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

1895****94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9.27KB
约9页
文档ID:153232135
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_第1页
1/9

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七下期末化学试卷1. 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设了 PM2.5 平均浓度限值,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直接排放的工业污染物和汽车尾气等,是形成灰霾天气的最大元凶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大力植树造林 B.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C.香烟烟雾颗粒的直径大多在 0.1 至 1.0 微米,提倡不吸或少吸烟 D.为了减小 PM2.5 对环境的影响,禁止家庭使用私家车2.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因果关系成立的是 A.因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稀有气体不能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B.因为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吸纯氧保持健康 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卫星变轨发动机的燃料3. 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A. B. C. D.4. 下表是同学们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5. 燃着的小木条在空气中用力甩一下能熄灭,其原因是 A.清除了可燃物 B.隔绝了氧气 C.小木条的着火点升高 D.温度降到小木条的着火点以下6.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有大量白雾产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色并有黑色固体生成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7. 认识燃烧与灭火。

为了研究燃烧的奥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1) 在铝片上分别放三根火柴,将其中一根去头,分别标记为 A 、 B 、 C(如图所示),酒精灯放在去头的火柴 A 和未去头的火柴 B 中间,未去头的火柴 C 放在离酒精灯较远的位置,点燃酒精灯加热,实验时刻观察到 B 、 C 依次燃烧,过很长时间 A 才能燃烧,由 B 比 A 先燃烧可知不同物质的 不同,由 B 比 C 先燃烧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2) 将性状大小相同的木炭在下列气体中燃烧,记录现象如表所示,回答问题:i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的微观原因是 ii 根据表中信息,写一条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 3) 结合上述探究过程和平时所学的知识,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必须点燃物质才能燃烧;b.纸张比纸团燃烧快是因为纸团里面温度低;c.油田起火,可通过降低油的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d.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e.面粉厂要严禁烟火,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f.用扇子扇风可以熄灭蜡烛是因为隔绝了氧气8. 小明要用 100 g 质量分数为 10% 的 NaOH 溶液制作叶脉书签。

如图是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操作意图1)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g,量筒取水 mL2) 量取水应选择 (填 10 mL,50 mL,100 mL)的量筒3) 指出图中的一处操作错误: 4) 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 5) 反思:所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会 (填偏大或偏小或影响)6) 试验中使用玻璃棒的作用: 9. 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请根据概念图回答:(1) 图中“A”是指 2) 20∘C 时,将 5 克食盐放入盛有 20 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是 溶液(20∘C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 36 克)选填“饱和”或“不饱和”)(3) 我们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时,分类依据的是 10. 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依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组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 a 收集到的气体是 ,正极与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是 但在实验所得数据中略小于该值.针对这一现象推测原因,你认为不可取的是 。

A .生成氧气一端的装置气密性不好 B .相同条件下,在水中溶解的氧气比氢气稍多 C .连接生成氧气一端的电极被氧气氧化,消耗了一部分氧气 D .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认为实验已经成功11.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 I 所示的装置,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中 A 是底面积为 5 cm2 、圆筒状玻璃容器(带密封盖),上面标有以 cm 为单位的刻度,B 是带刻度的敞口玻璃管(其他辅助装置略)他们的操作过程如下: a .连接装置; b .  ; c .加入水并调整 B 的高度,使 A 、 B 两侧液面相平,此时 A 中的液面于刻度 15 cm 处; d .将过量的白磷放在惰性电热板上,盖紧密封盖; e .通电加热白磷至充分反应;(1) 操作 b 为: 2) 操作 e 过程中的现象:① ,② ,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 3) 在操作 e 结束后,还需等待至 后,并调整 (填 A 或 B)使 4) 实验结束后,装置 A 中的液面的刻度约为 cm(填整数)5) 图 I 、图 II 均不仅可以说明氧气占空气的体积分数,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 (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不活泼 (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若使用图 II 装置最终实验结果偏小,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写两点即可)6) 相比较图 II 而言,图 I 优点是 12. 如图是对 20∘C 一定质量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的结晶实验过程,请回答:(1) 蒸发前原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n 的数值是 ,该温度下,钾溶液的溶解度是 2) 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 (填字母)的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无法判断(3)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第 2 个烧杯 第 3 个烧杯(填“>”“=”或“<”)答案1. 【答案】D【解析】A、植树造林可以净化空气,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对空气的污染,减少雾霾天气的污染,故A不符合题意;B、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不污染环境,故B不符合题意;C、香烟烟雾颗粒的直径大多在 0.1 至 1.0 微米,会造成对空气的污染,提倡不吸或少吸烟,故C不符合题意;D、不能禁止家庭使用私家车,要对私家车的尾气进行检测和处理,使其达标,故D符合题意2. 【答案】C【解析】A、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一定条件下也能与任一些物质发生反应,故A错误;B、氧气可以供给呼吸,但是纯氧不能直接供人呼吸,会造成氧中毒,故B错误;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故C正确;D、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能燃烧,所以不能做燃料,故D错误;故选:C。

3. 【答案】D【解析】A、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C、蜡烛熄灭,是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既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又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D、杠杆左高右低,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只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故选:D4. 【答案】D【解析】A、由于碘易溶解在汽油中所以,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故A说法正确;B、由碘易溶解在汽油、酒精中,不易溶解在水中;髙锰酸钾易溶解在水中,不易溶解在汽油中,说明了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故B说法正确;C、由于水、汽油、酒精都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所以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故C说法正确;D、溶液有的是有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D说法不正确5. 【答案】D【解析】A、燃着的火柴在空气中用力甩一下,风吹走了火柴火焰的热量,降低了火柴的温度,导致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清除了可燃物,故选项错误。

B、燃着的火柴在空气中用力甩一下,风吹走了火柴火焰的热量,降低了火柴的温度,导致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隔绝了氧气,故选项错误C、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一般不会改变,故选项错误D、燃着的火柴在空气中用力甩一下,风吹走了火柴火焰的热量,降低了火柴的温度,导致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其着火点以下,故选项正确故选:D6. 【答案】D【解析】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岀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错误;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岀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7. 【答案】(1) 着火点;温度达到着火点(2) i 氧气比空气单位体积内的氧分子的数目多,与碳原子接触和碰撞的机会多,反应更剧烈ii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3) e【解析】(2) ii 由表中信息可知,木炭能在臭氧其中燃烧,说明了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3) a.有些物质能由缓慢氧化可以引起燃烧,故a错误;b.纸张比纸团燃烧快是因为纸张比纸团与氧气的接触面大,故b错误;c.着火点属于物质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c错误;d.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进来了更多的空气促进了燃烧,故d错误;e.面粉厂要严禁烟火,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故e正确;f.用扇子扇风可以熄灭蜡烛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故f错误。

8. 【答案】(1) 10;90 (2) 100 mL (3) 图①中氢氧化钠与砝码的位置颠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等(4) ④①③⑤②(5) 偏小(6) 搅拌,加速溶解【解析】(1)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g 质量分数为 10% 的氢氧化钠溶液,需氢氧化钠的质量 =100 g×10%=10 g;溶剂质量 = 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则所需蒸馏水的质量 =100 g-10 g=90 g2) 水的密度为 1 g/cm3,则根据 V=mρ=90 g1 g/cm3=90 cm3=90 mL,应选用 100 mL 的量筒3) 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①中氢氧化钠与砝码的位置颠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操作错误4) 配制 100 g 质量分数为 10% 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签,用图示的序号表示为:④①③⑤②5) 量取液体时,仰视刻度,水偏多,则所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会偏小6) 试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速溶解9. 【答案】(1) 溶质(2) 饱和(3) 溶质质量分数【解析】(1)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图中“A”是指溶质。

2) 20∘C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 36 克,20∘C 时,将 5 克食盐放入盛有 20 克蒸馏水的烧杯充分搅拌后,只能溶解 3.6 g,得到的是饱和溶液3) 溶液的浓、稀是由溶质质量分数的不同决定的10. 【答案】2H2O===通电2H2↑+O2↑;1:2;【解析】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通电2H2↑+O2↑,由电解水的装置可知,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 a 收集到的气体是电源的负极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正极与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是 1:2 A .生成氧气一端的装置气密性不好,会造成实验所得数据中略小于理论值; B .相同条件下,在水中溶解的氧气比氢气稍多,会造成实验所得数据中略小于理论值; C .连接生成氧气一端的电极被氧气氧化,消耗了一部分氧气,会造成实验所得数据中略小于理论值; D .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认为实验已经成功,这种做法不可取11. 【答案】(1)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装置 A 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或 4P+5O2===点燃2P2O5 (3) 冷却至室温;B;A 、 B 中液面相平(4) 12 (5) 难;不活泼;装置漏气;药品不足(合理即可)(6) 误差小,不污染环境(合理即可)【解析】(1) 凡是有气体参加或产生的实验,实验前一定要检査装置的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操作 b 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 因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A 装置中空气中的氧气占得刻度值为:15 cm×15=3 cm,因此在操作 d 结束时,与装置 A 中液面最接近的刻度是:15 cm-3 cm=12 cm6) 本实验的优点有:能够避免乙中燃烧的红磷伸入集气瓶时导致的空气膨胀外逸,从而减小误差,同时能够避免乙中燃烧产生的红磷污染环境故填:误差小,不污染环境12. 【答案】(1) 不饱和;11;50 (2) C(3) = 【解析】(1) 蒸发前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一次蒸发 10 g 水,析出 1 g 晶体,第二次蒸发 10 g 水析出 5 g 晶体,所以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第三次蒸发 10 g 水析 5 g 晶体,所以共析出 11 g;通过分析可知蒸发 10 g 水析出 5 g 晶体,所以 100 g 水中最多溶解 50 g,所以甲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 50 g2) 题中析岀晶体是通过蒸发溶剂得到的,不能判断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故选:C3) 第 2 个烧杯和第 3 个烧杯中都含有不溶解的固体,说明溶液都达到了饱和状态,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溶解度100 g+溶解度,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