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必备历史知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这门课程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史实太多,平时要及时复习好学过的知识下面是为大家的七年级下册必备历史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一、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1、政治:承受主父偃建议,公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3、思想:承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5、军事:屡次还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二、丝绸之路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 x 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事业的开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三、造纸术1、世界上首先创造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良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一、张骞通西域 (走向世界第一人)1、 西域的范围: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2、 张骞通两次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 138 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公元前 119 年,目的是开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意义:①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②促进了内地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根底3、 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今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标志着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局部4、丝绸之路是指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二、两汉时期的外交1、“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另有“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2、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铁器制造技术传到朝鲜,在平壤出土有汉朝蜀郡制造的漆器。
公元 57 年,汉光武帝赠给日本倭奴国使者“汉委奴国王” 金印3、汉与欧洲的往来:公元 97 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公元 166 年,大秦人从海路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中华文化的勃兴(1)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商朝人刻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3、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称“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成“大篆”4、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夏朝5、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6、屈原代表作《离骚》,离:遭遇骚:忧愁7、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8、《诗经》记载公元前 776 年 9 月 6 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现象中华文化的勃兴(2)1、孔子春秋晚期《论语》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人”,“为政以德”《论语》由孔子弟子编写2、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而成3、墨子春秋战国时期“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4、孟子战国“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
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环境5、韩非战国末期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6、孙武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1. 七年级下册必备的历史知识点2.3.4. xx 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5. 七年级历史必备知识点归纳6. 初中历史必备知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