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教育智慧读后感 利用寒假,我仔细阅读了《孟子》教育智慧品,感受颇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 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二) 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三) 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四) 教亦多术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