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河南林州至长治(省界)高速公路两阶段施工图设计说明

da****ge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13.50KB
约14页
文档ID:54419811
河南林州至长治(省界)高速公路两阶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1/14

林州至长治(省界)高速公路两阶段施工图设计NO.2合同段(K6+500~K13+620) 图号: S2Ⅲ-1 第 14页 共 14 页 说 明 河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总页次 141. 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1.1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根据根据初设批复意见,在定测过程中加强了详勘工作,并通过综合勘探和测试,进一步完成了对湿陷性黄土、高填深挖及不良岩土等特殊路基的勘探及测试工作,查明了不良地质的特性、范围与活动状况以及设计所需的物理力学参数,经过分析论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同时进一步优化了路基横断面、排水、防护及取、弃土场等设计对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a) 根据施工图土石方调配结果,本着节约占地,绿化、复耕原则,完善取弃土场设计b) 针对沿线黄土路段施工图外业阶段给予充分重视,期间进行的大量简易勘探点、路基钻探点作业以及详细调查走防沿线地下水情况,根据勘察情况,对黄土地基处理方案进行了优化,以保证路基稳定,同时经济合理c) 详测阶段对初步设计路线平、纵方案进行了优化,着重于填挖平衡设计,减少取弃方数量,同时针对沿线大挖大填段均进行了优化布线d) 详勘阶段加强了高边坡路基的地质勘察工作,施工图设计优化了边坡处理措施,并强调了稳定性观测及动态设计的要求1.2路基、路面施工图设计执行的主要部颁标准、规范和规程:《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编号JTG B01-2003;《公路自然区划标准》,编号JTJ003-8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编号JTG D40-200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编号 JTG F30-200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编号JTG D30-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编号JTG F10-200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编号JTJ018-97;《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编号JTJ034-2000;《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技术指南》(SHCF40-01-200)2. 施工图标段划分情况说明本设计合同段起止桩号分别为K6+500与K13+620,主线全长7.12km。

施工图本着造价基本平衡,同时适当考虑土石方不跨标段调配、公路用地行政区划权属等因素将本项目土建部分划分为八个施工标段,具体分标桩号如下表所示:施工合同段起讫桩号主线长度(Km)NO.1K0+000~K6+500(含横水互通)6.50NO.2K6+500~K13+620(含陵阳互通)7.12NO.3K13+620~K21+2407.62NO.4K21+240~ZK28+400(对应YK28+370)(含红旗渠互通)7.16NO.5ZK28+400~ZK32+400(对应YK28+370~YK32+485)4.0NO.6ZK32+400~ZK35+310(对应YK 32+485~YK35+470)2.91NO.7ZK35+310~ZK37+500(对应YK35+470~YK37+607)2.19NO.8ZK37+500~ZK39+369.17(对应YK37+607~YK39+475.223)1.8693. 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的说明3.1路基设计原则:根据项目区特点,充分收集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资料,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

充分考虑采用机械化施工方法、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结合自然条件、路基填挖高度、环境景观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型式及组成设计参数,进行路基排水、防护、取(弃)土等的综合设计,加强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工作3.2路基横断面布置:本公路等级为高速公路,本合同段设计速度100km/h,全线均为整体式路基,路基宽26m,双向四车道,其中,中央分隔带宽2.0m,其两侧路缘带各宽0.75m,每侧行车道宽2×3.75m,两侧硬路肩各宽3.0m(含0.5m路缘带),两侧土路肩各宽0.75m一般路段行车道、路缘带及硬路肩设2%横坡,土路肩设4%横坡如图3-1所示: 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图3-1 路基标准横断面技术指标表 表3-1序号组成部分单位高速公路整体式路基1路 基 宽 度m26.02行车道宽度m4×3.753硬路肩(含右侧路缘带)m2×3.0(2×0.5)4中间带(含左侧路缘带)m3.50(2×0.75)5土路肩宽度m2×0.756路拱横坡/行车道、硬路肩、路缘带为2%,土路肩为4%中央隔带开口采用凸起式,其内植草防护、植树防眩。

为抢险、急救和维修方便,服务区、特大桥和隧道前后设置中央分隔带开口,其它路段结合已设置的开口每2km左右设开口一处,开口长度40m填方设2m宽护坡道,护坡道设3%的外倾横坡挖方设2m宽碎落台,碎落台设3%的倾向边沟横坡,非圬工防护的挖方坡口、坡脚位置应培土、圆弧化平缓过渡,以美化路容公路用地范围挖方以坡顶(或截水沟)外缘1m计;填方设置边沟段以边沟外侧1m计,无边沟段以坡脚外缘1m计3.3加宽、超高方案根据相关规范,本项目路基不需要加宽本合同段在圆曲线半径小于4000m的平曲线上设置超高,超高段两侧路基分别绕中央分隔带外侧两边缘线旋转4. 路基设计、施工工艺、参数,材料要求等说明4.1路基设计及施工工艺、参数4.1.1一般路基设计1) 填方路基填方路堤基底视地形、土质、地下水位、填方边坡高度等不同进行相应处理一般地段原地面清除表土,基岩裸露、耕植土缺乏的的硬质岩区则考虑清除全部浅表耕植土,并将其用于边坡、中央分隔带及土路肩绿化清表后地面压实度应≥90%,如原地面潮湿,应采取工程措施,保证压实度为保证路基边缘部分的压实度,路堤两侧填筑宽度各增加30~50cm,碾压完毕进行削坡处理当地面横坡或沿路线纵向坡度陡于1:5时,填路基前应将原地面挖成宽度不小于2m,向内倾斜4%的台阶;当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对路堤进行整体滑动的稳定性验算,视需要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土质填方路段:当填方边坡高度H≤8m时,边坡率采用1:1.5;当填方边坡高度8<H≤20m时,上部8m采用1:1.5,8m以下采用1:1.75的折线坡;当填方边坡高度H>20m时,根据稳定性验算结果进行特殊设计石质填方路段:当填方边坡高度H≤8m时,边坡率采用1:1.5;当填方边坡高度8<H≤12m时,上部8m采用1:1.5,8m以下采用1:1.75的折线坡;当填方边坡高度12<H≤20m时,上部8m采用1:1.5,在8m变坡处设2m宽向外倾斜3%的平台,8m以下变坡为1:1.75;当填方边坡高度H>20m时,根据稳定性验算结果进行特殊设计地基表层为松散土层(旱地等),厚度不超过30cm时,可清除杂草后碾压至90%密实度;当松散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将其翻开、分层压实至90%水田、堰塘地段,应视其具体情况采用排水清淤或晾晒压实若水塘还保留一部分,则应按浸水路堤的要求修筑填高(不含路面结构层)小于路床厚度(80cm)或土质挖方地段,其地基表层一定厚度属下路床的范围,应按下路床的要求(压实度≥96%)处治2) 挖方路基不论是土质挖方或石质挖方,都应首先清表,即清除树根、杂草和表层覆盖土(石质地段),避免其混入填料中。

挖方路基断面的基本形式为斜坡+平台型式根据地形、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碎落台以上第一级边坡高度10m、往上每级10m高设2m宽平台 边坡坡率根据岩性、结构、产状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主要依据以下原则实施:Ø 第一级(紧接碎落台的)边坡坡率不陡于1:0.5~1:1,视需要设支挡、加固工程,宜全坡面绿化,以美化行车视野内的路容,缩小山体开挖范围,少占土地,少毁林木Ø 边坡总高度不大于20m时,边坡的坡率按下表范围选用 路堑边坡坡率 表4-1岩 土 的 类 别边坡坡度粘土、粉质粘土1:1~1:2砂砾土、碎石土胶结和密实1:0.75~1:1中等密实1:1~1:1.25岩质挖路段强风化1:0.5~1:0.75全风化1:0.75~1:1Ø 当土质(或软质岩)挖方边坡高于20m、石质挖方边坡高于30m地段,根据地勘成果和原位测试数据,以及相关规范要求,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作深挖路堑工点设计陡坡地段的半填半挖路基,在挖方一侧宽度不足一幅行车道时,应将路床深度内的原有土质全部挖除换填,以保证行车道内土基的均匀性。

4.1.2低填浅挖路基设计对于填土高度小于(路面厚度+路床厚度80cm+调平厚度20cm)的路基按低填路基处治设计,对路床厚度(80cm)范围内土体进行超挖回填碾压,压实度不小于96%在零填或挖方段,挖至上路床底面(即填筑上路床),首先对其下部50cm的下路床进行CBR值检验,不合格者应进行置换;CBR合格者再进行压实度检测,如果达不到96%,用重型压路机压实路床置换铺筑填料采用8%石灰土4.1.3桥头路基处理设计桥头路堤的处理主要是解决桥头、涵洞、通道两侧路堤不均匀沉降引发的跳车病害其主要原因不外为路堤填料质量不合格、路堤压实度不够、刚度突变产生振动作用促使路堤塑性变形过大、台后填料受渗水侵蚀变形等引起桥台与台后路堤过大的差异沉降据此,采用以下综合措施预防(或减小)桥头过大差异沉降的产生①清除地基表土或薄层软弱土,换填碎石土压实; ②桥头一定范围内路堤填筑8%石灰土处理路基③桥头路堤压实度(重型击实试验法)不得小于96%,重型压路机压不到的地方要求用小型机具薄层夯实;④台背需涂刷沥青,范围为基础顶面以上,两耳(侧)墙内侧所有部分 桥梁、涵洞、通道过渡段处理范围 表4-2构造物类 型底部处理长度(m)处理高度单侧上部处理长度(m)备 注桥 梁6.00桥台高度H2H+6.0涵洞、通道6.00构造物高H2(H+0.5)+6.04.1.4陡坡路堤及填挖交界处理设计当地面横坡陡于1:2.5且填方高度大于8m时,除要求在原地面开挖向内倾斜2~4%的台阶外,还需采用必要的支挡措施或在路面底面以下及路堤坡脚各设钢塑复合双向土工格栅加筋以确保路堤稳定性。

沿线填挖高差大于3m以上或地面坡度较陡的横向半填半挖路基填挖结合部应进行强化处理,主要措施如下:①过渡区材料可以采用挖方石料,要求强度大于30MPa、最大粒径10cm、耐风化的碎石或者碎石土(石质含量大于50%),压实度不小于96%②挖方区为土质(含强度低的软石)时,填至上路堤顶面后,应将超挖区挖至路床底面,然后用冲击压路机全面补压2~3遍,铺设第一层土工格栅,再分层铺筑下路床,在下路床顶面铺设第二层土工格栅,然后铺筑上路床③挖方区为整体性好的坚石、次坚石时,填方区填至下路床顶面后,应将填方部分用冲击压路机补压2~3遍,同时在挖方侧3m宽范围超挖30cm,铺设第一层土工格栅,然后与填方部分一同铺筑上路床在上路床顶面结合部铺设第二层土工格栅④铺设土工格栅时,在挖方侧应进行有效的锚固在土质及软石挖方段锚钉钢筋采用φ10钢筋弯制而成,其锚固深度不小于30cm;硬石质路段采用水泥钉及铁板锚固对于部分陡坎路段可适当增加格栅层数,其锚固段长度不小于2m⑤土工格栅采用双向聚酯土工格栅GSZ 50-50,延伸率≤10%,焊接点剥离力≥100N;复合土工膜的指标不低于JT/T518-2004中有关M1/PP(PE)的要求;反滤土工布的指标不低于JT/T519-2004中有关FNG-PP-300的要求。

⑥根据施工时的实际情况,当结合部的原坡面有地下水出露时,应根据地形设置截、排水盲沟,若无地下水出露可取消盲沟截水盲沟底面和背水面应铺设复合土工膜,顶面和迎水面铺设反滤土工布排水盲沟侧壁和底面均铺设复合土工膜,顶面铺设反滤土工布4.1.5特殊路基设计本项目K0+000~K19+200段主要位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孔隙较发育,遇水湿陷表现为地表龟裂、沉降对填方路基稳定及挖方边坡稳定造成一定影响,对桥梁等结构物影响较小为消除湿陷性黄土、黄土状土对路基及结构物危害,针对沿线填方路基采取冲击碾压进行填方基底处治,以满足路基稳定及沉降要求;其中小型构筑物基础、途经冲沟路段等路段拟采取表层换填石灰改性土处治,换填厚度按不超过70cm设计;桥头路基两侧各50范围内采用强夯处治地基此外,为防止路面结构层渗水对路床的影响,一般填方路段拟进行上路床掺灰改性处治,低填浅挖路段路床全厚80cm内均进行掺灰改性土处治1)、冲击碾压(a)冲击碾压系指已通过振动压路机的压实,路基(床)压实度已达设计要求,为防止基底黄土湿陷性对填方路基的不利影响,再用冲击压路机对填方路基基底补充压实以增加其密实度与强度;以防止地基局部变形,减少工后沉降的目的。

b)一般要求①冲击碾压设备:冲击压路机是指采用非圆形(为正多边形)压实轮进行快速滚动冲击碾压的机械设备,有单(双)轮冲击压路机冲击式压路机最大瞬间冲击功不小于25KJ,轮重为16T,动力不小于375马力,行走时速不小于12公里/小时同时,为防止地表不平整而影响冲压的最佳速度,冲压施工中应配备必要的平地机、推土机、振动压路机与洒水车②冲碾路段要求:填方基底为轻微湿陷性黄土地区,填土平面长或宽大于或等于80m的普通路段③冲击碾压应在场地清理、清表完成后进行当土体干燥时,应提前灌水增湿,使土体含水量达到最佳含水量附近c)试验路段①在大规模冲击碾压前,应施工冲碾的试验段,试验路段长度应大于100m②试验路段资料收集:采用多种压实遍数进行试压,相应检查量测地面下沉量及冲压前后0~120cm 深度内分层压实度和湿陷系数,取得满足设计质量要求时相应的冲压遍数③ 测点布置:按每20m一个点,并应在冲碾前测出所布每个测点的高程d)原则上每段试验路冲击碾压20遍以上e)设有挡墙路段和离周围居民建筑物20m范围内的路段不得采用冲击碾压f)试验路段完成后必须及时收集有关试验及测量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确定最佳的施工工艺和冲碾遍数。

根据试验参数指导大规模的冲碾施工g)加固后地基土湿陷系数小于0.015,压实度0~40cm深度应达95%以上,40~80cm深度应达93%以上,80~120cm深度应达90%以上2)、灰土垫层在清理的基底上分层铺筑符合要求灰土垫层分层铺筑松厚不得超过200mm,并逐层压实至规定的压实度压实的方法应根据地基情况而选择振动法(平振、插振、夯实等)、碾压法等若采用碾压法施工时,应控制最佳含水率垫层应宽出路基边脚0.5~1.0m3)、强夯处理(a)强夯是通过一般为10~20t的重锤和10~20m的落距,对地基施加很大的冲击能,产生冲击波和动应力,可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消除湿陷性等b)一般要求①施工机具包括夯锤、起重设备、脱挂钩装置以及平地机、推土机、振动压路机与洒水车等辅助设备②施工前必须先进行砍树挖根及清表工作,此外还应调查场地范围内地下建筑和各种管线的位置及标高,以免强夯破坏,并进行场地整平③周围居民建筑物20m范围内的路段不得采用强夯处置c)试验路段①在大规模强夯前,应选点试夯,试夯过程中,应测量每个夯点每夯击一次的夯沉量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试夯结束后,自夯击顶面5m深度内,每隔50cm取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的干密度、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等指标。

试夯前可参照采用menard公式H=α(W/h)0.5(其中H为处理影响深度;W为夯锤重;h为落锤高度;α为折减系数,通常取0.28~0.85,建议取0.5)进行试夯设计处理完成后5m深度内的湿陷系数应不大于0.015②若试夯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应通过调整夯锤重量、落距或其他参数进行重新试夯③ 试夯试验段测点总数不得小于3个d)强夯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压实到规定压实度e)夯锤质量、落差、夯点布置、夯击次数等参数应与试夯所确定的相同f)强夯施工每个夯点的累计夯沉量不得小于试夯时各夯点平均夯沉量的95%;每500~1000m2面积内任选一处,自夯面下5m深度内,每隔50cm取土样测定干密度、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等指标4.2材料要求4.2.1圬工及锚杆除设计中特别注明外,对片块石强度、砂浆标号、混凝土标号作出如下规定:①片块石强度不低于30MPa,符号用MU30;②挡土墙上部现浇混凝土部分用C30;③现浇钢筋砼框架等用C25;④浆砌片石挡土墙、护坡、边沟、截水沟及水下护坡等,用M7.5砌MU30、M10勾缝所有砌筑圬工的外露面,均应沿砌缝勾8~10mm宽半圆凹缝⑤锚杆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

4.2.2土工合成材料①高填路堤采用钢塑复合双向土工格栅,每延米破断拉力不小于80kN/m,破断伸长率≤3%,2%伸长率时拉伸力≥67kN/m;焊点剥离力≥30N,幅宽6m,网格孔径105×105mm②陡坡路堤及填挖交界处理采用双向聚酯土工格栅GSZ 50 / PET,延伸率≤10%,焊接点剥离力≥100N;复合土工膜的指标不低于JT/T518-2004中有关M1/PP(PE)的要求;反滤土工布的指标不低于JT/T519-2004中有关FNG-PP-300的要求③路基防护挂三维土工网采用与植被色泽相近的绿色材料,厚度≥14mm,网孔中心最小净空尺寸≥5mm;纵、横向拉伸强度≥2.0kN/m; 三维网搭接宽度为20cm,周边卷边10-15cm;铺设土工网时应力求平整,不能褶皱④岩质边坡植爬壁藤绿化挂土工网采用采用双向聚酯(PET)罩面网,延伸率≤10%,纵、横向抗拉强度不小于10KN/m⑤透水土工布采用编织土工布,重量≥200g/m2,条带抗拉强度≥40kN/m,CBR顶破强度≥6.0kN,垂直向渗透系数1×10-4~1×10-5m/s⑥防渗土工布采用二布一膜型复合土工膜,重量500g/m2,条带抗拉强度≥7.5kN/m,CBR顶破强度≥1.5kN,垂直向渗透系数≤1×10-11~1×10-12m/s。

⑦未尽事宜,应满足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5. 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强度的说明路基的基本结构层,自路床顶面以下依次分为上路床(0~40cm)、下路床(40~80cm)、上路堤(80~150cm)、和下路提(150cm以下)等层根据《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中细粒土的填筑要求办理,分层填筑路基、采用重型机械碾压密实,最大松铺厚度不超过40cm 路基填料强度、压实度要求 表5-1路基部位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CBR值(%)压实度(%)填料最大粒径(mm)上路床0~408≥96100下路床40~805≥96100上路堤80~1504≥94150下路堤150以下3≥93150零填及挖方路床0~408≥9610040~805≥96100①压实度采用《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规定的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②为保证路肩的稳定,对于土路肩培土的压实度要求≥93%沿线挖方或取土场土均为土质或软质岩,路基填土按细粒土要求执行6. 路基支挡、加固及防护工程设计说明6.1路堤边坡防护①易于草木生长的的土质(或土石混填)边坡,边坡高度小于等于2m时采用喷播植草(灌木)籽防护,大于2m且小于等于4m时采用挂三维网喷播植草(灌木)籽防护,大于4m时采用衬砌拱骨架植草灌防护;②填石路堤表面采用块石码砌;③沿河、沿水库浸水路基、邻近大中桥头受洪水浸淹路堤设浆砌片石护坡;④受地形地物限制无法正常放坡路段,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护肩、护脚或挡土墙以收缩坡脚。

6.2路堑边坡防护①单级软质岩或土质路堑边坡,以放缓边坡坡率、植被防护为原则边坡高度小于等于2m时采用喷播植草(灌木)防护,大于2m且小于等于4m时采用挂三维网喷播植草(灌木)防护,大于4m时采用衬砌拱骨架植草灌防护;②整体稳定性较好的多级软质岩边坡,根据坡高、坡率和岩石破碎程度,采用挂铁丝网喷播有机基材防护;③软硬相间或岩质破碎的路堑边坡,根据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及岩层破碎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必要时进行支衬、局部嵌补对路堑坡顶或边坡上的局部失稳孤石、石芽或岩体,主要采取清除措施;④基岩裸露的稳定硬质岩边坡一般不再采用任何防护措施,开挖后尽可能保留岩石的自然机理,使其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体现原始粗犷的自然美当所在区域植被较茂密时,采用在碎落台及平台花槽内种植上垂下攀的本土植物覆面绿化,必要时也可仅对第一级边坡进行挂铁丝网喷播有机基材防护;⑤路堑边坡整体稳定性不足的地段,采取必要的抗滑及锚固措施7. 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及其防护设计说明本项目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十年九旱,夏季暴雨成灾冬季雨少雪稀平均年降雨量约700毫米,降水量多集中在每年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3%,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约1~3倍。

沿线河流和沟谷纵横,排水通畅,降水大部分顺地形沟谷排入天然沟渠及河流,部分通过蒸发排除7.1路基排水路基排水与当地农田水利建设相配合,公路修建后,尽量做到不干扰、不改变农田原有排灌系统,重视环境保护原则上排水沟沟底标高不低于原地表,必要时在排水沟外侧设置挡水土埂排水沟根据地形起伏和路线的弯曲来布置,并使路基排水系统自成体系,以防止农田水进入路基排水沟路堤排水边沟设在填方路基护坡道外侧,梯形断面,底宽0.6m、深0.6m,两侧坡比1:1,采用M7.5浆砌片石铺砌挖方路基边沟采用矩形断面,一般路段底宽0.6m、深0.6m,采用M7.5浆砌片石和C20现浇砼砌筑,设盖板,以汇集和排泄降落在坡面和路面上的表面水从安全和视觉效果角度,矩形边沟加盖板型式可具有路基视觉增宽、防止车轮卡陷和边坡碎落堵塞等功能另外,对于地形平坦、纵坡平缓的低填、浅挖路段采用适应性较好的浅碟式排水沟(边沟)或放缓边坡漫流排水型式,可与原地面舒缓自然衔接,克服沿路基边缘设置规则深排水沟所带来的行车不安全隐患,同时形成流畅优美的视觉效果当路堑或路堤边坡上方流入路界的地表径流量大时,在坡顶外大于等于5m处设置拦截地表径流的截水沟。

截水沟采用矩形断面,一般尺寸为底宽0.5m、深0.6m,采用M7.5浆砌片石加固截水沟设置路段,均应通过绿化手段予以遮挡填方边坡,衬砌拱内设流水槽,以汇集坡面积水,减轻水流对坡面的冲刷,并漫流至坡脚外排水沟内或沿边坡自然排除挖方边坡,每级坡面间设置宽2m的平台,并设平台设截水沟分级拦截上方坡面积水,由急流槽、将水流引离路基为拦截含水层的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在有地下水出露的地段设置盲沟或排水平孔导管,将水引出路基7.2路面排水①双向横坡路段的路面,路面水一般沿路面横坡通过路肩以漫流方式排入边沟和有植被防护的路堤边坡上②超高路段在超高一侧的左缘带内设排水沟(缝隙式),每50m左右设竖井及横向排水(可根据纵坡以及填挖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出口为挖方时,通过横向排水管排向路堑边沟;出口为路堤者,配边坡急流槽③设有路侧防撞墙路段(含桥面、挡土墙),在墙内侧边缘设宽10cm、深10cm纵向排水沟配墙内泄水孔排除路桥面和防撞墙内路面水④路面表面水渗入到路面结构内部,这部分水逐渐聚集在下封层上部附近,由路拱横向渗流至路面边缘,通过在路面边缘土路肩下设置纵向渗沟,以汇集此部分水流,并通过横向排水管,将此部分水排出路基范围以外。

7.3中央分隔带排水①挖方设置中央带盲沟,并通过内径Φ110HDPE管横向排出在路堤段,横向排水管伸向边坡;当边坡坡面为衬砌拱防护时,出口应设置在衬砌拱骨架上,使此部分水流沿骨架泄水槽排向排水沟在路堑段,横向排水管直接伸入边沟②在凹型竖曲线底部和明构造物来水端,加设横加排水管,以排除中央带渗水③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内部渗水通过排水管排入中央带边缘集水井,通过Φ300HDPE横向管排出路基以外8. 取土、弃土设计方案,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路线设计中尽量按纵、横向填挖平衡拉坡及放坡,在考虑经济运距因素进行纵、横向调配后需要集中取、弃土的路段,设置集中取、弃土坑并注意取土坑的复耕、弃土堆的绿化以及对取土坑、弃土堆进行防护、排水等工作弃土堆通过外业阶段调查对比,根据所弃方量尽可能选择在没有耕地或耕地很少、并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山谷、洼地做弃土场,并同时兼顾以下原则执行:①弃土场区稳定,弃土后不构成新的滑坡泥石流体;②尽量选址于路线视线之外的荒地,并避免弃置于本项目、地方等级公路及民居上方,以免堆体失稳造成事故③弃土应根据地形和排水要求,分层、平整堆放,每层与山谷上方及两侧坡面结合部应设置临时排水沟,弃土完成后于弃土堆靠山侧周边设浆砌片石排水沟,将地表水汇流通过急流槽排至谷内。

坡脚为农田段设浆砌片石护脚取土坑(场)选址根据填土需求,本着运距经济、环境影响小、少(不)占农田耕地等原则,外业阶段经与地方政府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后进行选址考虑本项目区垄岗、低山较独立,取土场基本为取岗为坪,取土完成后复耕或绿化后,对地方造成影响降至最低另外路基清除表土、路基整修边坡、构造物基坑开挖、局部清淤换填等将产生部分土方,应做好施工组织计划,合理利用,减少废方,具体利用措施如下:①清除的表土用于路基边坡坡面植草防护、中央分隔带上部填土,以利于植物生长②路基整修边坡余方用于填筑路基边沟、中央分隔带底部填土、土路肩培土③作为互通立交绿化场地平整、服务区、停车区平整场地以及被交道路路基填筑用土④用于以上各项多余土方和开挖基坑土方可用于拌合场地平整、围堰、填筑便道⑤水(鱼)塘清淤可用于回填废塘以及取土坑、弃土堆的培土复耕9. 路面结构设计9.1设计原则路面设计根据交通量及其组成以及公路的使用功能、等级、特点、使用要求和所经地区的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及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机具、劳力和施工技术条件等因素,结合本地区高等级路面设计、施工经验等进行路面综合设计,并本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环境协调、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原则进行路面结构的设计和验算。

路面设计年限为15年,车道系数0.4,公路等级系数1,面层类型系数1,基层系数1参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表F.0.3,根据工可提供的交通量数据及汽车运输效率表,经计算结果如下:一个车道上大客车及中型以上的各种货车日平均交通量Nh= 2088,,属重交通等级;当以设计弯沉值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6348,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2.720203×107,属重交通等级当以半刚性材料结构层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8173,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3.50224×107,属特重交通等级本路段路面设计交通等级为特重交通等级路面设计弯沉值Ld=21.5 (0.01mm)9.2沿线自然区划、气候本项目位于公路自然区划Ⅲ1区,属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在各气象要素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寒暑变化差距大,春季十年九旱,夏季暴雨成灾,秋季天高气爽,冬季雨少雪稀降水量多集中在每年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3%,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约1~3倍1986~2002年17年中,年平均降水量为645.6毫米(《林县志》记载林县年平均降雨量为697.7毫米),降水量最多为900.5毫米(1996年),最少为365.2毫米(1997年)。

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决定了本项目路面必须具备较强的抗车辙、抗滑能力及抗冻性路基土属粉质土地基居多,因本项目属重交通等级,施工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水抗冻措施,保证路基强度及稳定性,路基土回弹模量值应不小于40MPa9.3路面结构组合设计根据本项目“工可研究报告”的交通量预测分析及车辆车型构成,主线沥青路面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各结构层类型及施工控制弯沉如下表所示:结 构 组 合 及 材 料 设 计 参 数材料名称设计模量(Mpa)劈裂强度(Mpa)路面厚度(cm)施工控制弯沉(0.01mm)20°C15°C主线及互通匝道主线及互通匝道改性沥青玛蹄脂混合料上面层SMA-13 140014001.6416.1中粒式改性沥青砼中面层AC-20C120016001618.1沥青稳定碎石下面层ATB-25100012000.81021.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4000.454023.3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0000.320125.1土方路基40--246.8石方路基60--168.9主线及匝道收费站采用钢筋混凝土路面:厚28cm钢筋混凝土面板(弯拉强度 fr≥5.0MPa)+厚20cm水泥稳定碎石+厚20cm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总厚度68cm。

9.4材料组成及技术要求9.4.1沥青为提高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提高集料之间的粘结力,采用改性沥青对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有很好的效果,故本次设计上中面层沥青采用SBS改性沥青上面层SMA-13以及中面层AC-20C采用I-D类SBS改性沥青,其沥青技术要求应满足下表要求SBS(I-D类)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试 验 项 目单位指 标 要 求针入度(25℃,5s,100g)0.1mm30-60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0软化点(R&B) ,不小于℃70运动粘度(135℃)[1],不大于Pa.s3闪点,不小于℃230溶解度,不小于%99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储存稳定性(离析)[2]: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密度(15℃)g/cm3实测记录TFOT (或RTFOT)后质量变化,不大于%±1.0残留针入度比(25℃,5s,100g),不小于%65残留延度(5℃),不小于cm15注:制造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应该和改性剂有良好的配伍性,其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A级道路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供应商在提供改性沥青的质量报告时应该提供基质沥青的质量检验报告或者沥青样品。

下面层采用70号道路石油沥青,沥青技术要求应满足下表的要求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指 标单位70号针入度(25℃,5s,100g)0.1mm60~70针入度指数PI[1],不小于--1.5~+1.0软化点(R&B) ,不小于℃47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8010℃延度,不小于 cm1515℃延度,不小于cm100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闪点,不小于℃260溶解度,不小于%99.5密度(15℃)g/cm3实测记录TFOT (或RTFOT)后残留物[2]质量变化,不大于%±0.8残留针入度比(25℃,5s,100g),不小于%61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6残留延度(15℃),不小于cm15注:[1]试验方法按照现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规定的方法执行用于仲裁试验求取PI时的5个温度的针入度关系式的相关系数不得小于0.997[2]老化沥青以TFOT为准,也可以采用RTFOT9.4.2粗集料沥青混合料所用粗集料应该采用碎石,粗集料的生产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粗集料的粒径必须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要求的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的规格。

必须选用合适的破碎机械加工成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尽量减少针片状颗粒的含量石质应该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耗性表面粗糙,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指标指 标单位要 求表面层其它层次压碎值,不大于%26洛杉矶磨耗值,不大于%28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60吸水率,不大于%2.0坚固性[1],不大于%12针片状颗粒含量:按照配合比设计的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512180.075mm通过率[2](水洗法),不大于%1软石含量,不大于%3磨光值PSV,不小于-42-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3],不低于-54注:[1]坚固性试验可根据需要进行[2] 若粗集料和沥青的粘附性不是很理想,粗集料与沥青粘附性达不到要求时,宜掺加消石灰,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在集料指标中,视密度和吸水率是集料的综合指标,石质坚硬致密,吸水率小的集料比较耐磨、耐久性好试验表明,集料密度与许多性质都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这并不是说集料密度越大越好,集料表面必须粗糙,而过分致密的集料破碎面可能比较光滑,缺乏粗糙的凹凸表面,不能吸附较多的沥青结合料,使沥青膜的厚度变薄,影响混合料的耐久性。

配合比设计不能到达满意的效果,所以对集料的多种性质都需要综合平衡考虑集料和沥青的粘附性指标反映了沥青的水稳性能,因此在集料选择上,应注重石料在未添加抗剥落剂情况下的集料与沥青粘附性9.4.3细集料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和石屑,细集料的生产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砂场生产,细集料必须具有一定的级配,要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要求的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的规格细集料应该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 标单位要 求表观相对密度,不大于-2.50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12含泥量(<0.075mm的含量)[1],不大于%3砂当量[2],不小于%60亚甲蓝值[2],不大于g/kg25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注: [1]对于天然砂,采用<0.075mm含量的百分数通过率控制细集料的洁净程度;[2]对于石屑和机制砂,采用砂当量(适用于0~4.75mm)或者亚甲蓝值指标(适用于0~2.36mm或0~0.15mm)来控制细集料的洁净程度沥青混凝土路面中、下面层混合料中若使用天然砂,其用量不应超过集料总量的10%。

石屑应采用采石场破碎石料时通过4.75mm或者2.36mm的筛下部分,生产石屑时要求采用抽吸措施,表面层和下面层沥青混合料中宜将S14和S16规格进行组合使用,S15可以在沥青稳定碎石上基层中使用9.4.4填料及纤维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凝灰熔岩)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下表技术要求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项目单位指标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50含水量,不大于%1级配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5~100外观-无团料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路面和桥面的SMA-13采用木质素纤维或矿物纤维木质素纤维技术要求 项目单位指标试验方法纤维长度,不大于mm6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灰分含量%18±5高温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PH值-7.5±1.0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含水率(以质量计),不大于%5105℃烘箱烘2h后冷却称重9.4.5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和性能检验:路面面层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久的品质,并具有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以及良好的抗水损害能力。

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应符合下表要求沥青路面技术指标项目目标值测试方法平整度国际平整度指数IRI<2.0m/km、σ<1.0mmT0933、T0932抗滑性能横向力系数SFC60≥54T0965、T0961、T0963构造深度TD(mm)≥0.55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有关规定执行,必须进行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及最佳沥青用量各层的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设计方法进行各层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矿料级配参考下表粗型和细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关键性筛孔通过率混合料类型公称最大粒径(mm)用以分类的关键性筛孔(mm)粗型密级配细型密级配名称关键性筛孔通过率(%)名称关键性筛孔通过率(%)AC-20194.75AC-20C<45AC-20F>45AC-1313.22.36SMA-13<40AC-13F>40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细粒式SMA-1310090-10050-7520-3415-2614-2412-2010-169-158-12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中粒式AC-2010090-10078-9262-8050-7226-5616-4412-338-245-174-133-7密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5337.5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粗粒式ATB-2510090-10060-8048-6842-6232-5220-4015-3210-258-185-143-102-6注:此表中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范围供施工单位生产时参考,实际工程施工时采用的矿料级配曲线应该根据工程所采用的具体材料及达到规范的指标要求进行调整。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按照矿料级配范围的中值进行配合比设计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最合理的级配,根据以往成功的经验,按照工程所在地的气候及交通条件进行配合比设计,确定一个最佳的矿料级配是最重要的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的各项指标见下表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试 验 指 标单位SMA-13AC-20CATB-25试件尺寸mmf101.6´63.5f101.6´63.5f101.6´63.5击实次数(双面) 次507575空隙率 VV%3~4.53~63~6沥青饱和度 VFA %75~8565~7555~70稳定度MS,不小于 kN687.5流值 FL mm/1.5~41.5~4VMA(%),不小于设计空隙率%SMA-13AC-20CATB-253171241713125141361514注:①对空隙率大于5%的夏炎热区重载交通路段,施工时应至少提高压实度1%②当设计的空隙率不是整数时,由内插确定要求的VMA最小值 ③对改性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的流值可适当放宽沥青混合料在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还须进行必要的性能试验验证,混合料的性能检验技术指标见下表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技术要求SMA-13AC-20CATB-251、高温抗车辙试验(60°C)动稳定度,大于(次/mm)30002800-2、水稳定性试验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大于(%)808075冻融劈裂残留强度比,大于(%)8075703、低温弯曲试验(-10°C,50mm/min)破坏应变,不小于(me)2800230020004、渗水试验室内渗水系数,不大于(mL/min)801201009.4.6水泥稳定碎石原材料要求及混合料组成设计:1、一般要求1)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包括底基层的矿料级配统一按《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中的水泥稳定土的颗粒组成范围编号3执行,集料最大尺寸为31.5mm。

各标段在进行目标配比设计时,矿料级配的走向应选择以中值为基准,以中下限中值为基准,以中上限中值为基准的三条“S”型矿料级配曲线通过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最终确定合适的矿料级配集料的取样必须取自实际生产使用的拌合厂堆放集料,不得在石料加工厂取样试验,并严格按《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取样方法进行2)基层强度设计值为4.5-5Mpa,水泥结合料剂量通过试验确定,建议暂不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中“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时,可只增加0.5%”的条款,工地实际采用水泥剂量按增加0.3%执行水泥稳定集料材料的压实度及七天抗压强度层 位稳定类别压实度(%)抗压强度(MPa)基 层集 料≥984.5~5底基层集 料≥963~3.52、混合料设计半刚性基层耐疲劳性能、低温抗裂性能差等使有些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上的裂缝多,抗冲刷能力差,软夹层多,并多发生早期破坏半刚性基层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及施工过程中的配合比检验、控制是直接影响路面结构强度的重要过程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宜按照规范方法(或采用体积设计法)进行9.4.7路面施工注意事项路面施工前,必须进行试验路段的试铺。

试铺前对路面材料进行试配,选定结合料的品种和用量;试铺中对观测研究的各主要项目应遵照规范的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进行沥青面层应采用机械摊铺,铺筑前应检查确认下层的质量当下层质量不符合要求或未按规定洒布透层、粘层、铺筑下封层时,不得铺筑面层 (1)在路面结构层施工前,必须将各种所需埋设的横向管线及有关路面排水设施提前完成 (2)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 (3)沥青路面雨季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加强工地现场与沥青拌和厂联系,缩短施工长度,各项工序衔接应紧密b.运料汽车和工地应备有防雨设施,并应做好基层及路肩的排水c.当遇雨或下层潮湿时,不得摊铺沥青混合料对未经压实即遭雨淋的沥青混合料,应全部清除,更换新料4)沥青玛蹄脂碎石(SMA)施工工艺与注意事项详见《公路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技术指南》(SHCF40-01-200)9.4.7.1 水泥稳定碎石层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施工的日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在雨季施工时要特别注意气候的变化,勿使水泥和混合料遭受雨淋,降雨时必须停止施工碾压时应在混合料处于或者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直至达到按照重型击实方法确定的压实度,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的压实度要求基层为≥98%,底基层为≥96%。

水泥稳定碎石采用中心站集中拌和各种规格的集料应分别堆放,不得混杂;放集料的场地应进行硬化,细集料应进行覆盖,防止雨淋水泥稳定碎石应采用两台摊铺机同步摊铺水泥稳定碎石设计厚度为40cm时,分2层摊铺碾压,在铺筑。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