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精细分类一)脾气虚在气虚证基础上,以运化功能减退为突出是本证的特点表 现为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无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 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腹泻二) 脾气下陷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或“气虚下陷”,是脾气虚的进 一步发展表现除上述气虚症状外,尚有气陷症状脘腹重 坠作胀,食后益甚,小腹坠胀,便意频数,经久大便溏泻, 肛门重坠,甚则脱肛,子宫脱垂,小便混浊如米泔等均是中 气虚甚不能固摄而下陷的表现三) 脾不统血脾不统血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在脾气 虚的基础上兼见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皮下 出血),齿衄,鼻衄等出血症状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本无严格划分,二证表现基本 相同若从理论上说,气不摄血的出血是全身性的,咯血 吐血、便血、尿血、肌衄等均可能是气不摄血所致,其所指 范围较广;而脾不统血主要是指脾气虚所致的出血,主要表 现为便血与崩漏,可以认为脾不统血是气不摄血的一部分四) 脾阳虚脾阳虚,往往胃阳也虚,故亦称脾胃虚寒证本证是脾气虚 的进一步发展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尚有腹中冷痛,喜温喜 按,口泛清水,大便稀溏,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苔白,脉 沉细无力等寒象。
脾阳虚=脾气虚+里寒五) 寒湿困脾本证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所表现的证候湿邪困脾有寒 象者属之,表现为脘腹痞闷胀痛,口粘乏味,不思饮食,泛 恶欲吐,腹痛溏泻,头身困重,面色黄晦,妇女可见带下绵 绵,舌淡苔白腻,脉濡缓寒湿困脾与脾阳虚都有脾失健运、寒象及湿阻表现,但前者 是寒湿外侵,湿为因,中阳受阻,病程短,属实证;后者是 阳虚失运,寒湿内生,湿为果,病程长,属虚证或本虚标实 证六) 湿热蕴脾湿热蕴脾又称脾胃湿热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 酒酪酿湿生热,内蕴脾胃所致表现为口苦粘腻,脘腹痞闷, 纳呆厌食,恶心呕吐,口渴不欲饮,肢体困重,小便短赤 大便臭秽不爽,或有身热起伏,或见色泽鲜明之黄疸,舌红 苔黄腻,脉濡数湿热蕴脾与寒湿困脾,在病机上皆为湿邪阻遏脾气所致,都 表现为脾失健运的症状,其不同点在于前者为湿热,后者为 寒湿七) 胃阴虚胃之虚证,虽有气虚、阳虚及阴虚三种,然胃之阳气虚常随 同脾之阳气虚出现,而胃阴虚则常独立成证胃阴不足,胃 失濡养,虚热郁于胃中,影响胃纳及和降功能表现为胃脘 嘈杂、隐痛及虚痞,饥不欲食,食后饱胀,口燥咽干,干呕 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八) 胃寒证本证是胃的实寒证,由阴寒凝滞胃腑所致,故又称寒凝胃脘 证。
腹部受凉,过食生冷,寒邪凝于胃,致气机阻滞而发病 表现为胃脘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或伴见 胃脘水声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脉迟或弦胃寒证须与胃气虚寒鉴别前者为实寒证,当寒邪袭胃后而 急性发病,病势较剧,病程短;后者为虚寒证,发病缓,病 程长,迁延难愈,且多在脾胃虚证中出现,伴有脾阳虚不能 健运的症状,如腹部胀满,食后更甚,大便溏薄清稀等九) 胃热证本证是胃的实热证,又称胃火证据其表现又可分为胃中郁 热与胃火上炎两种证型前者的病变局限在胃中,又称热炽 胃中或胃中伏火,表现为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或食入即吐, 或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尿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后者的病变不仅在胃,且循经上熏,沿胃经循行部位,致牙 龈肿胀疼痛,面颊肿胀,牙龈出血,咽峡及扁桃体肿痛,口 臭等症胃热证须与胃阴虚证鉴别前者为胃之实热证;后者为胃之虚热证(十)食滞胃脘食滞胃脘又称伤食由暴饮暴食,饮食过度而急发表现为 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出酸腐馒食, 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 脉滑了解以上脾胃的基本功能和病机,就能对自己的病有个基本 了解,找医生看病的时候可以更好反映病情,并可以结合具 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食疗保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