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白居易 《长恨歌》

daj****de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6.06KB
约14页
文档ID:148597436
白居易 《长恨歌》_第1页
1/14

1唐诗经典C MOOC课程第四讲白居易《长恨歌》主讲教师:胡可先白居易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现存诗歌三千余首,他也是唐代第一流诗人他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即讽谕诗、感伤诗、 闲适诗、杂律诗他自己对讽谕诗非常看重,但实际上,我们觉 得,他的诗写得最好诗歌并不是讽谕诗,而是感伤诗里面的《长 恨歌》与《琵琶行》我们今天就重点讲授《长恨歌》一、《长恨歌》的内容与艺术《长恨歌》写于元和元年陈鸿《长恨歌传》提到这首诗的写作经过,他说,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自校书郎为周至尉, 陈鸿与王质夫家于周至,二人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 妃的故事而作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内容看,二者的故事情节是相 同的,这可以说明,这个故事情节,在当时的民间传说中是一个 被普遍接受的故事情节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详 尽的叙事,热烈的抒情,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 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祸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 着这一精神上的苦果《长恨歌》可以称得上是空前绝后的在 文学上,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可是写天子的爱情,而且写得这样 回旋曲折,宛转动人,回环往复,缠绵悱恻,可以说古往今来仅 此而已。

也 正因如此,千百年来,才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2《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 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 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的,而是通过他笔下的诗化的 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 感受诗的一开头就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开头叙述故事的原委,便表现了这首诗在思想倾向上的复杂性汉皇重色思倾国”,显然对玄宗有微词,而“天生丽质难 自弃”明显地有着为尊者讳的意思,据历史记载,杨贵妃原是玄 宗的儿子寿王的妃子,玄宗看中了,想法子弄了过来如果实写 的话,则玄宗的荒淫与乱伦就不言自明了,指责的份量当然就更 重点而现在却轻轻一笔带过,用“难自弃”三字,就为玄宗包 涵了宋人赵与时《宾退录》对此评论说:“盖宴昵之私犹可以 书,而大恶不容不隐这是宋人的看法,并不一定符合唐人的 实际情况诗接着就写杨贵妃的美丽与唐玄宗对她的恩爱无比: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游春从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3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唐玄宗因重色,而求色,终于找到了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诗人进一步描写了杨贵妇的美貌娇媚, 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 土” ,反复宣传唐玄宗得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 何终日沉顷于歌 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这一 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 宫中生活的描写,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 一个是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是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 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诗写到这里, 然后来一个大转折,写乐极生悲: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一场空前的大战乱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玄宗怆惶向四川逃跑,至马嵬驿,将士们以祸乱由杨国忠所致,杀掉杨国忠;并逼迫玄宗 杀杨贵妃以塞天下之怨。

玄宗无可奈何只好同意,在佛堂时缢 死贵妃诗将这一段写得缠绵悱恻,给了极大的同情: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4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纤登剑阁 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这一段写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兵马逃往西南的情景,但这是背景,而不是重点重点有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这一场动乱 ;当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玄宗与杨贵 妃爱情的真挚,表现了他失去杨贵妃后的深悲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的情节,在这之后,他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所以接下去进一步写这种悲哀,写执 着的而又无可奈何的思念,这也就是玄宗精神世界里的揪心的恨:李昭道《明皇幸蜀图》5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街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一切物色,旧时行踪,无不引动愁苦 的思念诗中描写玄宗在西宫南内如何诗中写唐玄宗作为一个失 势的太上皇,在西宫、南内如何靠悔恨、忧伤、寂寞、凄凉来打 :发那些难以消磨的时光时,用了下面的两句话:“夕殿萤飞思悄 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为了给这位老皇帝的感情上涂抹一层浓 重的暗灰色,诗人挑选了萤飞的夕殿这个时间和地点,而以未成 眠来证实思悄然,又以孤灯挑尽来见出他内心的痛苦之深,以致 终夜不能入睡,由“迟迟钟鼓初长夜”到“耿耿星河欲曙天” 我们知道,唐代的宫中是用烛而不是用灯而照明的这在宋代邵 博的《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中有所记载:“白乐天《长恨歌》 有‘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之句,宁有兴庆宫中, 夜不燃蜡油,明皇帝自挑灯者乎?书生之见可笑耳即使用灯, 6也不至于在太上皇的宫殿里只有一盏孤灯,又何至于竟无内侍、 宫女侍奉,而使他终夜挑灯,终于挑尽呢?这里显然不符合事实 但是我们设想,如果作者如实地反映了当太上皇不眠之夜,生活 在一个红烛高照,珠围翠绕的环境里,还能够象《长恨歌》这里 所 描写的那样成功地展示他的精神状态吗?所以我们说这两句 诗就是遗貌取神。

也就是为了传达作品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而不 去追究表面上的事实,这就是遗貌取神有关“夕殿萤飞思悄 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分析,参考了程千帆先生《读诗举例:在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师班讲(话)》,载《文学理论研究》1980年 第第3期)《长恨歌》的内容与艺术刻骨铭 心的悲苦思念,在现实中得不到排遣,只好求助于渺 茫中的神仙,于是方士四处寻觅,终于在海上仙山中找到了已成 仙子的杨太真诗到此从现实描写转入幻想,把现实的执着爱情 升华到仙境中,反而更加动人上面集中写玄宗的思念之情,下 一段则集中写杨贵妃对爱情的坚贞: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雷,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7这一段情节是以民间传为基础,融合道教仙化故事而铺叙展 衍的诗以临邛道士最终在海外蓬莱仙山觅得杨贵妃为起点展 开,非常细致地刻画了杨贵妃的容貌、姿态、语言,她的内心世 界以及在仙界的居住环境,甚至她身边的侍女都有所交代她的 仙界生活环境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 珑五云起,其中卓越多仙子她的容貌是“雪肤花貌参差是”, 仍然是明艳动人的到此是道士寻找杨贵妃的过程,找到以后, 杨贵妃是如何反应的呢?诗歌接着又是一大段描绘: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栏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眇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目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背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当临邛道士来到仙山求见时,久已脱离人间爱欲的杨太真是8丝毫没有思想准备的,所以“闻道汉家天子使”,不禁“九华帐 里梦魂惊” 了玄宗终宵不眠,太真恬然入梦,这是一个鲜明的 对照接着,诗人以下列四句描写了她强烈的内心冲突从发生到 解决的过程:“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 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由梦魂惊而揽衣推枕,徘徊不定,由 徘徊不定而决心出见,这个内心斗争胜利的取得无疑地是相当艰 苦的。

而当胜利之后,便不顾云髻半偏,花冠不整,迫不及待地 走下堂来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是多么成功地 通过杨太真的动作刻画了她的精神状态,以语言音响传达生活的 音响由当日的山盟海誓,而终于天上人间,惟有彼此思念而已 这就是长恨之所在全诗缠绵悱恻,纯粹是一个带有感伤意味的动人的爱情故事下面我们就内容和艺术方面的几个重要问题作较为概括的 阐述: 第一,《长恨歌》中核心人物形象是杨玉环前面我们谈到《长恨歌》的男女主人公分别为唐玄宗和杨贵妃,而在这两个人 之中,杨贵妃是核心人物诗从她天生丽质开始,到22岁时“一 朝选在君王侧”,册为贵妃之后“三千宠爱在一身”,过着极为高 在贵而光亮的生活然而在16年之后发生了安史之乱,因为“六 军不发无奈何”,故而“婉转蛾眉马前死”她在成为仙人以后, 还在思念着唐玄宗,故当方士求见的时候,托以信物金钿还回, 并嘱咐“但教心似金钿坚”,相信“天上人间会相见”诗以回忆 当年长生殿山盟海誓结束,突出了长恨的主题第二,《长恨歌》的内容构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长恨歌》9的内容构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出唐玄宗溺于女色,不顾 国家大事,结果带来了安史之乱;另一方面由于安史之乱,杨贵 妃悲惨死去,唐玄宗日夜思念,感情非常诚笃,杨贵妃成仙也念 念不忘唐玄宗,但又不能相会,故形成“长恨”。

尽管内容是这 两个方面,但明显是侧重后者的,诗篇题名长恨,表明它的主旨 在于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刻骨相思以及不能团聚的悲恨的参考王运熙《略谈< < 长恨歌〉> 的内容构成》)第三,《长恨歌》独特的艺术表现我在这里概括说三点:【一是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叙事笔触】】,其叙事的对象是皇帝 和贵妃,其叙事的时间是安史之乱前后,从极盛到瞬间动乱,其 叙事情节是杨贵妃从生到死,这些都是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二 是抒情的高度强化】】,《长恨歌》的基础是叙事,而其魅力则多半 在于抒情,抒情的落差也是惊人的,前半写唐玄宗与杨贵妃之情, 突出“重色”就带有色情的味道和成分,而杨贵妃死后,唐玄宗 的思念和杨贵妃成仙之念念不忘唐玄宗,这才是爱情的表现,由 色情转化为爱情,这是我们读这首诗应该注意的,全诗用“情” ;把“史”和“事”以及“民间传说”融化和联系在一起;【三是 运用道教仙化故事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长恨歌》的前半基本 符合历史事实,而后半杨贵妃成仙的传说显然是虚构的,参照陈 鸿的《长恨歌传》,这个故事应该是以民间传说为基础的道教仙 化故事,是出于美好的愿望说安史之乱以后杨贵妃成仙了,这样 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动人的形象描绘表现杨贵妃坚贞不渝的生死 爱情以及失去爱情之后绵绵不断的相思长恨。

1唐诗经典C MOOC课程第四讲 白居易《长恨歌》主讲教师:胡可先二、《长恨歌》的流传白氏文集》流传至今也有两个系统,《长恨歌》的流传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与《白氏文集》 的总体流传情况相辅相成《 一个是前后续集本,一个 是先诗后文本前者比较 完整地保持了白集编集的 原貌,现存最早的本子是 日本金泽文库所藏的卷子 “本,其中卷三三末云:“】】” 1白居易卒于会昌六年(846 ),故昌四年五月二日夜,奉为 日本国僧惠萼上人写此 本,且缘忽忽夜间睡梦, 用笔都不堪任,且宛草本 了,皆疏书之,内题内也此本在其生前就传到了日本白氏也知道此事,其《白氏长庆集 后序》云:“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1 1 [[唐]]白居易:《白氏文集》卷三三,第5 515页[[日本]]八木书店昭和五十 三年(1978 )影印《天理图书馆善本书丛刊•汉籍之部》本按,这段文字所言的《白氏文集》卷三三, [[日本]]勉诚社昭和五十八年(1983 )影印的《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缺载,八木 书店昭和五十三年影印《天理图书馆善本书丛刊》本则载有《金泽文库》所藏的《白氏文集》 卷三三日本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22而保存最全面的是日本那波道圆翻宋本刻印的本子,后传回中 国,收录在《四部丛刊》内。

先诗后文本是宋代以后白集在中国 流传中产生的一次大变动,但这种变动只是整卷的移动,篇目之 间并没有太大的出入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先诗后文本是宋绍 于兴刊本,文学古籍刊行社于1955年影印出版另外,保存较好 的版本还有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 )马元调刊本无论是前后续 集本还是先诗后笔本,《长恨歌》前都附有陈鸿的《长恨歌传》 另外一个就是《长恨歌》单独抄本流传和《长恨歌》绘画流传系统如日本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产生于日本平安时代 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其内容与《长恨歌》关系至为密切,有的 是直接引用《长恨歌》故事,有的是化用《长恨歌》事,其中提 及《长恨歌》画册:【皇上看了《长恨歌》画册,觉得画中杨贵妃的容貌, 虽然出于名画家之手,但笔力有限,到底缺乏生趣诗中说 贵妃的面庞和眉毛似“太液芙蓉未央柳”,固然比得确当,唐 朝的装束也固然端丽优雅,但是,一回想桐壶更衣的妩媚温 柔之姿,便觉得任何花鸟的颜色与声音都比不上了以前晨 夕相处,惯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句,!共交盟誓如今都变成了空花泡影天命如此,抱恨无穷!】3 3这里的桐壶更衣,是指日本桐壶帝的妃子,受到桐壶帝的宠爱, 更衣丧亡后,桐壶帝对她非常思念,故而《源氏物语》实模仿《长 恨歌》表现其思念之情。

可见《长恨歌》在日本已有抄本和画册2 2朱金城:《白氏易集笺校》外集卷下,第6 3916页3 3 [[日]]紫式部:《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0 1980年版,第10--111页 3单独流传,且受到了日本皇帝的深深喜爱因此,研究《长恨歌》必须利用日本的单行抄本资料,否则就不能恢复其 真实面目有关《长恨歌》的抄本资料, 我们已收集到三种:其一是日本正宗敦 夫文库本《长恨歌》抄本;其二是六地 藏寺藏本《长恨歌》并序;其三是日本 平安^昌时代的抄本平安时代相当于 中国唐代以后到南宋初期,所以是一个 很古老的抄本,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以上的三个主要抄本在《长恨歌》前皆有序,中国本土流传刊刻的《长恨歌》, 却并没有序文只是与白居易同游仙游寺的陈鸿写了《长恨歌 传》,其中有这样的话说明原委:“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 天自校书郎尉于整屋,鸿与琅邪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 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 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 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 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歌既成,使鸿传 焉4日本《长恨歌》抄本并没有将《长恨歌传》置于歌前,这是其与《白氏文集》本《长恨歌》流传的最大不同以上这些 情况,均值得深入研究4 4 [[宋]]李昉:《文苑英华》卷七九四,中华书局6 1966年版,第1 4201页 日本正宗敦夫文库本《长恨歌序》1唐诗经典C MOOC课程第四讲白居易《长恨歌》主讲教师:胡可先三、《长恨歌》的序与传在中国,由于尚不知《长恨歌》有序文,故对《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主要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一体化, 以陈寅恪之说为代表陈寅恪先生从文体方面着眼,先引用宋人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的话说: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蹴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 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至进 士则多以诗为贽,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1 1:然后根据此一段文字推论出《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关系:【陈氏之《长恨歌传》与白氏之《长恨歌》非通常序文与本诗之关系,而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赵氏所谓“文备众体”中,“可以见诗笔”之部分,白氏之歌当之。

其所谓“可以见史才”、“议论”之部分,陈 氏之传当之综括论之,《长恨歌》为具备众体体裁之唐代小说中歌诗部分,与《长恨歌传》为不可分离独立之作品故必须合并读之,赏之,2 21 1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中华书局6 1996年版,第5 135页2 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8 1978年版,第4 4- -5 5、4 44页2陈氏的观点迄今在学术界仍具很大的影响,如邓乔彬、高翠元《〈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一文,就是在陈说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体裁的亲缘关系来感受它们同样为‘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 3二是《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疏离夏承焘先生在《读〈长恨歌〉》中从三个方面对陈寅恪先生的观点提出商榷,其中前两个理由:(一)鸿传明云:“歌既成,使鸿传焉是陈传成于白歌之后,即陈不作传,白歌亦已成为独立之体二)白歌作于宪宗元和元年,在其第进士之后,非欲以此为温卷之用者,似不应绳以温卷体裁最后得出结论说:《歌》与《传》之可以分离独立,此即为最自然、最了当之解答元和间人虽好为小说,然白氏此歌,只是一篇故事诗而已陈君必牵率以入小说之林,又强绳以赵彦卫温卷之体,求之过深,反成失实4 4后来,吴庚舜发表了《唐代传奇繁荣的原因》一文,对陈寅恪的观点也提出不同看法,台湾学者林文月也有类似的看法。

但不管是陈寅恪先生的观点,还是后来学者沿袭还是反对陈寅恪观点的文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没有全面利用日本流传的《长恨歌》资料我们现在运用日本流传的《长恨歌序》,3 3邓乔彬、高翠元:《〈长恨歌〉与〈长恨歌传〉》,《西北师大学报》5 2005年 第3 3期,第7 37 页4 4夏承焘:《夏承焘集》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8 1998年版,第178 页按,本文原载9 1949年年4 4月《国文月刊》第8 78期,题为《读〈长恨歌〉:兼评陈寅恪教授之〈笺证〉》3对《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加以研究,虽然尚难彻底解决《歌》与《传》的关系问题,但至少可以为《长恨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补充新的材料日本流传的抄本《长恨歌序》,主要有六地藏寺藏本、《正宗敦夫文库》本、贞享元年刻印的《歌行诗谚解》所收的《长恨歌序》影印本,以及日本京都博物馆所藏的庆长古活字版影印本序文有如下内容:【长恨者,杨贵妃也既葬马嵬,玄宗却复宫阙,思悼之,致令方士求致,其魂魄升天入地,求之不得,乃于蓬莱山仙室,见素颜:惨色流泪谓使者曰: “我本上界诸仙,先与玄宗恩爱之故,谪居于下世,得为夫妻既死之后,恩爱已绝,今来求我,恩爱又生,不久却于人世为配偶,以此为长。

恨耳使者曰: “天子使我至此,既得相见,愿得平生所玩之物,以明不谬乃授钿合一扇,金钗一股,与之曰: “将以此为验使者曰: “此常用之物也,不足为信曾与至尊平生有何密契,愿得以闻答曰: “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曾复记否? ”使者还以钿合金钗奏玄宗笑:曰: “此世所有,岂得相怡? ”使者因以贵妃密契以闻玄宗:流泪恸绝,良久语使者曰:“!方不谬矣! ”今世犹言玄宗与贵妃处世间为夫妻至矣5 5有关《长恨歌序》的形成与流传,是白居易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下去根据序本身的文字,大概有这样两种可能:55此据六地藏寺藏本所录,并加以标点载《六地藏寺善本丛刊》第六卷《中世国语资 料》影印,[[日]]汲古书院5 1985年版,第5 85页4其一是白居易《长恨歌》原来就有自序,而中国的传本却散失了,因为白居易的诗传到日本比较早,在白居易生前日本就有传本了,故而在日本保存了下来其二是日本人由于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钦慕,故而根据《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内容,撰写出这样一篇序文6两种可能中,我们认为第一种即《长恨歌》原来有序可能更接近事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结合日本古代说话的情节结合杨贵妃故事在日本的流传的情况。

日本中世以后,有关《长恨歌》的故事很多,如平安末期《俊懒髓脑》就收有《长恨歌》物语,《今昔物语》卷十四有《唐玄宗后杨贵妃依皇宠被杀语》,稍后一点的有《唐物语》 与《平家物语》所收的《长恨歌》物语日本说话集有一本名为《注好选》(东寺观智院本),产生于十一世纪初期,是较早的说话集,现有东寺贵重资料刊行会编纂,株式会社东京美术昭和五 十八年(1983)影印的本子此本是仁平二年(1152)的古写本仁平二年,相当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是南宋初期 的 一个写本其中《汉皇帝密契》第一百一有这样的一段故事,与 日本流传的《长恨歌》序文基本接近:此汉皇别杨翁女之后,心肝不安,夜天更难明,昼英却不暮,痛心安息,悲泪弥润,于方士令赍魂魄方士升碧落, 入黄泉,适于蓬莱仙宫见索(素)兄,相更问答,贵妃云:6 6有关日本所传的《长恨歌序》研究,可参陈翀《新校〈白居易传〉及白居易佚文汇考: 以日本中世古文献为中心》,《文学遗产》0 2010年第6 6期,第9 9- -9 19页但 日本传本《长恨歌序》是否确为白居易所作,尚待确凿文献加以坐实5为遂宿习,生下界暂为夫妇,使者求吾丁宁得相见,早退依 实可奏方士云:御宇恋慕甚重,以言为证哉。

贵妃授金钗 一枝、钿合一扇云:此皇始幸时所赐物也是以为证哉使 者云:是世所有物也犹有何密契?杨贵妃云:有天 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使者归报皇,时皇信之泣血 流也7 7我们仔细以这一故事与《长恨歌序》对照,则知序文所言的情况较《注好选》记载更为复杂,《长恨歌序》的语言也较《注 好选》所载有故事流畅通达,《注好选》所载故事出于日本人之 手是无疑的故而我们以为《注好选》的文字应该是从《长恨歌 序》再融合《长恨歌》所叙述的内容而成的结合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背景加以考察我们如果 对当时的政治背景加以考察,就可以了解人们对于杨贵妃是颇为 同情的因而白居易作《长恨歌》,以杨贵妃之死,作为长恨的 因缘,也是顺理成章的对于安史之乱发生的主因,唐人的看法往往与后人不同,他 们认为是李林甫的误国造成的即如陈鸿《长恨歌传》即云:【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g gan n )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8 8这里的“右丞相”就是李林甫这在《资治通鉴》等历史书当中也有具体的记载:7 7东京贵重资料刊行会:《注好选》卷上,日本株式会社东京美术昭和五十八年(1983 ) 影印东寺观智院藏本,第0 40页。

8 8 [[宋]]李昉:《文苑英华》卷七九四,第0 4200页6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 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女石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李林甫)凡在相 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9 9再如中唐宰相崔群《论开元天宝讽止皇甫蠲疏》云: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任玄宗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 禄山反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用李林甫,此理乱之所分也10由此我们知道,玄宗的政治腐败,始于开元二十四年(736 )李林甫专权十九年,将唐朝政治弄得极度败坏而杨贵妃受到玄宗的宠幸,是在此数年之后故而后人将国家衰乱之责归之杨贵妃,是不恰当的而对于唐玄宗来说,安史之乱后,有时对自己以前的用人不当有所悔悟与谴责,但对于杨贵妃的爱情却是没有变化 的因而对马嵬兵变中杨贵妃之死,只有怀念以至于痛心疾首从这方面看,《长恨歌序》称“长恨者,杨贵妃也”,极为切合当 时的政治背景。

当然,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 又是根据民间传说而写成的,因而对于《长恨歌序》中杨贵妃死 后成仙事,以及唐玄宗遣方士寻觅事加以说明,也是符合当时作 诗的情况的9 9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六,第4 6914页10 [[清]]董诰:《全唐文》卷六一二,第9 2739页7由上面的材料与论述可以推论,白居易在撰写《长恨歌》时,是有序作说明的,后来,这篇序与《长恨歌》一起被传到日本中土传白氏诗者,到了宋初,因为陈鸿《长恨歌传》叙述故事始 末较详,故而置于《长恨歌》之前,而原有的《长恨歌序》也渐 次散失从现存的《长恨歌》、《长恨歌序》、《长恨歌传》的关系 来看,序与歌是一体的,而传与歌是疏离的1唐诗经典C MOOC课程第四讲白居易《长恨歌》主讲教师:胡可先四、《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是中唐诗人白居易名垂千古的杰作,但却令学术界长期以来为之争论不休,其焦点在于主题思想方面,曾引发过 较大规模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其要者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 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从目前对《长恨歌》研究的进程 来看,有逐渐复杂化的趋势,研究者大多根据《长恨歌》本身内 容的某一方面,进行延伸发挥,故而诸种说法均言之成理。

但实际上哪一种说法最符合白居易的原意,还要从白居易自己的说法与时人的看法进行参照解说我们以为,《长恨歌》的主题以“爱 情说”最切合白居易的本意其一,根据上述“风情”的考辨,白居易所云:“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应是认为《长恨歌》为表现风情之 作,且将之与《秦中吟》对举,《秦中吟》属于讽谕诗,则《长 恨歌》之主题非“讽谕说”亦甚明那么风情之作与“爱情说” 是最吻合的其二,从白居易自己给诗歌分类来看,也不应是讽谕诗白 居易给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其一为讽谕诗,其二为感伤诗,其 三为闲适诗,其四为杂律诗《长恨歌》被置于“感伤诗” 一类, 则明显是对于李杨爱情悲剧表示同情,进而颇为感伤白居易《与2元九书》曾定义感伤诗为“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 而形于叹咏者”的,而《长恨歌》的内容正与此合但《长恨歌》 吟咏爱情,并同情李杨的悲剧,故大类应为感伤,而实际主题则 是“爱情说”前人的“感伤说”与“爱情说”并不矛盾,只是 表现范围的不同而已毕竟白居易给自己的诗歌分类,只有“感 伤”类,而没有“爱情”类其三,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 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 及杂体,前后数十章。

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 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乐天《秦中吟》、《贺雨》讽谕等篇,时人罕能知者 1从流传 的角度看,将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归入讽谕说,也是不恰当 的其四,唐宣宗有《吊白居易》一诗云:“【缀玉联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 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里的“童子解吟长恨曲”,说明他的《长恨歌》在当时是妇孺 皆知的,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自述相合而《长恨歌》与《琵琶行》都是属于感伤诗一类的故而从以上几个方面参证, 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基调是感伤的,而主题应该是爱情说1 1 [[唐]]元稹:《元稹集》卷五一,第641- -2 642页1唐诗经典C MOOC课程第四讲白居易《长恨歌》主讲教师:胡可先五、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考察根据唐宋时期的文献,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作更进一步的考察,也有助于对《长恨歌》“爱情主题说”的认识我们认 为,从主观上说,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本身真挚的,又是感人的,而客观上造成与安史之乱有关,这实质上也不是爱情本身的问题如果将唐玄宗的爱情与其政治分开来考察,则更可以看出他 与杨贵妃的爱情过程是基于共同的性格与共同的爱好,他们的爱 情是真挚感人的,他们的爱情悲剧是值得同情的,故白居易写作 了这首《长恨歌》,并置于感伤诗一类中。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与其说是见到杨贵妃倾国倾城之色,毋宁说是因为他们二人才艺有共同之处他们本身具有真挚 的爱情,民间传说再对这一爱情加以美化,这才是《长恨歌》取 材的基础唐玄宗不仅是一位封建帝王,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 术家,他的多才多艺,在宫中也找到了唯一的异性知音,也就是 杨贵妃《旧唐书•音乐志》云:玄宗在位多年,善音乐,若宴设酺会,即御勤政楼…… 太常大鼓,藻绘如锦,乐工齐击,声震城阙……【玄宗又 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2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1 1唐玄宗 不仅爱好听曲,还擅长于制曲,《乐府杂录》云: 又曰《得宝子》者,唐明皇初纳太真妃,喜甚,谓诸嫔 御云:“朕得杨氏,如获至宝也因撰此曲2 2又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云:骊山多飞禽,名阿滥堆明皇帝御玉笛,采其声翻为曲子名焉,左右皆传唱之播于远近,人竞以笛效吹故词人张祜诗曰:“红树萧萧H半开,玉皇曾幸此宫来至今风俗骊 山下,村笛犹吹阿滥堆3 3此类事例甚多,据《碧鸡漫志》所载,玄宗所作以及玄宗时制作乐调就有《霓裳羽衣曲》、《凉州曲》、《胡渭州》、《万岁乐》、《夜 半乐》、《何满子》、《凌波神》、《荔枝香》、《雨淋铃》、《清平乐》、 《春光好》。

即使是杨贵妃死后,唐玄宗从西川归来,思念杨贵妃时,还在制作乐曲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4 4杨贵妃同样爱好音乐,擅长歌舞据《旧唐书•玄宗杨贵妃传》记载:“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5他们的共同兴趣爱好集中体现在对《霓裳羽衣曲》的喜爱之上 《杨 太真外传》卷上云:1 1 [[五代]]刘昫:《旧唐书》卷二八,第11051页2 2 [[宋]]李:昉: 《太平御览》卷五六八,中华书局0 1960年版,第8 2568页引3 3 [[唐]]尉迟偓:《中朝故事》,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8 1958年版,第3 43页4 4 [[五代]]王仁裕等:《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5 1985年版,第6 36页5 5 [[五代]]刘昫:《旧唐书》卷五一,第8 2178页3开元二十二年十一月,归于寿邸二十八年十月,玄宗幸温泉宫使高力士取杨氏女于寿邸,度为女道士,号太真, 住内太真宫天宝四载七月,册左卫中郎将韦昭训女配寿邸是月,于凤凰园册太真宫女道士杨氏为贵妃,半后服用进 见之日,奏《霓裳羽衣曲》。

6 6从杨贵妃入进见玄宗之始,就与《霓裳羽衣曲》产生密切的关系《杨太真外传》卷上又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上又宴诸王于木兰殿,时木兰花发,皇情不悦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颜大悦,方知回雪流风,可以回天转 地7 7可见玄宗对于《霓裳羽衣曲》的痴迷程度白居易也是深爱此曲,除《长恨歌》夕卜,他还作了【【 《霓裳羽衣歌》:“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8则其对于霓裳羽衣曲,多是以赞 美的口吻表现的歌舞本身是美好的,但过于沉溺则会懈怠朝政, 最后导致了安史之乱故而白居易为了将这两方面的强烈对比尽 量缓一些,用了 “渔阳鼙鼓动地来” 一句,尽管暗示了安史之乱, 但字面本身还是“鼙鼓”,限于音乐的层面,这与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当朝时事深刻揭露者还是有所区别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 唐玄宗与杨贵妃真挚的爱情,以及《长恨歌》的爱情主题的由 此可见,精晓音律是唐玄宗的爱好,而杨贵妃是最能满足其爱好 的一位女性这实际上是支撑他们爱情的基石6 6 [[五代]]王仁裕等:《开元天宝遗事十种》第1 131页7 7 [[五代]]王仁裕等:《开元天宝遗事十种》第5 135页。

8 8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一,第2 1412页4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在史实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歌颂了李、杨之间的真挚爱情,对他们那种因为特殊的时 代原因而被迫生死离别表达了极大的同情和伤感而后人的其他 各种主题说则是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长恨歌》的解读因为 李杨爱情的特殊性,又与安史之乱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容易作出 多元化的解说但我们认为,只有“爱情主题说”才应该是最符 合白居易本人的看法的,也是与《长恨歌》的内容最切合的。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