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红花-机场地区功能定位研究报告 1u 第一部分 背景 1[空白带来无限可能] 1[长三角的今天与明天] 1[国外的城市发展战略] 3u 第二部分 南京应该发展什么 5[解读南京:南京的忧虑] 5[制造业竞争激烈,南京不敌苏州杭州] 7[第三产业错位发展的基础在哪里] 9[解读南京:南京的希望] 12u 第三部分 红花-机场:长三角的灵感基地,新产业的文化支点 13[红花-机场可以发展什么] 13[从高新技术产业到创新产业——打造创新阶级的家园] 15[动漫产业开始抢滩,南京理应奋起直追] 16[红花-机场,空间的无限可能] 18附录二——红花-机场地区功能定位研究报告第一部分 背景[空白带来无限可能][南京红花-机场地区拥有许多别的城市、别的地区没有的条件,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更好的发展,有必要从更大的范围进行分析]南京红花—机场地区,用地10平方公里,距市中心6公里,生态环境良好,拆迁成本低廉这样一片位于主城之中几乎空白的土地,对任何城市来说都象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让人在欣喜之余,不由得谨慎审视这一块宝贵的土地,在历次总体规划修编中都被暂时搁置,突然有机遇可以启用,相信对城市的布局、结构、交通、限高等各方面都有不小的影响,且影响会不止于此。
由于该地区特殊的使用权属和性质,长期以来如同一片“孤岛”,和周围地段以及主城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这更留给了它无限发展的可能,站立在不同高度、不同角度去考虑,就会有不同用法、不同结果,更让人颇费思量尤其对于南京来说,主城的258k㎡面积并不算大,由于长江、秦淮新河及绕城公路的限制,也不具备扩展的可能,因此,这10 k㎡的土地更显得弥足珍贵正因为如此,在此次概念规划的任务书中特别提到了:“红花-机场地区的功能定位应从南京城市整体乃至更大区域范围的战略高度出发……”我们认为,这一定位的方向是非常准确并富有远见的,这也是我们对这块地区战略研究的立足点[长三角的今天与明天][明天的长三角,面临国际资本移走和制造业渐渐转型的挑战城市发展应该未雨绸缪,并重视协同作战]将视角放大,我们看到南京所在的长江三角洲,是一个以上海为经济中心,以沪宁杭为主体,北部包括扬州、泰州、南通,南部包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湖州以及处于杭州湾以南的绍兴、宁波、舟山,共15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由于根基较雄厚,又处于国际资本转移的大潮之中,目前成为中国城市运行速度和发展强度最好的地区,超越了珠江三角洲,更将京津环渤海城市群远远拉在后面。
长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广大腹地与世界经济发生交往的最重要经济联结点作为一个组团式城市群发展的长江三角洲,既要以城市集群的形式面对全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内部又存在着城市间的相互竞争,产业同构的现象比较严重在这样一个城市组团中每个不同层级的城市如何定位,成为加强自己竞争力、同时加强长三角竞争力当务之急的事情这两者并不矛盾,一个强大的长三角将会成功地吸引来资金、人才,信息和技术在交流中不断进步,使每个城市都从中获益;而城市竞争力的加强,城市之间的协同又稍许错位的发展会避免内部的消耗,使组团整体在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时更有实力今日的长三角,是国际资本转移的目的地,各种跨国公司、乃至世界500强企业都轰轰烈烈地在中国投资办厂今日的长三角,处于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15个城市,绝大多数在2004年的产业结构还是“二三一”,制造业绝对是拉动GDP的领跑行业今日的长三角,汇集了全国众多的科技和教育力量,拥有雄厚的综合科技实力,是全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今日的长三角,沪宁杭三个城市联结的三角形构成了长三角的核心部分,但是,苏州、无锡、宁波等非省会城市已表现出了强大的活力,在很多方面已赶超了这个“铁三角”南京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也许不远的明天,甚至不出十年,这些对今日的描述就可能成为昨日黄花如果说第三条、雄厚的科技和教育实力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什么改变,而会成为今天和明天支撑长三角的一大优势点的话,那么,第四条——各个城市在长三角中所处的位置就成了城市们的机会点,鹿死谁手,殊难预料(更可能是多赢的结果)而可以肯定的是,第一条第二条将必然发生变化,带来长三角不同的明天首先,国际资本的转移是不会停止的,全球企业的转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1960年代工业资本从美国大城市转移到郊区、从东部和中西部转移到南部和西南部的“阳光带”;1970年代工业资本从美国向全球流动,转移到了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四小龙;1980年代末,包括中国沿海经济特区在内的一批亚洲新兴城市成为国际资本转移的目的地;1990年代开始到达长三角(张庭伟,2003)2004年的苏州欣喜地发现,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94家在本地落户,实际利用的外资达95亿美元其实2001年的苏州市,财政收入的4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的50%、全市GDP的56%就已经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国际资本的移入带来了城市一半以上的红利,这固然可喜,但面对不远的明天,难道不可忧?苏州只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个缩影。
国际资本今天会来,明天必然会转移走,这已在世界上无数城市和地区经过验证,那时,城市们该怎么面对?总处在欣喜的情绪中未免不智,未雨绸缪相当关键其次,制造业一直独秀的情况也将变化中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城市正处在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型的临界时期包括南京在内的一些城市,某些年份的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二产专家提出:从“非物质产品”合作的新概念入手,分析认为,世界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人均GDP在5000-8000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时,社会对制造业产品的消费会呈下降趋势再用5年左右时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可能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人均GDP有可能突破6000美元因此,从现在开始,长三角就应该积极注意增强养老基金、医疗、高等教育等“非物质产品”的供给与合作能力研究表明,美国衣食住的收入消费弹性为0.3,即收入每增加1%,对衣食住的消费仅增加0.3%;而教育和医疗的收入弹性则高达1.6因而,长三角若一味强调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忽视非制造业产品的供给,或者不充分发展服务业,那么经济持续增长就会面临后劲不足的局面此外,长三角还应加大医疗、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横向联系(左学金2002)实际上,而到了2004年,苏州的人均GDP是57992元,上海的人均GDP是55525元,无锡的人均GDP是52550元,均已超过了6000美元大关。
而南京也将在三年左右达到这个水平因此,“非物质产品”将渐渐挤入需求的前列,这也是将要到来的后工业时代发展的特征,值得长三角关注[国外的城市发展战略][以纽约经济圈的纽约市和费城市为例,说明制造业衰退后的中心城市和其它城市是怎样错位发展的作为和费城地位类似的大城市,南京市应有所借鉴]张庭伟博士曾经做过《2005年后南京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列举纽约经济圈、美中经济圈、伦敦经济圈、东京经济圈的案例,与处于上海经济圈内的南京市作对比纽约经济圈的纽约和费城、匹茨堡、巴尔的摩实例告诉我们,在大都市制造业外迁的情况下,中心城市和它经济圈中的周边大城市将如何应对总结起来,两个“错位发展”是其中的奥妙所在首先,中心城市和其它大城市的错位发展纽约市1980年以来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明显表明:服务业越来越增长而制造业越来越下降,从而使纽约的经济从早年的制造业中心,到现在的以服务业为中心的多样化经济处在纽约经济圈的费城,其地位和南京十分相似,费城的经济结构表现出制造业和服务业多元化发展的特征它的服务业和纽约是错位发展的,不是在金融贸易商和纽约竞争,而是发展商业服务业、创意产业(包括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和工程咨询产业)。
教育、行政管理、医疗保健这三者也是当今费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表1、表2、表3)其次,城市和大都会地区的错位发展城市的服务业比例高,大都会地区的制造业比例高由于纽约的制造业比重较小,故宾州、特别是费城大都会地区注意吸引制造业项目,尤其是知识型产业的制造业,包括生物制药、IT产业费城市的经济结构反映出典型的后工业社会的特征:服务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制造业只是多元化经济的一部分这也许值得未来的南京借鉴第二部分 南京应该发展什么[解读南京:南京的忧虑][虽贵为全国综合实力第六的城市,南京市的单项经济社会统计数据不尽如人意不仅落后于上海、苏州,甚至落后于长三角其它几个城市这应该引起南京市的警觉]2004年由国家统计局官方公布的权威排序中,南京综合实力排到了全国第六本次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信息发布是首次对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包括地级)的综合实力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估,依据国家统计局翔实可靠的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根据城市人口与劳动力、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等5个一级大指标,19个二级子系统,50个三级小指标体系综合评定从位于前10位中国综合实力城市看,南京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等5个城市之后,居第六位;位居南京之后的城市依次是:大连、杭州、沈阳、哈尔滨(南京统计信息网,2004)。
这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长三角的综合实力中,南京成为排在上海之后的亚军,而苏州、无锡等城市都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但是,南京的忧虑在于,在国民经济的一些主要指标上,南京不仅不能名列冠军、亚军,甚至要排在很多城市之后地区生产总值,这个时常被人们拿来衡量城市实力的指标上看,不容南京人乐观(2003年,图1)将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宁波(常州,当比南京高时,计入)等非常具有可比性的城市拿来和南京作对比,在2003年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排序(见附表一):总人口:1上海-2杭州-3苏州-4南京-5宁波-6无锡;人均GDP:1苏州-2上海-3无锡-4杭州-5宁波-6南京;工业总产值:1上海-2苏州-3无锡-4杭州-5宁波-6南京;固定资产投资:1上海-2苏州-3杭州-4南京-5无锡-6宁波;房地产投资:1上海-2苏州-3杭州-4宁波-5南京-6无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上海-2南京-3杭州-4苏州-5宁波-6无锡;实际利用外资:1苏州-2上海-3无锡-4南京-5宁波-6杭州;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上海-2苏州-3南京-4杭州-5无锡-6宁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上海-2宁波-3杭州-4苏州-5无锡-6常州-7南京;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上海-2宁波-3杭州-4苏州-5无锡-6常州-7南京;农民人均纯收入:1苏州-2上海-3无锡-4宁波-5杭州-6常州-7南京。
除了家底雄厚的上海之外,苏州显示出了不同一般的活力,其赶超的势头令人吃惊,无锡紧随其后,包括杭州、宁波、甚至常州,在很多方面都不可小觑,成为南京强劲的对手南京的多数单项指标都落在这批城市之后,这不能不说是南京的心头之痛尤其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位列上述各城市、甚至常州之后,南京人挣得少花得少,尤其是农民的纯收入,相对差距甚大这与南京距离上海的辐射远,郊县经济不发达,民营企业活力较低有直接的联系位于前列的只有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前者表明,南京的零售业实力强劲,辐射范围很广,跨越了自然地理和行政区划的限制,影响到了江苏、安徽两省的多个县市,形成南京大城市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较低的事实也证明了对外的辐射占据了主导但专家认为,这方面南京的辐射还不够大,还有进一步强调和发挥中心作用的可能后者表明,南京的税收的力度较大虽然财政收入的绝对值苏州比较高,但如果引入工业经济总量计算利税比重的话,仍是南京较高,这说明南京在税收方面的政策不够优惠,吸引力较弱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南京国企的比例远远高于苏州等城市,相较于外企和私企,国企更容易收上利税[制造业竞争激烈,南京不敌苏州杭州][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竞争激烈,南京、苏州、杭州这三个城市在制造业上发展潜力大的行业类型比较近似,而南京从自身基础和接受上海辐射的角度来说,制造业的实力和未来发展前景不如其它城市,从别的产业寻找出路应该是策略之一。
]浙江、江苏两省近年来已经形成了很多产业集群,同行业的上下游企业紧靠在一起,聚集效益明显,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很多行业已经出现了过度竞争的现象,值得城市警惕江苏省企业调查队在2002年对全省1100户企业做的关于企业发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企业再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行业内部过度竞争,其认同率为55.5%,居各原因之首统计局公布的有过度竞争倾向的行业(共8个行业):纺织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此外,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也呈现利润趋薄,附加值不高的明显特点(江苏统计信息网,2004)南京工业行业情况究竟如何下面用波士顿矩阵来分析南京、苏州、杭州各工业行业的的比重变化和各行业的发展潜力根据各行业产值近4年来的年递增速度、各工业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多少,分出了金牛类、明星类、问题类和瘦狗类前二者代表有实力及潜力的行业南京市Ⅰ金牛类: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Ⅱ明星类: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苏州市Ⅰ金牛类:纺织业;Ⅱ明星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Ⅲ问题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杭州市Ⅰ金牛类: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Ⅱ明星类:纺织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可以看出,三个城市现状的工业行业错位并不明显,而是趋于同构有潜力的工业行业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上面,竞争激烈在制造业方面,南京并没有占到什么优势从工业生产上来看,南京工业经济总量(总产值)只有苏州的53.0%南京和苏州较有潜力的行业都包括了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但就绝对值而言,这两者的完成情况苏州都远远超过了南京,是南京的2——4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虽是南京的金牛类行业、苏州的问题类行业,但产值也比苏州相差较远(见附表二)以市区对市区来对比的话,南京的比较劣势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能跟苏州抗衡但随着工业在城市的聚集不经济加强,扩散效益将成为主导,制造业越来越倾向于在搬离市区,在交通较发达、地价较低廉的郊县发展这一方面南京的发展土壤相对贫瘠南京郊县总体经济实力是比较弱的,仅及苏州的31.5%,力量相差悬殊在沪宁一线上明显表现出这样的趋势:距离上海越近,郊县经济越发达,距离上海越远,郊县经济的比例越低。
这是由制造业和流通的中心——上海的辐射决定的,南京在沪宁一线上的地理位置不能扭转,因此,在制造业领衔的时代,自然处于劣势按照性质来分,南京的国有工业在经济总量上与苏州相比有一定的优势,显现出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但私营、外商及港澳台工业目前相差较远南京国资优势明显,一旦国际资本转移,比起那些外资撑起了大半壁江山的城市,受到的冲击将较小但南京民资较弱,成为产业结构转换的隐忧所在,这在后文将进行分析[第三产业错位发展的基础在哪里][结合国外的实例分析,南京的第三产业和上海表现出了错位发展的基础,但和同级别的杭州错位不明显,并有差距南京需要进一步找寻自己优势的产业方向]上文谈到纽约经济圈中的费城等大城市,是和纽约市错位发展、尤其是服务业的错位发展才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优势那么,今日的南京具不具备第三产业错位发展的基础,比较一下下列的数据(2003年,见图2、图3、图4,参见xls02)上海的就业人口(除一、二产业之外),列前十名的是1批发和零售业、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房地产业、5教育、6住宿和餐饮业、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9金融业、10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第1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第1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第14南京的就业人口(除一、二产业之外),列前十名的是1批发和零售业、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4教育、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住宿和餐饮业、7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9金融业、1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第1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第13杭州的就业人口(除一、二产业之外),列前十名的是1批发和零售业、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教育、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8住宿和餐饮业、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列12可以看出,南京市三产中的从业人口在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比重较高,可以说,和上海有一定的错位发展,这是一个良好的势头不过,相比杭州,差距还没有拉开(比例方面,在教育、卫生、软件方面都很近似,而杭州从事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比例更高;而绝对值方面,各指标人数都比杭州相差甚远,参见附表三),还需要更加贴切地找到属于自己特质和优势的产业发展方向。
[解读南京:南京的希望][南京其实具有很多优势,是一个综合实力很强的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业和在校大学生数是明显的发展点,尤其后者,如能吸引他们留在南京,在重视“人力资源”的社会将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前文提到,国际资本不会长久停留在长三角,而制造业一枝独秀的情况也将渐渐改变,长三角的城市需要错位发展,各具竞争优势在近期也许征兆还很细微,远期则是大势所趋从这个意义上讲,红花-机场地区开发的时机非常微妙,重眼前还是重未来始终悬在天平的两端许多专家都提出了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建议,是为制造业服务的高端服务业,还是其它的服务业甚至别的产业,都有待分析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南京的优势所在如前所述,综合实力排名全国前列,已是不争的事实南京城市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向来是知名度比较高,人们旅游、会议等比较青睐的城市用百度搜索“会议”相关的条目,得到如下结果:南京 会议 2004 1,520,000 国际会议 65,200 全国会议 1140上海 会议 2004 912,000 国际会议 176,000 全国会议 4690杭州 会议 2004 3,040,000 国际会议 49,300 全国会议 1020苏州 会议 2004 369,000 国际会议 36,300 全国会议 452 可以看出提到“会议”,南京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高。
2005年十月即将在南京召开的十运会,将为南京带来高品质、大规模的体育运动设施和配套设施回顾建国以来的历届全国运动会,5次召开于北京、2次召开于上海、2次召开于广州,此外还没有别的城市承办过十运会的召开,将使南京绝对跃居于全国大型体育设施最先进、知名度最高的城市之列对多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客观分析,有两个主要数据表明了南京的优势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3年数据),除了上海(2220.6亿元),南京列第二(600.2亿元),不过,优势并不明显,比第三名杭州(587.5)高的不多二是高校资源,2004年在校学生44.21万人(普通高校38所),居第一上海高校在校学生41.57万人(普通高校59所),杭州在校学生31.4万人(普通高校36所)至于比其他城市,优势更为明显第一点已经论述过,南京零售业的中心度还可再加强,还应再扩张(不过,红花-机场地区能否为南京的零售业中心作出贡献,有待商榷)第二点,考虑到人口因素,南京呈现出绝对的优势2002年,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南京是503人,杭州258人,上海211人,苏州100人,无锡82人,宁波80人南京比同样高校较多的杭州高出一倍,是苏州的五倍。
也高于西安(469)、广州(343)、北京(303),成都(298)换句话说,南京是全国大学生最密集的城市人们都说,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世纪根据“人力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 theory)”,对未来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源——受高等教育的、富有生产力的人财富会在“智力集群(intelligence clusters)”发展的地方积聚起来(Kotkin,2001)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充满创造力、生产力的人群、最初的改革者和问题的解决者们——是城市发展和财富创造的最主要的推动力(Florida,2002)未来,制造业会衰退,但拥有高素质人才的城市能够快速转型,成为高级服务业和创新的中心,这一点是南京根本的希望不过,在校学生毕竟不等于城市已经收获了的高素质人才,那503名同学,可以选择上海、苏州作为工作的地点南京高校学生虽多,但相对来说,人才外流比较严重如何留住南京最大的优势——人才,如何使他们在产业的转型中创造财富、推动城市的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具有挑战意义的“机会点”红花-机场也许可以成为这样一个切入点第三部分 红花-机场:长三角的灵感基地,新产业的文化支点[红花-机场可以发展什么][红花-机场地区的产业发展可以有多种选择,在这里一一进行了分析。
它的未来应为一个功能混合、起点较高的城市地区在众多的功能和空间中,需要一些独特的亮点,能提升南京的产业层次,带动转型我们选择了创新产业作为其中一个亮点]在南京的创新产业将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之下,机场地区的规划应顺应这一大趋势,对南京的产业提升和区城地位的提升有所贡献除此之外,这一地区应承担和所能承担的产业功能还有什么,在很大程度上仍将取决于本地区的地域特性和空间特点通过前文及相关专题奠定的基础,我们对回答这一问题有了具体的思路1)不宜发展的制造业:可以排除在外,因为地理位置和土地价值不允许2)不需发展的为制造业(高新产业)服务的服务业:有可能不过,南京现在已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江北浦口-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仙林新港-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江宁-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分布在南京主城周边,都以发展高新技术的制造业为主,空间相对宽裕,针对制造业的服务业完全有可能利用现有条件,就地发展或邻近发展红花-机场地区并不占有特别的优势科学园区和软件园:有可能科学园区需要和大学、科研机构紧密联系,位于主城、附近有大学的红花-机场拥有这个条件但科学园区通常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共处一地,尤其在中国,是通过孵化和培育附加产业链,为创新型企业的创造和发展提供便利。
南京市高新技术方面(含科学园)的开发区已经在互相竞争中,据悉,规划40万平方米的软件园创新基地已在浦口高新区安家,江宁开发区也有类似的项目因此,红花-机场地区不宜参与激烈的竞争,相反,可以在IT业之外的文化、艺术、教育类等创意产业上多下功夫3)确定发展的创新街区:有可能,见前文此外,我们还希望它并对城市氛围的创造有贡献,成为红花-机场未来的亮点之一,创造引人入胜的场所空间城市支撑平台(会展、文化、体育、娱乐事业等):有可能它们和创新互相提升,可能成为本地区重量级的开发项目,并为城市形象增添特色南京城市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向来是知名度比较高,人们旅游、会议等比较青睐的城市南京原有的会展、文化场所在选址、规格上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新用地为这些场所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可能零售商业和商务、金融:有可能近期城市综合性的商业中心,南京已拥有了重量级的商业、商务中心新街口地区,名气大、人气旺,且空间利用并没有饱和,还正在迅速的聚集中;加上河西新中心的兴起,短时期内还不可能扩散到红花-机场地区;而远期的扩散形势并不明朗但随着火车南站在近期内的规划实施,有可能成为一个机会点,带动零售商业、旅馆酒店业及办公、金融等一般性服务行业,形成一个代表南京南大门的特色中心。
此外,由于用地及周边地带现状拥有有名牌汽车4S店、欧倍德、麦德龙等专业市场,在南京市小有名气,因此,发展专业市场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教育、行政管理、医疗保健等高级服务业:有可能,事实上,与创新一样,这些是南京市产业的长项,有很大的培育空间,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除产业功能外,居住、游憩、生态、景观等功能在该地区必不可少,不再赘述[从高新技术产业到创新产业——打造创新阶级的家园][创新产业指创新阶级从事的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高附加值的物质产品为目的不同,这些产业生产出的是“非物质产品”,能在后工业时代生产出巨大的财富在红花-机场发展创新产业,是一个宝贵的机会点,它占据空间不多,吸引大量人才,丰富城市空间,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有利于南京产业的成功转型]先谈创新,有一个简单的公式:INNOVATION = NEWNESS + MARKET VALUE(王缉慈,2002)也就是说,新的创意、产品和服务具有市场价值可称为创新即创新是为了创造更大财富服务的,本地块的创新完全可看成是一个新产业的触发点我们这里提到创新产业,和一般的高新技术产业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简单地说,创新产业是指高素质的“创新阶层(Creative Class)”从事的工作,他们可能是科学家、计算机专业人才和程序员、建筑师、工程师、绘图师、产品设计师、企业家、教育家、艺术家、音乐家和艺人。
这个核心的群体之外,还有其他广泛的创新专业人士,分布于商业和金融、法律和健康护理行业中他们虽然以产出“非物质产品”为主,但生产力却不可小视这个人群在美国的2002年,占到全美劳动力的30%,在制造业衰退之后,推动了新一波的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Florida,2003)中国的国情虽然与美国有所不同,但处于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南京、最不缺乏多样高素质人才的南京,则完全有可能步美国大城市的后尘,成为这样一个创新阶级的家园我国通常所称的高技术产业是由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等所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它是把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建立在坚实的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九大产业:生物工程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智能机械产业、生物医学产业、超导体产业、太阳能产业、空间产业、海洋产业(中国税网,2004)也就是说,除了软件产业等之外,其他产业在前期研究和开发后,仍然转化为物质产品,不过是比较高附加值的产业而创新产业,创造的均为“非物质产品”,这正瞄准了向长三角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抢占先机它不需要配套的生产线,不需要太多的空间去生产和存放,更适合在市区中发展;它对空间的质量有更高的、特殊的要求,和优美、繁华的城市生活不矛盾;它唯一宝贵的生产资料就是高素质的人才,一旦开动,未来将生产出巨大的财富。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最近在南京安家(高新区)、宣传得沸沸扬扬的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它拥有包括游戏性实验室、软件安全实验室、硬件系统实验室、易用性实验室、测评电子信息平台研究室等在内的一体化、自动化、专业化的测评体系,但目前占地面积仅1071平方米,员工仅有100人,在南京营运两个月就实现了1.97亿元收入,交纳地方税收近700万,毛利率超过70%(现代快报、金陵晚报,2004/07)如果这样的企业不是一个、这样的人群不是一群,将出现什么样壮观的景象?这样的产业,可以将它称为“创意产业”,也可以称为“文化产业”,但都不够全面,不能够将所有的“创新阶级”纳入其中,因此,还是称为创新产业最为恰当在红花-机场发展创新产业,是最最宝贵的一个机会点可以发展的方向有软件业、游戏动漫业、建筑设计业、产品设计业、平面设计业、广告业、教育培训业、文化艺术乃至商业服务、健康护理业等等后面将要提到,创新产业对空间和环境的要求本来就是多样化的,很多新型行业都是边缘行业,需要多种人才流通他们完全有可能以一定状态混合工作、生活,反而增加碰撞的机会,触发灵感形成的空间,也将成为南京的一个新特色空间如何吸引这些行业人群的聚集,留住宝贵的人才,一是要靠政府的重视、优惠政策的引导;二是要做足空间本身的吸引力,使之成为创新阶级心中的家园。
这正是规划设计大有作为的所在[动漫产业开始抢滩,南京理应奋起直追][产业的转型并不遥远,以动漫和游戏产业为例,许多城市已经在南京的前面抢占“产业高地”不过,拥有文化和信息双重优势的南京有实力奋起直追,并由于意识到了创新产业独特的性质和空间要求,应能发挥后发优势,打造最适宜发展创新产业的场所家园]前文提到,应对产业转型需要未雨绸缪实际上,很多城市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已经开始抢滩从这个意义上讲,近期和远期的发展并不矛盾,产业的转型已经具备了基础,正需要城市瞄准目标,积极作为所以,在红花-机场地区打造一个创新阶级的家园,是南京最好的一个切入点举动漫、游戏产业的例子来说人们现在已经认识到数字娱乐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涵盖信息、文化两大产业,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一项主导产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近来已经制定了《中国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规划》遗憾的是,初步建立的4个国家级游戏产业基地:上海、北京、广东、四川,其中并不包括南京而在近期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名录中,南京同样榜上无名苏州工业园区动漫产业园、无锡太湖数码动画影视创业园名列其中,加上第一批入选的常州影视动画产业有限公司,15个国家级动漫基地中,江苏拥有其三,且集中在苏锡常。
杭州也已在第一批就列入其中,2004年起,颇受政府层面的关注,杭州现在打出了“动漫之都”的名号,承办了多项大型的全国活动,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了许多动漫企业,浙江大学、中国美院、浙江传媒学院则力推培育人才的基地对比杭州、苏州等城市,南京的文化艺术人才资源并不缺少,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理工大学都有相关的系所另一支柱——信息产业,也是南京的强项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在落户南京的时候就说过,吸引上海盛大来投资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南京人才储备的优势,在所有软件企业需要的人才中,85%都能在南京当地找到应该说,文化气息、艺术气息浓厚的南京,具备发展数字娱乐业的能力遗憾的是,由于嗅觉不敏锐、战略不明确,南京在这方面并无大的作为,没有抢占到先机所幸的是,这些城市所谓的筑就“产业高地”,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情,杭州打出“动漫之都”的旗号未满一年他们吸引和创建的企业,数目并不算庞大以国家的四个游戏产业基地来说,发展状况只能说是初级的水准(见表4)表4、2004年四省市网游动漫产业发展状况表地区 上海 广东 北京 四川产业规模 18.1亿元 约7亿元 1.5亿元 约0.3亿元占全国用户数 7.35% 10.46% 5.69% 5.15%游戏商数量 26 7 27 13因此,只要树立合理的战略,南京具备奋起直追的条件。
另一个方面,纵观这些全国的游戏产业基地、动画产业基地,对创新产业的定位其实稍有偏差,这些企业都被归为高新技术企业,在空间上并未给予适宜的条件如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在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幢高层中;成都数字娱乐产业软件园位于成都市人民南路南延线高新孵化园内;上海在长宁信息园;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在石景山区(五环);苏州动漫产业园在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太湖数码动画影视创业园在太湖高新技术园区,等等上文曾分析过,高新技术产业与创新产业有所不同真正的创新产业,需要优惠政策的引导,却并不需要和产业区邻近的空间创新产业唯一重要的生产资料只有“人”而已,对空间大小的需求是有限的,因此,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地价并不成为其选址的条件相反,因为聚集了有创造力的“人”,对空间品质的要求、对生活舒适性的要求、对交流的要求变得格外挑剔,这是吸引人才,激发创造力的先决条件网络信息时代,创新产业中的很多产业都已经可以任意选择办公地点,为全国乃至其它国家服务,惟其如此,这个地点的场所特征才变得分外重要红花-机场地区的产业定位之一是创新产业,也因为,它是南京市最适宜发展创新产业的地点之一它位于主城内、距城市中心近便、北望紫金山、用地内河流环绕,不同于城市周边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们,它本身拥有非常好的城市条件。
产业策略一经定位,则可以避免上述城市仓促选择地点的短处,从容创造出最适宜创新产业发展的场所,将包括游戏动漫业在内的创新人群吸引过来,发挥后发优势[红花-机场,空间的无限可能][创新阶级适宜的工作地点是松散的、优美的、有大量适宜放松和交流的场所是财富创造和城市生活并存的标志性空间,是规划师将致力打造的理想家园除此之外,产业聚集和中小企业的活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人们如今不再简单地安于工作所在的地点他们聚集在自己喜欢生活的场所,对他们来说是创造力的中心有创造力的人找寻易交朋友的场所,追寻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认同,享受丰富多彩的消遣和娱乐,过着多产而刺激的生活(Florida,2003)为创新阶级打造理想家园,是规划师的重任所在这一定是超越以往思维定势的与众不同的产业空间如果说,一间咖啡馆对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可能以为这是痴人说梦但199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安娜李萨克森尼安在《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一书中已证明,协会组织、咖啡馆和酒吧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场所对硅谷的成长和技术创新非常重要不但和产业区邻近的高新区不适合创新人群的发展,城市中大规模的总部大楼也不适宜。
取代它们的是依赖环境办公的空间类型因为他们工作的时间一般比较灵活又不可预料,创造性专业人士需要在意识到的瞬间就获得休闲和娱乐的机会他们工作场所可能比较松散,环境则非常优美,要有大量适宜放松和交流的空间,如咖啡馆、书店、小餐馆、生机勃勃的小街道、艺术街区、音乐厅等对于需要灵感的创新阶级来说,这些地点是吸引他们到来,并鼓励他们创新的场所在红花-机场中,有充足的景观用地、大量的文化、会展、艺术等设施,适宜于形成一个混合型的街区组群除此以外,还需要政府的增策对创新人群进行吸引,因为零零散散的创新创造的财富有限创新需要聚集,对于很多边缘产业来说,和同行、其它行业的交流变成刺激灵感的需要这种非正式的交流往往不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不同公司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的聊天等,使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王缉慈,2004)另外,创新企业都不一定是什么巨无霸型的企业,不象制造业那样需要引进世界500强创新企业的人数可多可少,最具有活力的反而是拥有才智的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企业灵活互动,不断地有企业生生死死,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拥有最密集大学生的南京,可以用种种优惠鼓励他们创业创新、用空间氛围吸引他们在南京发展,运用高素质人才的才智,为南京带来更有活力的明天。
附表一、长三角主要城市2003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一览表指标单位宁波杭州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 总人口万人549.1642.81341.8572.2591442.5346.2 生产总值亿元1786.92099.86250.81576.228021901.2900.2 人均GDP元32629328194582727283477014296226110 第一产业亿元112.2126.69365.178.55447.3 第二产业亿元1001.21089.33130.7804.41768.11093519.1 工业增加值亿元892.7948.72865.9659.41583992.7468.9 第三产业亿元673.4883.93027.1706.7955.5754.2333.8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2630.33202.510342.82509.44976.53284.71527.3 利税总额亿元322347.81329.7249.3332.7259.5112.3 利润总额亿元189.3194.2805.7112.5214.5161.365.6 工业用电量亿千瓦时141.7172.1746129.7304.1200.19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835.91006.72452.19541408.9893.3446.6 房地产投资亿元184.3258.9901.2183.8562.2131.852.8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521.5587.52220.6600.2526.1487.1280.7 自营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88.1182.41124147.1656.6143.852.5 出口亿美元120.7109.5484.876.7326.373.335.3 合同利用外资亿美元34.420110.640.112550.120.5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17.310.158.522.168.1278.6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325329.72828.9335409.9265.6136.1 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亿元139.4150.4899.3191.8220.3149.778.5 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亿元187.1163.61102.6210.4231.6 83.8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26294439.517318.43821.43149.82156.91170.6 城乡储蓄亿元1059.61466.46054.61253.91470.5997.8622.9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亿元2102.83686.913168.13546.42359.31435.8799.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4277128981486710196123611164711307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元10463995011040772592728360894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299.5100.1101.4100.8101100.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6221574066584923668163295550附表二:2003年1-9月份南京、苏州主要行业总产值完成情况主要行业单位苏州市南京市1-9月份产值同比增长%1-9月份产值同比增长%食品工业亿元110.527.226.3169.6纺织工业亿元354.5825.928.191.0服装、鞋、帽制造业亿元107.9714.857.3041.0造纸及纸制品业亿元85.3314.214.277.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亿元229.4128.9325.2637.5医药制造业亿元40.936.319.209.3化纤、橡胶、塑料工业亿元162.3518.857.8123.3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亿元70.2430.662.0027.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亿元233.9549.5143.3151.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亿元76.6924.526.0528.5金属制品工业亿元101.5731.851.1338.2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亿元334.821268.8919.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亿元210.3722.681.8213.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亿元1045.0767.1281.3241.6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亿元66.2173.913.7114.9电、气、水生产和供应业亿元72.2921.655.8513.2附表三、2003年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市行业就业人口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苏州市常住人口1711总户籍人口1347.77572.23642.78总就业人口813.05280.68450.59321.96制造业276.0270.79151.76141.6批发和零售业113.846.4260.7134.35农林牧渔业73.7251.74102.2966.26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3.4312.4189.7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5.917.9717.5910.36建筑业35.4328.0819.5415.55房地产业28.871.541.920.78教育27.5410.3112.519.05住宿和餐饮业23.517.198.3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1.68.964.66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8.566.179.196.18金融业17.323.293.572.8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6.3348.354.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2.393.132.880.8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8.141.6110.6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7.721.81.530.4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7.13.18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641.621.491.57采矿业0.030.489.580.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