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fgh****3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7KB
约2页
文档ID:16791529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1页
1/2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3.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仍能保持的豁达的心态教学重点:简洁朴素的语言中深蕴的意味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生平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要学习《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是我们非常熟悉宋代的文学家二、出示目标:1、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2、流利朗读并能试着背诵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三、走近苏轼:(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四、一读课文,知内容: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注意正音及停顿2、学生齐读,要求字正腔圆地读 3、谈所得:(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借助文下注释,串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相与步于中庭” 4.小结:通过初读,我们发现这篇短文字约意丰,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仅用最简略、经济的语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却不再添枝加叶看来确实当得起“精品”二字五、二读课文,析妙句:1、男生读课文,要求节奏分明地读 2、析妙句:(1)既为赏月,作者如何写月色?女生齐读文章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借助文下注解释句 4、谈所得:这个写景的句子妙在何处?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突显月色的清明 5、小结:“月色如水”这比喻并非自苏轼开始,但是苏轼化明写为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难怪被称为“精品”了六、三读课文,品感情:1、 齐读课文,要求带点感情地读2、设问:(1)经过前两次分析,我们发现这篇短文确实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出这篇短文所蕴含的情感意味了吗?作者在这篇短文中流露出什么情感了呢?(2)借助文下注解释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小结:罹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本是抑郁,但是作者在抑郁之中却能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张怀民一起有赏月的欣喜,又表现了作者一向旷达的胸襟末尾处有两个反问,一句含蓄的议论却是意味深长我们至此不得不服,为什么这短短的八十几个字的文章会被称为“精品”了!七、四读课文,知作者: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身临其境地读2、拓展延伸: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阅读以下诗句,让我们更加理解苏轼吧!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小结:逆境中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豪放乐观!3、评价:在为人上,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他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他即使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八、作业:1、 背诵默写这篇短文,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作业2、推荐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