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家级名老中医杨春波治疗慢性胃病调养须分脏腑

jin****n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21KB
约7页
文档ID:152389102
国家级名老中医杨春波治疗慢性胃病调养须分脏腑_第1页
1/7

国家级名老中医杨春波治疗慢性胃病调养须分脏腑杨春波主任系国家级名老中医,现任世界中医药 学会 联合会消化病委员会会长,涉足杏林业已六十余 载,学验 俱丰,擅治内科杂病,尤擅脾胃病,笔者有幸随 诊左右, 受益匪浅,现将杨老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总结 如下荡邪 首推清化《素问•至真要大论》言:“正气存内,邪不可 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杨老认为每种疾病发病之始 皆 因正气虚弱,但针对具体某一疾病,又因为病程不同 以致 因机各异从临床来看,慢性胃炎大多数是由于 长期的饮 食不节以致脾胃内伤,其病程动辄数月,甚则 十数年,其 根本病机则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见而 要明确具体因 机,则须从脾胃发生学角度进行探讨 这一点在《内经》 中早有记载,《素问•经脉别篇》言:“夫饮入于胃,游溢精 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 肺,通调水道,下输膀 胱,五经并行如此则脾胃功能 (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 脾胃关系( 脾为胃行其津液) , 脾肺关系( 土生金) 一目了 然当脾胃内伤,脾的运化 功能( 即“脾气散精”功能) 异 常时,常使脾胃气机升降 失调,水谷精微输运障碍气机 升降失调则“浊气在 上则生嗔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素 问•阴阳应象 大论》);水谷运化障碍则水液内停,聚湿成 邪。

湿邪 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湿邪壅 滞则化 热,湿热相搏则疾病迁延难愈湿热注于下则便溏、 溲 黄 ; 蒸于上则清窍失聪以致头晕头重、卧寐不安、梦魇 连 连; 瘀于表则汗出渍渍,触之粘手; 阻于中焦则碍脾 运,脾 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胃纳受阻,食滞而为邪外 症则以少 食不饥,食欲不振为主湿热之邪,循经归肺 则酿痰成饮, “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即此之 谓也,临床常见 咳嗽、胸闷、心慌等症另外,湿浊阻碍 气机运行则致气 滞,气滞则行血无权,故气滞常伴血 瘀因此,对于慢性 胃炎而言,其病机起于虚,止于实, 而其实际则表现为脾 虚兼夹湿热、滞食、滞气、瘀血,诸 实当中又以湿热最为 关键故而,慢性胃病虽以虚为 本,但治病之始,不在补 而在清化,湿热不除,胃难受补,只有在湿热已化、气机畅 达、血行通顺的情况下,言 补才有意义,行补才能建功 调养须分脏腑 补益当分“先”“后” 杨老认为,慢性胃病 外邪 一祛则各脏腑间内在的矛盾立刻上升为主要矛盾,而 其病机多为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衡,此刻变燮脏腑气血 阴阳 就显得尤为重要然阴阳气血违和,虽涉五脏,但 亦有偏 重,经多年的临床观察总结,杨老认为慢性胃病 后期主要 以脾、肾两脏为主。

脾为后天之本,脾虚是发 病之基,虚 则邪至,湿热相扰以成诸证,而湿热一化则 脾虚立现临 床常见胃脘轻微闷痛,时发时止,无饥饿 感,食欲不振, 少食易饱,便溏,面色晦暗不华,舌质淡, 边尖有齿痕, 苔薄白或薄黄,脉细缓治疗上则以健脾 为主,佐以清化 散瘀、解热安神、降逆止呃等法,用药上 多以党参,漂白 术,生、炙黄芪益气健脾; 用生扁豆,佩 兰,白豆蔻清化湿 热、醒脾和胃; 选厚朴,木香,枳壳宽 中行气; 以赤芍,莪 术散瘀活血; 以麦、谷芽,神曲,焦、 北山楂健脾消食肾 虽为先天之本,却需要后天脾胃 滋养,正如东垣在《脾胃 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所言:“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 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 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 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 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故慢 性胃病后期脾气亏 虚常致肾虚但通过临床观察,杨老发 现此种肾虚并 非单纯的肾阳或肾阴亏虚,而是以阴阳失调, 浮阳上越 为多见,临床常见周身洪热汗出,腰膝酸软,手 脚心发 热、汗出,舌质淡,苔薄或无苔,脉沉细缓等症 针对这 一病机,杨老以益肾潜阳为主,兼以健脾理气、清 化和 中用药常选黄精、菟丝子、淫羊藿、益智仁等调理 元 阴、元阳,以党参、白术、黄芪健脾益气,用怀牛膝、 龙 骨、牡蛎、琥珀、茯苓等潜降浮阳。

佐使须别“生”“克” 慢性胃病后期,调理上虽 以脾、肾两脏为主,但五行的相 生相克使得脾胃与肺、 肝两脏关系密切,临床中常相互影 响,一病俱病对于 此类疾病的治疗,杨老遵“治病必求 于本”的原则,常 在补益脾胃的基础上,随证治之如肺 脾两脏,《素问•经脉别篇》言:“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但当脾气 亏虚时,水谷精微则不能上承肺脏以养肺金,土 不生金则肺失其荣、疏失宣肃临床上常见咳嗽、胸闷、心 慌 等症,此时治疗,若仅仅以咳嗽而归肺病,以心慌而归 心 病,治疗上“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则鲜有不偾事 者杨 老每遇此证常依“培土生金”之则,在补脾的基 础上加用 厚朴、枳壳、生枇杷叶等开宣肺气,畅中顺气, 如此则脾 旺而肺自平另外,脾土亏虚,肝木必乘,正如《素问•五 运行大论》言 :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 所不胜; 其不 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乘而侮 之临证中, 肝气横犯脾胃则脘腹胀满,呃气连连; 肝 经循经不畅则两胁 不舒,或单见右胁不舒,或女性经前 双乳胀痛; 肝瘀化火则 夜寐不安,少眠多梦杨老对于 此证治疗,常在补脾肾的 基础上加北柴胡、木香、厚朴 疏肝行气,加龙骨、牡蛎、 琥珀重镇安神,加炒白芍( 或 生白芍) 柔肝止痛。

用药贵在 轻灵 “调”贯始终 杨老治疗胃病,既不推崇温补,亦 不 快意攻伐,而是崇尚王道杨老认为脾胃位居中州, 具有 枢机之能,故其治不在补,不在泻,而在调调 理”的思 想,贯穿于杨老治疗慢性胃病之始终,然在具 体应用中又 有气机、阴阳之别 《临证指南医案》言 : “太阴湿土, 得阳始运,阳明 阳土,得阴自安”,此句一出,即为后世医 家所推崇,奉 为圭臬,而杨老认为脾胃湿热证,若用温阳 之品,则易 化燥、化热,以致病情加重,出现大便秘结难 解等症; 若 用阴柔之品,则湿得阴助,迁延难愈同为叶天 士之 言,杨老却推崇“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 胃 宜降则和”,脾胃位处枢机,脾升胃降为其生理特性 脾 升则水谷精微得以传输,胃降则腐熟之水谷得以传 化若 脾胃升降失调,则“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清气在 下则生飧 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并且气机失调则传输、 传化失司,瘀中焦则化湿、化热,故杨老治疗 脾胃湿热证, 强调清化湿热要以行气为基,临证中常加 厚朴、枳壳、木 香、合欢以行气畅中; 加半夏、干竹茹等 以降气止逆; 加栝 楼以泄气通便对于头目耳鼻之病, 杨老常加葛根、柴胡 以升其阳; 对于胃下垂、脱肛、久泻 等中气下陷证,亦用葛 根、黄芪、升麻、柴胡升阳益气、固脱止泻。

《素问•生 气通天论》言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 绝”凡病之所得皆由阴阳之失衡, 慢性胃病亦不例外但 由于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密 切,故慢性胃病所表现的阴阳 失衡,不仅仅局限于脾 胃,还包括了肾中之阴阳、脾胃与 肝脏之间的阴阳临 床中常见到一些患者,夜寐难眠,多 梦易醒,口干,目 涩,自觉火气很大,喜饮冷饮,但每食 凉则腹泻无度杨老认为此证在病机上属“胃冷肝热”,此 证在治疗上 存在用凉则伤胃、用温则助肝热的矛盾,而杨 老每以茵 陈泻肝胆之热,以白芍敛肝益阴,用藿香、苍术 等微温 醒脾、助阳止泻 另外,许多处于围绝经期的女性 患者,由于“ ( 女 子) 七七,任脉虚,太冲衰少,天癸绝” (《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故肾中阴阳失衡,元阴亏虚, 浮阳上越,以 致周身洪热汗出,烦躁易怒,腰膝酸软,手 脚心发热汗 出,舌淡,苔薄白或黄,脉细沉在治疗上, 杨老常以黄 精为君,益阴补肾; 用益智仁、菟丝子、淫羊藿 温肾助 阳; 用龙骨、牡蛎、怀牛膝以潜浮阳药用轻灵 临 证用药上,杨老常将脏腑本身特点 与病邪有机结合,针对 脾胃本身特点,杨老认为“清阳 不升,则谷气下流”,用药 上常选辛味升散之品,如葛 根、升麻、柴胡等既升脾阳又 散外邪。

针对湿热一证, 杨老认为湿热相搏如油入面,很 难祛除,因湿为阴邪, 热为阳邪,两邪一旦结合,则非“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 之治疗总纲所能涵概因此治疗上单 纯应用寒药或热 药,都很难中的杨老治疗湿热,别开一 途,运用轻清 之品,芳香醒脾、辛化祛邪临证中,常用 佩兰、藿香、 草果、白豆蔻等药另外,茵陈,味苦性寒, 能除湿祛 热,又因其长于三月独得春升之气,故入肝经兼 能上 行; 生扁豆,味甘性微温,能醒脾化湿两者相配,寒 温 相制,宣散相合,能醒脾、化浊、升阳、疏肝,故杨老 常以 此为君臣,君领诸药以荡外邪在药物的用量上,杨 老 取量甚轻,如茵陈用 10g ,扁豆用 12g ,佩兰、草果、 藿 香、白豆蔻常用至4. 5 ~6g,琥珀用4. 5g,黄连用3g, 厚 朴、枳壳常为6 ~9g,杨老用药质虽轻清,量虽微少,但 轻可去实,疗效显著。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