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肖邦:“军队”波兰舞曲 这首乐曲作于1838年,因《军队》而著名,这是由于曲中的第一、二两主题的旋律,具有极为豪放、勇敢的军队性格之故全曲必须以严格的速度来演奏事实上,这是肖邦所写的最华丽、最灿烂的波兰舞曲之一传统的波兰舞曲就是以风格雄浑、豪放而著称的,显示出波兰这个民族的尚武精神在这首波兰舞曲中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欣赏这首波兰舞曲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古代波兰的勇士们,那强健的体魄、豁达的胸怀、深刻而动人的虔诚融为一体,闪烁着骑士精神 乐曲的构成为"ABA"三段体: 第一段:A大调在这一段中,作者充分运用了色彩性变调,生动地刻画出一群威武雄壮的波兰勇士,身着铠甲,腰佩战刀,雄赳赳地大步向前(片段1 ) 第二段:从D大调至降B大调到C大调的频繁转调本段之前有一个号角般宏亮的过门,紧接着出现的本段主题具有斩钉截铁般果断、刚毅的性格(片段2 ) 第三段为第一段的严格再现 有一位钢琴家评价道:"这首波兰舞曲是划分一个时代的分水岭李斯特曾在他的所有演奏会中弹奏过此曲乐曲正如标题所提示的,无比辉煌、壮丽,波兰的气质显得更加高贵这一舞曲也多少具有一些戏剧性。
它的每一个音、每一个节奏,都闪烁着生命与力的光辉" 关于此曲有这样一段轶事:一天夜里,肖邦在屋中独自弹奏此曲正沉思于乐念之中,他突然产生了幻觉,感觉到一群波兰武士及贵妇人的行列侵入他的房中于是肖邦在惊慌之际,拔腿逃出房间,整夜不见回来二、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狂想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于193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队作品,编号43这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而作,称为“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作品的结构是一组变奏曲其中广为流传的是其中的第18变奏曲,也就是影片里使用的这部分乐曲这首变奏听上去委婉动人而又热情奔放,最受人喜爱,以至于成了整部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代名词三、李思特:爱之梦 1850年,钢琴皇帝李斯特将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编成三首抒情钢琴曲,题作《爱之梦》其中以第3首最为著名,一般提起李斯特的《爱之梦》,指的就是这首乐曲 乐曲的歌词是由德国诗人弗莱里格拉特所写,名为《尽情地爱》大意是:“爱吧!能爱多久,愿意爱多久就爱多久吧!你守在墓前哀悼的时刻快要来到了你的心总是保持炽烈,保持眷恋,只要还有一颗心对你回报温暖。
只要有人对你披露真诚,你就尽你所能让他时时快乐……” 李斯特根据这首诗创作乐曲,他没有局限于歌词提供的内容因为,原诗的情调低沉,表现生离死别的伤感情绪;而李斯特钢琴曲的形象却焕发着充沛的热情以后,钢琴曲《爱之梦》又被改编为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或长笛的独奏曲目《爱之梦》引用原歌曲的旋律,首先出现一段轻声吟唱、情意绵绵的旋律,这就是乐曲甜美的爱情主题,其中含有爱的柔情和愉悦乐曲中段伴随着情绪的不断高涨,难以抑制的爱的热情终于爆发出来,原来含情脉脉的内心独白,发展成大胆而炽热的爱情倾诉,散发着火一般热情乐曲进入高潮,表达了对纯真爱情执著的追求尾声部分重复爱的主题,在梦一般美丽的感觉中,恋恋不舍地结束全曲四、莫曲扎特:第二十一钢琴协奏 本曲完成于1785年,同年在维也纳的克鲁克剧场首演,由莫扎特本人担任钢琴主奏这是一首热闹且充满庆典色彩、印象明亮的协奏曲莫扎特久在颓丧、失败的心情底下挣扎,而这首曲子给人的感觉是明朗的、开朗的,可见莫扎特创作K.467时的心情是如何地轻松本曲那进行曲般雄壮的开曲气氛,以及充满奔腾般诙谐精神的终乐章,还有中间乐章始终优美如歌的行板,都体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妙笔。
不仅如此,曲中还充分体现了主奏者的钢琴演奏技巧,但并非纯粹的炫技之作,莫扎特以其独有的无可比拟的均衡感,使得听众根本找不出管弦乐与主奏乐器(钢琴)之间合作上的丝毫破绽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果断有力的进行曲,由弦乐齐奏开始,接着管弦乐加入,颇具分量的定音鼓也加进,交织出宏伟的交响画面,色彩十分明朗堂皇之后主奏钢琴与引子同时登场,再度呈示第一主题乐章的第二主题令人感到趣味盎然,间或也夹杂了些许忧伤的心绪,但基调是轻松自得钢琴在展开部展示了绚烂的技巧 第二乐章,行板,三段体式在拨奏的低音提琴衬托下,加弱音器(mute)的第一小提琴带出非常宁静、优美的歌谣风的主题,主奏钢琴加以接引,反复唱和担任主题伴奏的三连音节奏在整个乐章中几乎不曾间断,直至乐章结束整个乐章宁静、优雅、令人陶醉,恍若置身幻境这是莫扎特最受欢迎的乐章之一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充满生命力的第一主题由乐队反复两次之后,钢琴紧接其后再度呈示主题,曲调转变成明快的节奏,与乐队互相呼应在乐章的中段,管弦乐伴奏与钢琴主奏不断交替出现,相映生辉最后钢琴以排山倒海之势的上升音阶,充满愉快欢乐直冲终点,华丽地结束全曲。
五、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这首协奏曲,作于1874年,原题献给当时著名的钢琴家、莫斯科音乐学院第一任校长尼古拉鲁宾斯坦,因鲁宾斯坦粗暴地指责这首作品庸俗、琐碎,改献给布娄1875年10月25日由布娄指挥首演共3个乐章: 1. 极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降B大调,在4把圆号演奏的降B小调引子后,大提琴与第一小提琴主奏降D大调主题,钢琴以华彩发展,这个主题据说是柴科夫斯基在卡缅科集市上,从一个盲乞那里采集到的歌曲旋律第二主题以降A大调先出现于单簧管,钢琴加以反复在发展部,第一主题纠缠上新音型,以钢琴为主形成变化主题深情、真挚,如梦般甜美 2. 朴素的小行板,降D大调,三段体行板主题为牧歌风格,先由长笛独奏,再以钢琴接替,然后交给大提琴、双簧管中段速度为最急板,变成匆忙的随想曲第三段再由钢琴以独奏行板主题,加上颤音与音型装饰变奏是柴可夫斯基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 3. 热情如火的快板,降B小调,回旋曲式,在4小节引子后,钢琴主奏开始回旋主题,接着小提琴以降D大调用八度奏庄重抒情的对比主题,两个主题的纠缠发展形成高潮终结部以降B大调形成辉煌的结尾主部主题是乌克兰歌舞曲《亿万卡,快来唱春歌》,音乐表现春天来了,农时即将开始的欢快、奔放的情绪,副主部是十分抒情优美的同时也充满生机,音乐洋溢着青春和难以抑的内心喜悦。
音乐欣赏 如果说贝多芬的《命运》的开篇是将人们心灵重重扣入地下的震撼,那么就可以说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开篇是将人们的心灵带入缥缈太空的强音六、勃拉姆斯:匈牙利第舞曲五号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本曲是勃拉姆斯所有作品中最为流行的一首,其粗犷而豪放的旋律具有明显的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的特征,给每一位听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选用的是管弦乐曲改编版,更能突出原曲所要求的那种磅礴气势乐曲的结构十分严谨,第一段为升f小调,具有民间舞蹈的风格,速度变化上的自由体现出不同的情趣;乐曲的中段转为明快的升F大调,速度变化依然自由,单纯的旋律与和声所表现的是一种欢快的情绪;乐曲的第三段是第一段的严格再现曲调具有典型匈牙利民族的粗犷豪放性格,此曲运用乐器的多种演奏技巧更体现出泼辣狂舞的特征八.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 作于1801年其标题据说出于莱斯达布,对此曲第一乐章“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的湖面上荡漾小舟”的形容此曲呈献给朱丽叶妲·桂察(Giulietta Guicciardi,1784—1856)桂察蒂当时是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曾对她一见倾心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沉浸在爱情之中的产物,有人认为,此曲是贝多芬对挂察蒂爱心的写照。
3个乐章:1.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三段体,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符来表达无边的幻想在第一主题开始的中间部,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域,呈现躁动不安的情绪,然后主题又平静地走向第三段2、行板、降D大调,三段体,不属小步舞曲也不是谐谑曲,按李斯特形容,是“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与第一乐章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和中段那种恍恍惚惚的情绪结合得极为和谐3.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奏鸣曲式其第一主题有力而多少有些粗犷,这个主题的发展充分表达出一种激越、奔放的情感尾奏相当大,首先出现第一主题而进入减七和弦的琶音,然后出现第二主题,接着是幻想性的琶音而迈向花奏,经过短暂的慢板后表情越来越激增而收尾八、肖邦:“英雄”波兰舞曲 这是一首充满战斗力量和英雄气概,以《英雄》而著名的波兰舞曲,作于1842年肖邦的波兰舞曲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以强壮的、雄纠纠的节奏,叙述波兰往昔封建时代的繁华;另一类则为忧郁的情绪,反映在沙皇俄国压制之下苦难的波兰这一《英雄》波兰舞曲为前一类中的杰出代表本曲气势磅礴,一气呵成,简直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交响诗因此有人认为本曲是作者用来描述十七世纪的一位波兰民族英雄抵抗外敌入侵的光辉史诗。
肖邦的作品中有各式各样的英雄形象,本曲的主人公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肖邦在这一形象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国热情 乐曲的构成为复三段体: 第一段:降A大调在音量逐渐增强的序奏之后,无比辉煌的英雄主题进入,充满着信心与力量,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体现(片段1 ) 第二段:从E大调起经过各种转调又回到降A大调肖邦利用钢琴描绘出一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左手在低音部以十六分音符八度双音奏出均匀而清脆的马蹄声,越来越快、越来越强,仿佛革命力量汇集成为千军万马之势;右手则在高音部奏出雄壮的进军号声,表现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片段2 ) 第三段:降A大调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通过变化使整体气势更加宏伟,最后在胜利凯歌中结束全曲 一位钢琴家评价道:"这是肖邦钢琴作品中的顶峰,发挥出了最为壮大的气势,具有最为完美的结构这首优美的作品最先打动我们的是:宏大的构想,高扬的乐念,强壮的效果灵感正如所有赞美着过去的辉煌作品一般,肖邦使人们听到了穿戴铠甲的波兰祖先们的脚步声,看到了波兰先辈们的雄姿九、莫扎特:第八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是其器乐协奏曲的精华,齐奏声部和独奏声部的和谐平衡达到完美的境界。
像他的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虽无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但却充满了戏剧性的对比、出人意料的转换、不同感情的对照无论在艺术反映速度的敏捷上,还是在骤然产生的意境的明确以及急剧转换的形象的清晰上,他的钢琴协奏曲都是十八世纪即兴表演艺术的精华所在 十、圣桑:第二钢琴奏鸣曲 作于1868年,为安东·鲁宾斯坦而作,该年5月13日由安东·鲁宾斯坦首演共3个乐章: 1.持续的行板,g小调,速度钢琴有幻想化的序奏,主部为奏鸣曲式,亦由钢琴先表情丰富地呈示第一主题,反复后进入经过部,再由钢琴呈示降B大调第二主题短短的呈示部小结尾后进入发展部,钢琴奏华丽、优美的分散和弦达高潮后,乐队再现第一主题,大提琴以上弦乐加以突出,钢琴以第一主题与经过部材料作华彩,省略第二主题而直接作小结尾再现,最后回想导入部而结束 2.小行板,自由变奏曲式,6/8拍,一开始呈示出浪漫可爱的主题,之后以浪漫性的情感任由幻想的进行发展,把它作成即兴的变奏第一变奏中的和弦还是保持着主题原有的状态,在内声部与低音部加上新的动态;第二变奏则变得稍稍自由是将主题放于中声部开始,在这里导入以新的音型,并以此作为这一变奏的中心动机,后半段出现以主题为基础的新性格的旋律。
第二变奏之后,是主题的又一次出现,结尾音乐像是依依不舍的仍旧留有主题的踪影 3.谐谑曲,g小调,3/4拍,三部曲式,极为快速而明晰地乐章开始时的和弦导入的4小节,是这个乐章的核心,提示了这个乐章的性格中间部分是以切分音为主,虽然是以降E大调开始,但与第一段的对比性较为薄弱最后是第一段的再现 4.急板回旋曲,g小调,在引子之后钢琴有力地呈示第一主题,第二主题也由钢琴呈示呈示部结束后,下面的发展部先由第一主题发展,再第二主题构成华丽的发展再现部按原型,最后是长大的华彩最后速度越来越快地将全曲做华丽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