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油酸和正常油酸花生品种中Δ12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功能的比较

zou****hu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25KB
约6页
文档ID:171848148
高油酸和正常油酸花生品种中Δ12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功能的比较_第1页
1/6

三个花生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迟晓元 1,2,胡瑞波 3,张晓雯4,陈明娜 1,陈娜1,潘丽娟1,王通1,王冕 1,杨珍 1,王全富 5*,禹山林 1*1.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1002. 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 武 汉 4300623.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1014. 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岛2660715.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山东海264209摘要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催化二酰甘油加上脂肪酸酰基生成三酰甘 油,是甘油三酯(TAG)生物合成的最后一步反应在本研究中从花生中克隆得 到了三个DGAT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AhDGAT1-2基因在根、种子和 子叶中表达量比较高,但 AhDGAT1-1 和 AhDGAT3-3 基因在花中的表达量比较 高在种子发育过程中, AhDGAT1-1 基因初始阶段表达量较低,后来表达量逐 渐升高,在果针下地 50 天时表达量最高 AhDGAT1-2 基因在果针下地 10 天和 60天时具有较高的表达量,而AhDGAT3-3基因在果针下地20天和50天时具有 较高的表达量。

此外,在胁迫处理下,3个AhDGAT基因表现了不同的表达规律 将3个AhDGAT基因转化酿酒酵母TAG合成缺陷株H1246,并利用荧光染料 对转化酵母细胞染色,结果显示, 3 个基因能使酵母转化株细胞重现油滴,恢复 了 H1246油体缺陷的表型,使得H1246中TAG的合成和积累得到了恢复,表明 克隆所得的基因编码具 DGAT 酶活性的蛋白本研究有助于通过分子育种改良 花生的油脂含量关键词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花生,酵母,甘油三酯Xiaoyuan Chi, Ruibo Hu, Xiaowen Zhang, Mingna Chen, et al. Clon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ree 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genes from peanut ( Arachis hypogaea L.). Plos One. 2014, 9(9): e105834. (SCI, IF= 2.806, 他引3 次)花生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迟晓元,杨庆利,潘丽娟,陈明娜,和亚男,杨珍,禹山林*(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100)摘要脂肪酸去饱和酶(FAD)是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催化脂肪酸 链特定位置上脱氢形成双键。

在本研究中,从花生中分离出来 4 个去饱和酶基因FAB2, FAD2-2, FAD6 和 SLD1基因的 ORF 分别为 1221, 1152, 1329 和 1347, 分别编码406, 383, 442和 448个氨基酸这4个基因与拟南芥对应基因的氨基 酸同源性分别为 79%, 76.2%, 73.4%和 61%在酵母中异源表达 AhFAD2-2 和 AhFAD6,转化的酵母菌株中产生了新的脂肪酸一亚油酸,而野生菌株中没有产 生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AhFAB2和AhFAD2-1在种子中表达量高,而 其他基因在叶片中表达量较高此外,这5 个基因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呈现了不同 的表达规律,表明它们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关键词脂肪酸去饱和酶,花生,系统发育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酵母 Xiaoyuan Chi, Qingli Yang, Lijuan Pan, Mingna Chen, Yanan He, Zhen Yang, Shanlin Yu.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atty acid desaturase genes from peanut (Arachis hypogaea L.). Plant Cell Rep. 2011, 30: 1393-1404. (SCI, IF=2.869, 他引 19次)花生实时定量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选择迟晓元1,胡瑞波 2,杨庆利1,张晓雯 3,潘丽娟1,陈娜1,陈明娜1,杨珍 1,王通 1,和亚男 1,禹山林11.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1002. 青岛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1013. 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摘要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是目前研究基因定量表达的重要方法,根据特定 实验材料及条件选SqRT-PCR分析中合适的内参基因对于准确校正目的基因的表达至 关重要。

本研究以不同组织、不同种子发育时期、低温和高盐逆境处理的花生为材料 利用qRT-PCR技术探讨了 14个内参基因的表达情况各内参基因均能特异扩增并显示 较高的扩增效率经eNorm和NormFinde程序统计学计算处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 在所有的样本中/KN1, UKN2, TUA5和ACT11综合表现比较稳定个内参基因ACT11 TUA5, UKN2, PEPKR1和TIP41的组合对于不同组织的表达分析最为合适而 TUA5 和UKN1组合对于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最为合适对于低温处TUA5和 EFlb表达比较稳定TUA5和UKN2在高盐胁迫的叶片中表达稳定HDC和UKN1 在高盐处理的根中表达稳定H2锌指蛋白AhZFPI用来验证了我们选择的特定条件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本研究结果对花生中关键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具有重要的实用价 值关键词花生,实时荧光定量CR,内参基因,验证Xiaoyuan Chi, Ruibo Hu, Qingli Yang, Xiaowen Zhang, Lijuan Pan, Na Chen, Mingna Chen, Zhen Yang, Tong Wang, Yanan He, Shanlin Yu. Validation of reference genes for gene expression studies in peanut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 Mol Genet Genomics. 2012, 287: 167-176. (SCI, IF=2.979, 他引 40 次)花生中的 microRNA 的鉴定与分析迟晓元1,杨庆利 1,陈小平2,王金彦 1,潘丽娟1,陈明娜1,杨珍1,和亚男 1,梁炫强 2,禹山林 1*1.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1002. 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30摘要MicroRNA (miRNA)是一类普遍存在的、内源的、长度约2为〜24皿的非编码 小分子RNA。

大量研究表明miRN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应答外界胁迫等方面都具有 重要功能相对于其他高等植物,花生小分子A的研究较少,与模式植物拟南芥和 模式作物水稻的niRNA相比,目前发现的花生miRNA数量还很少选取花生根、茎、 叶、种子4个组织,构建混合样品IfeiRNA文库发现了126个保守的miRNA属 于33个家族发现的花生新型miRNA有25 个,其中20个miRNA在其它物种中没有 找到同源序列,为花生所特有的我们还发现了4个miRNA*序列选择了4个保守 的 miRNA(miR156, miR166, miR396 and miR3508 个新型miRNAs 和 1 个miRNA*(miR3, miR7, miR16, and miR1)*进行荧光定量验证验证发7个保守的miRNAs 均在花生中表达从2个保守的和23个新的miRNA家族中,共发现了81个可能 的target基因GO分类发现,109个基因参与了68个分子功能,87个基因参与了52 个生物过程,46个基因参与了21个细胞组分克隆和研^miRNA在花生中的组成和 分布情况对发现花生中参与调控重要农艺性状的候选NA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花生,microRNA,荧光定量Xiaoyuan Chi, Qingli Yang, Xiaoping Chen, Jinyan Wang, Lijuan Pan, Mingna Chen, ZhenYang, Yanan He, Xuanqiang Liang, Shanlin Yu.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RNAs from peanut (Arachis hypogaea L.) by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Plos One. 2011, 6(11): e27530. (SCI, IF=2.806, 他引 65次)基因组水平上分析大豆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迟晓元 1,杨庆利1,路延笃2,王金彦3,张庆分4,潘丽娟1,陈明娜1,和亚男 1,禹山林 1*1.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1002.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1013.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4. 中国丹麦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d北京0038摘要脂肪酸去饱和酶FAD)是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催化脂肪酸链特定 位置上脱氢形成双键在本研究中,从大豆中搜索到卫9个FAD全长基因。

对这些基 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保守域和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据拟南 芥FAD基因,大豆FAD基因分成了9个家族,FAB2, FAD2, FAD3, FAD5, FAD6, FAD7, FAD8 SLD1和DES129个基因分布在15条染色体上在同一家族内,基因 结构和功能域相对保守根据芯片数据,大多数AD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 期表现了特异的表达模式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高等植物的脂肪酸代谢途径掘新的 基因用于功能研究关键词大豆,基因组,脂肪酸去饱和酶,系统发育分析Xiaoyuan Chi, Qingli Yang, Yandu Lu, Jinyan Wang, Qingfen Zhang, Lijuan Pan, Mingna Chen, Yanan He. Genome-wide analysis of fatty acid desaturases in soybean (Glycine max). Plant Mol Biol Rep. 2011, 29: 769-783. (SCI, IF=1.932, 他引 25 次)花生中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迟晓元1,2,杨庆利3,潘丽娟2,陈娜2,陈明娜2,王通2,王冕2,杨珍2,关翔宇4*,禹山林2*1.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1002. 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23. 青岛农业大学食品加工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4. 中国地质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 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是催化合成甘油酯的关键酶。

在拟南芥中,该基因 已经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在花生中研究很少在花生中我们分离了 6 个 GPAT基因荧光定量PCR表明GPAT基因在茎,花和种子中表达量较高,而其 他基因在叶和花中表达量较高在种子发育过程中,AhGPAT9基因表达量逐渐 增高,而其他基因表达量下降 AhGPAT2 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在 4 种逆境情况 下,除了 ABA 处理的叶片AhGPATI, AhGPAT6, AhGPAT8 和 AhATSl 在高盐、 干旱和 ABA 处理的根中表达量显著提高 AhGPAT6, AhGPAT8, AhGPAT9 和 AhATS1 在某些逆境处理的叶中表达量稍微提高研究对于提高花生含油量和逆 境抗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关键词 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花生,系统发育,荧光定量Xiaoyuan Chi, Qingli Yang, Lijuan Pan, Na Chen, Mingna Chen, Tong Wang, Mian Wang, Zhen Yang, Xiangyu Guan, Shanlin Yu. Isol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glycerol-3-phosphate acyltransferase genes from peanuts (Arachis hypogaea L.). Grasas y Aceites. 2015, 66(3): 1-17. (SCI, IF, IF=0.910, 他引 0 次)南极小球藻NJ-7中A12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路延笃1#,迟晓元 2#,杨庆利2,李照新 3,刘少芳2,甘亲华 4,秦松 2*1.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2.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 青岛2661003. 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4. 山东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001摘要 南极小球藻NJ-7生长在低温和高盐的极端环境中。

为了研究小球藻NJ-7 脂肪酸代谢和南极环境适应性的关系,我们检测了它的脂肪酸成分,发现了高含 量的A12不饱和脂肪酸通过RT-PCR和RACE方法,CvFAD2被分离出来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它与已知的A12-FAD有较高的相似性,具有保守 的组氨酸簇在酵母中异源表达,产生了亚油酸,初步证明了基因的功能高盐 和低温可以诱导CvFAD2的表达与25°C相比,15°C和4°C的小球藻CvFAD2 表达分别上调了 2.2倍和3.9倍3%和6%的NaCl处理下,CvFAD2表达分别上 调了 1.7倍和8.5倍因此,CvFAD2可能参与了南极小球藻NJ-7对低温和高盐 的适应过程关键词 低温,高盐,南极,A12脂肪酸去饱和酶Yandu Lu#, Xiaoyuan Chi#, Qingli Yang, Zhaoxin Li, Shaofang Liu, Qinhua Gan, Song Qin*. Molecular cloning and stress-dependent expression of a gene encoding A12-fatty acid desaturase in the Antarctic microalga Chlorella vulgaris NJ-7. Extremophiles. 2009, 13: 875-884 (#同等贡献). (SCI, IF=2.236, 他引 14次)蓝藻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比较基因组研究迟晓元 1,2,3,杨庆利 1,2,赵方庆 1,2,秦松 1*,杨雨 1,2,沈珺珺 1,2,林瀚智 1,2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2. 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北京1000393.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青岛266100摘要 脂肪酸去饱和酶在脂肪酸碳链中引入双键。

根据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保 守结构域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37 个蓝藻基因组中的去饱和酶被搜索和分类 丝状或固 氮蓝藻一般比单细胞蓝藻 含有的去饱和酶 种类多 单细 胞蓝藻 Synechococcus 和 Prochlorococcus 的脂肪酸去饱和途径与其他蓝藻不同,表明这 两种藻与其他淡水,土壤或内共生蓝藻进化上的不同Gloeobacter violaceus PCC 7421 分离于石灰质岩石,缺少类囊体膜,其去饱和酶的种类和数量与其他蓝藻 不同,表明它在进化初期就分化出来与嗜温蓝藻相比,三个嗜热性单细胞蓝藻, Thermosynechococcus elongatus BP-1 和两个 Synechococcus Yellowstone,缺少多不 饱和脂肪酸,只含有A9去饱和酶,这可能与它们的生长地有关因此,不同蓝 藻种类所含有的去饱和酶种类和数量都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 所产生的适应Xiaoyuan Chi, Qingli Yang, Fangqing Zhao, Song Qin, Yu Yang,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atty acid desaturases in cyanobacterial genomes. Comparative and Functional Geno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omics). 2008, 2008: 1-25. (SCI, IF=2.032, 他引12 次)。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