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外科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

文***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KB
约8页
文档ID:70959170
外科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_第1页
1/8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外科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疾病是严重的心理冲击源在住院期间,患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和心理问题而外科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较为特殊的心理需要及心理反应外科中常见的外伤、感染以及经内科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等,对患者来说都是比较强烈的应激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并直接影响到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影响到手术的效果和预后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应详细准确地分析外科患者的心理变化规律,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一、 外科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一) 外伤与心理社会因素据调查,外科中常见的外伤发生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一定关系在调查车祸肇事者的心理特点时发现,多数人有轻率、任性、积极、热情,不愿受约束,有强制性、偏执性和攻击性等特点,即所谓“事故倾向个性”调查还发现,心理社会刺激与车祸的发生关系密切97例车祸致死的司机中,20%在事故前6h有急性情绪障碍,如与家人争吵等用社会再适应量表调查证明,骨折的发生与生活事件有关,因此,也有人将骨折看作是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而不良行为(如酗酒)更容易导致意外事故二) 外科感染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外科感染性疾病的直接原因是致病菌,但是致病菌往往只有在躯体功能低下时才繁殖致病。

心理应激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这就在外科感染疾病中起到了间接致病作用许多外科患者来自内科,由于病情发展的需要而求助于手术治疗,诸如溃疡病的胃切除术、高血压及脑血管病的脑部手术等,其原发病就属于心身疾病,因而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三) 外科手术与心理社会因素个性特征、情绪状态、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数量等心理社会因素对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应激强度、手术顺利程度及术后康复状况都有影响有学者对463例接受心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进行了术前与术后的研究,发现低水平的焦虑、抑郁、敌意,很少的生活事件,高水平的自尊、活力,大量的活动和爱好,较多的社会参与,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均可以预示患者在术后6个月的彻底康复还有通过对50例心脏移植手术患者及其配偶的追踪研究发现,配偶的同情、关心和支持,经常的情感表达,对付应激的能力,情绪的稳定性,高的挫折耐受力,低的攻击性可以成为预示手术成功的指标对上颌面手术患者的实验研究发现,接受围手术期指导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失血量减少30%,术中血压较低,术后康复较快对腹部手术患者的实验研究表明由于在手术前运用有指导的想象,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增进了应对手术应激的感觉,手术后疼痛体验较少4,要求用止痛药较少,且自我感觉能更好地应对疼痛。

还有学者在手术住院的男女患者中调查了由不同角色提供的不同形式的社会支持对降低应激的效应显示,当外科医生向患者提供信息、保证与方向时,患者体验不到焦虑;护士、配偶及病友在提供方向、消遣与自我增强时,患者的焦虑也可降低可见社会支持有利于减轻术前焦虑、改善手术应激效应,另外,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广泛的角色形象从许多途径来提供二、 临床心理变化特点 因疾病住院,患者改变了其正常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周围环境的变化对患者的内心世界是一种强烈的冲击,患者要改变原来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来适应这种变化再加上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体验,不仅会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病体上,还会影响到他的心理状态,改变他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评价以至人格特征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外科患者常出现以下心理特征一) 负性情绪反应临床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包括焦虑、抑郁、孤独等多见于有皮肤完整性受损和需要手术治疗的外科患者,患者会对自己的病情和即将做的治疗感到束手无策、焦虑与抑郁焦虑患者常见的表现有四肢及全身震颤、出汗、语速急促、声音发颤、烦躁不安、食欲下降和失眠等住院患者,面对陌生的医院环境,焦虑程度容易加重过度的抑郁焦虑可使患者内分泌失调,容易造成肌肉过度紧张、大汗淋漓、心慌气闷、血压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心律失常、诱发心力衰竭和心绞痛、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症、紧张性多尿、夜尿、排尿困难等多系统躯体的功能性障碍,并使原有疾病的症状变得更为复杂、难治,增加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

有学者研究,患者的术前焦虑与术后的心身康复呈线性相关,提示术前焦虑对术后心身康复有不利影响,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可以促进患者术后的心身康复二) 恐惧情绪由于医院是各种疾病集中的医疗场所,患者会看到自己未曾预料的人和事,从而加重对疾病的担心,因此大部分患者在住院后都会产生恐惧感害怕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如害怕面对医生护士及周围的环境和病友等;害怕各种医疗设备;害怕治疗和检查;害怕疼痛,特别是对一些侵入性的治疗措施,如导尿、各种插管等存有顾虑;害怕会失去身体的某一部分;害怕被医生或护士忽视等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恐惧心理尤为明显,如患者在手术前1天晚上会表现为难以入睡,心跳加快,心情不能平静一旦进入手术室,患者就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等恐惧症状对医疗费用的担心、害怕会给家人增加负担,也是患者产生恐惧的原因恐惧是外科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为了使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治疗,解除其恐惧情绪不失为重中之重三) 依赖性和退行性行为反应依赖、退行性行为是住院患者最常出现的行为反应患者在患病时自然会受到亲人和周围人们的照顾,成为人们关心、帮助的对象此时,部分患者就会变得对事无主见,自信心不足,从而变得软弱无力,事事都依赖于别人。

患者的行为会变得幼稚,如有些成年患者在静脉输液、换药时会大声喊叫或因疼痛而哭泣四) 主观感觉异常,疑心加重 患者来到陌生的环境,心理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对周围的声、光、温度、湿度、疼痛等容易出现感觉过敏,如怕光、怕嘈杂、怕听到其他患者的喊叫声等,只要周围环境发生一点点变化都会引起患者的感觉不适过分注意躯体的变化,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强,只要发现自身有一点变化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并不断向医生和护士询问有些患者还会根据医生和护士的细微表现来猜测自己的病情五) 情绪不稳定 外科患者以外伤、急诊为多,患者从健康人到患者这一角色的转换比较快,其心理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和焦虑状态,虽然自己成为患者已成事实,但在心理上还没能完全接受患者角色这个现实心理与现实、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冲突,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遇事易激动,容易与医生、护士发生口角冲突这通常是人在与疾病和环境变化的抗争中不能自拔而激起的情绪发泄三、 围手术期患者心理需求(一) 手术前的心理需求1、对手术知识的需求:98%的患者谈到对手术的恐惧心理认为“手术是动刀子的,能不做就不做”担心手术意外,担心手术后效果,担心主刀医生的技术水平,担心手术费用高,冬天时担心手术室冷,担心脱光衣服不方便,担心手术后需要照顾而拖累家人,渴望了解手术知识及相关信息。

2、希望被重视和尊重:患者希望能得到医生护士的关心与重视,希望医生对他的病情了如指掌,希望医生对待他们像对待自己的亲属一样关心,希望自己在医院有熟人,继而达到被重视的目的二)手术中的心理需求1、希望医护人员保护患者的隐私:到手术室后因手术需要而脱光衣服时,希望不要被暴露2、缓解紧张的心理压力:希望有人经常跟他们“聊天”;有的患者提到“躺到手术台的刹那是最紧张的,心跳明显加快,恐惧心理加强,如果有可能真想打退堂鼓,不做手术了”希望医护人员不要谈论手术的过程,有位患者讲述医生在手术台上说“出血这么多呀,凝血没问题吧?” “你这么缝不对,拆了重新缝”或者对学生说:“你过来练练”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情绪马上紧张焦虑,甚至血压升高、出血增多3、有患者希望手术室环境好4、希望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好三)手术后的心理需求1、清醒患者希望了解手术相关情况(1)手术的结果,手术是否成功;了解几天能够恢复;术后饮食要求;了解患者家属及本人的注意事项;手术部位伤口的情况2、希望房间安静、温湿度适宜,床铺舒适3、疼痛的患者希望能尽快止痛希望有亲人守护在旁四、围手术期患者心理护理1、手术前的护理措施1)要调整患者的情绪,消除患者的顾虑,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手术,责任护士多和患者沟通交流,讲解手术的必要性。

2)向患者介绍主治医师的情况技术水平,不要承诺,介绍成功病例,介绍医院的收费标准(酌情),医院决不乱收费等3)择期手术时,手术室护士术前一天要做好术前访视,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大致过程、麻醉方式、麻醉医生的情况、手术的安全性,用亲切温暖的语言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及明天几点来接,并且全过程陪同等2、手术中的护理措施1)手术室护士要一直陪在患者身边,为患者摆体位,安慰患者,取得患者的合作,观察生命体征等情况,保持液路的通畅,必要时为患者吸氧,备好吸引器、抢救药,减少患者暴露,调节合适温湿度2)对清醒患者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肢体语言比如握住患者的手,抚摸患者的头,为患者按摩受压部位,轻轻地在耳边对患者低声安慰等,均会收到很好效果3)切勿与医护人员过多谈论手术中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医护人员尽量用行动、手势、眼神等传达意思,以免增加患者的紧张情绪3、手术后的护理措施1)手术室护士将患者送回病房后,如果是清醒的患者要向患者说明手术很顺利,也很成功,请放心休息2)责任护士要检查患者的手术部位情况掌握其他一切护理要点要安抚患者,多巡视患者,对疼痛患者给予及时处理3)待手术患者精神好些的时候,多向患者做健康教育,交代注意事项、用药知识、何时换药、何时拆线、何时复查等。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