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水池监测方案

沈***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5KB
约15页
文档ID:156817504
水池监测方案_第1页
1/15

水池沉降观测技术方案编 写 : 审 核 : 审 定 : 二○一五年四月目 录一、概述 二、作业依据三、沉降观测方案 1、高程基准 2、基准网的布设 3、沉降观测点的布设4、沉降观测点的保护5、沉降观测的仪器 6、基准网的观测 7、沉降点的观测 8、沉降观测时间9、沉降观测精度10、内业精度评定与数据处理11、沉降软件要求四、安全措施五、质量检查与验收六、成果资料第 15 页一、工程概况地理位置:测量内容:为解决水池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拟在施工过程中,对以下项目进行监测:序号监测部位监测内容监测点数备注1水池侧壁竖向位移10个二、作业依据1、方案编制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1991;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2-95;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 - 99)7)施工设计图2、监测技术要求1、监测项目在水池注水前应测得初始值,且不应少于两次,并取其平均测量值作为初始读数。

2、各项监测的时间间隔可根据施工进程确定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监测结果变化速率较大时,应加密观测次数当有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3、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4、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5、固定观测人员6、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3、监测仪器徕卡DNA03电子水准仪精度指标:每公里往返测高程精度0.3mm(采用铟钢尺)三、水池沉降观测方案1、高程基准高程基准采用独立高程系统2、基准网的布设根据对沉降观测点观测的需要及《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规定,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监控网拟布设成由4个基准点组成的一个环形的二等水准网,编号为D1、D2、D3和D4,高程测量采用独立假设高程系统材质:钢质标准件基准点将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位置,基准点采用建筑物外固定物体上水准基点标石方式墙柱式水准基点标石埋设在沉降稳定的建筑物上其具体位置根据现场情况及《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有关要求进行布点3、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根据设计及《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有关要求,在各构筑物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每隔20米-30米左右布设观测点材质:钢质标准件 沉降观测点埋设标志图1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视立尺需要。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置图(见附件)4、控制点的保护控制点做好后,我们还需要在点周边用钢管等做好临时围栏,把控制点保护起来,确保控制点不受到外界任何干预破坏控制点附近插上彩旗,起到警示和标识作用,降低被破坏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施工期间,如发现控点受到破坏需要及时转移控制点,确保施工的方便5、沉降观测的仪器沉降观测的仪器:瑞士进口的徕卡DNA03电子水准仪(精度:每公里往返高程中误差为±0.3mm)和2m条码尺6、基准网的观测基准网为二等水准网首次观测成果是计算沉降量的起始值,在水准点埋设不少于15天后进行第一次观测,首次要进行两次观测,两次观测高程之差在允许范围内(±1.0mm)时,取其平均值做为初始观测结果,否则需重新测量7、沉降点的观测观测点与基准点组成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原则上按与基准网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要求施测观测点测量按二等水准要求前后视距大致相等,以减小前后视距差不等的影响,保证成果质量考虑到沉降观测的特殊性,为最大消除系统性误差的影响,应采用固定仪器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和固定观测环境8、沉降观测时间水池注水前进行初始观测,待满水后,每一个月测量一次,连续测量三个月。

9、沉降观测精度使用水准仪、水准标尺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检验当观测成果出现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和校正检验和校正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的规定执行检验后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一二级水准观测的仪器i角不得大于15秒,对线条式因瓦金标尺不应大于0.1mm2)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或日落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的成像跳动而难以找准时进行观测3)观测前半小时,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使用数字水准仪前,还应进行预热4)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5)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相邻观测点高差变动迹象、地质地貌异常、附近建筑基础和墙体裂缝等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画出草图;6)凡超出下述表1-1至表1-5规定限差的成果,均应先分析原因再进行重测。

当测站观测限差超限时,应立即重测;当迁站后发现超限时,应从稳固可靠的固定点开始重测10、内业数据处理与精度评定核对和复查外业观测成果与起算数据;验算各项限差,在确认全部符合“规定”要求时方可进行计算观测值中的超限误差,除在观测过程中严格作业、认真检核随时予以排除外,在变形分析中通过检验将判定含有粗差的观测值予以剔除各期的平差计算采用统一的起算数据平差计算采用计算机条件法严密平差;内业计算观测成果计算和分析中的数字取位符合下列要求:沉降值精确到0.1mm,高程精确到0.1mm  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 表1-1变形测量级别沉降观测主要适用范围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二级±0.3地基基础设计为甲、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水准测量的仪器型号和标尺的类型 表1-2级 别使用的仪器型号标尺类型徕卡DNA032m条码尺二级水准测量观测方式 表1-3级 别高程控制测量、工作基点联测及首次沉降观测其他各次沉降观测徕卡DNA03徕卡DNA03二级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往返观测单程双测站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m) 表1-4级 别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差累积视线高度二级≤50≤1.0≤3.0≥0.3注:1 表中的视线高度为下丝读数;2当采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最短视线长度不宜小于3m,最低水平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5 mm。

水准观测的限差 (mm) 表1-5级 别基辅分划读数之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二级0.50.7≤注:表中L为观测线路长度,单位为千米11、沉降软件要求平差计算采用徕卡DNA03电子水准仪随机配带的程序进行严密条件平差四、安全措施 1、现场测试人员应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设置专门的责任人员(具体人员结构图见附件二)监测分析人员应对监测报告的可靠性负责,监测单位应对整个项目监测质量负责监测记录和监测技术成果均应有有关责任人签字,监测技术成果应加盖成果章 2、观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必要时应进行重测 3、现场监测人员须戴安全帽,遵守工地施工秩序;施工方、甲方、监理方等须提供相应的配合,做到安全生产4、应急措施 当基坑变形累计值及变形速率等指标达到预警值时,将增加监测频率,必要时,增加监测点的布置同时及时通知设计方、委托方、监理及施工方,配合采取措施, 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当监测项目已超过其警戒值时, 必须迅速停止开挖, 查明原因,对支护方案进行修改,待加固处理后方能进行下一步开挖,一般应急措施有:(1)快速原位回填土,保证警戒值不再增大;(2)放坡、卸土;(3)修改方案,进行加固。

五、质量保证措施 1、现场测试人员应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监测分析人员应对监测报告的可靠性负责,监测单位应对整个项目监测质量负责监测记录和监测技术成果均应有有关责任人签字,监测技术成果应加盖成果章 2、观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必要时应进行重测 3、现场监测人员须戴安全帽,遵守工地施工秩序;施工方、甲方、监理方等须提供相应的配合,做到安全生产 六、成果上交 每次观测结束后,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检查,经平差处理后: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计算各点一个观测周期内的沉降量,计算各点的累积沉降量,填写沉降观测表;并将观测成果资料上交给甲方或工程指挥部待所观测工程结束后,上交最终观测成果资料,具体如下:1 技术设计方案;2 沉降观测点分布图;3 沉降和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3 沉降和水平位移观测分析报告沉降观测点分布图G1G2G3G4G5G6G7G8G9G10拟派现场人员组织架构及数量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现场负责人()基坑测量组沉降测量组档案组委派主要监测人员持证上岗基本情况表项目经理基本情况表投标人资质等级项目经理姓名学历联系近五年担任同类型工程项目经理的项目名称5、项目技术负责人基本情况表投标人资质等级技术负责人姓名学历联系近五年同类型工程项目名称拟 投 入 设 备 清 单工程名称: 序号仪器名称型号数量备注1电子水准仪徕卡DNA031套 。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