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书笔记读《大学》,感想颇多,虽然有好多问题都是源于前人的拷问,可还是触发了我很多的 思考以下就简单地谈一下自己读书过程中的体会一、我对“修身”的理解读《大学》和别的儒家经典一样,印象深刻的就是它对道德修养的看重但也与别的经 典著作宽泛而没有条理不同,《大学》里提出了一整套的道德修养的规范我想,这应该也 是《大学》被当作“孔门学仁全书”的原因吧书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它们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儒家经典的道德要求、途径 和终极目标修身的途径和作用是什么呢?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的目的是为了修身,也只有完成了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里详细解释修身与齐家和治国的关系从大的方面说,个人修身和齐家对国家民族 来说很重要,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前提;从小的方面说,修身却是十分现实的问题,每个人 都要从小做起,从自己内心做起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整个如家的道德伦理体系, 都是建立在一个推己及人的基本假设之上的这就是与“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致的思想格物”就是尽可能去了解、感知这个世界,把握世界的本质致知”就是自己去掉 蒙昧,变得智能起来。
格物”“致知”之后才能使自己“诚其意”诚”极为重要,“诚意” 之后是“正心”若是心不诚,特别是对自己不诚实,正心是无从谈起的经过不断修炼之 后的“心”就得到陶冶,得到升华,经过了纯净心灵、陶冶精神之后,才可能在言和行上达 到君子所具有的合度与规范,才可能以这样的君子风度去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我们不仅要问: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的依据是什么呢?在传统中国的农业社会里,家是国家的最小社会单元,家是个体安顿自己赖以存在的前 提没有家,人将就是孤立的存在着,没有归属感;没有家,国将变得不稳定总之,家是 社会的基础,是个人发展的前提,所以人们总是期望“家和万事兴”因此,儒家把进退有 序、长幼有序的“齐家”看成是一个人成年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在家 族里要言行规范,合乎礼仪,要能够齐家人是个体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他要参与一个群 体,这个群体首先就是家,然后是国,而修养或责任的实施也是由“齐家”到“治国”有没有可能出现“身不修”、“家不齐”而“国家治”、“天下平”呢?课堂的讨论上,有的人会认为,治理国家与个体没什么大的关系,而是那些当领导的人 去治理的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偏颇的中国有一句话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说明 国家的事务与每个个体都是分不开的。
国将不国,家何为,人何在?”在这个意义上,家 国与个人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即使是人们通常所举得管仲和唐太宗的例子,也并非完全彻 底的反例试想,管仲之后,齐国乱成一团,自己也是身败名裂,这难道不是他自己的所作 所为导致的吗?唐太宗登基之后,力行仁义,提倡道德,被尊为典范,即便如此,晚年也因 自己年少时的事苦闷不已,这难道能作为“身不修”却可以治国的例证吗?应该说,从普遍 和长远来看,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样的推理是没有问题的个人觉得,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普遍功利化的社会中,我们其实更需要有一个道德上的标 杆和目标儒家对人性的强调,对诚意、正心的强调,让人知道义理,知道道德情操,知道 为人处事的基本规范,这些都是有现实意义的其实,今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很多人并没 有重视自己的心性教养和自我修养,而是贪婪无比、肆无忌惮地投机钻营,费尽心机地去钻 制度的空子、钻法律的空子以中饱私囊这样的例子越多,以及人们对此的熟视无睹,都是 整个社会道德渐渐失守的表现二、我对“三纲领”的理解大学之道”开篇就提出三个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刚开始还不能透彻理解其内涵,因为文本过于简洁,而且它的意义极为深远,是深深镶嵌在 儒家一整套的思想体系中的。
根据王岳川先生的观点,三纲领中的“道”、“德”、“善”是三 个重要的关键词,要明白这些关键词背后的深刻精神,只有通过对大量经典的阅读和感悟, 借助很多资料的阐释和老师的讲解此处“大学之道”的“道”主要指道理、宗旨、规律等,特别指为人处事的准则,实际 上提供了一套自我的行为规范老子在《道德经》里经常提到“道”,道是道家的核心思想 与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原道不太一样,儒家的道主要指人伦纲要和君子准则大学之道”第一条纲领是“明明德”第一个“明”就是明白、彰显、弄清楚的意思 第二个“明”是明亮的、光大的、高尚的意思这个“德”是指德性、品德和个人修养“在 明明德”就是要去明白、弄清楚并且彰显人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儒家强调“人之初,性 本善”,说明人的本性原来就是善良的,之所以长大了以后千差万别,呈现巨大的差异,主 要在于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长大后的改变是由 后天社会影响所造成的《大学》的一个意义就在于肯定人性,相信“人人皆可为尧舜”当一个人通过良好的教化、修养、陶冶之后,能够把内在清净无染的本性发展出来,而 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为了将人性内在的光辉发扬出来,或者培养光辉的人性,就要克服环境 的恶劣影响,这样才能把每个人心里所有的光明德行激发彰显出来。
在我看来,“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其实就是一种借助圣贤之德自我的启蒙,去洗掉那些蒙蔽心灵的杂物和虚假的东 西,而把美好的德行开启出来大学之道”的第一个纲领“明明德”,主要强调的是自我启第二个纲领是“亲民”对“亲民”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亲民就是亲近人民”,也 有人认为“亲,当读作新”,朱熹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认为“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 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大学章句》)而从《大学》 后面的内容看,我也觉得“亲民”应理解“新民”更说得通明明德”意味着当人明白“大学之道”,应进一步去修炼自身而去掉杂欲,才能达到 清静无为的境界而“亲民”则告诫人们,通过自我完善而获得的心性提升成果可以推而广 之一旦人经过自我启蒙获得了刚健清新的人生境界后,还有去除其他人之“蒙”的义务, 从而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去掉蒙昧,走向新生这就是“亲民”的精神,就是强调要推己 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内在的心灵蒙昧而变成新的人这种推广及人的启蒙,正是知识分子 和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学不是“独善”,而是“兼善”,不仅让自我变得更加完美,而且也让天下更为完美起 来有这一批觉悟了的知识分子不断去发扬这种“明明德”精神,就会让这个正在被污染和 蒙昧的世界变得更加清洁美好。
明明德”讲的是自我启蒙,而“在亲民”侧重于推己及人第三纲领是“止于至善” 此处的“止”是一个关键词一般来说,止是停止、终止但在这里,对“知止”的理解有 其难度,只有当一个人有很高教养之后才能做到“知止”知止”是对自己的很高要求:知 道进退、知悉厉害、去掉杂欲、有所不能而有所能这个“止”的意思是说人的目的是要达 到最高的善,抵达人生最完善之境,不达到极为高妙的境界就不能停止追求,即使达到好的 境界也还要精益求精为了达到“知止”,首先要知道什么不能做,这就是根据道德规范,去辨别和了解生活 中的事情,去完成那些善的事情,去抵制那些恶的事情要避免那些不好的,要去做那些好 的,就是强调自己清醒的判断力、坚定的意志力否则,我们就不会知道那些可为而那些不可 为,最终也是胡乱度日其实,至善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做事、做学问的要求刚入学的时候,我是精仪系 的,我们老师就讲了好多关于精益求精的事例对好多工程类学科来说,精益求精不仅仅是 一个学术精神上的目标,更是一个基本的工程要求想一下,要是卫星发射、高铁运行之类 的工程,能够容许得了大的差错吗?“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说要把内在的欲望去掉,从而彰显美好的品德, 推己及人,普及天下,进而精益求精达到“至善”。
以上的三点,从整体上勾勒出儒家的道 德体系的框架,这是延续了千年的宝贵思想《大学》在后文中,详细谈到了实现这三个纲 领的做法三、关于“慎独”早在高中的时候,我就了解到这个词汇,可那时不理解它的含义,通过大学所读的一些 哲学方面的书籍,特别是关于“存在”的,让我更好滴理解了这种过程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慎独常常意味着一种追问按照西方哲学的说法,人是有自我意识 的主体性存在,当人从混沌中走出,意识到自我是一种存在时,人也就把自我从存在的本然 状态中推出而审视自我,从而把自我作为与主体之“我”相对的客体本来“我”是完善的,然 而,纷繁的尘世使“我”失去了本心慎独就是真实自我的发现与实现过程这种自我发现不是以外界为目的,而是向内心寻 求,试图通过内在修炼摆脱任何外在条件的限制在这一过程中,人是绝对自由的,所以主 体才能够接受真实自我,真实自我也才能够来到主体面前因此,这种自我实现不是通常意 义上的可以外化的有形价值实现这种实现是无形的,无关于外界的在《乌合之众》里,作者提到,在一种狂热的社会群体中,我们的自我存于一种“隐形” 的状态,正是这种普遍的丧失自我和不负责任,使群体变得疯狂而可怕其实,在现代社会 里,我们一味地追逐名利权钱,然后又在纵欲中原谅自己,实则是一种自我的隐形。
只有重 新找到自己,我们才有可以重新成为人后记 :读《大学》,我感受比较深的就是那种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自律,对实践道德的使命感和 推己及人、兼济天下的责任感我想,这是这样一些要求,是儒家具备了所谓“普世价值” 的特点好好学习这部经典,真的会提升自己的修养,成为更好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