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环境学概论

d****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7.15KB
约9页
文档ID:157809753
环境学概论_第1页
1/9

第二章大气污染一、 概念1、 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称为 干洁空气P152、 大气污染P163、 大气污染源P174、 大气污染物P185、 一次污染物P196、 二次污染物P197、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 区比周围农村温度高的现象8、 湍流:P439、 大气扩散:由于湍流混合的作用,使污染 物逐渐分散稀释,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扩散10、 大气稳定度P3711、 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在单位高度上递 减的数量12、 干绝热递减率:P3613、 逆温:在大气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 加而增加,其温度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 反这种现象称为温度逆增,简称逆温出 现逆温的气层叫逆温层14、 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的大 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 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二、 简答题1、 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密度大2、 平流层的特点P14、P153、 中间层的特点4、 电离层的特点5、 散逸层的特点6、 大气中有害物质主要通过哪几个途径侵 入人体造成危害?第一,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第二,附着在食物或溶于水,随饮水、饮食 而侵入人体;第三,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 尤其是脂溶性物质更易从完整的皮肤渗入 人体。

导致人体急性中毒、慢性中毒或重要 生理机理的变化:致癌、致畸、致突变7、 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1、 生产、生活燃料放出的能量;2、 城市相当大的面积被建筑物和路面所覆盖,蒸发比原野少得多;3、城市夜间因污染物大量存在,它们对地 面长波辐射吸收和反射很强,也使城市气温 升高8、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风、 气压、湍流、大气稳定度、逆温9、 大气稳定度与气温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 递减率的关系大气稳定度可以用气温垂直 递减率和干绝热递减率的大小来说明当Y Y d 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当Y =Y d时, 大气处于中性平衡状态10、 逆温分为几种类型?辐射逆温、平流逆 温、地形逆温、下沉逆温11、 气态污染物的净化方法12、 目前主要有哪些烟尘治理技术?粉尘 的处理技术有重力沉降除尘技术、吸附与吸 收除尘技术、电收尘技术,烟气的处理技术 有洗涤吸收技术、吸附技术、催化处理技术13、 卤族化合物类物质(ODS)的控制与消 减技术?1、 CFCS生产结构的调整;2、 建立替代品生产体系;3、 停止非必要场所的ODS的使用;4、 回收循环使用技术三、论述题1、 画图说明辐射逆温形成的过程。

辐射逆 温是指在冬季无风、少云的夜晚,地面无热 量吸收,但同时不断通过辐射失去热量而冷 却,导致下层空气降温较快,而上层空气降 温较慢,形成逆温P382、 论述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对策P601、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 严格环境管理3、 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1) 实施清洁生产(2)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3) 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4、 控制污染的经济政策5、 绿化造林6、 安装废气净化装置3、试述光化学烟雾的特征、形成条件及形 成机制P34特征:烟雾呈兰色,具有强 氧化性,刺激人们眼睛,伤害植物的叶子、 能使橡胶开裂,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形成 条件:形成的地理条件:光化学烟雾一般形 成于天顶角大于0°小于60°的地方;发生 在夏季多于冬季;一般形成在天气晴朗、高 温低湿和有逆温风力不大时污染源条件(NO2和碳氢化合物):以石油为原料的 工厂排气;汽车排气形成机制:1、NO向 NO2转化是产生烟雾的关键2、碳氢化合物 是产生“光化学烟 雾”的主要成分3、 光化学烟雾形成 的机制第三章水污染一、概念1、 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 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 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 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 现象。

2、 生物化学需氧量:指在好气条件下,微 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 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 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BOD3、 化学需氧量:又称化学耗氧量在规定 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 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 表示其值可粗略地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 量,用以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COD4、 总有机碳: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 中存在的全部碳量是评价水体需氧有机物 的一个综合指标TOC5、 总需氧量:水中有机物中除含有机碳外, 尚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部被 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而氢、氮、 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 此时氧化所需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TOD6、 溶解氧:溶于水中自由状态氧分子的量DO7、 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氮、磷营养 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 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 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8、 水质标准9、 生物法: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的方法通过构筑物中微生物的作用,把废水中可生 化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以达到净化目 的同时,微生物又用废水中有机物合成自 身,使其净化作用得以持续进行。

10、 凝聚作用:微粒在水中相反电荷物质的 作用下实现电中和作用,消除微粒间的排斥 能力,使彼此可以接近到吸引力占优势的距 离11、 絮凝:水中高聚物若含有能同胶体微粒 表面某些部位发生结合的基团,则有可能被 该胶粒吸附高聚物的其他活性基团也有可 能被其他胶粒吸附,以此类推,便形成以高 聚物为桥连的胶粒一一高聚物一一胶粒的 庞大聚体,可在重力作用下沉降这种通过 桥连吸附而聚集的方式,称为胶体微粒的絮 凝12、 EH(氧化——还原电位):表示元素的氧 化还原能力的测量单位二、简答题1、 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分为几大类?物理 污染;化学污染:无机无毒、无机有毒、有 机无毒、有机有毒;生物污染2、 水体中的溶解氧的来源一是由大气中的氧通过扩散方式补给,这是 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二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放出氧3、 水体中溶解氧减少有几个方面?一是耗氧有机污染物在降解时,耗氧; 二是还原性无机物质氧化时耗氧; 三是生物呼吸过程吸收氧氧补给=消耗:水体中溶解氧处于平衡,属 正常状态氧补给>消耗:水体中溶解氧呈饱和状态氧补给 <消耗:水体缺氧,水质处于恶化状 态4、 富营养化的危害一是促使湖泊老化;二是破坏水产资源;三是危害水源,硝酸盐、亚硝酸盐对人、畜 有害。

5、 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的主要特 征① 重金属是构成地壳的元素,在自然界具有 非常广泛的分布② 重金属作为有色金属,在人类的生产和生 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各种各样的重金属污 染源由此而存在于环境中③ 重金属大多属于过渡性元素,在自然环境 中具有不同的价态、活性和毒性效应④ 重金属对生物体和人体有一定的危害6、 重金属对生物体和人体的危害特点第一,毒性效应第二,生物不能降解,却能将某些重金属转 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第三,食物链的生物富集放大作用;第四,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并积蓄在某 些器官中,造成慢性中毒7、 控制水体污染的基本途径1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及减少污染源排放工业 废水量:技术改造,采取先进工艺;制定用 水定额;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水的综合利 用2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注意有毒有害废 水3调整工业布局:充分利用水体自净作用4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查清水资源总量8、 简述废水的一、二、三级处理一级处理:机械处理;二级处理:主体工艺为生化处理;三级处理:控制富营养化和重新回用9、画图说明城市污水处理的典型流程°P108一级处理 二级处理 三级处理三、论述题:举例并附图说明需氧污染物分解与溶解氧 平衡。

有机物进入水体后,使水体中生物和数量发 生了改变水体中的自养生物生产率下降, 异养生物生产率上升,平衡受到破坏也使 水体中溶解的分子态氧在数量上的变化 其生化需氧量和溶解氧的变化曲线如上图 所示横坐标从左至右表示河流的流向和距 离(流经的距离以公里计,流经的时间以日 计)纵坐标表示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的浓 度,单位是ppm第四章土壤环境一、概念1、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能够生 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 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岩石受到不同 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的碎屑,其结晶构造没 有改变包括硅酸盐类、氧化物类、硫化物 类和磷酸盐类四大类3、 次生矿物: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 成的矿物包括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等4、 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 方式及其稳定程度,空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 况称为土壤的结构5、 土粒密度:以实体考虑,不计空隙时, 土壤的单位体积的质量(以克/立方厘米表 示)6、 土壤密度:单位体积的土壤质量(以克/ 立方厘米表示)7、 土壤孔隙度:通过土粒密度和土壤密度 二者之差得出的土壤中孔隙的含量状况8、 土壤的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粗细程度, 即砂、粉砂和粘粒的相对比例。

9、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就是人为因素有意 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 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 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者明显高于土壤环境 基准,并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10、 土壤净化: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 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 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 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11、 残留量: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 量减少而残留在土壤中的数量12、 半衰期:指施入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 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二、简答1、 土壤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生活等活动, 改变了影响土壤发育的生态环境,使土壤本 身受到破坏二是大规模现代农业生产的实现,大量使用 化肥、农药、杀虫剂等,使土壤遭受到不同 程度的污染2、 土壤的组成成分土壤矿物质、土壤有 机物、土壤空气、土壤溶液、土壤生物3、 土壤生物的具体功能1、 分解有机物质,直接参与碳、氮、硫和 磷等元素的生物循环,使植物需要的营养元 素从有机质中释放出来,重新供植物利用;2、 参与腐殖质的合成和分解作用;3、 某些微生物具有固定空气中氮,溶解土 壤中难溶性磷和分解含钾矿物等的能力,从 而改善土壤中氮、磷、钾的营养状况;4、 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物(如生长剂激 素等)能促进植物的生长;5、 参与土壤中的氧化还原过程等。

4、 土壤结构体的类型似立方体结构类型、 似柱状结构类型、似片状结构类型5、 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可分成哪几层?(1)覆盖层(A0):林地下的此层由地面上 的枯枝落叶所构成2) 淋溶层(A):这一层发生水溶性物质 向下淋溶作用淋溶层中生物活动最为强 烈,进行强烈的有机物质的转化和积累作 用,形成一个颜色较暗,一般具有粒状或团 粒状结构的层次3) 淀积层(B):因该层常淀积着自上层 淋溶下来的物质,所以称为淀积层4) 母质层(C):它是岩石风化物的残积 物或运积物,未受成土作用的影响6、 耕作土的土层包括哪几层?耕作层、犁 底层、心土层和底土层7、 土壤胶体的性质带电荷:一方面由于表面基团解离或吸附离 子而带电荷;另一方面,胶体内部的电荷不 平衡表现出来的表面电荷吸附作用:由于其颗粒细小,所以表面积大, 产生吸附作用8、 土壤胶体有哪几种?(1) 无机胶体:主要是细颗粒的粘土微粒, 包括粘土矿物中的高岭石、伊利石等以及 铁、铝、锰水合氧化物2) 有机胶体:主要是腐殖质和生物活动 的产物,它是高分子有机物,具有极大的表 面积,吸附作用强3) 有机-无机复合体是由土壤中一部分矿 物胶体和腐殖质胶体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

这种胶体的特点是比表面减少;形成稳定的 团粒结构,能改善水、肥、气、热的状况9、 土壤酸性的产生途径首先,植物根系活动以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分 解产生的有机酸和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某 些微生物产生的矿质酸,都是土壤溶液中氢 离子的来源;其次,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达到一定 的数量后,粘粒矿物的晶格遭到破坏,使粘 粒矿物中的铝被溶解出来,溶液中出现了活 性铝,水解后释放出氢离子;第三,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和铝离子被其他 阳离子代换到溶液中而使土壤成酸性10、 土壤环境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主要有 以下哪几个方面?1、 影响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状态和有效性2、 影响元素离子的价态、从而影响其迁移、 转化11、 土壤污染的危害1) 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2) 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3) 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4) 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12、 中国土壤污染的特点1) 隐蔽性和滞后性;(2) 累积性;(3) 不可逆转性;(4) 土壤污染很难治理13、 影响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的主要因素14、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方式一些在水中溶 解度大的农药可直接随水迁移;一些难溶性 农药主要附着于土壤颗粒表面进行水的机 械迁移,最终进入江河水体。

15、 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P14216、 荒漠化的成因1、 自然因素2、 人为因素(1)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2) 植被资源不合理利用(3)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4) 不合理耕作及粗放管理(5) 其他人类活动17、 荒漠化的危害1、 土地的生产潜力衰退2、 土地生产力下降3、 草场质量下降4、 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18、 水土流失的危害1、 破坏土壤肥力、危害农业生产;2、 影响工矿、水利和交通等建设工作;3、 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经济损失19、 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1、 保护现有亚热带和热带森林,严禁毁林 开荒、开垦草原为农田等;2、 进行工矿建设,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 评价,提出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工矿建设 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必须同步进行;3、 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兴建 防护林体系工程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的蔓 延20、 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原因1、 气候方面的原因2、 地形方面原因;3、 水文地质方面的原因;4、 海洋;5、 不合理的灌溉活动21、土壤盐渍化的改良措施1水利改良措施:又称为工程措施,是通过 一定的农田水利工程,排除地表积水和降低 地下水位或引淡排盐排碱,或通过原有盐碱 地土地的改造,达到治理盐碱的目的。

2农业与生物改良措施:是在水利改良措施 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农业和生物措施,改善 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保水透水性能,加 速土壤淋溶盐和防止返盐的作用,使原有的 盐碱地在合理的利用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治 理和改良3化学改良措施第五章固体废物和环境一、概念1、 固体废物:亦称废物,一般指人类在生 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提取 目的组分之后,废弃去的固态或泥浆状物 质2、 危险废物:又称为有毒有害废物,这类 废物泛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毒性、 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 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 物3、 “三化”: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4、 “4R” : Reduce: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Recycle:指物料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 是否可以在工厂内被再循环利用或恢复其 部分的功能如冷却水再循环Reuse:研 究废物还有其他功能可以利用如粉煤灰 Recovery :对废物中可以回收的成分加以回 收如碱制法制浆可回收碱5、 “3C”: clean cycle control6、 热解:是将有机物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高 温(500 — 1ooo^)加热,使之分解为气、液、 固三类产物7、 沼气化:亦称厌氧发酵,是固体废物中 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在人 为控制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的厌氧环境中 经多种微生物的作用生成可燃气体的过程。

8、 固体废物处置1是指最终处置(Final disposal)或安全处置;2是固体废物污染控 制的末端环节;3是解决固体废物的归宿问 题9、 焚烧法:也是一种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 方法,它是利用焚烧炉及其附属设备,使垃 圾在焚烧炉内经过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 熔和处理过程,达到大量消减固体量的目 的,并将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 的垃圾处理技术10、 填埋法:从传统的堆放和填地处置发展 起来的一项最终处置技术是一种非资源化 利用技术11、 资源化系统:是指从原材料制成的成品, 经过市场消费,最后成为废物又引入新的生 产消费循环系统就整个社会而言,就是生 产一一消费一一废物的一个不断循环系统二、简答题1、 固体废物的来源? P1442、 固体废物的特点首先,具有呆滞性和不可稀释性;(污染物 的最终形态)其次,在自然条件下,固体废物中的有害成 分会转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参与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长期潜在的危害性; 最后,由于固体废物具有呆滞性、不可稀释 性、长期潜在的危害性,因而对固体废物必 须从其产生、运输、存贮、处理及处置的每 个环节都进行控制,即具有全过程管理的特 点3、 危险废物的类别。

急性毒性废物、易燃 性废物、反应性废物、浸出毒性4、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1侵占土地(1990年,我国历年工业固体废 物堆存总量为64.82亿吨,占地5.84亿平方 米)2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堆存垃圾渗滤液会污 染土壤和地下水);3污染水体(许多人将垃圾倾入水体,造成 水体污染);4污染大气(尾矿粉煤灰、污泥和垃圾颗粒 随风飞扬;固体废物的焚烧产生有害气体和 粉尘等)5、 危险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短期危害:通过摄入、吸入和皮肤吸收、 眼接触引起毒害;引起燃烧、爆炸、腐蚀等 危险性事件2长期危害:长期接触导致的长期中毒、致 癌、致畸和致突变等6、 危险废物危害环境的途径1处理前的堆放过程中,可污染空气、水体 和土壤;2处理处置过程中,潜在的危险物质会从一 种介质转入另一种介质引起污染;3处理处置后,危险废物仍然可通过空气、 水和土壤污染人类健康与环境7、 废物越境转移的原因1工业发达国家废物产量巨大,处理费用巨 大,因而处理量较小,导致废物的累积量巨 大,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2工业发达国家危险废物已称为“政治废 物”,公众对废物问题很敏感,反对自己居 住的地区设立危险废物处置场所;3发展中国家某些人为了捞取好处,使得大 量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大量涌入。

8、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对策首先,应加强宣传工作,提高世界各国的环 境意识;其次,要加强国际间的广泛交流和合作; 第三,各国应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以法律 作为严格管理的依据;第四,建立并完善统一的国际公约及公约的 维护机构9、 简述实现无废生产的主要途径1原料的综合利用;2改革原有工艺或开发全新流程;3实现物料的闭路循环;4工业废料转化成二次资源;5改进产品的设计,加强废品的回收利用10、 简答CP指对在生产过程中与产品采 取整体预防性的环境策略,以减少其可能的 对人类与环境的危害,对生产过程而言,清 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与能源,尽可能不用 有毒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与废物离开 生产过程之前,减少其数量及毒性;对产品 而言,指通过生命周期分析(LCA)来使得 从原料的获取到产品的最终消费,最后到废物的处置,都尽可能少地将对环境的影响减 到最低程度11、 固体废物管理原则是? 3化,4C,3R, 全过程管理原则12、 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模式是?1、减少废弃物的产量:1) 推广无污染生产工艺2) 提高废弃物内部循环利用率3) 强化管理手段——2、物资回收途径:1) 采用明智的生产技术2) 加强废弃物的分离3) 回收资源化工厂(如堆肥厂) 3、能源回收途径:1) 焚烧2) 厌氧分解3) 热解 4、安全填埋:1) 废物的干燥2) 废物的稳定化3) 废物的封装4) 混合填埋(城市垃圾与工业废物)5) 废物的自然衰减6) 正确的填埋工程施工——废物的最终储 存13、 固体废物综合管理的主要目标是? “三 化''即:“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14、 固体废物管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三个 阶段?15、 固体废物处置方法有哪些?(1) 未加控制的土地处理阶段(2) 卫生填埋与简单的资源回收并存阶段;(3) 固体废物的综合管理阶段16、 热处理方法包括哪些?包括焚化、热解、 湿式氧化以及焙烧、烧结等17、 焚烧处理的优点和缺点优点:① 焚烧占地小;② 焚烧对垃圾处理彻底,残渣二次污染危险 较小;③ 焚烧操作是全天侯的不受天气影响:④ 焚烧装置可安装在接近垃圾源的地方, 城市废物也可以采用焚烧方法进行净化缺点:燃烧处理也有明显缺陷首先,仍然存在二次污染,燃烧仍然要排 出灰渣、废气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二恶 英”,其毒性比氰化物大一千倍,使人忧心 忡忡;其次,单位投资和处理运转成本较高;再次, 对废物有一定要求,即要求其热值至少大于 4000J/kg 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来说,城市 垃圾热值几乎都达不到要求,且经济上很难 承受,故很难普遍推广使用18、焚烧和热裂解的区别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Treatment and Disposal of Solid Waste固体废物热解处理热解与焚烧比较焚烧 热裂解生物质.:…塑料类:…橡胶等.• 需氧无氧或缺氧 放热吸热二氧化碳、水气、油、炭黑就地利用 贮存或远距离运输二次污染大二次污染较小19、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有哪些?固体废物处 置方法包括海洋处置和陆地处置两大类。

海洋处置主要分为海洋倾倒与远洋焚烧两 种方法;陆地处置包括:土地耕作、工程库 或贮留池贮存、土地填埋以及深井灌注等几 种20、 土地填埋技术的关键是?1、 垃圾填埋场的选址是十分重要的2、 对填埋场要进行严格的防渗漏处理,以 免垃圾中的有害物在雨水或地表径流的冲 刷下随水渗漏,污染地下水和相临土壤3、 垃圾表面覆盖土和排气管网设置21、 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原则远离生活区和 水源地;避开上风口和水源地上游;自然地 理条件不适宜漂浮扩散和渗漏22、 土地填埋技术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操作简便;施工方便;费用低廉;还 可同时回收甲烷气体缺点:浸出液的渗漏污染地下水;降解气体 的释出易引起爆炸和火灾;臭味和病原菌的 消除、场地有限节约运输费用;⑥焚烧的适用面广,除城市垃圾以外的许多。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