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常见佛法常见名词解释名词解释20、空(1)既然一切皆空,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既然一切皆空,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答:在佛教所讲的佛法里,空 并非简单的没有,也并非无意义恰恰相反,空具有时间上、空间上都是无穷的真实意义简单地说,空具有永恒、博大的意义这就不仅仅是人生的意义了2)本来是空,业力从何而来?)本来是空,业力从何而来?答:空是没有么?问:是业不尽则不能成道,还是成道后业障即如梦幻泡影?答:本就是梦幻泡影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3)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怎么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怎么讲?答:因为“万法即因果,因果即万法”,所以空即不空,不空即空4)造业受罪,佛性受罪否?)造业受罪,佛性受罪否?答:纵然山崩地裂,虚空曾受损否?问:如果说佛性不受罪,那受罪的是谁?答:罪性空且置,即那个“谁”也不可得请听迦叶佛的传法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21、因果(1)因果通三世)因果通三世问:人死之后是不是还有来世呢?如果死后变成另外一个人,你不是你了,所受所感岂不是也换了成了别人的事了呢?修行又干什么呢?答:三世因果:唐朝张三造业,宋朝李四受报。
问:张三李四是同一人吗?答:因果通三世,本就不是仅对某一生(某一个人)说的2)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问:请老师讲讲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的道理答: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呀苦是世间果集是世间因灭是出世间果道是出世间因知苦断集,慕灭修道3)用城市来比喻)用城市来比喻问:因果我深信,一个人是不可能改变这个世界的因果的,世尊当年也要受果报他能改变的只有他自己答:我们用城市来比喻吧大家共住的城市,大家都觉得很真实,其实只是个幻境这幻境大体上有六个区域:天、人、阿修罗、鬼、畜、地狱通向这六个区域的路,看起来只有两条(善与恶),其实内含诸多歧途途中一步一善,必走向天,能尝很多甜头;一步一恶,必走向地狱,必吃很多苦头;善恶参半,则在“人”这个区域里盘桓,有甜头也有苦头这就是幻境里不可改易的游戏规则,称之为“世间因果”只是大家并不知道这个游戏规则,而在里面乱撞,时善时恶,频升频降,头出头没,无有了期佛告诉大家游戏规则,好比给了大家一张地图,按地图走,可以避免诸多苦头然而,这却不是佛的本怀佛的本怀是指导大家打破这个幻境由于大家有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性格,佛就告诉大家八万四千种打破幻境的方法,称之为“八万四千法门”。
只要肯按佛教导的方法,谁都能打破幻境若是不肯,佛也不能代替你打破,就象佛吃饭你不能饱一样!一旦打破幻境,你见就同佛见,称之为“见齐诸佛”幻境打破了,还往哪里找游戏规则呀,所以“佛无因果”!并不是未打破幻境就可以不遵守游戏规则也有些人,未打破幻境就骗自己说:“没有游戏规则,只管任意行去”(拨无世间因果),于是,便自欺欺人,一盲引众盲,广造恶业,还美其名曰“解脱”殊不知,那是通往地狱的捷径!还有些人,自己骗自己说:“这不是幻境即使是幻境,也无法打破,游戏规则是铁定的,谁都不能打破,佛也不能打破(即:佛也在世间因果里)拨无出世间因果)这就堵塞了离幻之路,一盲引众盲,断送自己和他人的法身慧命他若不如此极端,还可以走向天;就这么一极端(以至于谤佛),却是通向地狱捷径中的捷径咦!这幻境是从哪里来的呢?别忘了佛啊!佛知道赶快去问佛“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哦!原来法界就是幻境啊问:嘻嘻!可是有的人总是在研究地图,倒忘记了地图的作用答:嗯,这倒是一记棒喝4)禅宗深信因果吗?)禅宗深信因果吗?问:宗门讲因果,恐怕仍只是个信仰宗门可以“见性”而“解脱”,但是,未必能了“三世因果”要深信“三世因果”,才能真正身心解脱即便是开悟的和尚。
答:你太武断,冤煞宗门了!你这么说,就好比强调“非要背熟驾驶员守则,才能万里行车无事故”一样,此话听起来不错,但却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情况是,万里行车无事故的老司机,早已融会贯通了驾驶员守则,而几乎把那些词句忘光了一个刚从驾校毕业的司机,尽管他背驾驶员守则守则的功夫比老司机强得多,但开起车来,就差得太远了!22、因缘问:老师能否解释一下“法不孤起,仗缘乃生,缘谢法灭,灭灭非灭”?答:就拿心密来说吧,心密并不是孤起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心密觉得自己好才兴起的心密是仗因缘才兴起的,什么因缘啊?那就是与心密有缘的众生解脱缘熟,故感心密应世待当度者已度,便是缘谢既然缘谢,便不会再有人修心密了,假名“法灭”然而,法本不生不灭,心密的修行方法又何曾灭,故云“灭灭非灭”所以,只要有我们在修习心密,心密便不会灭若无人依而行之,即使有“心密”的空架子在,其实已经“缘谢法灭”了问:禅宗 5 家 7 派,本应该平民派曹洞宗更广流传,为什么相反?答:当机者已度,门庭也就没大用处了问:现在宣传的不多,也是个原因吧?答:法不孤起,仗因缘生问:病是业报,还可以持印为别人治病?答:业报未离因果,未离因缘所生法生病是因缘所生,病愈不也是因缘所生吗?并无矛盾啊。
23、受用问:我总是觉得,受用就是享用!答:正见和正受,好比走在修行路上的两条腿内心空净,谓之正受(觉受、受用);五欲(色声香味触)福报,谓之享受24、大乘问:最近我看到一本书:大念住经心要,讲的是四念住的法门,次第井然,我觉得象我这样的博地凡夫,谈不上什么大乘,连小乘都还差的远,不如从小乘做起您认为呢?答:四念住法门很好大、小乘主要是发心不同,“四念住”未必只属于小乘啊问:那就是说:如有人以大乘之心去修小乘之法,那人也是大乘行者了?答:大乘行者所修之法,便非小乘之法25、大悲问:学生心里还是有个疑惑,久久不能解开每次看到“梦幻空花,何劳把抓”,我便觉得生不起“大悲心”了,梦中的人物本来没有,所以根本不需要度谁,可是为什么觉悟以后的佛菩萨还要“于本无众生处度化如幻的众生”呢?答:你可能把“小悲”当成“大悲”了有情缘之慈悲为小悲,法缘之慈悲为中悲,无缘之慈悲为大悲26、神力、业力、愿力(1)神通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神通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问:我常常搞不清业力和愿力的区别答:业力体现为世间法,愿力体现为出世间法问:真是造化弄人答:业力不可思议,愿力更不可思议愿力、业力、神通力都是心力。
神通力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问:既然都是心力,区别在哪里呢?答:既然都是心力,区别就在于发心不同问:想发财的心与想成佛的心,二者有什么区别?答:发财有我,成佛无我这就找出区别了问:愿力还有差别吗?比如以妄想心发一个愿和以清净心发相同的愿,二者有差别吗?答:愿力是无为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是“皆以”,当不止是“二者”,而是千差万别2)“神通第一”的目健连尊者那样示寂,旨在显示什么?)“神通第一”的目健连尊者那样示寂,旨在显示什么?答:当然是自在无碍若安详示寂成了死标准,活着的时候天天为死时担心,岂不正是挂碍么?享誉“神通第一”的目健连尊者这样示现,旨在显示神通力抵不过业力,警醒人们莫以神通为究竟尊者完全可以安详示寂,但也完全可以象他示现的那样示寂关键在于如何用了,怎么样有用,便怎么样办3)佛学中的“神通”和特异功能是一回事吗?)佛学中的“神通”和特异功能是一回事吗?答:不是一回事只是误解为同一回事的人太多,大多都当成同一回事了神是本体,通是妙用问:还真不一样佛教的神通,是自己通,是自然通,是时时通,是圣边末事特异功能,是禅定副产品很多是鬼神附体,不是自然通,不是时时通,是他们的末边圣事。
答:“圣末边事”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的方便说法由于众生总是认为特异功能是神通,随他的所知量,把他认为的“神通”说成是“圣末边事”应无所住”曰神,“而生其心”曰通这不是“圣末边事”了吧27、妄念(妄想)答:妄念,指的是贪、嗔、痴、慢、疑、恶见恶见,指的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问:怎样对治世智辩聪?答:若能离开妄想执着,世智辩聪当体就是妙用,对治它干什么!须要对治的是妄想执着问:心意识会逐渐淡化吗?答:是妄想执著会逐渐淡化28、死尽偷心问:佛法的“同义词”太多了,比如佛性、自己面目之类以后我明白了此类,就把此类都整理一下答:哈哈!那你把三藏十二部整理一下吧或者把众生八万四千种心整理一下问:老师警醒的是,我差点入海筛沙将来还可能遇到类似的同义词所迷惑,但基本路线决不动摇何况有个掌舵的撑腰,我只需尽力划桨就行答:你须自己掌舵才行问:我这辈子是套上您了,您甩不掉了答:那要我吃你能饱才行问:要您不时地瞅着俺吃别让俺吃错了、吃慢了就行答:越是时间紧迫,越不能急着吃不然的话,饥不择食,即使不是毒药,吃呛了也会出问题的问:那我留意,不过我目前只有懈怠得份,还达不到您说的精进程度呢答:那就先死尽偷心吧。
29、如果多闻不修又如何呢?答:阿难尊者不是在楞严经已经现身说法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