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考情回顾考纲展示命题趋向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016·浙江卷,9~101.大气受热过程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1.以等压线图为载体,考查大气运动的原理、风向的判断与天气变化的规律2.以气候统计资料为背景,考查气温、降水的特点及成因,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3.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考查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2016·全国卷Ⅱ,6~8常见天气系统2017·北京卷,2;2017·天津卷,8~9;2017·江苏卷,7~8气候的形成、分布、特征2017·北京卷,3;2017·全国卷Ⅰ,9~10;2017·全国卷Ⅲ,36;2016·江苏卷,12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能量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__太阳辐射__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__地面辐射__2.两大过程(1)__地面__增温: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而升温2)大气增温: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__吸收__、__反射__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__大气逆辐射__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2.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因素(1)大气成分: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等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对大气逆辐射作用的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含量大,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大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温室气体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的典型表现2)天气状况:主要是大气中云层、尘埃对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影响昼、夜云层量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很大,可用下表比较作用对象集中表现时段作用过程保温作用地面辐射夜间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白天反射、吸收等(3)地面状况: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状况的差异影响大气受热过程,进而影响气温状况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比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陆地表面的反射率高于海洋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气候湿润、盆地地形→阴雨天气多,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密度大→大气削弱作用强→太阳能缺乏4.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农民利用秸秆燃烧制造烟雾来预防霜冻③早春华北地区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5.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综合应用——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几方面分析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光照、热量的联系与区别(1)海拔相近:低纬地区热量优于高纬地区,内陆地区光照优于沿海地区(天气晴朗)。
2)纬度相近:高海拔地区光照优于低海拔地区(大气密度),气候干旱地区光照优于气候湿润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 (3)一般情况下,低纬地区热量充足,高纬地区热量不足;中低纬高山高原地区,光多热少;中高纬内陆干旱地区,光多热少[例1]读下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表城市天气现象(白天/夜间)最高温/最低温北京28 ℃/18 ℃上海25 ℃/19 ℃哈尔滨 24 ℃/11 ℃西宁 22 ℃/3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1)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是上海,图中能反映其原因的是( D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2)据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北京该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B.上海该日的降水可能是受台风影响所致C.哈尔滨该日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冬季气温降低所致D.该日北京的最高气温比西宁高是因为距海近解析 第(1)题,昼夜温差小说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第(2)题,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而不是12时;该日哈尔滨最低气温为11 ℃,不可能为冬季;距海越近,受海洋影响越大,最高气温应该较低;从气温可以判断此时上海为夏季,可能受台风影响,产生降水。
二 逆温现象的分析方法1.逆温现象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长波辐射,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如图)2.常见的逆温类型(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强烈,近地面大气迅速冷却,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夏季较弱,冬季较强我国冬季的逆温主要是此类逆温2)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水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3)锋面逆温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比较显著,故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4)地形逆温在山区的盆地或山谷地形区,夜间由于山坡上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导致盆地或山谷底部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形成上暖下冷的空气垂直结构,出现逆温现象3.逆温的影响(1)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2)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3)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例2]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1)~(2)题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C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的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后,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之后减弱;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根据图中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
第(2)题,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在晴朗无云的夜间(题干中提到),地面降温快,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这种热量传递存在的时间差异造成了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上界峰值1.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 D )A.①强 B.②弱C.③弱 D.④强解析 “秋阴”“雨声”说明为阴雨天气,云量大,大气逆辐射强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D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解析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很强,即对太阳辐射具有很强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下图为冬至日某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能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3.该地最有可能是( A )A.里约热内卢 B.伦敦C.新加坡 D.上海4.关于图中甲、乙区域和A、B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甲区域表示该日气温正在逐渐下降B.乙区域表示黑夜C.A点对应的时刻为该地太阳高度最大时D.B点对应的时刻为该地一天中气温最低时解析 第3题,由图中信息可判断,图中实线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日变化,虚线表示地面辐射能量的日变化;由太阳辐射能量的日变化曲线可知,冬至日该地的昼长约为15小时,据此可知该地应位于南半球,A项正确。
第4题,甲区域表示太阳辐射能量大于地面辐射能量,气温正在逐渐升高,A项错误;乙区域表示地面辐射能量大于太阳辐射能量,日出后的第一个小时,太阳辐射能量小于地面辐射能量,B项错误;该地地方时12时时,太阳高度最大,A点对应的时刻为该日该地气温最高的时刻,C项错误;乙区域表示地面辐射能量大于太阳辐射能量,气温逐渐下降,B点以后太阳辐射能量大于地面辐射能量,气温转为上升,B点时气温为该地一天中最低,D项正确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5~6题5.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B )A.9日~17时 B.18时~次日8时C.17时~次日9时 D.19时~次日6时6.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D )A.100米 B.200米C.400米 D.500米解析 第5题,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数值为负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上升,0表示气温无变化由此可知,在18时~次日8时出现逆温现象,大气对流运动受阻第6题,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可从图中直接读出考点二 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1.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①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__温度__差异。
②形式:__热力环流__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热力环流①“热低冷高”和“热凹冷凸”(近地面)甲地受热,形成e__低压__,等压面__下凹__;乙地冷却,形成f__高压__,等压面__上凸__;高空相反②热力环流原理应用a.若甲、乙两地表示城市和郊区,则__甲__为城市b.甲地气流上升,多__阴雨__天气,乙地气流下沉,多__晴朗__天气2.风的形成(1)直接原因:__水平气压梯度力__2)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3)风速: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__大__,反之,越__小__ 一 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主要形式1.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四个步骤”(1)“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地点的冷热热容量大的下垫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下垫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2)“四个步骤”①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热的地方形成低压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1)海陆风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3)城市风影响:热岛效应强弱反映城乡温差大小,如冬季城郊温差大,热岛效应最显著,热力环流最强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避免热力环流将污染物带入市区[例1](2018·辽宁五校联考)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筑结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下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下图)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据此回答(1)~(2)题1)“风塔”顶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B )A.辐合上升 B.辐合下沉C.辐散上升 D.辐散下沉(2)与“风塔”原理相同的是( D )A.温室大棚气温较高B.锋面暖气团的上升运动C.秘鲁沿岸的上升流D.水库库区比周边降水少解析 第(1)题,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位于沙漠气候区,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中央气温相对低,气压相对高,“风塔”底部空气从中央流向四周,室外的空气从“风塔”顶部镂空的部分自上而下来补充,形成下沉气流,以补充底部向四周流出的空气。
因此“风塔”顶部气流辐合下沉,底部辐散第(2)题,水库库区降水比周围少是因为水库气温比周围低,库区气压高,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降水少;温室大棚气温高与温室效应有关;锋面暖气团的上升运动是因为冷暖气团相遇时暖气团被迫抬升;秘鲁沿岸的上升流是东南信风将表层海水吹走引起的 二 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大小(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PA>PC,PB>PD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PC>PD,PB>PA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2)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热容量较小;绿地同海洋,热容量较大3)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大小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如上图中A地;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大,如上图中B地。
4.判断气温高低(1)甲处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凹,说明A处气压低,由此可知甲处气流上升,说明甲处气温较高;乙处近地面等压面向上凸,说明B处气压高,由此可知乙处气流下沉,说明乙处气温较低2)根据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和随海拔升高1 000 m温度降低约6 ℃,可知A、B、C、D四处气温是TA>TB>TC>TD[例2]读“亚欧大陆与太平洋因热力作用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回答(1)~(2)题1)关于甲、乙、丙、丁四地之间气压高低与气流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甲地气压高于乙地B.甲地气压高于丙地C.甲、丙之间气流下沉D.丙、丁之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2)下列地理事物的出现与图示季节相符的是( B )①塔里木河出现断流 ②长江处在汛期 ③中纬度大陆上等温线明显向北凸 ④中纬度海洋上等温线明显向高纬凸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 第(1)题,根据气压垂直分布规律,甲地气压高于等压面气压,乙地气压低于等压面气压,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根据垂直气压分布知甲地气压低于丙地据此分析近地面丙处为受热区域,丁处为受冷区域,说明丙地气流垂直上升;丙、丁之间风从丁地吹向丙地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此季节是北半球的夏季。
长江流域可能进入雨季,长江处在汛期;中纬度大陆上,陆地温度高于海洋,等温线向温度较低的高纬度凸出,即向北凸出,海洋相反夏季温度高,塔里木河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处于汛期,水位最高 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与等压线图上的风1.大气水平运动中影响风向的主要因素(1)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若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与等压线垂直;若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若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应该是斜穿等压线,且从高压吹向低压2)近地面的风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高空的风一般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3)风向与摩擦力的方向相反,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风向、摩擦力的方向垂直4)高空和近地面没有明确的高度,但一般以地面以上1 500米为参考数据2.在等压线图上画风向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3.在等压线图上比较风力大小(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力大;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力小2)不同图中,相同比例尺,且相邻两条等压线图上距离相同,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3)不同图中,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图上距离相等,则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例3](2016·江苏卷)2016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下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此时我国( D )A.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B.北方普遍降温降雪C.三亚风力大于昆明D.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解析 读图可知,该图中西南方有低压槽,A错;北方大部分地区被高压脊控制,天气以干冷为主,B错;由等压线的疏密情况判断三亚风力小于昆明,C错;北京、上海的风向都为西北风,故选D项下图为某日甲、乙两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和气压差统计图,其中甲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别为a、A,乙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别为b、B读图,回答1~2题1.若图中甲、乙两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气流流动方向是( C )A.a→A→b→B→a B.b→a→A→B→bC.a→b→B→A→a D.b→B→a→A→b2.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a点在垂直方向上等压面和等温面关系的是( 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a点气压值为400,B点气压值为200,根据横坐标的气压差可推知A点气压值为100,b点气压值为300。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气流流动方向为a→b→B→A→a第2题,图示a点为高压,等压面向上凸;气温相对较低,等温面向下凹热岛强度是市中心与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能准确反映“热岛效应”的变化状况冷岛效应”原指干旱地区夏季时,绿洲、湖泊气温比附近沙漠低的一种局部温凉的小气候现象目前城市也在广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读图,完成3~5题北京市热岛强度分布图(单位:℃)北京市夏季某日午后气温分布图3.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季节为( D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4.图中①处出现了北京市区夏季午后的“冷岛”现象,可能是因为此处布局了( B )A.住宅区 B.公园C.商业区 D.农田5.“冷岛效应”会使①处与周边地区相比( C )A.年降水量增多 B.热量交换增强C.空气对流减弱 D.水汽蒸发加快解析 第3题,热岛效应显著,说明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值大读图,根据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判断,大致在11~1月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等温线最密集,说明温差最大,热岛效应最显著,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故选D第4题,图中①处出现了北京市区夏季午后的“冷岛”现象,说明①处气温较周围区域低住宅区、商业区地表硬化,不会形成“冷岛”现象,A、C错误。
公园绿地、水面升温较慢,可能形成冷岛,故选B农田一般分布在城外郊区,不在市区内,D错误第5题,①处与周边地区相比,因气温较低,空气对流减弱,故选C;年降水量减少,A错误;热量交换减弱,B错误;水汽蒸发减慢,D错误下图是北半球500 hPa等压面天气图,图中所示等值线为等压面上的等高线,甲、乙、丙、丁为等压面上的点读图回答6~7题6.图中500 hPa等压面上丙点的风向不可能是( A )A.东北风 B.西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7.图中甲、乙、丙、丁近地面同一高度气压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B )A.甲、乙、丙、丁 B.丁、丙、甲、乙C.乙、甲、丙、丁 D.乙、甲、丁、丙解析 第6题,图示为北半球500 hPa等压面图,图中所示等值线为等压面上的等高线,结合等压面的形状判定丙地周围气压值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因此,最不可能的风向是东北风第7题,图中所示的是高空的气压状况高空中各点气压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乙、甲、丙、丁,因此推断出近地面同一高度气压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丁、丙、甲、乙[例]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读图,完成(1)~(2)题8分)(1)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A.偏东风 B.偏南风C.东北风 D.西北风(2)与甲地相比,乙地风力( )A.较大 B.较小C.相等 D.无法判断[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错误致错原因(1)易错选A或D。
易受L低压的影响,错选A;不能正确判断气压高低与风向的关系,错选D(2)易错选B不能正确判断等压线疏密程度与风力大小的关系[解析] 第(1)题,甲地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方向,应指向西北方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偏南风第(2)题,与甲地相比,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比甲大,风力较甲地大[答案] (1)B (2)A读长江谷地某时等温线分布图,回答1~2题1.一天中a、b两点距离最近的时间最可能是( D )A.9时 B.14时C.20时 D.4时2.a、b两点距离最近时河面上方空气运动状况是( C )A.从高空下沉 B.停滞、堆积C.向高空运动 D.向两岸山坡爬升解析 第1题,a、b两点距离最近时应是山坡和山谷气温均达最低时,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选项中最接近气温最低的时间为4时第2题,a、b两点距离最近时为日出前后,因为河水的比热容较大,河面上方气温仍然高于两侧山坡,因此河面上方空气应向高空运动课时达标(六)下图示意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读图回答1~3题1.与M地相比,N地( B )A.气温高、气压低 B.气温低、气压高C.气温高、气压高 D.气温低、气压低2.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 A )A.东南风 B.西北风C.西南风 D.东北风3.M、N两地的天气状况是( C )A.两地都多云雨天气 B.两地都多晴朗天气C.M地多有阴雨天气 D.N地多有阴雨天气解析 第1题,图中M地等压面向下凹为低压,则N处气压较M地高;根据题意,图中气压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故近地面M地是由于气温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的低压,则M地的气温高于N地。
第2题,水平方向的气流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在北半球向右偏,故水平方向的气流由N地流向M地,向右偏转为东南风第3题,根据热力环流原理,M地垂直方向的气流上升,N地气流下沉气流上升,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出现阴雨天气;气流下沉,气温升高,天气晴朗每年冬天,茶农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的防冻采取措施下面两图示意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读图回答4~5题4.在冬季,茶农使用左图中的网纱主要是为了 ( B )A.防太阳暴晒 B.减轻霜冻对茶树的影响C.防病虫害 D.防洪、防涝5.右图中的熏烟能够减轻冻害,是因为烟雾能够( A )A.增强大气逆辐射 B.增强太阳辐射C.增强地面辐射 D.减弱大气逆辐射解析 第4题,用网纱等覆盖茶树,主要目的是阻断寒潮、霜冻直接接触茶树表面,B正确第5题,通过熏烟,增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量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结合右图,完成6~7题6.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7.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C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解析 第6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
第7题,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读某地某日气温随高度和时间变化统计资料表(单位:℃),回答8~9题时间气温/℃离地面高度5时8时11时14时17时20时100米14.2617.7620.0621.6019.4116.7350米14.1717.7720.4022.1219.7316.862米13.6318.0520.8722.6320.1016.728.该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分别是( D )A.每天的14时和5时B.近地面大气获得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和最少时C.地面辐射出现最高值和最低值时D.大气逆辐射达到最强和最弱时9.下列时间段该地近地面空气质量较差的是( A )A.20时~次日5时 B.8时~11时C.11时~14时 D.14时~20时解析 第8题,一天中,正午时太阳辐射最强,13时左右地面辐射最强,地面将热量传给大气,还需要一个过程,至14时左右气温才达到最高值,此时大气逆辐射最强;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每天的日出前后,此时大气逆辐射最弱但具体时间不会固定在每天某个特定时刻第9题,逆温即指离地面越高,气温越高的现象。
发生逆温现象时,对流运动较弱, 空气质量较差,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时与5时都有逆温现象发生,近地面空气质量较差,A选项正确下图中的40°线为纬线,a、b、c为等温线,并且甲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读图回答10~11题10.图示季节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巴西草原一片枯黄B.非洲草原上的斑马越过赤道向南迁移C.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D.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11.关于图中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从数值上看a>b>c B.从数值上看c>b>aC.从数值上看b>a D.从数值上看a>b解析 第10题,图中的40°线为纬线,并且甲地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从等温线的分布看,此时同纬度陆地的温度高于海洋,为南半球夏季巴西草原为热带草原气候,此时草木茂盛;非洲草原上的斑马越过赤道向南迁移;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低温少雨;南亚地区此时盛行东北季风第11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南半球,等温线从数值上看b>ac等温线出现在河流的源头,应为山地所在地,气温较低,但纬度较低,故可能和b的数值相等,也可能小于b用实验模拟某一大气运动形式(见下图):在密封的长方体容器内放入两个碗,一个碗内放入热水,另一个碗内放入冰块,从容器上方一小孔放入一支点燃的香。
据此完成12~13题12.该实验模拟的大气运动形式为( B )A.气旋 B.热力环流 C.季风环流 D.反气旋13.关于该实验模拟的大气运动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近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且气压较低B.近地面气温高,空气上升且气压较高C.近地面气温低,该地近地面等压面向高空凸出D.近地面气温高,该地的高空等压面向地面凸出解析 第12题,由图可知,该实验模拟近地面和高空由气温差异形成的大气运动,即热力环流第13题,由图可知,近地面冰块处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较高,高空气压低;热水处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低,高空气压高气压高处等压面向高空凸出,气压低处,等压面向地面凸出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上午、午后、夜间及清晨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图”完成14~15题14.图中丁曲线愈接近地面气温愈高的原因是( D )A.愈接近地面风速愈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B.愈接近地面空气尘埃愈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C.愈接近地面空气密度愈大,大气愈能吸收太阳辐射D.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辐射首先被近地面大气吸收15.图中四条曲线中最可能是清晨的大气垂直气温分布的是( A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 第14题,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近获得热量越多;高度越高,获得热量越少,温度越低。
空气尘埃对太阳辐射起到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较少第15题,一天当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即14点前后根据图中气温的高低可判断出甲表示的是日出前后的曲线,乙表示的是上午的曲线,丁表示的是午后的曲线,丙表示的是夜间的曲线下图为我国某农区的冬灌景观图,田间作物为小麦每年入冬,日平均气温为3 ℃左右时最适宜冬灌,冬灌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据此完成16~17题16.下列关于冬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B.保护表层土壤,减少风力侵蚀C.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缓解干旱D.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17.下列省份中,最适宜进行小麦冬灌的是( A )A.河南 B.青海C.黑龙江 D.湖南解析 第16题,冬季气候寒冷,土壤冻结,不利于水的下渗,冬灌可能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蒸发加剧,会加重土壤次生盐渍化;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冬灌可以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土壤中水分较多可以减少风力侵蚀,保护表层土壤;冬灌可以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缓解干旱第17题,四个选项中,河南为冬小麦主产区,最适宜进行小麦冬灌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是某大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8~19题18.有关该城市热岛强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晴天热岛强度一直高于阴天B.阴天不存在热岛效应C.晴天正午时,热岛强度最大D.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19.对城市热岛强度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B )A.城市绿化越好,热岛强度越大B.8时的峰值与人流、车流高峰期有关C.地势低洼的地区,热岛强度较小D.热岛强度仅受天气状况影响解析 第18题,从图中可看出12时左右阴天的热岛强度高于晴天,A项错误;阴天时城市热岛强度在0.8左右,大于0,因此阴天也存在热岛效应,B项错误;晴天时,8时左右热岛强度最大,C项错误;晴天时热岛强度在8时和16时左右有两个峰值,D项正确第19题,绿色植被可调节气温,降低城市热岛强度,A项错误;8时正是上班、上学的早高峰,人流、车流量大,排放的人为热量多,热岛强度大,B项正确;地势高低与热岛强度大小的关系从图中看不出来,C项错误;热岛强度与天气状况有关,但与人为排放关系更密切,D项错误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20~21题20.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D )A.①处为陆风 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 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21.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解析 第20题,此时风从湖面吹向陆地,②为下沉气流,④为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
第21题,城市地面硬化,热岛效应增强,湖陆风增强;围湖造陆,湖泊面积缩小,湖陆风减弱;风从湖泊吹向城市,城市湿度加大,昼夜温差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