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历史近现代史上的改革.ppt

xin****828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807KB
约20页
文档ID:15578401
高中历史近现代史上的改革.ppt_第1页
1/20

大政奉还,彼得剪胡子,近现代史上的改革,史实,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宗教改革 1806普鲁士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垄断的产生 美国罗斯福新政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分类,性质:封建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内容: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 军事改革 、文化改革 程度:1.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 进行局部的调整; 2.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 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 性变化 结果:成功、失败,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学习对象;都学习西方的科技军事教育 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影响:都从西方引进了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内容:学习西方科技、军事;更加全面的学习西方 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地主资产阶级 性质: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结果:洋务运动失败,而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相同点:,不同点,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背景方面:都受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两国都发生了民族危机 目的相同: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性质相同: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形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内容上:都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原因的比较:,社会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领导力量: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一系列改革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同际环境: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所不容,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分化;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武装倒幕 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小 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还未出现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戊戌变法,明治维新,具体措施: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 结果不同:失败,中外反动势力更加紧密地勾结在一起,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 成功,逐渐使日本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 (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4)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相同点,,,,,(1)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3)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4)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5)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不同点,罗斯福新政 列宁新经济 邓小平改革开放,(1)原因相似: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国内国际形势严峻;调整政策的呼声很高 (2)手段相似:坚持原有社会制度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适度的调整;既注重计划指导,又尊重市场和价值规律,鼓励竞争;关注民生和社会和谐 (3)结果相似: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得到稳定,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4)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国内外敌人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新政前美国遭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需要转移 内容不同:苏俄新经济政策侧重于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罗斯福新政侧重于加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全面干预;中国的改革开放立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农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目标是实现经济体制的改变(市场经济) 性质不同:列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条件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恢复国民经济;罗斯福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实施缓和矛盾、恢复经济的措施;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创举。

成效:苏俄生产力发展,工农联盟巩固;美国虽不能遏止危机,但是经济复苏,社会稳定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改革的实质: 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的原因: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旧的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了社会发展; 为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统治阶级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决定成败的因素,根本: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改革与反改革之间的力量对比; 改革者是否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措施是否符合当时实际,是否全面彻底和行之有效;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进行启示和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每一个国家、民族都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改革必然会受到旧势力的阻扰,其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者要具备决定的斗争精神,相信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 改革内容应该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全面彻底,行之有效;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 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应充分借鉴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的经验教训,从中获得启示,为我所用。

评价标准:,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看其是顺应还是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否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2003年GDP达到1167万亿元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根本因素是 A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 B我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外国对华直接投资的扩大,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地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这表明 A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加剧 B近代两大对立阶级间的斗争激烈 C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D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4.百日维新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袁世凯的告密 B光绪帝被囚禁 C顽固派的强大 D帝国主义的破坏,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各国的国情相结合 社会主义彻底失败 西方国家不会放弃“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模式失败 A B c D,6.苏联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在于 两国在实施该政策之前都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 国家颁布法令干预经济 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 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A B C D,7.走向2l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请回答: (1)三次“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指什么?其出台的背景的相同点是什么? (2)三次改革的各自突出特点是什么?说明其共同本质 (3)你怎样评价三次改革在各国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4)从三次改革中你得到哪些认识?,8.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晚期,中美两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其影响力的提高是以经济大发展为前提的两国经济发展都是由于在较好地利用外部条件的同时,又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在近百年的经济发展中,有两次重大的生产关系调整,是哪两次?各有何作用? (2)20世纪中晚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两次成功的生产关系调整,是哪两次?各有何作用? (3)中美两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有何异同? (4)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