯德基“秒杀门”、蒙牛“诽谤门”、唐骏“学历门”、张悟本及李一事件等多领域造假丑闻频出。

据商务部的统计,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在征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故事,诸如“味千拉面骨汤事件”、“肯德基冲粉豆浆”“塑化剂进饮料事件”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今年年初,《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5个大中城市的民意调查数据也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政治生活领域信用缺失另一个更为明显的表现是工作中耍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搞欺骗和弄虚作假诸如“政绩工程”、“升迁工程”和类似“数字出官”和“官出数字”屡见不鲜这就使得一部分人产生不信任敢,甚至仇恨官员,只要是官方说的一概不信,先骂了再说2011年,较为轰动的事件便是“7.23动车追尾事故”中,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的那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的信了”六、社会群体性不满情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近期,有关部门对网络舆论的专题调研发现,互联网热点话题比较容易集中在八个方面爆发,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涉“官”与涉“腐”以及涉“富”或贫富差距的话题。

这侧面反映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仇官仇富”心理,这种“双仇”的怨恨心理在网络上似乎成了一种主流民意而近些年来,在群体性事件中,“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大量参与,借机泄愤的案例也经常发生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词就是“人肉”随着新媒体的不断产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开始借助网络、微博等较为直接的平台参与到关心的事件中去通过“人肉”、“声讨”等方法挖掘事件的真相使被关注方无处遁形而正是在这种社会心态病症百出的情况下,今年3月,“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党和政府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中所谓“社会心态”,即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例如对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的政治动向、经济动向、某一重大事件等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状态,反映了人们某种:非同寻常的情绪、态度和社会风气等通常社会舆论就是社会心态的重要表现形式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好的,人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观积极向上,人心普遍思富、思安、思稳、思和。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当前社会心态中出现的负面问题:冷漠、诚信缺失、道德腐败等问题这个时候,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也就成为了一门严峻的课题那么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一、1.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有利于促进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例如:《老大的幸福》她的幸福就是知足常乐,口头禅:妥了孔子说:少年之时:戒之在色,中年之时戒之在斗,老年之时戒之在得二、2.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新东北风,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弘扬主旋律,讴歌先进人物,话剧《郭明义》走进中南海,电影《郭明义》获得华表奖郭明义是新时代的活雷锋,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以助人为乐,以奉献为荣),这种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不断进步动力社会心态是由国民的个人心态集合而成的我们在重视社会心态调节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个体自我心态调节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可以做到如下几点:一、一是加强心理认知调节,确立奋发进取的积极心态二、二是加强心理情感调节,确立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三、三是加强心理品性调节,确立开放包容的乐观心态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国民的学历上去了,道德却下来了然而,作为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既要高学历,也要高道德。

唯有两手抓,中国,才能在这条“和谐号”动车组上越行越远,越行越快,最终抵达“和谐社会”的终点结语:良好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民族都很重要之所以在今天备受重视,盖因中国发展已站在一个关键时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排位,让拥有一个怎样的“大国心态”引人瞩目;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令提升大众“幸福基因”分量加重 就此而言,社会心态既指向未来发展的“软实力”,也承载“以人为本”的具体诉求我们要为开放包容心态营造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参考文献: [1]《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作者:王俊秀,杨宜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报告---《法制与社会》2008年23期. [3]《论社会心态建设》华东政法大学 李开叶. [4] 资料来自中国调查网,该网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调查中心主办 [5] 王小章等,《浙江社会科学》,2004 年第4 期。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