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群文联读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沈***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820.09KB
约14页
文档ID:195216110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群文联读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1页
1/14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秦腔群文联读练习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第 7 课 【本课篇目】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 【选题理由】第一道题选择了时光里的黄姚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两篇文章,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理解“热闹”的不同含义并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中国现代散文的“情理兼备”第二道题选择了忆平乐 八月十日灯下所记两篇文章,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作者冯至“善于以小见大,截取大时代大动乱中小人物的生活片段,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第三道题选择了秦腔的苦味,结合文章感受秦腔的特色第四道题选择了吼泰腔等两则材料,结合材料分析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对秦腔的不同态度,并结合文本谈谈对传承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第五道题选择了一篇散文秦腔和一篇小说秦腔,从不同题材作品中感受秦腔的魅力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时光里的黄姚 王剑冰 黄姚这个名字,会让人一下子记住它远远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种乡间情怀,一种乡愁感念古旧的黄姚,一进来便有一个气派开场:怪石崖壁,拱桥亭廊,八百岁的格树,以迎客的姿态撩幔牵裳;树下姚江环绕,水气蒸腾,直惊艳得人眼目迷离,不知往哪里聚焦水上的老屋,替镇子保存着岁月,必是格外地喜欢这里,才有了如此宏大的聚集,且聚集得紧凑而有条理。

每日里听不到多少喧嚷,声音都被那些水那些石收纳了数百年的时光,把黄姚经营得古典而端庄偶尔会来一场雨,雨带着雾,像一页页屏风,次第翻过那些摞在高处的瓦,总是最先得到冷热的讯息瓦片承受不了的雨滴,会滴滴传递,最终给了姚江一条条囊括着深宅大院的老街,老街上旗幌飘摇的店铺,一座座器宇轩昂的宗祠,宗祠内外的庆典喜宴,一个个通江码头,连着码头的灯笼节提灯会,会上的大戏连唱,让人知道,黄姚不是多少年前就为今天的热闹埋下了伏笔,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这样热闹除了“悦泰兴”“金龙门”“金德庄”那些老字号,还有“春天里”“那些年”“一米阳光”等新招牌欧阳予倩以及其他名人的寓所隐在其中,传递着黄姚的温暖与情义什么时候,这里都像是安适而幽静的后院往往想不到,小门里藏着几百岁的老宅院有的依山就势,攀到最上边的,是一片翅膀翻扑的瓦总能见到残垣断壁处砖石的接续,见到朽旧的房门又有了新的木楔那些或都是生活的叠加黄姚,它不突出个体,显示的是整体的大气如果在姚江上看,就会感觉古镇是从水里长上去,一直长到地老天荒奇峰与凤竹簇拥的江水,像丝绸,不必去触摸,也能想象到触摸上去的感觉姚江融入桂江、西江,最后进入大海黎明在风中把黄姚叫醒。

一群鸟,聚在一起飞,像开在空中的花群山在不远处绾着罗髻,似要赶一个露水墟早上看黄姚,觉得黄姚氤氲中会飘起来,各种日常都在缭绕,包括炊烟,亮嗓,豆豉的浓香,草药的异香进入黄姚,我也会飘起来,气韵奭身,心劲飞扬背着书包的孩子,从门里出来,阳光将小小的身影打在石板路上一只白蝴蝶飞走了,土墙上划出一道翩然痕迹一个女孩轻轻走过支着板子的老屋,生怕惊了房顶的瓦墙根的胡枝子,开着粉色小花这一切,让你想到,在黄姚,哪怕一片叶子,都有它的意义夜晚的黄姚,有点像寓言月提着一盏青灯,随我上着层层石阶,而后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将古镇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巷子忙碌了一天,在红灯笼的轻摇下,睡得很沉天的穹庐笼盖了四野,一切都在孕育有什么掉进了水里偶有一两声虫鸣我相信,只要经历过黄姚以及黄姚的夜晚,他会变得深涵而宁静我曾经来过,却总是不能真正领略黄姚的全部我想以对黄姚的热情邀请更多的热情我想穿越千年,邀李白来望月,这里的月有家的味道;我想邀杜甫来住厦,这里从不会风卷三重屋茅;我想邀郦道元来看水,这里才应该是水经注的结尾但是黄姚似并不在意,她就那么纯秀地站在芳香馥郁的田野间,站在桂林山水的旁边,站在广西贺州的土地上,等谁,又不似在等谁。

有删改)文本二: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溪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其次就是鼠麹草这种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

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节选自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小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黄姚在人们的印象中成为了乡村、乡愁的回忆载体,源于黄姚这个名字有其动人的魅力,让人一下子能够记住B黄姚的月、厦和水等景物的美丽可以写人李白、杜甫和郦道元的诗文当中,但纯秀的黄姚对攀附名家并不在意C文本一既提到了黄姚数百年的悠久历史,也描绘了黄姚一天的美丽时光,但没有涉及新、旧时光的延续与变化D文本二“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中的“醒”字,意在表现山中采菌人的人数之多、采摘时间之长小题 2】下列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把雨带着雾比作屏风翻过,文本二中把纷扰消除比作黄叶凋落,虽然两个比喻本体的实虚不同,但都韵味悠长,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B文本一写黄姚的夜晚,月亮“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这与徐志摩再别康桥中“软泥上的青荐/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都运用了比拟手法,富有动态美。

C两则文本中的“我”与文中的景物融为一体,既是自然世界的观照者,又是思想情感的抒发者,这和鲁迅的小说 祝福 中的“我”有着明显的不同D两则文本在选择描写对象时,文本一重点选取姚江等名山胜水,文本二主要关注小溪、彩菌等风物,但都着力书写它们在无形中带给作者的感动或启示小题 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了“热闹”一词,请理解两处加点的“热闹”的不同含义小题 4】中国现代散文的很多作品,往往是情理兼备,但各有侧重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答案】【小题 1】B 【小题 2】D 【小题 3】文本一中的“热闹”是指黄姚老街从古到今的繁华热闹文本二中的“热闹”是指彩菌雨后繁茂生长,采菌场面气氛热烈小题 4】文本一情胜于理(偏重于情)该文主要抒写了对黄姚古典端庄、深涵宁静、纯秀大气的赞美之情,但也加入了理性思考,如新旧关系、个体与整体等文本二理胜于情(偏重于理)该文主要通过水源、鼠麹草、彩菌阐述对人与人的贯连、个体存在的价值、生命的美好等哲理的思考,但也渗透了对小溪的感谢、对鼠麹草的赞美以及对彩菌的喜爱等情感解析】【分析】【小题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A.“源于黄姚这个名字有其动人的魅力”是错误的。

由原文“黄姚这个名字,会让人一下子记住它远远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种乡间情怀,一种乡愁感念”可知,是因为黄姚存在于人们的念想里,所以让人一下子记住,而不是因为这个名字有其动人的魅力C.“但没有涉及新、旧时光的延续与变化”是错误的文章说到黄姚不是多少年前就为今天的热闹埋下了伏笔,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这样热闹,可以看出文中涉及了新、旧时光的延续与变化D.“采摘时间之长”是错误的这里的“醒”字表现的是采摘时间之早故选 B小题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文本一重点选取姚江等名山胜水”是错误的文本一主要描写黄姚古镇,写它的过去和现在故选 D小题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文本一说到一条条囊括着深宅大院的老街,有旗幌飘摇的店铺、器宇轩昂的宗祠、庆典盛宴、灯笼节提灯会以及会上的大戏连唱,非常的繁华热闹,并且黄姚并不是多少年前就为今天的热闹埋下伏笔,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这样热闹,所以这里的“热闹”是指黄姚老街从古到今的繁华热闹文本二中说到下了一夜雨之后,草间的菌子俯拾即是,而人们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场面非常的热闹,所以文本二中的“热闹”是指彩菌雨后繁茂生长,采菌场面气氛热烈。

小题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散文的特点和写作特点的能力文章写到每日里听不到多少喧嚷,声音都被那些水那些石收纳了数百年的时光,把黄姚经营得古典而端庄,写出了黄姚的古典端庄然后又写到黄姚的热闹,不管是像“悦泰兴”“金龙门”“金德庄”这些老字号,还是“春天里”“那些年”“一米阳光”等新招牌,都传递着黄姚的温暖和情义,什么时候,这里都像是安适而幽静的后院,写出了黄姚的安适和幽静我想以对黄姚的热情邀请更多的热情,但黄姚似乎并不在意,她就那么纯秀地站在芳香馥郁的田野间,站在桂林山水的旁边,站在广西贺州的土地上,等谁,又不似在等谁,写出了黄姚的纯秀大气,通过对黄姚这些特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黄姚的赞美之情,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文章写到黄姚除了一些老字号,还有一些新招牌,但不管什么时候,这里都像是安适而幽静的后院,所以表达了作者对黄姚新旧关系的理性思考又写到黄姚不突出个体,显示的是整体的大气,表达了作者对黄姚个体与整体的思考所以文本一主要抒发了对黄姚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加入了理性思考,但仍然偏重于抒情文本二写了可爱的小溪、鼠麹草、彩菌当写到小溪的时候,写到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表达了作者对这条小溪的感谢。

同时又写到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从而阐述了对人与人的贯连的思考写到鼠麹草时,写到它存在的意义,即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从而阐述了对个体存在的价值的思考,表达了对鼠麹草的赞美最后写到彩菌以及采菌的场面,写到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美好的思考以及对彩菌的喜爱之情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忆平乐 冯至 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展,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

我立在船头,看到桂林的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遇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

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我睡眼蒙晚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验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

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房里,只苦苦地思念起漓江两岸的风光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刻的裁缝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 (有删改)文本二: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离开这里,但是当我在八月十二日的早晨又走到镇上时,镇上忽然活跃起来,与昨天完全不同了饭馆里、商店的廊檐下,聚集着许多服装一致的兵士可是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我看着这些兵士是新鲜的,这些兵士看这个市镇也是新鲜的他们以好奇的眼光在一条条空旷的街巷中走来走去,我也以好奇的心情走遍全镇,我分明知道,战争随时都可以爆发,但在它还没有爆发之前,却好像很沉重地悬在空中,要落,却又落不下来这时忽然在街上出现了一个农夫,挑着一担西瓜,他也带着诧异的神情,东张西望,他大半是从远方挑着这担西瓜到这里来卖的,并不知道这里已经起了这么大的变化。

他把这担西瓜放在一座桥上,经过一个时期的踌躇,最后仿佛若有所悟,向这来来往往的兵士一招手,大声喊道:“弟兄们,把这一担西瓜分着吃了吧,反正我也不愿意再挑回去了他刚说完这句话,在他周围已经聚集起十几个兵士我看着这幅景象,心里感到轻松而爽朗,真好像一段新的历史要从此开始一九四五年,写于昆明 (摘编自冯至八月十日灯下所记)【小题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回忆“六年前”的往事,可见本文并非作者率尔下笔,有感辄发,而是长时间体验与思索的升华,是多年沉淀的结果B文章写到长沙大火、南京失守、武汉撤退,尽管国难当头,但“人们好像很年轻”,脸上也没有倦容,表达出抗战必胜的信心C文章画线处连用双重否定句,赞美农夫、手工业者能够坚守职责,节律强劲,感情充沛,起到了加强语势、深化文意的效果D文章以“忆”统领,详细描写了漓江两岸的风光及作者在平乐的经历,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人事变迁的感慨,情感蕴藉深沉小题 2】文本一是一篇语言平静、充满理性思考的散文,请对此简要分析小题 3】冯至撰文善于以小见大,截取大时代大动乱中小人物的生活片段,寓情于事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答案】【小题 1】D 【小题 2】(1)语言的平静体现在:描写漓江的山水从容舒展,叙述在平乐找裁缝的经历平和舒缓,对战乱之中衣冠之士的不满写得冷静简约有节制。

3 分,写出两个内容即可2)理性的思考体现在:现象时刻在变,精神永垂不朽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也在变,但那些美好的事物不会随之而改变,如普通百姓做事认真、恪守信用、待人诚恳的精神,是永远不变的小题 3】文本一撷取平凡人物,通过裁缝师傅恪守信用这件事,展现劳动者身上闪光的品质,抒发作者对那里山水人物的赞美和思念,引发作者对后方都市里的一些“衣冠人士”的嘲讽文本二中,作者截取卖瓜的农夫招呼兵士吃瓜的场景,表现了那个动乱时代普通民众对抗战的支持,同时引出下文作者面对“新的历史”轻松、爽朗和愉快的心情文本一中写作者夫妇二人在战乱中辗转迁徙,展现出国难中知识分子顽强乐观、忧国忧民的情怀解析】【分析】【小题 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详细描写了漓江两岸的风光”理解错误由原文“我立在船头,看到桂林的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可知,作者只是大略写了沿途的山水故选 D小题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特色及探讨哲理内涵的能力。

1)由文中“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我立在船头,看到桂林的山是那祥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可知,描写漓江的山水从容舒展由文中“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可知,叙述在平乐找裁缝的经历平和舒缓由文中“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可知,对战乱之中衣冠之士的不满写得冷静简约有节制综上分析,语言的平静体现在:描写漓江的山水从容舒展,叙述在平乐找裁缝的经历平和舒缓,对战乱之中衣冠之士的不满写得冷静简约有节制2)由文中“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等语句可知,社会和社会中的人都在不断地变化。

由文中“我睡眼蒙晚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可知,那位裁缝的诚实守信、做事认真他身上的精神品质却始终不受外界影响,始终不曾改变综上分析可知,理性的思考体现在:社会现象时刻在变,高尚精神永垂不朽;社会在变,人也在变,但美好的事物不会随之而改变,如文中裁缝认真、守信、诚肯的精神态度,永远不会变小题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及分析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找到两则文本中可体现作者“以小见大”的事例,再据事例探析背后的寓意和感情由文中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我睡眼蒙胧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等内容可知,文本一写作者与妻子在平乐找裁缝缝制夹衣,裁缝放弃休息,连夜为其赶做这样一个闪现着认真守时的优良品质的平凡人物,令人感念,发人深省作者由此出发,批评那些“变得不成人形的衣冠人士,鲜明而强烈的感情跃然纸上由文中“他把这担西瓜放在一座桥上,经过一个时期的踌躇,最后仿佛若有所悟,向这来来往往的兵士一招手,大声喊道:弟兄们,把这一担西瓜分着吃了吧,反正我也不愿意再挑回去了”等可知,文本二中,作者巧妙刻画了一个卖瓜农夫的形象,写将一担西瓜送给抗日的兵士吃,以小见大,展现中国民众支持抗战的民族精神,准确又形象。

由文中“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展,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可知,作者夫妇二人在战乱中辗转迁徙,“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他刚说完这句话,在他周围已经聚集起十几个兵士我看着这幅景象,心里感到轻松而爽朗,真好像一段新的历史要从此开始”可见,国难中知识分子顽强乐观、忧国忧民的情怀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秦腔的苦味 安黎 我不是秦腔戏迷,甚至在年轻时,都谈不上对秦腔有多少好感那时候一听到那些演唱者,仅为一两句台词,就要在木刀杀公鸡般的二胡的咯吱声中,像拽拉裹脚布那样哼叽个没完没了,难免心生厌烦,觉得那些搔首弄姿唱戏的和仰着脖子看戏的,个个无聊透顶然而伴随年岁的增长,曾对西洋音乐和歌剧无比倾心的我,朝三暮四的目光在收缩,乱飞乱撞的野心在回归,这才开始留意起身旁老古董般的秦腔来秦腔衍生于八百里秦川,既为秦人所创造,又为秦人所喜爱,算得上地地道道的土特产在黑灯瞎火的漫长时光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秦域布衣,在汗流浃背的稼穑之余,时常依赖吼上几句秦腔来发泄,也依靠观看秦腔来取乐。

生活的贫乏,精神的孤寂,都在为秦腔的畅通无阻,邀集来足够多的戏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的民俗文化天荒地老的高坡土塬,无遮无拦的漫漫平川,缔造出了秦人生性的耿直与倔强,于是他们的思维就像牛一样地“一根筋”,不撞南墙不回头;说起话来高喉咙大嗓门,言语像棍子一样地“直戳戳”脱胎于这等思维模式与说话方式的秦腔,无疑就呈现出秦人的固有特征:粗粝、嘶哑、高亢、铿锵,丁是丁卯是卯地不曲里拐弯,撕心裂肺地直抒胸臆如果把秦腔的经典曲目包括传统剧目三滴血 三娘教子铡美案,亦包括现代剧目血泪仇 穷人恨等都能仔细聆听并予以咂摸,就会发现尽管它们的故事情节各有千秋,唱词对白也各有意趣,但在唱腔上,却有其共通性,皆无不蕴含悲怆于其中悲怆的基调仿佛坎儿井那般无孔不入地弥漫,似乎能将每一句唱腔濡湿尤其是尾音的拖腔,颤栗不止,带有明显的哭腔,像蒙冤者的隐忍啜泣,像不幸者的含泪控诉,像落魄者的无奈哀叹,像绝望者的仰天长啸也就是说,秦腔从曲调的编排上,更侧重于对悲剧的演绎,对悲情的渲染何以如此?依我之猜度,一是悲剧比起喜剧来,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更能调动或煽动起观众潜在的情绪人皆有恻隐之心,他人之笑,不一定能挑逗出自己的笑;但他人之哭,却像传染病一样极易诱发自己的哭;二是依照戏曲源于生活这一原理,可以推测出古代秦域民众的生存和精神,并非眼角含笑,心中藏蜜,其忍辱负重的程度,或许远超今人之想象。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