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中国教育早期当代研究述评 摘要:中国教育的早期当代化,是指和传统经济基础和政治体制相适应的中国传统教育逐步和当代工业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当代教育转化演变的一个历史过程在看到对教育早期当代化研究取得很多成绩的同时,也找出以往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为中国的教育早期当代化研究的深入深入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教育;教育改革;早期当代化;问题和不足 教育当代化是一个国家的教育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成的一个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当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是包含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近十年来,伴随学界对中国教育当代化研究的深入研究的视角也逐步关注到中国教育的早期当代化,现就近十年来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作总体评述 就论文而言,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从2021年张平海和吕玉才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发表《教育当代化和中国早期教育当代化的特点》,2021年张平海发表博士论文《中国教育早期当代化研究》以来,专门叙述中国教育早期当代化的论文有3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现有宏观的整体描述,又有微观的区域研究和个体研究,下面简明介绍部分关键的看法 一、对中国教育早期当代化的宏观研究 要研究中国教育早期当代化的进程,首先必需处理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历史分期问题。
中国教育早期当代化的开端问题,学者们大致上存在两种意见有些学者,如田正平、王列盈、张平海等将“洋务学堂的兴办”作为教育早期当代化的起点,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成立为开端,认为洋务学堂的创办是中国教育当代化的起步阶段而有些学者,如杨东平、王建华、瞿海东则认为中国教育当代化的生长,始于清末新政时“废科举、设学堂”,以1904年建立第一个当代学制“癸卯学制”为标志之因此出现这么的差异,是因为不一样的教育当代化评价指标王金霞、赵丹心认为分期问题是对事物发展历程的一个概括和揭示,教育早期当代化作为一个历史现象,需要进行分期研究教育早期当代化的主要指标组成有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世俗化四个方面,依据不一样的指标就会得到不一样的分期结果所以,以“洋务学堂”作为当代化教育起点的,是以科学化为衡量指标田正平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以“京师同文馆”增添天文、算学馆作为中国当代教育的起点,就是根据科学化的标准,以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部分社会科学正式进入学校课程设置作为衡量指标而以清末新政的“癸卯学制”作为起点的,则是以民主化、制度化为分期指标 而当代化的主要条件,教育思想的更新是教育当代化实现的前提,教育体制的不停完善是教育当代化逐步实现的确保,正确处理中西文化之间的矛盾是实现教育内容当代化的主要条件。
张平海的总结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当代化建设有现实借鉴作用 二、对中国教育当代化的微观研究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的教育当代化不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而是参差不齐的有的省区走在了教育当代化的前列,有的省区则远远落在了后面假如要客观地把握中国的教育当代化进程,就要分区域、分个体进行研究 河北省是中国教育早期当代化进程中表现最为突出、成效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王金霞在充足吸收借鉴已经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晚清、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地方史志等资料,多角度地展示了河北早期当代化教育体系的萌生、构建和推进的曲折过程,总结了河北教育早期当代化的特征和模式及其对于中国教育当代化的作用和地位 要全方面反应中国教育早期当代化,就不能忽略对这个过程中“基础”层面的变革20世纪初,科举制度的停废使当代教育制度在乡村取得很大发展,李自华以江西桂桥小学为例,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它的办学经验对中国教育当代化的启示意义,提出应重视民办教育在当代化中的主要作用郝锦花、田正平则关注到乡村的新学教育一直处于及其窘困的境地,以考察民国时期乡村小学教员的收入反应乡村新式教育事业的举步维艰另外,田正平还关注到乡村教育早期当代化的受挫和新旧教育的冲突有亲密的关系。
从科举停废以来,乡村中出现了毁学风潮,这是群体性破坏新式教育的暴力行为新旧教育的冲突问题没有得到处理,一直困扰着中国的乡村教育,使其教育当代化进程步履蹒跚 教育改革中,部分含有开明思想的官吏或绅士起了主要的作用不少学者从人物和教育早期当代化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王建华、翟海涛经过对托忒克·端方的教育改革主张和详细方法的分析,探讨端方在清末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充足肯定了她在晚清教育当代化中的作用张倩则探讨和梳理了张百熙在中国教育当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影响和地位,从近代学制、近代高等教育、近代师范教育、近代教育行政等方面论述了张百熙对中国教育当代化的推进作用及历史地位,同时也指出其教育实践和思想的历史不足 三、问题和不足 总而言之,多年来学术界对中国教育早期当代化的研究取得了相当成绩,还发表了不少有分量的专题论文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现有对全局的考量,又有对区域个体的探讨在研究方法上比较重视多学科的交叉利用这些无疑全部拓宽了中国教育早期当代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毋庸讳言,对中国教育早期当代化的研究因为起步较晚,尚待拓展的空间还很大,而且目前的研究还存在部分不足 首先,从整体上看,研究的结果尚嫌不足,论文不过几十篇,而专门论著更寥寥无几。
相对于当代化其它的研究领域,能够说进展已经有些滞后这需更多研究教育早期者的关注,也有待于部分相关研究机构的大力推进 其次,就研究深度来说,现象层面的描述远远多于理论层面的分析宏观的泛泛而论更重于微观的精细研究多年来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制度演变、理论传人、多种教育思潮和教育家的思想和活动等几大板块这些内容当然很主要,但远远不是问题的全部 最终,上述研究更多地表现了统治层面和精英层面的活动,而平民层面和基础层面的变革和实践却极少得到反应教育当代化假如没有基础层面的变革,没有广大民众的参加,就极难真正实现笔者认为,从基础层面这个角度加大对中国教育早期当代化的研究,意义愈加重大中国教育早期当代化问题研究,应把研究视角更多地放在一般民众教育观念变革和教育实践活动领域,重视个案研究和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