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练习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2)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返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1.(1)量(2)尺寸\尺码(3)d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 至之市( 到、往 )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吾欲之南海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④子何恃而往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 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 二.1.①边境④凭借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3.对比,立志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自己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藏朱砂的地方就是红色的,有油漆的地方就是黑色的,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1.解释字义1)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居: (2) 如入鲍鱼之肆 肆: 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 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 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三.1.居:一起 店铺 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3.近墨者黑 4.(言之成理即可)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 四. 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2(略)五、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好啊!”1.解释字义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翻译下列句子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 五.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 2.(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2)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解释字义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六.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七、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字义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七.1.①教诲,教导②这样③引,拉④一起 2.C 3.①只听弈秋的教导②能说(难道)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八、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解释字义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八.1.(1)替 \ 给 (2)通“悦”,愉快 \ 高兴(3) 喜欢\喜爱2.滥竽充数 3.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辨4.(略)九、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1.解释字义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2〉故遂与之行 〈3〉其不善者而改之 〈4〉曾子之妻之市 〈5〉学而时习之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九.1.①做首领②认为③对的④逃跑 2.①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②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③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3. ②它,代狐狸 ③它,代缺点或错误 ④到 ⑤它,代学过的知识 ⑥的4.狐假虎威 狗仗人势 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十、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解释字意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翻译句子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 来概括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 1.一面抽烟喝酒泡吧熬夜,一面花大价钱买护肤品美容2.一边说保护环境,却又一边砍树 十.1.(1)卖(3)同时存在2.(1)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
2)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3.自相矛盾 4.瞠目结舌 目瞪口呆5.(略)十一、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字义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 (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翻译句子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一1.(1)逃跑,奔跑 (2)放下 (3)希望 (4)被2.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可是自身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4.既讽刺想不劳而获的人这告诉我们,不可把偶然的事情当成是必然的十二、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非徒――不仅只是1.解释字义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 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 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二1.担忧 劳累 赶去 放弃 2.(1)天下不想帮助秧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2)(这样做)不只是毫无益处的,还会害了秧苗啊3.拔苗助长 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十三、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祭祀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古代饮酒用的器皿固——本来安——怎么亡——失去、得不到1.解释字义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2)我能为之足 (3)蛇固无足 (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翻译文言句子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十三1.(1)将要(2)替、给(3)本来(4)失去、得不到2.(1)几个人喝这杯酒不够,一个人喝这杯酒又有多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3.画蛇添足 4.为人处世,不能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十分了不起多此一举,往往会让你失去很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十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渡过遽——立刻契——用刀子雕刻惑——糊涂⒈解释字义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翻译句子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十四1.到 它,代剑 可是,但是2.(1)这是我们的剑坠下去的地方2)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的吗? 3.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4、(略)我们生活学习中,好多人都有拖三拉四的习惯,遇到问题不及时解决,非要在那作个记号,等什么时候想解决的时候才考虑,殊不知等过一段时间后,这个问题可能变得很复杂。
吃饭的碗当天不洗,第二天全馊了,当天穿的袜子不洗,第二天臭的要命十五、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1.解释字义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 (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4)童子方欲弹黄雀 2.翻译下列句子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十五1.展开 捕捉 抬(起) 正2.(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
2)小孩子正想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十六、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杞人忧天)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1.解释字义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2)因往晓之 (3)其人舍然大喜 2.翻译句子1)奈何忧崩坠乎? (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3.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大致相同? 4.从探究的角度上看,你是如何评价这位 “忧天”的杞人的? 十六1.(1)通“无”,没有(2)告诉,使人明白 (3)放心的样子 2.(1)为什么要担忧天会迸裂、地会塌陷呢? (2)大地是由土块和石块组成的,它们充满着四方,没有一处地方是没有土块和石块的3.讽刺的是生活中那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忧愁的人它与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含义大致相同十七、杨生畜一犬,甚爱之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此犬见与。
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1.为下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若不与我,“与”:_________A.和 B.结交 C.给 D.赞成(2)犬引颈下视井中,“引”:____________A.延续 B.伸长 C.举 D.导引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3.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___,“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4.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十八、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 (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十九、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置儿子的地方!”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妈妈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
文中孟子先后居住的是哪三个地方?(用文中的词作答)(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不超过30个字)_ 二十、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你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 止( )(2)遂烹彘也 遂 ( )(1)女还()(2)婴儿非与戏也()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13、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3分)言必信,行必果二十一、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①兔走触株 走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 ( )③而身为宋国笑 身 ( )④冀复得兔 冀 (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答: 二十二、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无礼的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①以至于斯也 斯 ②从而谢焉 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答: 二十三、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 成语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1.转身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二十四、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 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