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和导读艺术》读后感 《钱梦龙和导读艺术》读后感[1/2]导读法是钱梦龙课堂教学艺术的精髓其本源泉是她的“三主”思想,即“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为根本”其中,她尤其强调学生在认识、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三主”思想正是强调知识接收者(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在满堂灌填鸭式中的被动地位,使之由“要我学”一跃而为“我要学”,成为能动的“读者”老师则发挥自己的才智学识以“训练为手段”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激励、启发她们进行发明性的思索,使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求知”事实证实,钱梦龙在“三主”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知识就越积越多,脑子也就越用越活,越转越快,越灵了”,不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而且学生“越上越要上”,自己做了学习的主人钱梦龙落实“主体”精神的主导艺术极具特色一、抓导入:有经验的老师上课(尤其公开课)前,总要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好准备状态有的唱支歌,有的讲笑话,钱梦龙老师则善于因势利导,从详细情境入手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充当的角色(主角)和自己的学习任务,树立克服困难的斗志和成功的信心有一次,钱老师应邀到某地教说明文《石拱桥》。
台下坐了一千多的听课者宽大的舞台上学生一个个正襟危坐,目不旁视,过于“一本正经”的神情透露着她们内心的担心于是,钱老师调整计划,把原定的导入语改为下面一段对话:师:你们今天上课以后回到家里,假如爸妈问起:“给你们上课的那位钱老师长什么样呀?”假如有个傻学生这么回复:“钱老师嘛,脸的中间有个鼻子,鼻子上方一对眼睛,眼睛上面还有两道眉毛,鼻子之下是嘴巴,头部两侧各生一只耳朵她五官不缺,四肢齐全……”师:你们说,这个学生傻不傻?傻在哪里?生:这是每个正常的人全部有的长相,她说的全是废话生:她没有抓住特点来说,说了等于没说师:说得对呀!要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介绍给他人,首先必需抓住特点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抓住特点说明事物……我们上课有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讲个笑话,猜个谜语,或其它等,总是感觉游离于教学之外而钱老师顺水推舟,进入新课,不仅使学生担心的神情完全缓解下来,而且没有游离之感,自然而然引入新课二、抓提问:老师提问质量的高低,对提问效果有着主要影响钱梦龙老师的“曲问”堪称是提问艺术的标兵所谓“曲问”,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绪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求思维的切入口中和一味正面提出的“直问”对比,“曲问”极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其主动主动思维。
如钱老师教《愚公移山》时,要了解学生多“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是否了解,没有直问:“且字什么意思?”而是问:“老愚公多大年纪了?”学生稍感迷惑之余,顿悟“且”为“快要”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快要九十又如,要问“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含义,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她父亲肯让她去吗?”学生被问住了,看看课文注释,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有父亲!”这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假如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好动力是爱好,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爱好之弦的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却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三、抓话题:巧妙的提问当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问答总是以老师为中心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回复老师提出的问题,表面看似乎思维很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所以,我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更多的是提出部分“话题”,和学生一起围绕话题进行平等的“交谈”如钱老师教《最终一课》,在学生学完全文以后,我提出了一个“话题”:“我和韩麦尔先生一样,也是教本国语文的 你们猜猜看,我读了小说会有怎样的感想?”同学们纷纷猜测,答案五花八门。
最终钱老师肯定了一位学生的猜测接着,老师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想,和老师交流最终,老师顺势一点:“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切记住她们的语言,就仿佛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但今天我们已不存在亡国当奴隶的问题,拿着这把钥匙又有什么用呢?”“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这是一把金钥匙!”孩子门几乎齐声叫起来课就在这种“平等交谈”中愉快地结束了正是在话题的情境下,学生摆脱了被“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宽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索受到了激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