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教版八下《桃花源记》期中阅读训练班级姓名学号(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 1-3 题12 分)【甲】《桃花源记》节选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南阳刘驎之南阳刘骤之①,善史传,隐于阳岐②于时待坚临江③,荆州刺史桓冲将尽訏谟④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⑤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⑥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⑦ 如之,甚厚,为乡间所安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注】①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今属河南)人②阳歧:村名③临江:指兵临长江④ 读(xūmò):宏图大计⑤赠贶(kuàng):赠送礼物⑥上明:东晋时曾是荆州治所,在今湖 北松滋南⑦翛(xiāo)然:超脱自在的样子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 分)①处处志之( ) ②后遂无问津者( )③缘道以乞穷乏( ) ④甚厚,为乡闾所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 分)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南阳刘驎之,善史传,隐于阳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 分)A.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理想B.甲文中“欣然规往”,可见刘子骥热衷游历山水,向往归隐山林C.乙文中刘驎之超然退隐,是因为桓冲说他没有用处才愤然离开的D.乙文中的刘驎之隐于阳岐,性格高洁率真,不慕名利,超凡脱俗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 4-9 题15 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1. . ... . ... .. .. .. ..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 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 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 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 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4.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2 分)一 闭 一 开 水 深 广 不 得 渡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 分)(1)黄发垂髫(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尝采药至衡山( ) (4)深入忘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乃不知有汉 乃相谓曰C.一人便以笠自障 先帝不以臣卑鄙B.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 D.其真无马邪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一词相仿1 分)9.【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 10-14 题。
19 分)【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 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 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 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1)选贤与能( ) (2)不独子其子( )(3)屋舍俨然( ) (4)寻病终( )11.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 达方式?(4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 15-19 题。
14 分)【甲】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 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乙】秦时妇人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 权③窜山谷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 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 “我人也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 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 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 胜其弊⑪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 之,涩不可食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注释】①客僧:外来和尚②妖伪事起:兴妖作怪,蛊惑人心③权:权且,暂且④法 朗:和尚法号⑤赍:携带⑥宁:难道⑦形骸:形体⑧事:侍奉,供奉⑨摈落:剃光头 ⑩自:本是⑪弊:压迫15.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 分)恬 多 使 妇 人 我 等 不 胜 其 弊 逃 窜 至 此4. ... .. . . .. . .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 分)(1)便要还家( ) (2)无论魏晋( )(3)并衣草叶( ) (4)僧具言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乃不知有汉 / 汝乃何人 B.寻病终 / 遂寻洞入C.皆出酒食 / 初食草根 D.悉如外人 / 悉逐之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以下两题选做一题4 分)(1)《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源村和《秦时妇人》中人们来到雁荡山的原因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 1-3 题。
12 分)1.①做记号 ②渡口 ③沿着 ④非常;很2.(1)(渔人)到来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2)南阳仁刘子骥,擅长史传学术, 在阳歧村隐居3.C【解析】C.有误是因为桓冲说他没有用处才愤然离开的”错误原文是“一见冲,因陈 无用,翛然而退”,意思是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自由自在地辞去职务参考译文】南阳人刘驎之,历史知识很丰富,在阳歧村隐居当时,苻坚南侵已经逼近长 江,荆州刺史桓冲想尽力实现宏图大略的效益,就聘刘驎之任长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他,赠送 的礼物也很丰富刘驎之只好从命,就上船出发,但桓冲所送的礼物一点也没有收受,沿途拿来 送给贫困的人,等走到上明,东西也送光了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自由5自在地辞去职务他在阳歧住了多年,衣食向来是和村人互通有无的碰到自己短缺了,村人也 同样优厚地帮助他他是乡邻深感满意的人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 4-9 题15 分)4.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5.(1)小孩(2)子和儿女(3)曾经(4)通“返”,返回6.B【解析】A.竟然/于是,就;B.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C.用/因为;D.表反问语气, 难道/代词,他;故选 B。
7.(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 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8.豁然开朗9.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和追求语言简洁,意思相近即可)【参考译文】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 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乙文参考译文: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 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 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 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 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 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 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 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 情景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
三)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 10-14 题19 分)10.(1)同“举”,选拔 (2)以……为子 (3)整齐的样子 (4)随即,不久11.(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2)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12.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13.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意思相近即可) 14.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 【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 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6【参考译文】《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 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 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 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 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 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 15-19 题14 分)15.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1 处 1 分,共 2 分)16.(1)通“邀”,邀请2)不要说,更不必说3)穿(衣)(4)详细(每个 1 分,共 4 分)17.D(2 分)18.(1)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人说啊2 分)(2)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2 分)19.(选做一题)(1)前者是“避秦时乱”,后者是“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2 分) (2)①都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②里面住着一群为避难而来的人;③无意间被外人发现; ④结果是再寻而不得,极为神秘至少答出两点,2 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