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第二轮考点复习题1 - 【专题一】地图与地球 【考情分析^p 】 1.以经纬网为载体,综合考察区域定位、比例尺及间隔 的计算,是近几年来高考学科内综合命题的热点;经纬网图与区域图、等值线图复合,综合考察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区域特征是学科内综合题的主要命题方向 2.光照图的判读是文科综合才能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是有关地方时、区时、国际标准时的计算;二是昼夜长短、日出与日落时间的计算;三是太阳高度的计算以及利用正午太阳高度根据房地产开发采光的要求计算两楼的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倾角的计算和实地测量等;四是结合热点考察宇宙的探测和宇宙资的开发,如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与返回、中国的“探月工程”等,结合太阳活动考察太阳与地球的关系,结合重要的天文现象考察各类天体的特征和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知识交汇】 一、地图知识局部 地图:把全球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符号、颜色表示出来的图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概念:表示图上间隔 比实地间隔 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比例尺;昌毙鎏(图上间隔 的单位是厘米,实地间隔 的单位一般是千米,换算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表示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即在地图上画一直线,注明1厘米代表实地间隔 多少千米 大小与内容详略的关系:比例尺大小是值的大小在地图上所画的地区范围愈小,要表示内容愈详细,选用比例尺应愈大;反之,选用比例尺愈小 2.方向 一般定向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 指向标指向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适用于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 适用于有指向标的地图 适用于有经纬网的地图 三种定向法中,按经纬线定向最准确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无论纬线怎样弯曲,同一条纬线上的各点都是位于正东或正西(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一般以弧度较短的一段劣弧为准) 3.图例和注记 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4.识别地面的上下起伏 (1)地面高度计算方法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间隔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间隔 ,计算地面高度必须用垂直间隔 ,相对高度随比拟对象而变化,因此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也叫绝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 地面坡向的识别:示坡线、等高线间垂直于两条等高线的最短线段的方向,即斜坡方向(指向低处)如下图:等高线上高度注记的字首朝地势升高的一方,河流常发于山谷处并向低处流 (3)等深线:标注的高度表示海底的深浅,疏密的状况表示海底坡度的大小 (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图的根底上,用颜色的深浅来表示海拔的上下,在分层设色图上附有高度表可以查看 (5)地形剖面图 剖面线的绘制是地图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下面用图介绍绘制的一般过程请按图上标注的序号阅读 一般等高线地形图只能表示一定区域内的地面状况,包括上下起伏、坡度陡缓和地形类型等地形剖面图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的垂直变化根据等高线图绘制的地形剖面图,在平整土地、修筑渠道、大堤、建立铁路、公路时,作为计算土石方工程量的根据,用途很大 二、地球运动知识局部 〔一〕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运动形式 绕转中心 方向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 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 恒星日 太阳日 角速度 线速度 23h56m4s 24h 15°/时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 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 恒星年 回归年 角速度 线速度 365d6h9m10s 365d5h48m46s 1°/日 30km/秒 周期 速度 关系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即黄赤交角〕为23°26′ 〔二〕黄赤交角的意义 黄赤交角的产生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关系: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造成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假如黄赤交角等于0°,说明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这时候,地轴不仅垂直于迟到平面也垂直于黄道平面在这种条件下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也只能始终直射在赤道上,而晨昏线始终过南北两极点,与经线圈重合,分割成等长的昼弧和夜弧因此,太阳直射点将不再挪动,全球终年昼夜等长,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四季的变化 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的范围也将增大,昼夜长短的差异更大,四季的差异将更明显从地表温度带上来看,直射的范围加大了,即是热带的范围加大了;随着直射范围的增大,晨昏线转过的角度也将随之增大,极昼极夜的范围也将随之增大,即寒带的范围也将增大这样,温带的范围相应就减小了 〔三〕地方时、区时及其相关计算 1.地方时及其计算 ①地方时的概念:同纬度地区,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②求地方时的根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③地方时的计算: 所求地点的地方时=地点的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4分钟 【注】①加、减原那么:“东加西减”;②两地经度差计算: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地点与所求地点都是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用较大的度数减去较小的度数,其差值即为两地的经度差;假设地点与所求地点一个为东经度,一个为西经度,那么用两地的经度数相加,其和即是两地的经度差。
2.时区和区时 A. 世界时区的划分是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B.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7.5°W至7.5°E,划分为中时区〔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二为一,称为“东西十二区” C.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 3.区时的计算 A. 用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号数=经度÷15°〔余数<7.5,商数即为时区数;余数>7.5,那么时区号数为所得商数+1〕 B. 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那么两地时区数值相减,即为所求时差值假设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那么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值 C. 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所求地的区时=地的区时±时区差〔东“+”西“-”即所求时区位于时区的东侧,取“+”;假设位于西侧,取“-”〕 〔四〕日界限及其日期变更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各地的时刻依次推进,日期也随之更替为防止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原那么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限,又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起见,日界限避开陆地,从海洋上穿过,因此,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它是一条折线 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即一天因此,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A. 人为界限: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以180°经线为界 B. 自然界限:即地方时为零时〔24时〕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转过零时经线即自动进入下一天 这两条日界限绝大多数时候把地球分成两个区域,也就是使地球上存在着两个日期除非这两条日期界限重合,即当日界限上刚好为0时时,那么全球刚好同一日期 〔五〕日照图表示法及解答技巧 全 图 极点俯视图 侧视图 圆柱投影图 1/2 图 1/4 图 局 部 图 1.日照图上晨昏线的判读 晨昏线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限,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故又称晨昏圈假如把地球看做是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也就是说晨昏圈应为一个大圆〔切面通过地心〕,并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1〕特点:①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零;②晨昏面过地球球心且与太阳光线垂直(平面图上表现为晨昏线);③晨昏线两个端点在极点和极圈之间挪动,二分时与极点重合;二至时与极圈相切;④相对于地球向西挪动。
〔2〕判读: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为昏线,反之为晨线,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 〔3〕绘制:结合特点及对应的时间绘制 〔4〕时间标志:过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点或18点 〔5〕在平面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大小一致,且昼长夜短的半球为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另外,刚好出现极昼、极夜的位置,其纬度大小与上面夹角互余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