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汉族冯fng)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归姓其他冯姓则由外族改姓而来, 包括汉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百济人,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浬人,以及 清朝末期的满蒙人等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4000 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 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 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 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 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出自姬姓,为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据《元和姓纂》和《广韵》 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 得封魏地公元前403 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 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 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 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 为氏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裔孙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孙中,其长子拓拔遂留接续冯 翌侯之爵,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 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者,汉化称冯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逐渐融入汉族。
源于蒙古族盖珠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 汉化为氏源于满族乌苏氏和富思库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冯姓迁徙分布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春秋战国时期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郝官至楚大夫 是楚国的重臣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 冯亭,为人果敢而有谋,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 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 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御史大夫冯毋择等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秦汉时期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因进谏揭露赵高 等奸臣的罪行失败而双双被下狱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 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伴随此起彼伏的秦 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
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 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 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另一方面, 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 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 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 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 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 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汉廷访得代北冯 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 后迁入安陵的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 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 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 阳)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或北避辽东,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辽宁等地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 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而言,西魏之宁 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 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因此,在冯宁之前, 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当 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另如长乐冯氏:北 燕国主冯跋自称毕万第 39代后裔,北燕亡国后,国主冯弘孙女冯太后执掌北魏 朝政数十年,冯氏出王爵数人,极度尊崇,衍出同舆堂、京兆堂等隋唐以来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 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 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 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北燕君主冯弘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 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中国江南广大地区,明、 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 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 初迁入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 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 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冯姓郡望堂号郡望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 年)置颍川郡上党郡: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郡置已难以考证京兆郡:亦称京兆、京兆尹,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 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 113 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 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 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堂号颖川堂:以望立堂上党堂:以望立堂京兆堂:以望立堂弘农堂:以望立堂。
市义堂:战国时的冯驩是孟尝君家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 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收帐,他把所有债户都叫来,宣布将债书烧掉,给所有的 债户解决了困难,大家感激不尽始于堂:冯氏远祖始于周代族谱载:受姓始祖毕公,名高,文王第十五子, 左右武王率修文武绪业,武王践位于毕,今陕西西安咸阳县毕原,康王十二年保 鳌东郊,厥后支子采食于冯邑,即始平郡子孙去邑为氏,书作冯始平乃冯氏 发祥之地也同舆堂:根据史籍《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皇帝元宏同岁,自幼又是 同学,后来娶了高祖的妹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 同舆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