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

lis****21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18KB
约11页
文档ID:177530245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_第1页
1/11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一、贴敷一号组方:附片15g、麻黄10g、肉桂10g、细辛5g、白芥子10g、延胡索10g、乳香10g、没药10g、血竭10g、白芷1Sg、冰片5g等研粉功 能: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1、 颈椎间盘突出穴位:肩中俞(双)、大杼(双)、大椎、身柱、阿是穴、天柱(双) 肩中俞(双):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大杼(双):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前正旁开1.5寸大椎: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身柱:后正中线,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天柱(双):斜方肌外缘后发际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5村2、 腰椎间盘突出穴位:肾俞(双)、志室(双)、腰阳关、阿是穴、环跳(双)、腰 加脊、命门等肾俞(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志室(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腰阳关: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上环跳(双):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腰加脊:腰部,腰椎正中旁开0.5寸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3、膝关节退变、骨质增生穴位:膝眼(双)、阳陵泉(双)、膝阳关(双)、梁丘(双)、 血海(双)、伏兔(双)、阿是穴。

膝眼(双):髌韧带两侧凹陷中阳陵泉(双):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膝阳关(双):膝外侧,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踝上方凹陷中梁丘(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血海(双):大腿内侧,髌底上两寸,骨四头肌内侧隆起处伏兔(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6寸4、肩周炎穴位:肩髃、肩醪、肩前、肩井、天宗、膘俞、肩外俞、手三里、阿是穴肩髃: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肩醪:肩髃后方,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肩前: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醪连线中点肩井:大椎与肩峰端连线中点天宗: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肩外俞: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手三里:曲池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5、风湿性关节炎 曲池、足三里、外关 阳陵泉、绝骨、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尺泽与肱骨外上踝连线的中点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阳陵泉(双):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绝骨:小腿外侧:内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二、贴敷二号组方: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白芷15g代),川贝15、麻黄10、冰片10g、生姜汁适量。

功能:止咳祛痰、解痉平喘、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1、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咽炎、鼻炎主要穴位:天突、肺俞(双)、大杼(双)、列缺、大椎、厥阴俞(双)、风门(双)、 大椎、膏肓(双)、中府(双)、肾俞(双)、脾俞(双)备用穴位: 天突1、定喘2、心俞2天突: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杼: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肱骨绕肌与牟长展肌腱之间凹陷中大椎: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厥阴俞: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风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膏盲: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中府(双):平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肾俞(双):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双):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定喘: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哮喘穴位:肺俞、百劳、膏肓、肾俞(双)、列缺、定喘、天突、肺俞(双) 百劳: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膏盲: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肾俞(双):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肱骨绕肌与牟长展肌腱之间凹陷中定喘: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天突: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3、胃病、腹泻穴位:脾俞(双)、足三里(双)、中脘、天枢(双)、肾俞(双)、胃俞关、公孙、等中脘:脐中上4寸天枢(双):脐中旁开2寸胃俞(双):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伸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公孙:足内侧第1趾骨基底前下方脾俞(双):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双)、内肾俞(双):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三、 贴敷三号 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适应症、虚寒性便秘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神阙:脐中气海:脐中下4寸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四、 贴敷四号组方:麻黄sg、 白芥子5g、细辛2.sg、甘遂2.sg、白芷sg、制川乌sg等中药碾粉姜汁调之适应症、变应性鼻炎选穴:大椎穴、肺俞(双侧)、肾俞(双侧)、天突、内关等大椎: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双):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天突: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伸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五、 贴敷五号 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适应症、风湿性关节炎取穴 曲池、足三里、外关 阳陵泉、绝骨、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尺泽与肱骨外上踝连线的中点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阳陵泉(双):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绝骨:小腿外侧:内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六、贴敷六号、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适应症高血压取穴神阕涌泉七、贴敷七号: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适应症:过敏性鼻炎取穴肺俞、百劳、膏肓神阙:脐中涌泉: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冬病夏治一一三伏贴药物组方:1、 麝香、细辛、麻黄、延胡索、肉桂、甘遂、白芥子、生姜汁2、 生白芥子、延胡索、生甘遂、细辛和冰片,其剂量比例为1 :1 :0.5 : 0.5 :0.13、 陕西中医学院樊哲教授:白芥子30 g,延胡索30 g,甘遂15 g, 细辛15 g,研为细末,加冰片15 g,麝香1g・混合后生姜汁调和白芥子、细辛、甘遂和延胡索可以作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药物, 主要加减配伍药物有生姜汁、麝香、麻黄、肉桂、冰片方药分析: 白芥子性味辛、热,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朱丹溪 曰: “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不能达。

细辛性味辛、温,具有温肺化饮;祛风散寒,通窍止痛作用; 延胡索性味辛、苦、温,具有活血、利气、止痛之效; 甘遂性味苦、寒,具有泻水逐饮的功效生姜汁性味辛、微温,具有温肺止咳、驱散寒邪之功; 麻黄性味辛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 肉桂性大热,辛、甘,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 经的功用其中,少量冰片、生姜汁引脾肺经, 冰片味辛气香, 芳香走窜, 有引 经、透皮作用贴敷穴位:1、 肺俞、天突、膻中、膏肓、膈俞、定喘、大椎、心俞、肾俞、脾俞膻中:前正中线,平第4 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膈俞:第7 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 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 椎、定喘、膏肓、天突,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 肾俞、脾俞等穴位3、穴位配伍意义: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最基本的穴位,是肺的背俞穴,主 治咳嗽、气喘、胸满、背痛、潮热、盗汗、骨蒸、吐血、鼻塞等中医 辨证与肺相关的病证膻中为心包募穴, 又是八会穴之气会,体气机的作用定喘为经外奇穴, 善治咳喘大椎为人体诸阳经的交会穴, 具有振奋人体一身之阳的作用膏肓是治疗久病虚损的保健要穴。

肾俞、脾俞和心俞是肾、脾、心三脏的背俞穴, 也是治疗相关脏 器疾病的重要穴位, 咳痰喘等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般与肾、脾、心三 脏具有密切的关系4、主治病症: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体虚容易感冒、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 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间质病变、变应性鼻炎、咽炎、扁桃 体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腹泻、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等风湿免疫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颈椎病、腰椎病等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等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炎等神经系统疾病:荨麻疹等受凉易发作的疾病历史来源:源自清代张璐《张氏医通》的冷哮方《张氏医通•喘门》 云:“冷哮……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 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研细末,入麝香半钱, 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理论依据:“三伏贴”贴膏是在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 配合 了现代医学“透(经) 皮给药系统”理论, 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素 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 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其意思是春夏顺应阳气升发、 万物始生之特点, 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

将其理 论应用于“三伏贴”则是指利用夏季气温高, 人体气血旺盛, 腠理开 泄, 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 来进行穴位贴敷, 此时药力更易直 达脏腑, 达到激发正气, 扶正祛邪, 平衡阴阳的目的, 使人体达到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的状态三伏贴”是在夏季三伏天,将中药贴敷于穴位(所谓“天灸”) 的一种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方法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 时节,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人体的阳气在“三伏”也达到最 高峰,此时人体阳气最旺,气血充盈,气机条达,经络通畅,俞穴最为敏 感,是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此时若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 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对防治疾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 作用作用与优势:“三伏贴”通过每年3次外用给药而治疗内脏疾病, 不但疗效显 著, 且经济、方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经皮给药, 药物通过皮肤吸 收而进入人体血液系统, 减少了消化道及肝脏对其分解破坏, 使其 药效发挥更加充分, 同时也减少了药物对于消化道的刺激作用穴位 敷贴能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机制,使其产生抗体, 并改善垂 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兴奋性,使人体各脏器的功能恢复平衡, 从而 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机体的过敏状态,改变不良体质, 而达到防病 治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药物敷贴脊柱胸段两侧的穴位,能刺激人体位于 胸段的交感神经节(椎旁节),降低迷走神经的紧张度,兴奋交感神经, 使气管黏膜的血管收缩,炎性渗出物减少,解除支气管的痉挛状态,对气的阻力降低,通气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每次每个穴位贴敷时间一般为1-2小时,不超过4小时中药敷贴的研制备选中药:白芥子、附子、半夏、天南星、丹参、肉桂、丁香、山奈、细辛、甘遂、延 胡索、乳香、没药、白芷、血竭、王不留行、青皮、厚朴等等根据治疗病种,分别组合成数个配方,如: 1号方、2号方等,研磨成粉备用应用时,用生姜汁和成丸用胶布敷贴于所选穴位上,记录时间,并告知病人应该贴多长时间穴位阐释背腧穴: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募穴: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穴位腧募配伍是治疗脏腑病症的重要方法交会穴:两经以上相交的穴位,治疗功能较强大椎:督脉经的重要穴位,位于后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与手三阳经交会,主一身 之阳气肺俞与中府:肺之腧募相配,调节肺脏功能肾俞: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脾俞:脾为后天之本,在五行属土,为金之母,培土以生金敷贴方法将中药配方研制成末,调成膏状,做成直径约0.6cm大小的丸,置于约6X6c 胶布上,贴 压于穴位上。

根据病种选用不同的配方,敷贴时间也不一样 呼吸系统疾病的配方,成人敷贴4~6 小时,儿童敷贴 2~4小时注意事项 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敷药的当天以及次日不能 吃生冷、海鲜、辛辣食物还有易化脓食物,如牛肉、鸭、鹅、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不洗 冷水澡三伏灸疗法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所用中药有些为有毒之品,有些对皮肤有强烈的 刺激作用,故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敷贴期间应禁食生冷刺激性 食物,不要贪凉,不要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禁食海鲜、虾等易发物,以免影响治 疗效果每年施术应在初伏、中伏、末伏第一天的上午11 时以前(此时阳气生发,施术为佳)各 贴药 1 次,连贴三年。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