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液压千斤顶设计

zou****hu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2.31KB
约18页
文档ID:177603471
液压千斤顶设计_第1页
1/18

目录1、引言 11.1 液压千斤顶的分类 12、液压千斤顶发展现状及常见故障排除 12.1 国外发展情况 12.2 国内发展情况 22.3 液压千斤顶的特点 22.4 液压千斤顶优缺点 22.5 液压千斤顶常见故障排除 33、液压千斤顶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33.1 液压千斤顶的组成 33.2 液压千斤顶的结构图 43.3 液压千斤顶工作原理 44、液压千斤顶结构设计 54.1 内管设计 54.2 外管设计 64.3 活塞杆设计 64.4 导向套的设计 74.5 液压千斤顶活塞部位的密封 95、液压千斤顶装配图 106、结论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第I页共I页1、引言液压千斤顶是典型的利用液压传动的设备,液压千斤顶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 量轻、携带方便、性能可靠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流动性起重作业,是维修、汽车、拖 拉机等理想工具其结构轻巧坚固、灵活可靠,一人即可携带和操作千斤顶是用刚性 顶举件作为工作装置,通过顶部托座或底部托爪在小行程内顶升重物的轻小起重设备 本次对液压千斤顶进行设计可以了解液压千斤顶的原理以及应用通过查阅大量文献, 和对千斤顶各部件进行设计使我熟悉了千斤顶内液压传动原理,同时也在以前书本学习 的基础上对液压传动加深了理解。

1.1 液压千斤顶的分类液压千斤顶分为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液压千斤顶适用于起重高度不大的各种起重作业它由油室、油泵、储油腔、 活塞、摇把、油阀等主要部分组成工作时,只要往复扳动摇把,使手动油泵不断向油缸内压油,由于油缸内油压的不 断增高,就迫使活塞及活塞上面的重物一起向上运动打开回油阀,油缸内的高压油便 流回储油腔,于是重物与活塞也就一起下落专用液压千斤顶使专用的张拉机具,在制作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时,对预应力钢筋施 加张力专用液压千斤顶多为双作用式常用的有穿心式和锥锚式两种2、液压千斤顶发展现状及常见故障排除2.1 国外发展情况早在20世纪40年代,卧式千斤顶就已经开始在国外的汽车维修部门使用,但由于 当时设计和使用上的原因,其尺寸较大,承载量较低后来随着社会需求量的增大以及 千斤顶本身技术的发展,在90年代初国外绝大部分用户已以卧式千斤顶替代了立式千 斤顶在90年后期国外研制出了充气千斤顶和便携式液压千斤顶等新型千斤顶充气 千斤顶是由保加利亚一汽车运输研究所发明的,它用有弹性而又非常坚固的橡胶制成 使用时,用软管将千斤顶连在汽车的排气管上,经过15〜20秒,汽车将千斤顶鼓起, 成为圆柱体。

这种千斤顶可以把1151重的汽车顶起70cmPower-Riser II型便携式液 压千斤顶则可用于所有类型的铁道车辆,包括装运三层汽车的货车、联运车以及高车顶 车辆同时它具有一个将负载定位的机械锁定环,一个三维机械手,一个全封闭构架以 及一个用于防止杂质进入液压系统的外置过滤器另外一种名为Truck Jack的便携式 液压千斤顶则可用于对已断裂的货车转向架弹簧进行快速的现场维修该千斤顶能在现 场从侧面对装有70〜125t级转向架的大多数卸载货车进行维修,并能完全由转向架侧 架支撑住它适用于车间或轨道上无需使用钢轨道碴或轨枕作承2.2 国内发展情况我国千斤顶技术起步较晚,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1979年才接触到类似于国外卧式 千斤顶这样的产品但是经过全面改进和重新设计,在外形美观、使用方便、承载力大、 寿命长等方面,都超过了国外的同类产品,并且迅速打入欧美市场经过多年设计与制 造的实践,除了卧室斤顶以外,我国研究规格齐全并形成系列产品2.3 液压千斤顶的特点液压千斤顶是一种将密封在油缸中的液体作为介质,把液压能转换为机械能从而将 重物向上顶起的千斤顶它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举升力大、易于维修。

但同时 制造精度要求较高,若出现泄漏现象将引起举升汽车的下降,保险系数降低,使用其举 升时易受部位和地方的限制传统液压千斤顶由于手柄、活塞、油缸、密封圈、调节螺 杆、底座和液压油组成它利用了密闭容器中静止滚体的压力以同样大小向各个方向传 递的特性2.4 液压千斤顶优缺点液压传动的优点:(1)体积小、重量轻,例如同功率液压马达的重量只有电动机的10%〜20%因此 惯性力较小,当突然过载或停车时,不会发生大的冲击;(2)能在给定范围内平稳的 自动调节牵引速度,并可实现无极调速,且调速范围最大可达1:2000(一般为1:100) (3)换向容易,在不改变电机旋转方向的情况下,可以较方便地实现工作机构旋转和 直线往复运动的转换;(4)液压泵和液压马达之间用油管连接,在空间布置上彼此不 受严格限制;(5)由于采用油液为工作介质,元件相对运动表面间能自行润滑,磨损 小,使用寿命长;(6)操纵控制简便,自动化程度高;(7)容易实现过载保护8) 液压元件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便于设计、制造和使用液压传动的缺点:(1)使用液压传动对维护的要求高,工作油要始终保持清洁; (2)对液压元件 制造精度要求高,工艺复杂,成本较高;(3)液压元件维修较复杂,且需有较高的技 术水平;(4)液压传动对油温变化较敏感,这会影响它的工作稳定性。

因此液压传动 不宜在很高或很低的温度下工作,一般工作温度在-15°C~60°C范围内较合适;(5)液 压传动在能量转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节流调速系统中,其压力大,流量损失大,故系 统效率较低2.5 液压千斤顶常见故障排除1 重载时顶杆不能升起 当千斤顶顶到某一高度后,顶杆就不再升高这表明千斤 顶内缺少工作油,应予补足2 顶杆抖动 这说明回油阀关闭不严,可将回油阀针再向里拧紧一些若仍不能 顶起,且压杆周围漏油,则为顶杆密封圈损坏,应予更换若不能顶起且压杆周围也无 漏油,再检查回油阀和进油阀门能否关严包括压杆筒体端面接合处的密封垫圈情况若上 述均无异常,则为顶杆密封圈损坏或其固定螺栓松动,应予更换或拧紧3 空载时顶杆就不能升起 首先检查千斤顶的油量,不足时应添加若千斤顶不 缺油可将千斤顶回油阀针松开,拆下加油孔油塞,然后用脚踩住千斤顶底座,双手向上 拔起顶杆再压下去,如此反复拔、压顶杆几次,以排除空气若做完上述检查后,拧紧加 油孔油塞和回油阀,再试空顶若此时顶杆仍不能上升,应将千斤顶放平,拆去回油阀, 检查阀与座的接触情况是否良好,若有脏物,应予清除若有坑、槽、不平应予更换最 后检查进油阀门是否密封良好,顶杆密封圈有无损坏或脱落,若有则及时更换。

4 漏油 千斤顶的漏油部位多在座与筒体结合处、顶杆周围、回油阀的锁紧螺纹 处、加油孔的固定油塞处、压杆周围等漏油原因多为密封垫圈损坏必须及时更换3、液压千斤顶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3.1 液压千斤顶的组成液压系统主要由:动力元件(油泵)、执行元件(油缸或液压马达)、控制元件(各 种阀)、辅助元件和工作介质等五部分组成动力元件(油泵) 它的作用是把液体利用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液压力能,是液 压传动中的动力部分执行元件(油缸、液压马达) 它是将液体的液压能转换成机械能其中,油缸做 直线运动,马达做旋转运动控制元件 包括压力阀、流量阀和方向阀等,它们的作用是根据需要无级调节液压 动机的速度,并对液压系统中工作液体的压力、流量和流向进行调节控制辅助元件除上述三部分以外的其它元件,包括压力表、滤油器、蓄能装置、冷却 器、管件及邮箱等,它们同样十分重要工作介质工作介质是指各类液压传动中的液压油或乳化液,它经过油泵和液动机 实现能量转换3.2液压千斤顶的结构图液压千斤顶结构图1所示,工作时通过上移6手柄使7小活塞向上运动从而形成局 部真空,油液从邮箱通过单向阀9被吸入小油缸,然后下压6手柄使7小活塞下压,把 小油缸内的液压油通过10单向阀压入3大油缸内,从而推动2大活塞上移,反复动作 顶起重物。

通过1调节螺杆可以调整液压千斤顶的起始高度,使用完毕后扭转4回油阀 杆,连通3大油缸和邮箱,油液直接流回邮箱,2大活塞下落,大活塞下落速度取决于 回油阀杆的扭转程度q回油阀杆图1液压千斤顶内部结构示意图3.3液压千斤顶工作原理图2液压千斤顶工作原理图1—油箱2—放油阀3—大缸4—大活塞5—单向阀6—杠杆手柄7—小活塞8—小缸体9—单向阀液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大缸体3和大活塞4组成举升缸;杠杆手柄6、 小缸体8、活塞7、单向阀5和9组成手动液压泵活塞和缸体之间保持良好的配合关 系,又能实现可靠的密封当抬起手柄6,使小活塞7向上移动,活塞下腔密封容积增 大形成局部真空时,单向阀9打开,油箱中的油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通过吸油管进入活 塞下腔,完成一次吸油动作当用力压下手柄时,活塞7下移,其下腔密封容积减小, 油压升高,单向阀9关闭,单向阀5打开,油液进入举升缸下腔,驱动活塞4使重物G 上升一段距离,完成一次压油动作反复地抬、压手柄,就能使油液不断地被压入举升 缸,使重物不断升高,达到起重的目的如将放油阀2旋转90° (在实物上放油阀旋转 角度是可以改变的),活塞4可以在自重和外力的作用下实现回程。

这就是液压千斤顶 的工作过程4、液压千斤顶结构设计设计液压千斤顶的额定载荷为19600N,初定额定压力为15Mpa千斤顶的最低使用 高度为192mm,最高使用高度为277mm4.1内管设计根据以上设计要求可以得到如下计算结果:F=PXA 得到 A=19600/9.8/150=13.3cm2所以内管的直径D=42mm,长为115mm,有效长度为85mm这里:F二外部作用力(kgf)人=内管的作用面积(cm2)P二被传递的压力(kgf/cm2)内管的壁厚6为6 = 5 +C +C012根据公式 5 >PmaxD/2 5 (m) 5 =5 /N0 p p b查机械设计手册可知5 =550 (无缝钢管,牌号20)bN为安全系数一般取55>15X0.042/(2X550/5)=0.002m=2mm05=5+C+C=3mm012上式中C为缸筒外径公差余量1C为腐蚀余2缸筒壁厚的验算根据公式 PnW0.35 5 (D12-D2)/D12MPas0.35X550X0.00054/0.002304=50MPaPn=15MPa所以缸筒的臂厚完足满足设计需要的要求4.2 外管设计立式千斤顶的外管主要的作为是用来储存多余的液压油,在无电动源作用的情况下,外管起了一个油箱的作用。

由上可知道内管的内径为42mm可得 V 二AH=3.14X2.12X8.5=117.7cm2内外管的外径D=66mm可得 V 二AH=3.14 X 3 . 32X 10=341.94cm2外△V= V -V =341.94-117.7=224.24cm2外内所以△ V>V,完全满足要求内4.3 活塞杆设计活塞杆是液压缸传递力的重要零件,它承受拉力,压力,弯力,曲力和振动冲击等 多种作用力,所以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由于千斤顶的液压缸无速比要求,可以根 据液压缸的推力和拉力确定可根据内管的内径D=42mm,初步确定活塞杆的外径为d=30mm活塞杆强度的计算:活塞杆在稳定的工况下,只受纵向推力,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5=FX10-6/(nd2/4)<= 5 MPap可得 5 =19600 X 10-6/(0.03 X 3.14/4)=27.7查表可知5的许用应力为100-110MPa (无缝钢管)p所以5<5p所以活塞杆的设计要求强度完全满足活塞杆弯曲稳定性验算可以用实用验算法活塞杆弯曲计算长度为L = KSm具体可以f根据机械设计手册表中选取4.4导向套的设计活塞杆导向套装在内管的有杆侧端盖内,用以对活塞杆进行导行,内装有密封装置 以保证缸筒有杆腔的密封,导向套采用非耐磨材料时,内圈可设导向环,用以作活塞杆 的导向。

4E5图3导向套in□0根据千斤顶的受力方式,可以作以下分析图4活塞杆导向套受力分析图如图4所示,垂直安放的千斤顶,无负载导向装置,受偏心轴向载荷9800N,L=0.1m时M=FL Nm F=K M/L N0 1 d 1 0 G可得 M=9800X0.1=9800Nm0F= K M/L (N)d 1 0 G可得 F =1.5X9800/0.057=2.5X 105Nd在上式中F 导向套承受的载荷,NdM 外力作用于活塞上的力矩,N.m0F 作用于活塞上的偏心载荷,N1L 载荷作用的偏心矩,mLg 活塞至导向套间距,mGD、d 分别为活塞及活塞杆外径,m4.5液压千斤顶活塞部位的密封图5液压千斤顶活塞部位密封图在大活塞与大油缸配合部位采用的尼龙碗形密封件与O形密封圈组合而成的组合密 封装置,由于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受力时迫使尼龙碗的唇边与缸壁贴合,起良好的密 封作用缺点如图:图6液压千斤顶活塞密封缺点分析图密封圈处在小孔口,缸中的超高压工作油在限位孔处存在极大的压力差,会使密封 圈在此处遭受极大的撕拉作用从而产生损伤,形成轴向沟痕此沟痕随着起重物的加重,限位孔直径的增大以及超越限位孔次数的增多而变大加深,最终会破坏了密封圈的密封性能。

致使活塞不能推动重物上升要求密封圈材质的强度要高由于面柱 与面柱面的配合始终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避免因为油液单独进入一边空隙造成压力不 平衡而引起活塞卡死现象,可以在活塞与大油缸配合的活塞头上适当开辟油沟,平衡各 边压力5、液压千斤顶装配图/ ——■■■■■■■ □z->/ z..?/ -..yz/'' z -I1/J

这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也正是我们进行毕业设计的目的所在,提 高是有限的但却是全面的,正是这一次毕业设计让我积累了许多实际经验,使我的头脑 更好的被知识武装起来,也必然让我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表现出更高的应变能力,更强 的沟通力和理解力参考文献XXXXX 主编《液压与气压传动》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XXXXX 主编《机械设计基础》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XXXX 主编《公差配合与几何精度检测》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XXXX 主编《液压原件》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XXXX 主编《液压传动》 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XXXX, XXXX主编《液压传动概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XXXX主编《液压原件》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XXXX主编《液压传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XXXX主编《液压传动》 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致谢大学四年即将结束,在这短短的四年里,让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热心的朋友、工作严 谨教学相帮的教师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也脱离不了他们的热心帮助及指导老师的精心 指导,在此向所有给予我此次毕业设计指导和帮助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毕业设计是对我大学四年的总结,因而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很高的积极性,更幸 得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还时常来对 我们进行指导,老师总是不厌其烦,耐心细心的指导我们,让我们受益匪浅。

同时老师 实事求是,不摆架子的作风也让我很是敬佩其次,要向给予此次毕业设计帮助的老师们,以及同学们以诚挚的谢意,在整个设 计过程中,他们也给我很多帮助和无私的关怀,在此感谢他们本次的设计是老师和同学共同完成的结果,在设计的一个月里,我们合作的非常愉 快,从中学到的知识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我再次向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 表示诚挚的感谢!。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