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开展历程和根本经验-硕士博士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建设 开展历程 根本经验 论文摘要:本文系统的概述和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的开展历程,从中出根本经验:开展生产力是进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根底;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主体作用;统筹兼顾是社会建设的根本方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建设的根本保障 作为中国特色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局部,社会建设的开展历程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进程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开展阶段和任务等客观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开展的迫切需要,在社会领域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对我国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回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历程和经验,对于我们以科学开展观统领社会开展全局,从而推动我国社会建设较快而又协调地向前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起步阶段〔1978—1992〕——社会建设思想总体框架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起步阶段,我国的社会建设即是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开展保障根本民生的社会事业为主线进行的。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突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工作围绕经济建设展开,社会建设效劳于经济开展,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对传统的社会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初步形成了社会建设的根本思路框架 1、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根底推动社会建设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在这样的条件下,保障根本民生,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要保障根本民生,进行社会建设,首先需要社会总财富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才能在此根底上实现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分配否那么,社会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社会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根底,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建设目标的物质保证于是,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根底推动社会建设的根本途径 2、确立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社会公平问题,指出社会主义开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经济的开展要和改善民生统一起来,要在开展生产力根底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甚至经济开展过程中的失业、贫困等问题,特别提出了社会财富分配的问题他说:“少局部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开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开展起来现在看,开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开展时少〞[1] 3、确立了循序渐进和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 社会主义各项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按照事物开展规律,有方案、按步骤、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社会建设同样如此党的十三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开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在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将实现的时候,党的十五大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了进一步规划,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开展目标两个“三步走〞战略决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把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每一步的并列目标同时提出这个决策不仅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重要任务,也说明,民生的改善,社会公平的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到达,都要根据社会开展的现实情况,逐步推进 总之,在改革开放起步阶段,中国共产党也进行了诸如消除贫困、建立根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领域的建设但是,由于集中几乎全部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对社会建设投入相对缺乏,我国在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开展上,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二、经济体制建立阶段〔1992—2002〕——社会建设根本思路的日益清晰,总体框架根本形成 方案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突破,翻开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随着实践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问题的思考也在逐渐加深这一阶段,社会建设思想中以人为本的宗旨、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利益协调的根本思路、改善民生的重点内容等根本思路逐步清晰,社会建设思想总体框架根本形成,内容日益丰富 1、提出了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要求 这一阶段,党和国家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开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我们党提出,开展要有新思路,要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实现开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在经济开展的根底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开展成果 2、将利益的协调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核心思路 在社会利益协调方面,提出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开展好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时,中[1] , ! 国共产党已经开始明确提出利益的协调问题,并作为建设的核心思路贯彻始终 3、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开展和稳定的关系 指出稳定是改革和开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开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开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开展,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开展来解决在改革和开展中产生的新矛盾与新问题,通过改革开展促进社会稳定。
这里明确地指出了稳定的社会秩序对社会开展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看,随着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领域的开展有了初步的思考社会建设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逐步开始由被动走向主动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建设的宗旨和目标更加明确,利益协调的根本思路逐步清晰,社会建设的内容日益丰富,社会建设思想总体框架根本形成需要指出的是,这时,我们党还没有把社会建设作为相对独立的概念提出,而是把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包含在经济、和建设中,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备和系统的理论,而是分散在党的报告和文献中,以论断或论述的形式加以表达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2002—〕——社会建设思想体系正式形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一时期产生了两个突出的理论成果:科学开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们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国的社会建设进入了以人为本的全面推进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最鲜明的特点是明确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社会建设的理论体系正式形成 1、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 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推进社会创新;促进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要求[2]这是我们党首次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说明党中央在思考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已经纳入了社会建设的内容 2、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理念 在200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又进一步提出了包括以人为本、调整收入分配、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开展等社会建设领域的假设干任务[3]这就把以人为本作为了社会建设的根本理念,社会建设的内容进一步充实3、把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2005年2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意义等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同时把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开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4]这一总体布局把社会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认识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科学开展观为指导,在和谐社会目标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的思考有了质的突破,将过去对社会建设零散的思考逐步整合,进一步完善并开展了前一阶段社会建设的成果与前一阶段相比,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建设的价值理念、目标原那么、根本内容、战略重点等表述更加明确、全面和具体,形成了完备的关于社会建设的根本理论体系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根本经验 重视并善于从经验中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指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有如下几点: 1、开展生产力是进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根底 生产力是社会开展的决定力量,开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解放和开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建设的思路也更清晰邓小平在总结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根底上,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注重开展生产力,把开展生产力作为社会建设的根底,通过生产力的开展来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就业等民生问题。
正是在解放和开展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经济开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根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前人的根底上,明确提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开展胡锦涛那么明确地指出,要通过开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根底 2、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2] , ! 者人民群众既是建设的主体,又是社会建设的客体;既是建设者,又是受益者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展中的作用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良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动最广阔人民的力量,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进社会建设 3、把统筹兼顾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经验和历来的战略方针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建设实践中,发扬光大了这一重要方针,特别注重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协调各方利益,处理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那么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5]江泽民后来经验时指出:必须“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理顺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6]温家宝也指出:“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7] 4、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最大限度实现最广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宗旨在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注重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强调开展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解决民生问题的根底性作用为了进一步开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还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民生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5、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建设的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而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局部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建设时,必须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社会建设的根本保障因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使社会建设有一个稳定的国内外,也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我国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也决定了党对社会建设负有领导职责,必须紧紧把握社会建设的进程与方向,使社会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今后的社会建设实践中,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我国正处于改革开展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2] 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87. [3] 中央工作会议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召开[N].人民日报,2004-12-06. [4] 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96. [5]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5. [6] 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1. [7] 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开展观[N].人民日报,2004-03-01.[3] , ! 特别声明: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