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一、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是孔子说的,讲得是做人的道理和方法 全句为: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 闲视之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 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 离开二、 《孟子•尽心》中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 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 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 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注释】①岩墙:就要倾塌 的墙②桎梏:拘禁犯人的刑具彩云国物语第一季21话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横渠四句”简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安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四句为“横渠四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曾引用此四句,借以表 达自己的情怀和我中华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强决心横渠四句是北宋张载所作张载(1020 — 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 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冯友兰:横渠四句张载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 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 “为”字的主词,可能 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 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 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 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 “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 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 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 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 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 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
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信基督教 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 定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儒家指出,不需 要这个“主”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 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 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实,真能代 替宗教的是哲学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 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 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 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 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 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 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
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 皇帝的名字称为“圣讳”,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圣躬” 欺骗终究是欺骗,没有人信以为真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孟子起,就把政治分为两种:一种 名为“王”,一种名为“霸”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用武力 征服来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都是霸至于以德服人的,则还没有宋明以来,道学和 反道学的“王霸之辨”,其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此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 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 “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 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 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注: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 称横渠先生北宋大儒张载(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 最高的向往。
但这四句话并不好讲今特稍作解释,或者於青年学子不无助益1)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万物,是即天地的心意所以程 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因为天地生化万物,只 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并非有意生出这样一个大千世界所以是「无心」而「成化」无 心而有心(以生物为心),这是人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亲切理会,通过人的理会指点,天地生 化万物的心便显立了2)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与气命两个层面,这两层的命都不可伤害,不可弃废,必须 有以安立儒家圣贤开显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为了生民有了这个道,「百姓日用而 不知」,却能潜移默化,加上伦常政教的设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护持生命, 贞定活路,这就是「为生民立命」了3)为往圣继绝学:儒家圣人之学,自两汉以下,而魏晋,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 间,一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无论生命之光,或哲学之慧,都开显不出来尤其唐末 五代之时,华族的文化生命萎缩堕落极矣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师 表,所谓「学绝道丧」,实未过甚其辞到理学家出来,才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 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於世。
思想的领导权即已从佛教手里 拿回来,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显立这一步「为往圣继绝学」的功绩,在人类文化史上是独 一无二的可惜满清以来,士人心思卑陋,反而诟诋理学,这诚是学术上昧天良的一大憾事4)为万世开太平:儒家以「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开出太 平盛世而且不只是一时,而是为千年万世开太平「太平」二字与「太和」一样,乃是儒 家学术中最渊懿庄穆的观念不过,儒家虽然具有开万世太平的宏愿,也能在「道」的层次 上讲论天下为公的仁政王道,但在体制上则只成就了「治道」,而未能开出「政道」如今 民主政治的体制,却正是政治层面上的太平轨道,再加上科学,就更可满足「开物成务」、 「利用厚生」的要求以民主科学配合儒家的礼乐教化以及「太平、太和」的理念,的确将 可为人类世界开创无疆的休美从横渠四句谈起 横渠四句乃冯友兰先生著述之时多次引用,宋张载之古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仅据此四句乱弹一会冯先生所言“为万世开太平”可谓其创新理学的初衷新理学体系的创立在他逃离战乱的过程 中完成的风云际会,斯人当有所感,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
为此目的,冯友兰建立了他的新理学体系贞元六书可以看作新理学之经典贞元”意味着“贞”下起“元”,即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开 始<新世训>序言中有言,“贞元者,纪时也当我国家族复兴之际,所谓贞下起元之时也” 《新原人》序又言,“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 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心立命之用乎?”其以 理抗战建国的思想几跃然纸上冯先生谈自己的新理学之新,并不认为是抛弃旧学,独创新知他认为自己是接着程朱理学 而谈的,“继往圣之学”而所谓接着程朱理学讲,就是要把程朱哲学的思维界域扩大到一个 逻辑的宇宙里,从中抽象出来的本体固然也可以叫“理”,但因它是从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获得 的,因此,与人相对应的人的精神境界明显不同于宋儒因程朱之理而获得的精神境界 新理学的思想体系可概括为“两个世界”,“四个境界”两个世界是指真际世界与实际世界, 真际世界又称理世界理,气,道体,大全是新理学的四个重要的概念,源于四组命题 第一组命题,凡事物,必都是什么事物,凡事物,必都是某种事物有某种事物,必有某种 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即是理。
因此,推出另两个命题, 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可以无某种事物而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在逻辑 上先某种事物而有,理在事先可以举个例子而言,每一天看一棵树,看至第一千天,得到 了一个树的概念但是所观之树并没有变为一千零一棵,而即使树只剩下五百棵,树的理, 也不会只剩一半但是在观察后得到了树的理并不代表理在事后,相反,理不依有而有,而 在无之先而有理的概念又有些像共相这一概念将事物的形色味等等类似于质料的东西从事物中抽离,剩 下的无形无色无音无味,不可思议,不可言说之物便是理其与共相有差异,就共相的意义 说,它不能与物体的现象或经验事实作类比,以证明谁的存在更真实,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它 既不先于事物,后于事物,也不在事物之中,它只是一种“一片空灵”的形上学知识,一种逻辑关 系而理却是在事先的第二组命题,事物必都存在事物必都有所有以能存在者,都有所有以能存在者即是气由 此可以看出气是类似于宇宙之中无差别的质料的事物能存在,因必有气;而有气而成的事 物,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在事先的理不同第三组命题,存在是一种流行存在是气实现某种或某某理的流行,总所有底流行,谓之道 体气为实现某种理而流行,这样的动态,总称为道体,也可以说是一个动的宇宙。
而大全则是一个静的宇宙第四组命题,总一切底有,谓之大全这是一个静态的宇宙,事 物存在之有,而所有的有,便形成了大全理,气可以说是宋代儒学中的经典概念,那么道体,大全便有了一丝道家学说引入的痕迹 而冯先生的人生四境界便更是出世入世的结合 人生境界说可以说是冯友兰哲学思想中且为珍愉的部分他曾说、平生立论盈不可改变的就 是垅界说了在《论人生中底境界》中玛友兰先生全面论述了他的境界说,,人对于宇宙人 生底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愈义.亦有不同人对干宇宙人生的某种 怪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 人所可能有底垅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 是指人对其行为只有生物直觉,功利境界指人知其行为是满足自己的私欲‘道德境界指人知 其行为是利他的,是有益于社会公益的;天地境界、亦即哲学境界指人对其行为还自觉有 超社会、为天地立心的惫义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如果说程朱理学最高的精神境界是超道德境界,那么,冯友兰新理学的精神境界最高者则是宇 宙境界(冯常称之为“天地境界”)对于传统儒家哲学思想来说,冯友兰接着讲并没有对其“外 王”部分进行系统地创新,但是对其“内圣”部分却给了本体论和人生论方面的超越性解释。
这 是对传统儒家明显的创新冯友兰的新理学对道家哲学的“外王”方面并没有做什么理论上的 创新工作,但是对道家的“内圣”之学,对它的本体论和人生论都做了系统的逻辑论证他的宇 宙本体论和天地境界说(也叫宇宙境界说)明显地也是在道家思想下哲学的转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亦有言近思录中云为生民立道道可能更倾向于正本清源,继往 圣学,或真知,普众民;立命则更适于那个混乱的年代,为生民寻一条命路对于立心立命, 新理学并非空泛的言说,而是提出了人生,为学的方法一为正的方法,一为负的方法,直 觉与逻辑人“可以从理,气,道体,大全的观点一看事物,人能从此种新的观点以看事物, 则一切事物对于他皆有一种新的意义,此种新的意义,使人有一种新的境界,此种新的境界, 则我们所谓的天地境界 这二句也可看为是他人生的写照很多人都批判他在文革时期的批孔,批判他的自我否定, 批判他在报纸上一次次的推翻自己的理论然他是当时的运动中必须自我否定的“天下一 人”,却非依此谋取政治资本之人冯先生真正的解放一直到一九八O年北大通过恢复冯先生家的才被认定这最后十年里,冯友兰把毕生的心血都浓缩到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并且不依傍他人,不 顾及荣辱,完成了自期甚殷的学术使命。
这十年也是历史对冯友兰一生的特别关照,没有大 的社会冲击波,没有横飞而至的人身迫害,没有想不通的毁誉,他只是继续的生活,为学, 为天下人立道任继愈先生为冯友兰九十五华诞写的寿联云:“万流失依倚,百代仰宗师 ”决 不是过誉之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横渠四句(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目标:1.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了解“横渠四句”的内涵, 体会其超时代的性质和具有的普遍的人类意义及其现实意义2.理解“内圣外王”的真正含义3.运用联系的观点,把本文的“以德服人”和孔子的的“为政以德”进行比较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关键词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深入理解作者对横渠四句的解读 2.联系具体语境解读疑难句段教学难点:选择关键的句段,难文浅教,突出重点,领会深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金婚》,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台词:“现今社会分两种人:一种是痛苦 的哲学家,另一种是头快乐的猪我猜想大家更愿意选择——? 痛苦的哲学家,常常拷问自己的灵魂,思索那些所谓的人生的真谛,不得求解所以困惑痛苦 快乐的猪,没有思想,不去计算今日明朝,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快乐。
今天我们也来努力地当一回“痛苦”的哲学家二、理解文题横渠四句 横渠: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 世称横渠先生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 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教 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结语中表现出对“横渠四句”的赞佩: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可见“横渠四句”是其终生的愿望本文即是冯友兰先生对 这四句话的意义及根本内涵的阐释三、整体感知(一)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解读“横渠四句”的? 概括“横渠四句”的意义然后逐句阐述其内涵2.首先研读第二段A 学生齐读,划出本段的关键句B 请学生自由发言,阐述对“ 横渠四句” 的意义和第一句“为天地立心” 内涵的理解 参考:本段首先简要概括“横渠四句”的意义作者认为张载的四句话体现了人的特点,是人 区别于其他动物之所在接着又说四句中“为”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 也可能是哲学”,而张载就是哲学家,因此,作者的实际意思是“横渠四句”应该是哲学家或 哲学的神圣的使命和任务。
因为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于禽兽 者及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哲学就是帮助人提升精神境界,完善人 格天地即自然宇宙,天地本来无心,而人有心,人的心即是人的自我认识和对天地的认识;人 本来就是自然的产物,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对于天地的认识即所创造的文化也可以说是 天地的自我认识,这就是为天地“立心”C 请学生谈谈对本段中这两句话的理解①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② 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参考:①比喻,突出了人类之于大自然的意义,没有人类的大自然在漫长的历史中会黑暗如 夜②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应认识到在自然中的角色和作用,以人之心、以人化 的眼光来看待、对待天地万物小结:为天地立心——人与自然的关系研读三、四段A 学生自由朗读,划出关键句B 如何理解:孟子说: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尽心上》) 参考:孟子认为,一个人不管其是寿是夭、处逆处顺,都应当修持自己的身心以面对人生各 种结果,这就是所谓的“立命” C 请学生自由发言,阐述对“横渠四句”的后三句内涵的理解 参考: “为生民立命”:信宗教的人把万事寄托于“主”,儒家将外在必然与内在当然统一结合 起来,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
为往圣继绝学”,并不是要接续一般意义的中国学统,而是接续儒家之学统 “为万世开太 平”, “太平”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社会理想,张载素有济世之志,而他“为万世开太平”,则 集中体现了他的救国济世之志二)思考:中国古代修身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内圣外王)如何理解“内圣外王”的真正意 义只有圣人才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 大公无私,天人合一因为圣人心怀天下、客观公正,因此圣人的各种感情乃是宇宙中客观的现象,并不特别与个 人联结在一起,这样才最宜为王,这样也才能做到德治,以德服人内圣外王”应是一个整体, “内圣”是“外王”的内在根源,而“外王”是“内圣”的必然延伸三) 横渠四句和“内圣外王”有怎样的联系?学生讨论回答 参考:张载的“横渠四句”正是把“内圣外王”较好地贯通起来,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明了宇宙之本体,确定安身立命之道,实为“内圣”之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也就是如何建功立业的问题,是“外王”之学内圣外王”和我们要学的孔子的思想观点“为政以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体现了儒家政治的 特色两者有共通之处,试联系起来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治是德政,与此相反是暴政德治是执政者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中心的地 位,而其他所有的人都环绕着他,或者说,像众星拱月一样这样一来,执政者本身就有了 主宰的地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遇到贤明仁君,人民算是运气好,天下大治;可一旦运气不 佳,遇到昏乱暴君,人民也就只有遭殃了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把统治者的修身修己看作是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理想的前提说到底,德治从本质上 说来蕴含这极大的人治的成分,而与民主政治的法治精神有所龃龉而德治正是儒家政治的特色,更进一步说,也正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现实的政治实践证明:人们决非因为有法律才遵守某些规章制度,社会道德舆论及良好的个 人道德品质往往起着“治本”的更为重要的作用道德和法律作为治国之道,犹如鸟之双翼、 车之双轮,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道德是自觉的法律,法律则是强制的道德,它们功能互补、 相辅相成,成为治国安邦的最重要的政治步骤和环节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孔子所处时代及个人的局限,其“德治”思想势必打上阶级的烙印,孔 子主张“德治”的动机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其出发点并非真正为了老百姓的利益 再如他对周礼的推崇过犹不及,其“德治”是为了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所以,对孔子的“德 治”思想要辨证地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理论对今天我们所 从事的事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五、课外思考 横渠四句具体内容也许有其局限,但其所涉及的问题,却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的人类意 义那么它对于我们的现实人生又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