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民科学家南仁东事迹介绍(5篇)

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09KB
约15页
文档ID:157624172
人民科学家南仁东事迹介绍(5篇)_第1页
1/15

人民科学家南仁东事迹介绍(5篇) 人民科学家南仁东事迹篇1  踏平坎坷艰难追寻,扎进深山志存高远  从壮年走到暮年,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建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为中国射电天文研究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勇于担当,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继往开来,不懈奋斗,堪称楷模  探索宇宙的奥秘,是南仁东一生的浪漫追求他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感官安宁,万籁无声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他和“天空”有个约会  1945年2月,南仁东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父母都是当地普通的工人,天资聪颖的他,从小就是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上小学时,从来不愿意为学生牺牲掉玩耍时间的南仁东,总是能够“奇思妙想”,用小朋友们不曾想到的方法解答题目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课堂上,南仁东成了“问题孩子”,总是有“十万个为什么”,各种千奇百怪的提问,被问的人常常到无话可说  除了学习之外,南仁东爱好广泛,绘画、摸鱼,尤其喜欢对着天空胡思乱想,有时还自言自语。

我一定要更加清晰地看清天空  高考结束,南仁东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一消息令南仁东的父母和老师欣喜不已  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面对如此难得的机会,南仁东却开口惊人,表示自己不愿前去  1963年,18岁的南仁东内心之中有着很多单纯的执念他喜欢建筑,于是成绩出来后,清华大学因为国家急需无线电人才的趋势,能动的将很多建筑系高材生都调剂到了无线电专业  面对调剂,南仁东十分不甘心当时,南仁东是吉林省的理科状元,分数平均值高达“98.6分”(百分制),所以当他收到学校的调剂信息时,情不自禁地全身都写满了拒绝,并且扬言宁愿不去上学  “国家少一个建筑师,多一个无线电科学家,难道不好吗?”南仁东的做法在父母的眼里十分幼稚,看着越来越生气的父母,南仁东思前想后,心里不是很乐意踏上前往清华的求学之路  在清华大学期间,渐渐喜欢上了无线电科学专业的他,还是那个“神童”,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会比其他同学理解、吸收得更快更好一点,也成为了本专业的佼佼者  四年之后,南仁东优异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拿到了清华大学的毕业证可命运再次跟南仁东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拿着高等学府清华大学毕业证的他,却接到了全国“知青下乡上山”的政策通知。

于是,南仁东只能抱着自己的满腹才华,接受组织的安排,前往吉林通化无线电厂作为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  而这一去就是整整十年岁月易蹉跎,在这十年中,他曾无数次地望着天空,仿佛想找到一个答案,究竟自己何时才能摆脱这困顿的局面,重新走上理想中的道路呢?  拒绝高薪,回国工作  在吉林通化无线电厂工作期间,开发十千瓦的电视发射机的任务落到了这个吉林通化的无线电厂  这次的项目可不比小型无线电机容易,由于当时中国处于特殊时期,加上建国以来技术的储备比较少,因此这个项目在其他许多有实力的无线电厂当中都没能成功  南仁东接到这个项目之后非常高兴,主动请缨,成为这个项目攻关小组的组长  由于技术攻关的难度非常大,南仁东经常琢磨到深夜仅仅依靠铅笔和直尺,一笔一画,南仁东完成了许许多多的图纸半年之后,十千瓦的电视发射机就完成这个项目成功了在当时,就是这个无线电厂的超级工程,吉林省工业厅还将其评为第一名而南仁东为了完成这个项目,整个人都瘦了好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南仁东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他再次回到了科学界,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人生  凭借自己多年努力,后来南仁东还成为了世界顶尖天文科学家之一,还曾代表中国天文台专家多次去到国外交流学习。

  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在南仁东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南仁东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为不解的行为:他辞去美国的高薪工作,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  面对人们的疑惑,他云淡风轻地说道:“知识没有国界,而国家需要知识,所以我回来了”  就这样,正当无数人打破脑袋也想要跑去美国,享受优越物质生活的时候,南仁东却两袖清风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外面再好,不如家好  在南仁东的心中,祖国的意义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他要回到祖国,为国家的天文事业做出贡献  1993年,日本科学家提出了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的想法,想要在全球的无线电环境持续恶化之前从外层空间接收到更多的信息  “外国有的,我们中国也可以有;外国没有的,中国也必须有听到这个消息,南仁东很是兴奋,他激动地对同事表示,他们也可以建一个  可同事们听了他的建议后脑袋摇得像个拨浪鼓,毕竟当时中国连一辆汽车都造不出来,更别提如此精密的射电望远镜了  带着“敢为人先”的气魄,南仁东不顾前路艰辛,执意要把射电望远镜制造出来  这期间,美国的那家“老单位”多次给他打、发邮件,让南仁东回去工作,并提出高于现在工资的300倍,但他每一次都态度坚决地拒绝了。

  建造“中国天眼”  随着南仁东的阅历的增加和工作范围越来越广,他需要使用射电望远镜,而我国当时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不足30米,根本满足不了需要  “要不咱们也建一架射电望远镜吧!”每当使用其他国家的射电望远镜时,会被繁琐的程序所限制所以,南仁东用了大胆的想法  说干就干,他直接把项目上报给中国科学院从项目准备立项开始,他就选择了单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类型作为目标,和现在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阵列截然不同  所以,当初这一项目,也不被业内人士看好认为他这是“天方夜谭”  但是南仁东不会被轻易打败,首先他要对建造望远镜的地区进行选址,但是却发现中国没有一个空旷安静地方可以适合建造射电望远镜  用足迹丈量初心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南仁东走遍了全国各地,就是为了找寻建造望远镜的地点,直到1994年他来到了贵州喀斯特洼地,觉得喀斯特地形的天然大坑才是建造望远镜的最佳地点,最终选址为绿水村的大窝凼,他的设想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地点虽然选好了,问题也来了由于项目启动资金大概需要13亿人民币左右,由于数额巨大,始终没有得到肯定的回答,项目虽然立项,但是科研资金却是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数额如此庞大资金也必定影响着中国天文研究的走向。

  又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南仁东开始四处游说,寄望于全世界天文学领域的组织和个人可以支持他的想法不负所望,10多年间FAST的立项申请书上多出了20多个高校及科研合作单位,这也让“中国天眼”项目有了科研单位合作基础  在立项的最后一次演讲中,南仁东哭了20XX年,在立项申请最后阶段演讲中,年过半百的南仁东已经在“中国天眼”项目上奋斗了十余载,他担心出错,背下了整篇的英文稿子,最终FAST立项成功,全场掌声雷动  天文学、力学、建筑材料选择,机械设备调试,无线电调试……在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期间,南仁东参与到了建造的每一个环节  20XX年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竣工启用中国天眼的出现,已经给全世界天文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有了这个“超级天眼”,多少年来困扰我国相关工作正常推进的问题,都因为这一项目的落成迎刃而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为南仁东这些年奋不顾身的投入与付出,弥补了我国几十年间,落后于国外其他国家的无线电相关技术水平,是我国无线电行业一大跨越式的进步与革新  如此重大的贡献,让一向默默无名的南仁东,瞬间成为了很多科学家们的榜样可谁又会想到,经过那么多年的风雨兼程,这位一心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的科技精英,却在20XX年9月,因为疾病而不治身亡,享年72岁。

  从此,一位受大众尊崇的科学家,宛如一颗天边的流星般转瞬即逝  可他曾经为我们祖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在科研工作中,不畏艰苦、勇于创新的精神,却像一颗磐石般,永远的屹立在所有中华子民的内心深处,永远不会消失  20XX年11月17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南仁东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南仁东“改革先锋”称号,并颁发改革先锋奖章  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人民科学家南仁东事迹篇2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将于2021年4月1日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征集来自全球科学家的观测申请此消息一经发布,无数人想起那位为中国人打开一扇看宇宙之窗的“追星人”—— “天眼之父”南仁东  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到如今“中国天眼”成为目前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南仁东倾其一生,让国人的星空梦照进现实  今晚8点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联合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将邀请原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科技处处长聂跃平、FAST总工艺师王启明,连线FAST总工程师姜鹏和南仁东的夫人郭家珍女士,共同回顾国家科研重器的诞生史,再现南仁东燃尽生命,只为点亮“中国天眼”的感人故事,也以此致敬筑成国之重器的每一个参与者、建设者和支持者。

  助理含泪回忆收不到回复的邮件  妻子动情念出写给南仁东的祭文  众所周知,“天眼之父”南仁东为FAST项目呕心沥血,但在这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本期节目通过嘉宾对话,用见证者的直观视角,结合照片、视频等,带来更为真实细腻的讲述  20XX年9月15日,南仁东因病逝世南仁东助理、FAST总工程师姜鹏在节目连线时,几度哽咽,并曝光一封收不到回复的邮件  平时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姜鹏会给南仁东发邮件“诉苦”当时南仁东对他说:“等大家都开心的时候,咱们好好聊聊然而一直到南仁东离开,他们也没有找到聊的机会接到南仁东离世的消息后,姜鹏意识到两人再也没有其他渠道可以联系,便在悲痛中发出一封邮件:老爷子,我们还能有机会再聊聊吗?  姜鹏回忆项目后期,南仁东的身体出现了状况,但是一直到20XX年患病做完手术,他都坚持参加工程例会那时由于声带受损,南仁东的声音变得非常沙哑,说话必须吃力地靠着气往上顶,这让大家倍感心疼  节目中,姜鹏谈到两人最后一次相见的情景:“当我走到他家门口的时候,非常意外地看到他拖着病重的身体还在楼下迎接我最后的时候,他摊开双手跟我说了一句‘姜鹏,以后这个望远镜就拜托给你们了。

’”  从壮年到暮年,南仁东率领团队,在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埋头一干就是22年FAST项目凝结了南仁东所有的心血,甚至已经变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在南仁东的夫人郭家珍印象中,南仁东很少待在家里,“我常说他就是长在天文台,节假日也都在天文台即便后来得了肺癌,南仁东心里还是放不下“天眼”第一个化疗疗程结束,他就立马投入到工作中  南仁东离世后,郭家珍曾在清明前夕去到FAST现场,并将满腔思念诉诸笔端,提笔写下一篇祭文节目中,她也动情念出了其中感人至深的一段文字:仁东,清明前夕,我来到了FAST现场,我有几句话想对你说我愿意相信你的远去只是化作了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与FAST遥相望,与挚爱的亲人长相守你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很圆满,我为你骄傲短短的几句话,却涌动着对丈夫绵长的思念  “星辰大海”式场景再现追梦征程  成泰燊真实演绎南仁东令众人潸然泪下  除了通过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讲述,还原故事的始末,《故事里的中国》特别追求呈现英雄每一次平凡的选择,去探究一个人何以成为英雄  本期《故事里的中国》戏剧部分,采用透视、投影和大屏等多媒体手段,打造出一个光影纵横的“星空宇宙”从小怀揣星辰大海的少年南仁东和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南仁东,在同一个星空下对话,完成一场信念和精神的接力。

  在排练过程中,节目特别邀请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甘恒谦进行现场指导,跟着南仁东学习十五年的他,不仅帮演员深入认识南仁东,还为剧组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天文知识  对于演员成泰燊来说,饰演南仁东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台词中许多涉及天文科学方面的专业词汇,是他面对的首个难题除此之外,他还坦言自己在演绎过程中,应该努力靠近南仁东,把他内心对国家,对“中国天眼”的未来,鞠躬尽瘁的精神世界表达出来  为了让演员更加贴近角色,节目戏剧总导演田沁鑫也捕捉到一些细节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南仁东的胡子长度不过嘴角,声带受损后沙哑的声音……经过多番尝试和排练,成泰燊从声音到神态都和南仁东十分相似  “从北京到贵州,22年漫长而坎坷的逐梦之旅,从科研工作者到普通工人,无数人为此付出了时间和汗水这个给下一代天文科学家准备的观测设备FAST,它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梦想,也是一群人的梦想,一个国家的梦想,更是全人类的梦想”,当成泰燊用沙哑的声音,一字一句,吃力地说着这段话时,包括田沁鑫在内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甘恒谦更是哽咽地说道:“那个声音和南老师特别像  在南老离世不到一个月,国家天文台公布了FAST观测到的首批脉冲星信号的消息,一直梦想着用“天眼”探索宇宙的南老,没能亲眼见证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为了向南仁东先生表达敬意,节目联合贵州天眼FAST团队,以及云南曲靖电波观测站,将FAST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信号转成音频信号,发射给被命名为“南仁东星”的小行星  我们相信,距离地球约4.5万亿公里之外的“南仁东星”,将继续指引并见证更多人踏上探索星辰大海的征途今晚,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南仁东,走进他心中的浩瀚宇宙  人民科学家南仁东事迹篇3  年轻的教授在学生们的簇拥下回到办公室他的眼中含有一丝犹豫老朋友们的劝告时时在他耳边回响,但祖国的召唤更铭刻在他的心中最后他眼神坚定,望向东方——“我决定回去!”  这一幕是在《南仁东传》中最令我感动的一处众所周知,天文台的科研成就决定了国家的天文水平,而射电望远镜更是天文台的核心当时,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是欧美国家的阿雷西博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借用,不仅要耗费巨资,还得看人家心情南仁东想为祖国建设一台这样的望远镜,让祖国的天文水平有所提升,不再受制于他国他那时是日本天文台华人客座教授,日薪即为国内年薪,正是人们眼中的“有钱人”要回国意味着他要放弃很多……  我钦佩他的地方就在于:他在祖国与利益中选择了前者,并为祖国奉献到自己最后一滴汗水流尽为何他会投入祖国的怀抱?我们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父母养育我们,给予无私的爱,我们就要报恩。

放到国家层面上,祖国将我们从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有为青年,我们也要用自己的力量报效祖国令人可赞的是,目前许多人出国深造后,海归为国奉献,或在国外进行关爱华人活动,这种行为是十分值得赞赏与学习的  南仁东建造中国射电望远镜后期,由于过度劳累,染上了肺癌基建工人、科学家同事与他的家人都无比焦虑、担心,不安的情绪弥漫了整个工地我不忌讳那两个字,”南仁东朝着病魔笑道,“我的性命,与建望远镜,与为祖国奉献,与为人类探索相比,又有多重要呢?”  资治通鉴中有句话叫:言善非难,行善为难南仁东正是有着一颗坚定、顽强的心,一直战斗到生命的终结,就连染上不治之症后也毫不在意,依然关注着天文台的建造,默默地与病毒抗击这场斗争的胜利者是南仁东,他依旧坚守在岗位上,依旧向国家奉献,虽死,无憾!  南仁东的一生有梦想、有友谊、有亲情、有名望,但他还是鞠躬尽瘁,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祖国,从容而平静地闭上双眼,就像南夫人说的那样——“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乃至为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去做些点点滴滴又实实在在的贡献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也要向南仁东爷爷学习,跟紧时代的步伐,用赤诚、坚定的心去开创未来!    人民科学家南仁东事迹篇4  “你是天的眼,让我们听见远空的呼唤,宇宙因你不再遥远……”踏平坎坷,22年铸就大国重器,南仁东在生命最后关头的奋力一搏,打开了“天之眼”,却又匆匆化作星辰而去,留下遗诗言志。

感官安宁,万籁无声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逝世两年之后,南仁东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在群山之间,在贵州的大窝凼里,他犀利的眼神化身巡天的利刃,追寻着那浩瀚的天际,在茫茫宇宙里探索着未知发现近200颗优质脉冲星候选体,首次捕捉到重复爆发的快速射电暴……调试3年间,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出色表现,足以告慰南仁东的在天之灵如今,一波又一波的科研人员坚守在大山深处,他们继承了南仁东的遗志,继续看护着FAST  身上有股少有的“狠劲”  “深切缅怀敬爱的南老师……”9月15日晚,正逢南仁东逝世两周年祭日,张蜀新在中发了几张南仁东的老照片那是南仁东留下的工作瞬间,为数不多却弥足珍贵流传最广的一张,是站在FAST圈梁上,戴着蓝色头盔的南仁东侧身回望,那眼神,犀利、坚毅  身为FAST工程副经理兼办公室主任,张蜀新也是一位摄影行家在并肩作战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一个偶然的机会,不经意间,抬手“咔嚓”一声,张蜀新拍下了一个传神的南仁东  在人生的最后22年,如果没有踏平坎坷的决绝,南仁东不可能完成这个看似空中楼阁的浩大工程在FAST项目现任总工程师姜鹏的印象中,为了FAST,这个执拗的老头几乎就没为任何事低过头。

  1993年,国际无线电联盟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科学家们商议的是,要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南仁东忍不住敲开中国参会代表的门,“咱们也建一个吧!”  当年,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为25米,要建一个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在全世界都独一无二抛开昂贵的造价不说,去哪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啊?在多少人看来,这样的想法“不可思议”  南仁东却我行我素从1994年到2005年的11年间,他坐着绿皮火车,“咣当咣当”一趟趟前往贵州,一头扎进乱石密布的喀斯特山区踏遍几十个候选窝凼,在贵州平塘,直到四面环山的大窝凼出现在眼前,南仁东才停下了脚步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没有人知道,南仁东到底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可在团队面前,他永远是一个硬杠杠的汉子爬坡上坎,每每见有人上前搀扶,他都会毫不犹豫地甩开别人干起活来,身上永远有一股年轻人都少有的“狠劲”  20XX年,开工建设没多久,FAST就遇到了致命难题要造一口这么大的“锅”,市面上的钢索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南仁东二话不说,亲自上阵奋战700多天,在经历近百次的失败实验后,方才解决了索网疲劳问题  遇山开路,逢水搭桥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南仁东带领他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建成了举世瞩目的大国重器。

  20XX年9月25日,FAST落成  工人的事他都记在心里  FAST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和岩土工程等各个领域,每一个领域几乎都是开创性的工作曾担任南仁东助理的姜鹏觉得奇怪,都说术业有专攻,偏偏南仁东什么都懂,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似乎这个项目就是为他而生的  南仁东甚至笑纳了别人送他的“天才帽子”一次和张蜀新的闲聊,他掏了心窝:“你以为我是天生什么都懂吗?其实我每天都在学  然而,天妒英才,就在FAST建成一周年前夕,罹患肺癌的南仁东悄然驾鹤西去  因为在南仁东出国治病之前,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姜鹏至今心存遗憾刚得病时,南仁东就说过,“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行了,我就躲得远远的,不让你们看见我”姜鹏原以为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一语成谶  据说,在遥远的古代,大象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会悄悄离开象群,独自在某个地方,等待那个时刻的降临一生刚强的南仁东,也选择了这种特殊的告别方式  苍天、星空、宇宙、永恒……这些宏大空灵的字眼,放在南仁东的身上,总是让人觉得恰如其分纵观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大开大阖,一如浩瀚之苍穹、巍峨之群山  高山仰止,却并非高高在上  在FAST施工期间,得知工人们来自云南的贫困山区,家里都非常困难,南仁东悄悄打给现场工程师雷政,请他了解每个人的身高、腰围、鞋码等情况。

当他第二次来到工地时,随身带了一个大箱子当晚,他提着箱子去了工人的宿舍打开箱子,都是为工人们量身买的T恤、休闲裤和鞋子这是我跟老伴去市场挑的,很便宜,大伙别嫌弃……”回来路上,南仁东对雷政说:“他们都太不容易了  更早的时候,在去大窝凼的路上,南仁东遇到放学的孩子们,见他们衣衫单薄,回到北京后,他给当地干部写信,随信附上转给贫困孩子的500元此后,连着寄了四五年,资助了七八个学生  “他有些品质我永远也学不会,比如怜悯之心,我可能永远也做不到他那么善良姜鹏说,他同情弱者,愿意以弱势群体的角度审视这个世界很难想象一个大科学家在简陋的工棚里与工人聊着家长里短,他还记得许多工人的名字,知道他们干哪个工种,知道他们的收入,知道他们家里的琐事  给FAST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调试工作推进到这个节点上,现在最想听的就是您的评论,哪怕只有一句话也可以也可能我只是想念您的声音以往跟您在一起的时候,都是您说我听今天我说的这点儿话,算成数据量可能也就1KB多点儿您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我们说吧,我不知道FAST从太空接收的5PB数据里,会不会有您惯常的声音如果有的话,我们一定不会错过  这是南仁东去世后,FAST调试组副组长甘恒谦写给他的“信”。

片言只语,满屏哀思,读来让人动容  调试3年来,FAST的出色表现,足以告慰南仁东的在天之灵截至目前,FAST已发现近200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100多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还首次捕捉到了距离地球约30亿光年的神秘射电信号——多次重复爆发的快速射电暴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在灵敏度和综合性能上,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和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分别提高了10倍,而且覆盖了当今射电天文的三大主流热点方向:宇宙演化、探测脉冲星和星际分子可以预见,在正式投用后,FAST将以高灵敏度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观测脉冲星、探测星际分子,甚至还可能搜寻地外生命,也就是人们朝思暮想的“外星人”发出的星际通讯信号  不夸张地说,是南仁东,为中国开启了射电天文学10年至20年的“黄金期”  可喜的是,更多的后来者,守护着FASTFAST调试组成员黄琳说:“每当我们遇到困境,就会仰望满天繁星,想想南老爷子的付出和心血,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FAST调试组成员郑云勇讲过一个小插曲一个炎热的下午,当调试好的多波束和下平台同时运行时,立即出现报警现象。

正值调试关键时期,当晚还有观测计划,这下可把大家急坏了同志们关在蒸笼一样的馈源舱里,不管白天酷热难耐,也不顾天黑升舱的安全风险,忙活了七八个小时,有人还中暑了,可谁也没有怨言,直到最终排除了故障郑云勇说:“那一刻我明白了,这就是咱们FAST人的精神,是南老师留给大家的财富!”  八字胡、戴眼镜、小个头、一身工服……如今,南仁东的塑像,伫立在贵州大窝凼:他仿佛正在和同事们讨论,左手插兜,右手在图纸上指点塑像凝固了南仁东在FAST工作的一个瞬间,更凝聚着中国科学家的梦想、执着和忠诚,记录着他们为国家和民族不断超越、永不停歇的逐梦姿态和奋斗精神  “感官安宁,万籁无声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到无垠的广袤……”南仁东用诗一般的语言,带给人们无限憧憬此时,天上的那颗“南仁东星”,正熠熠生辉  人民科学家南仁东事迹篇5  他曾放弃了比国内高300倍的工资毅然回国,让中国领先世界30年,1994年他提出建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为此他带领团队全力以赴用22年的时间建成“天眼”让中国赶超西方,在“天眼”落成启用前,他被确证为癌症,却仍然坚守工作岗位,手术后仅几个月时间就回到工作岗位,好友心疼的对他说“你真的不要命了吗?”而他却笑了笑说“我顶多还能再活三年,必须拼命了。

  ”对于他来说他在乎的从来不是金钱名誉,甚至生命,而是能用自己的专业真正为国家做一些实事他说“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天眼”建成一年后,他因肺癌离世,他把这一辈子都贡献给了“天眼”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看的最远的国家,也使中国将成为第一个建成空间站的国家,他是“天眼之父”南仁东,2018年,中科院将79694号小行星命名为“南仁东星”  。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