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与地理纪王学校 周承川第一章 材质的地域差异第一节 江西景德镇的高岭土第二节 江苏宜兴的紫砂土第三节 广东石湾的陶土第二章 制作工艺的地域差异第一节 八大瓷系与五大名窑第二节 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工艺第三节 广东佛山的陶器工艺第四节 唐三彩工艺第五节 北京的景泰蓝工艺第三章 各地风俗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第一节 北方地区的风俗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第二节 南方地区的风俗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第三节 西部地区的风俗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第四节 东部地区的风俗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第四章 海外陶瓷艺术简介第一节 日本的陶瓷生产第二节 美洲地区的陶艺第三节 欧洲与亚洲地区的陶艺引言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俗艺术,民俗文化,广泛地反映了我国不同地 区人民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因此, 它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不同地域由于各自的地域文化,必然对陶瓷生产 的取材、设计加工、款式造型产生深刻影响,不同地域、不同陶瓷原料及各家陶瓷企 业不同配方、工艺流程的实际情况,形成极具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陶瓷产品如宜兴 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降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 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均闻名于世。
第一章材质的地域差异陶艺家将粘土塑造成一定的形状,再经过高温烧制完成一件陶艺作品土是陶艺 的基础,是先决条件粘土有很强的地域性,比如东北的黑土地、西北的黄土高坡、南方的红粘土,各 有特质和个性因为不同的地区,土质中所含有的矿物质和化学成分不同,成型的要 求、烧成后的质地、颜色和耐火温度会有很大差异,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所生产 的陶瓷器的质量和风格,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我国地域辽阔,土质的品种极其丰富,几千年来造就了众多著名的窑口和著名陶 瓷品种例如江西景德镇的瓷土洁白、细腻、耐火能力强,所以烧造出来的瓷器白如 玉、薄如纸、声如磐;江苏宜兴的紫砂士颜色缤纷,有朱泥、紫泥、白泥、乌泥、黄 泥、梨皮泥、松花泥等多种泥色,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或搭配,而且柔韧性较好,所生 产的紫砂壶中外闻名;山东的黑陶土,由于陶土中所含的铁元素特别多,颜色墨黑如 漆,经过打磨之后散发着幽幽的光泽;广东石湾的陶土比较粗糙,制造日用品显得粗 陋,然而当地的陶瓷艺术家们利用它的特性,发展陶塑艺术,令石湾陶瓷名扬天下……第一节江西景德镇的高岭土中国高岭土资源丰富、矿床分布广泛,全国有 16个省都有产出,但主要分布 在东南沿海一带。
华东、中南地区探明储量为全国总储量的80%,其中以江苏、浙江、 福建、江西、湖南、广东等省为主,在四川、贵州、云南、河北及辽宁等省也有分布 全国包括陶瓷粘土在内高岭土矿床共有200多处,但大型矿床较少,多为中、小型 主要矿床有:江苏苏州、四川叙永、辽宁丹东、浙江温州、广东潮安、茂名、湛江、 福建永春、闽清、同安、湖南醴陵、衡阳、衡山、山西大同、江西景德镇、陕西洛南、 山东淄博以及西藏羊八井等矿床中国高岭土矿床成因类型较多,其中风化型矿床主要分布在广东、四川等地,沉 积型高岭土矿床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福建等地,热液蚀变型矿床主要分布在江西 等地中国北方所产高岭土多属沉积型矿床,南方所产高岭土多属风化残积型及热液 蚀变型此外,在北方、南方都有风化淋滤型及第四纪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分布高 岭土矿成矿时代多为中、新生代,矿石类型主要为埃洛石型理想的化学式为AL2O3-2SiO2-2H2O,其主要矿物成分是高岭石和多水高岭石, 除高岭石簇矿物外,还有蒙脱石、伊利石、叶腊石、石英和长石等其它矿物伴生高 岭土的化学成分中含有大量的 AL2O3、SiO2和少量的Fe2O3、TiO2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名扬中外,历来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美誉。
现在国际上通用的高岭土学名--Kaolin,就是来源于景德镇东郊的高岭村边的高岭山第二节 江苏宜兴的紫砂土宜兴陶都所产的各种天然陶土,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含量 多的约在百分之八以上,含量少的也在百分之二左右又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 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可以呈现颜色深浅不一的黑、 褐、赤、紫、黄、绿等多种颜色这就是紫砂壶呈现各种瑰丽色泽的原因紫砂陶的原料用泥也是五彩缤纷的紫砂泥被称作“泥中泥、岩中岩”,是紫泥、 绿泥(本山绿泥)、红泥三种的统称紫泥产于宜兴市鼎蜀镇黄龙山,深藏在黄石岩 下,夹存于夹泥矿层中;本山绿泥则是紫泥层的夹脂;红泥是泥矿里的石黄,一般在 嫩泥矿的下层紫砂泥的材质特点,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1、 可塑性好为陶艺家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施展工艺技巧,提供了物质保证2、 干燥收缩率小紫砂陶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8%左右,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变 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壶的粗,不怕壶口面失圆,这样与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3、紫砂泥土成型后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富有光泽的外形,用的时间越久,把摩 的时间越长,它就会发黯然之光。
这也是其它质地的陶土无法比拟的第三节广东石湾的陶土石湾陶瓷所用的泥土,大致可分陶泥和瓷土两类陶泥是本地所产,瓷土是从外 地运来,石湾之所以称为“陶都”,是因为当地的泥上(陶泥)只能烧陶,石湾陶泥 采自本镇东南北三方面的山岗和石湾东平河西岸磨苟岗等约四十多个低矮山岗,这些 山岗下面埋藏着大量陶泥,千余年来一直取之不尽此外,陶土亦来源于佛山澜石、 南海、番禺等地据研究,石湾陶土含铁量高于宜兴陶土,含铝量约为 20〜23%左右, 受火度不及瓷土,须在1000 °C〜1050 °C左右烧成,火候过高陶器则会烧歪变形但若 渗入适量的细砂或瓷土,其受火力则可适当增加石湾窑除烧陶器外,从唐宋至今亦 烧瓷器 早期烧制瓷器数量较少,明清以后逐渐增多烧制瓷器的瓷土则从东莞、肇 庆、英德等七、八个地方运来东莞白土须和以石湾山砂,始能成器据抽样检查,东莞瓷土其成分与宜兴紫砂 土比较,宜兴土含铁、锰较多,故色红紫,受火度不及东莞土,须在1100 C左右烧成; 东莞土含铁少,故色白,在800 C时色黄,过1200 C时色青瓷土来自肇庆之莲塘及 市桥、清远、中山等地的,以莲塘瓷土为最佳,成分直追福建德化,其土含铝、镁质 多而铁少,为一种极佳之土,可仿宋代定窑瓷器。
过去石湾艺人取之加入本地红土, 以冲淡红色及增加耐火度,芳加入东莞白泥则成半陶瓷,用作女像之肌肉部分,则代 表妇女白嫩肌肤若塑老妇,则渗入少许红泥石湾各种精陶陶土配方的原则,大致有如下几点:1.纯东莞白土,必须加入山砂、 瓷土、红土等,以求耐火2 .纯瓷上必须加入长石,以操纵其耐火或透明度但长 石愈多,则可塑性愈减3 .陶土中加入瓷士,使其色变白,且增加耐火度但过多 则减少可塑性,使器物易裂及变形;第二章制作工艺的地域差异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南北的差异,水土的变化以及风俗习惯等都会影响瓷器的烧 造,所以中国古代各地生产的瓷器既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又有地方特色反映在绘画纹 饰题材上,风格手法上,制作工艺上就有地域差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差异,才形成 了我国许多陶瓷业的地域品牌,如景德镇陶瓷、佛山陶瓷、唐山陶瓷、山东陶瓷、夹 江陶瓷、以及石湾陶瓷、德化陶瓷、宜兴紫砂、北京的景泰蓝等下面就介绍我国陶 瓷业在制作工艺上的地域差异第一节八大瓷系与五大名窑八大瓷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烧制瓷器的国家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大量烧制原始 青瓷,到东汉烧制出成熟瓷器,以后瓷业不断发展,唐宋时进入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的 繁荣鼎盛时期,明、清时景德镇成为瓷器制造的中心。
已故现代知名陶瓷专家冯先铭 先生将宋代瓷业分为:印花白瓷、刻花青瓷、青白瓷、黑釉瓷、白釉釉下彩瓷、龙泉 青瓷、均窑青瓷和官窑青瓷八大类,故称“八大瓷系”五大名窑:在我国古代优秀名窑中,主要有:烧制青瓷闻名的越窑、以烧制白瓷 闻名的邢窑、以烧制釉下铁绘闻名的长沙窑和磁州窑、以烧制黑瓷闻名的建窑、以烧 制紫砂陶器闻名的宜兴窑、以烧制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等闻名的景德镇窑,此外,还 有官窑、汝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德化窑等等它们之中有专供烧制朝廷日用和 观赏品的官窑,也有烧造实用的普及品和观赏品为民众生活需要的民窑 无论是官窑, 还是民窑,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携手共进,推动了人类陶瓷制造技术的发展 官窑、汝窑:官窑一是指历代由朝廷直接掌管,专烧宫廷用器的窑厂;二是特指宋代 官窑宋代官窑有北宋徽宗政和年间设的作京官窑和南宋时在都城临安设的修内司和 郊坛官窑宋代官窑早期所烧的青瓷受法官窑的影响很大,明朝曹昭《格古要论》中 说官窑特点是:“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上腺细润,包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 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法窑相类;有黑上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 南宋叶黄《坦斋笔衡》中赞南宋官窑是:“澄混为范,极其精致。
釉色莹澈,为世人 所珍”汝窑在宋文人笔记中屡屡提及,文献中常以汝官窑代称之,原因是北宋时曾一度 烧制宫廷用瓷,但烧造时间仅从宋哲宗到宋徽宗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故民间一直流 传一句俗话:“家有万贯,不如藏孜一件”《坦斋笔衡》中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 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外播有之,法外循魁 ”足见汝窑 青瓷在宋代青瓷中的地位《格古要论》言:“汝窑器出汝州,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 爪纹者真”历代为朝廷直接烧御用瓷器的窑场甚多例如:宋徽宗赵浩《大观条论》中说: “盏色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玉毫条指的是建窑产的兔毫盏,由于帝王的好尚, 曾一度承烧贡瓷,凡作贡条盏,刻以“供御”、“进法”字铭唐代的邢窑产白瓷底刻 “盈”字,大多进贡朝廷五代至北宋期间定窑承烧部分宫廷用具,为了民间的区别, 常在器具外底加“官”或“新官”等铭文刻字钧窑烧制出如海棠红、玫瑰紫的窑变 釉瓷,考古发掘出土的瓷制“宫和元宝”钱范,提示人们北宋后期该窑曾受命烧制宫 廷用瓷,明代起朝廷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制造宫廷所用的各种瓷器,终使景德镇窑名 冠个国,成为制陶中心钧 窑:均窑地址在今河南禹县,据说禹县在历史上曾是夏禹时的都城,文献中 有夏启夺位后召集各部族首领在禹县的北门设“钧台”来举行盛会。
考古资料显示: 北宋至元时期窑场遍布禹县,共发现了百余处钧窑始于唐,盛于宋,属北方青瓷系 统,其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状的异常釉色这种釉含有少量铜,故烧制出 的颜色不同于一般青瓷,往往青中有暖色调,色彩对比之美尤为悦目铜作为着色剂, 在高温还原气氛下进行烧成,由于釉中的铜氧化物的比例不同,使其产生红色,有了 窑变的可能使用铜氧化物对中国陶瓷釉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元、明、清景德 镇窑也常用钢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例如:釉里红瓷、霎红釉瓷、郎窑红 釉瓷等钧窑的窑变釉色对以后瓷器上的釉色影响颇大,揭开陶瓷美学的新一页在 历史上,钧赛在明朝万历年间因避皇帝朱翊钧的讳曾改成为“均窑”定 窑: 定窑以烧白瓷闻名于世,兼烧酱釉、红釉、黑釉、绿釉等彩色釉瓷器 宋代时的定窑烧造物品种繁多,形状多种多样,其制作和装饰都刻意求精,无繁杂感, 显示出了宋人情逸典雅的审美情趣定窑器物的刻花、印花等装饰是宋代常见一种装 饰手法,刀法刚劲有力,以刻划花卉纹为主,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 不乱定窑瓷在宋代外销上占有一定比例,在目前亚、非等国家都有不少出士它曾 对南北方的瓷窑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南宋至元初时的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特点,除釉 色泛青白与定窑有区别,其他的如器形、纹饰、覆烧方法等与定窑相似,故常有学者 把此类瓷器称之为南定。
越窑、邢窑:越窑主要生产青釉瓷,唐代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 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顾况《茶赋》:“嚼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巨等都 反映了越窑青瓷受人喜爱的情况越窑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浙江省宁绍地区,唐代此地 为越州辖区,故名越窑烧造的青瓷,邢窑烧造的白瓷,构成唐代瓷器生产“南青北 白”的格局白瓷自北朝晚期出现,直至唐发展成熟唐代陆羽在《茶经》中阐述茶 具与菜汤的色泽关系时,曾把越瓷和邢瓷作了一个比较:“那瓷类银,越瓷类玉”,“那 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窑白而茶色丹,越窑青而茶色绿”,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茶 巨》诗:“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越窑和邢窑对陶瓷 文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在历史上负有盛名民窑和官窑的区别:元明清以后发展起来的官窑占有最优质的瓷土、配釉原料、技艺高超的工匠,同 时宫延积累历代最好的工艺品和外国朝贡的艺术珍品可供参考有皇帝最欣赏的艺术 家来参与创作,包括器形设计和装饰绘画不惜工本,瓷器作得豪华、典雅、新奇、 甚至精美绝伦,代表了一个时代瓷艺的最高水平而备受人们的称赞这些绝世的优秀 之作也为民窑模仿但是,官窑的发展方向是向宫延艺术的方向发展,代价很高,做 不到民窑那样精打细算,物尽其用,而且高高在上的气势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精美富 贵的品质庶民百姓不好使用,不可能在社会普及,其工艺很难推广。
民窑则贴近庶民 生活,质朴亲切,这些因素使民窑工匠受约束少,创作思路比较活跃,优良的工艺技 巧能代代相传,民窑和官窑一样能体现民族工艺的精神作为大的在社会有广泛影响的民窑瓷系,它们的发展必须有:第一,经济必达的 商业城镇作为它生产瓷器的集散地第二,有便利的水陆交通线作为运输和销售的网 络这样,作坊主和制瓷工匠才会千方百计开拓生产领域,提高工艺技术,适应社会 多方面的需要在四川、甘肃等地,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一些有相当水平的瓷窑遗址, 由于不具备以上条件,经营规模不大,技术提高不快,生产越来越小,最终没有发展 起来相比之下元明清时期的官窑瓷器只对皇帝和宫延负责,脱离社会,往往随当时 王朝的兴旺,统治者的提倡、追求,财政拨款充足而发展,也随王朝的衰败而凋落第二节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工艺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 界,故有“瓷都”之誉称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 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以宋真宗皇帝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 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尔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 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景瓷的发展跃为历史颠峰。
2000多年的制瓷历史, 丰富的陶瓷资源,绚丽的陶瓷艺术,陶瓷文化和艺技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 世公认的瓷都地位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而 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们称为“瓷都” 的景德镇,不仅制瓷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造出的瓷器驰名世界,享誉九洲 “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水源、光照充足; 境内山峦起伏,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附近高岭村出产的“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优质 原料,全世界此类瓷土均以此命名;境内河道纵横,东河、南河、西河和小北港河汇 集昌江,然后自北向南流经市区,通向鄱阳湖往入长江这样就从气温、光照、水源、 原料、燃料以及运输上,全面为烧制瓷器解决了问题,促进了景瓷的发展由于制瓷 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技术全面而高超工艺分工精细,所 谓“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窑炉经不断改造,烧成质量越来越好 同时,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全面大批制瓷工匠流向景德镇,如北宋末年,金兵南 下,北方的汝、定、钧等名窑的工匠逃到景德镇;其后元兵南进,南宋灭亡,各地瓷 窑被破坏,很多技术工匠又逃到集到这里来。
这样,景德镇在自已原有的技术基础上, 又不断吸引外来技艺,相得益彰,锦上添花,以至集天下制瓷技艺之大成,促使产量、 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品种的丰富多彩从元代始,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的卵白釉瓷、青花瓷及 釉里红瓷等多用龙纹装饰,又以“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多姿”而著 称尤其是融工艺、书法、绘书、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 荆关字比苏”,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 彩绘,斑斓瑰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 的瑰宝这些绮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 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 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三节 广东佛山的陶器工艺与景德镇陶瓷业不同,石湾窑是民窑,与官窑有根本的区别,它主要是为市场需 要生产,为外销需要而生产除了生产日常用陶瓷外,还大量生产美术陶瓷等作品 故有“石湾缸瓦甲天下”之谚陶瓷器生产是宋代经济中最重要的商品生产之一,外销商品中绝大多数是陶瓷器 为适应外销扩大对外贸易,陶瓷业逐渐从内地向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发展。
当时石湾陶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交通便利和陶土比较丰富官窑水道渐趋淤浅, 水运交通中心不得不移至佛山和石湾佛山与石湾相连,汾江和东平河直通广州,产 品运往广州出口十分便利石湾一带又有陶泥岗沙,取材方便,于是本来就有陶瓷业 基础的石湾便很快发展成为岭南重要陶器生产基地石湾地处南国一隅,向以生产日用陶器为主,制陶技艺虽然达到了一定水准,但 与北方诸名窑比较,要逊色得多,在宋代陶瓷之林中尚无显著地位南宋至元,佛山 是中原移民的聚居地他们把北方的陶瓷技艺带到石湾,与石湾原有的制陶技艺相融 合,大大地提高了石湾陶器制造水平与艺术水准石湾三彩花瓶在施釉工艺中吸收了唐三彩风格因其质地的差异,烧制温度的不 同,所以产生形成了自己粗犷纯朴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的陶瓷业中,最有名的是“三山一镇”(佛山、唐山、博山、景德镇)除了 前面介绍的景德镇、佛山以外,河北省的唐山、山东省的博山陶瓷也各具特色1、山东的博山陶瓷山东博山所产的陶器相传始于宋代以碗、盘、罐、瓶等日用品为主釉色以 雨点釉"、"茶叶末"釉较为著名,前者史书上称作"油滴",因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晶 莹的银色斑点而得名;后者因釉呈灰绿,俨如茶叶之色,故名。
风格古朴雅致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是继仰韶文化的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 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它以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之为“黑陶文化” 因1 9 2 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所以又称“龙山文化”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 为精美黑陶工艺主要利用陶轮轮制的方法它不以装饰取胜,而是以造型见长黑陶的 造型品种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还出现了鬲(Li)、豆、杯、鼎、等品种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董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 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 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看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 就2、河北唐山所产的瓷器始于明代,当时只有粗陶,清末始有粗瓷,解放前略产细 瓷,建国后才迅猛发展产品有餐具、茶具、瓶、盘等日用细瓷和陈设品装饰方法 不断革新,如新彩、喷彩、刁金、刁金加彩,七十年代试制成功的结晶釉,则更有特 点此外,尚有建筑、化工、特种工业等方面的用瓷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瓷器产区除了 “三山一镇”外,在我国东南地区:长江下游有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 今约7千年左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较早的遗址之一。
出土的黑陶,火候 较低,胎壁较厚,全系手制造型简单,厚度不匀,显示出当时制陶的原始性主要 器皿有釜、钵、罐、盆、盘等装饰技法有刻划、捏塑和堆贴图案有各种几何纹和 动植物纹其中,以较写实的畜兽鱼鸟和花草一类的装饰最具代表性典型陶器有猪 纹方钵、上绘一猪、巨眼长嗓,鬃毛清晰又有稻穗猪纹陶盆、鱼草纹陶盆、五叶纹 方钵等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的陶器,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多绳纹粗红 陶,晚期又有泥质红陶、黑陶和彩陶这时又出现了几何印纹陶,为商周时期在华南地区广泛流行的先驱第四节唐三彩工艺汉代以后,由于商业逐渐发达,货币流通量大,铜多用于铸造钱币,铜质日用品 大多被陶器替代,陶业于是得以兴盛,也带动了陶艺的长进,制陶形成独立的手工业, 陶器走向市场成为商品中国陶瓷发展到隋唐出现飞跃,南方[千峰翠色]的越窑青瓷名重一时,北方类冰 似雪的刑窑白瓷天下通用在陶瓷技术相当成熟的唐代,三彩陶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而且在生产技术和艺术手段上达到了新的境界大多数唐三彩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瓷土料都经长时间的淘炼和 陈腐,不但质地细腻,而且可塑性强,有抵抗变形的能力同时因吸水性较强,可使 粘结部分牢固,凉干时不易开裂。
这些都为大型三彩器的塑制提供了基础一、 唐三彩的胎骨唐三彩有红色土胎和白色瓷土胎两种,前者很少,仅见于陕西出土的唐三彩,河 南出土的唐三彩均白色瓷土胎器物坯胎先经过素烧素胎上涂以铁、铜、钻作呈色 剂的釉料,入窑低温复烧,经窑变出现各种绚丽的色彩器物釉色以三彩居多,有红、 绿、白、黄蓝等色,都是透明度较高的玻璃釉二、 搅胎搅胎是唐三彩胎土的一种处理方法搅胎又称纹胎,是唐代出现的新工艺搅胎是将深浅不同的两种胎泥相间纹合, 出现粗细不等的纹丝状花纹用黑白两色泥的呈大理石花纹,施豆青透明釉用粉红 和红褐两色泥的呈木纹,施黄色玻璃釉制作时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必须考虑几种泥 的膨胀系数的一致,以保证干燥和烧制中不变形,不开裂搅胎器物有两种制作方法,一种是整器拉坯成型,这种方法因胎泥花纹难以控制, 所以很少见唐懿德太子墓中出土的一件搅胎骑马俑,人马全是纹胎,是稀有而珍贵 的品种另一种是将搅胎泥切成薄片,贴在已成型的器物外面,或做成云朵、花卉状 贴在器物的一定部位三、 唐三彩的釉彩唐三彩的釉质晶莹光亮,釉面艳丽明快,非常具有特色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和金属呈色剂釉在配制中加入石英和铅粉大量铅成分的存在,不但能帮助釉熔解,而且使釉 表现出明亮的玻璃光泽。
呈色剂有铁、铜、钻、锰、锑、铭等成分,在不同浓度、不同厚薄和不同温度的 配置下,烧成白、黄、绿、蓝等色泽釉彩之间的流串和交融,又产生浅黄、翠绿、 天蓝、赭黑、褐、红、茄紫等色彩在所有釉色中,黄、白、绿、红是基本色调兰 色在七世纪中期偶有出现公元664年的郑仁泰墓中出土一件瓷罐盖钮上装饰蓝彩数 点,似乎已掌握了蓝釉技术,蓝彩的广泛应用则是在开元年间有些三彩釉面在阳光下会出现彩虹一样的耀变光晕,这是由于釉彩配方和烧制条件 的巧合而形成的,其科学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四、唐三彩的烧制唐三彩的胎和釉一般分两次烧成,仅有少数一次烧成胎体烧制一一大型三彩雕塑在烧制中非常容易变形、破裂,素烧可以剔除残次品 经测试,三彩胎体的烧制温度在800度-1050度间三彩俑的烧成温度较低,在800 度-900度之间,三彩器皿的烧成温度稍高在1000度左右烧成温度的掌握同器物的 使用目的有关,器皿烧成温度高,胎质坚密,不易渗水三彩胎体的素烧温度均不超过1200度,虽然三彩胎体是瓷土,但烧成温度不够, 没有瓷化,仍属陶胎釉彩烧制——素烧的胎体经上釉后,入窑再次复烧,这时的温度均在900度以下, 在复烧时用支钉支烧,器物上留有支钉痕。
唐代工匠对三彩的烧制火候都掌握的很好,素烧的胎体很少变形、开裂在施釉后 熔烧时,能有效控制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使釉彩呈色艳丽,釉层均匀,胎釉结合坚密第五节北京的景泰蓝工艺北京是景泰蓝技术的发源地,现存最早的景泰蓝是元代的产品,由此可见已有近 千年的历史最初的景泰蓝多为仿古青铜器皿,尤以明朝宣德年间的出产最为精致到明朝景泰年间,即1450年到1456年,工艺家们找到了一种深蓝色的蓝釉材料, 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端庄富丽,沉着大方这就是今天依然还在使用的“景泰蓝” 从那以后在着色上似乎没有重大突破,但在铜质材料上却进展迅速----清代乾隆年间采 用延伸性更好的纯铜作原料,这时,景泰蓝工艺终于达到顶峰景泰蓝又叫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 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 中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可以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 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 统工艺的集大成者景泰蓝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品,其制法即于铜器表面上以各色珐琅质涂成花纹,花 纹的四周嵌以铜丝或金银丝,再用高火度烧即成。
这项工艺始于明代景泰,而且初创 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大体上说,明代的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 的多,主要仿青铜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 像松石绿此时的丝掐得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 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边款均有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并且无 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文饰生动,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 亮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 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 隆时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现在景泰蓝的陈设品多,不做实用品现在的景泰蓝工艺大有提高,造型多样,纹饰品种繁多,已成为我们与国际友人 和亲朋好友互相往来的最佳礼品了第三章各地风俗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陶瓷是一种民俗艺术,民俗文化,文化之所以能代表不同地区民族的特点,是由 于文化的产生、发展有血缘和地缘的原因以血缘关系结构的民族和它的文化发源, 总是同地理条件密切联系着各地的风土民情、地理环境不同,可能形成风俗习惯、 爱好的不同,反映在绘画纹饰题材上,风格手法上,就有地域差异,如北方人多爱马, 南方人多爱牛。
北方人性格豪放,绘画风格便粗犷些,南方人醇和,纹饰风格纤细, 等等审美情趣和信仰的不同,又造成了各地瓷窑体系形成浓郁的地方风情,例如唐 代浙江的越窑青瓷,河北的邢窑白瓷,河南巩县窑的唐三彩釉陶和白瓷、黑瓷、湖南 长沙窑的釉下褐绿彩,安徽淮南地区的寿州窑,四川的邛窑等宋人的磁州窑、龙泉 窑、耀州窑、临汝窑、景德镇窑、德化窑、建窑、定窑、钧窑等窑区域性的特点特别 明显民窑的地理分布宽广,长江以南、黄河流域的北方、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可以分 出不同的窑系,产品有浓郁的地方特点这些来源于民间的工匠就在当地生活学艺, 一般不大四处流动,因此对当地制瓷原料的本质特点、民众用瓷的情趣很了解,掌握 的是当地的工艺传统他们最知道作出怎样的瓷器才能有人买,符合市场销路,因而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第一节北方地区的风俗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陶器的产生和繁荣 也在这里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 8000多年以前,已开始出现少量纹饰、器形简单 的彩陶;7000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彩陶的鼎盛时期;5000至4000年前的马 家窑文化,彩陶还继续繁荣,仍然是富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下面就将北方名窑的陶瓷艺术的特点简要介绍磁州窑:在磁州境内(今河北磁县观台镇、彭城镇一带),故名建于宋代,所烧 器物纯供民间使用,品种繁多,如瓶、罐、盆、碗、缸、瓮等,以白地黑花(属釉下彩 装饰)为主要特征白地黑花保留了不少民间喜闻乐见的纹饰,如马戏、孩童钓鱼、池 塘赶鸭、蹴球等,题材丰富而清新, 纹饰线条流畅豪放,黑白色彩对比强烈,发展了陶瓷的装饰艺术,当时深受北方地区人们喜爱,曾对南北方不少瓷窑产生很大影响 邢 瓷:磁州窑在彭城一带,历史上曾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赞语和“南有景德(镇),北有彭城”之声誉磁县陶瓷源于隋,盛大于唐,到十世纪的宋代,制 作工艺已很精美,主要特色是图案绘画相兼,题材繁多,形象生动,笔法秀美,结构 严谨磁州窑用多种技艺装饰的美术陶和民间日用瓷,是北方民间陶瓷的代表定窑:在定州境内(今河北曲阳涧磁燕山村),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据《曲 阳县志》载,五代时曲阳涧磁已盛产白瓷,官府曾在此设宫收瓷器税;但据调查,早 在唐代这里已烧白瓷;至宋代有较大发展,除烧白釉瓷器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 等品种,文献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 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
装饰有刻花、划 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对各地瓷窑有一定影响,曾出现不少仿烧定窑瓷器的瓷窑 原为民窑,北宋后期专烧宫廷用瓷;纹饰以龙凤纹为主此类宫廷用器多有传世,窑 址遗有大量龙凤纹器物碎片钧窑:在钧州境内(今河南禹县),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代,经 历宋金至元代境内有窑址近一百处,以小白峪历史最早,唐代已烧黑釉带斑点器物, 时称"花瓷",对宋代紫红斑点装饰有直接影响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 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釉,美如晚霞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 的各式花盆与盆托;钧台窑是宋代众多钧窑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窑址发掘出土数以千 计供宫廷陈设用的这类瓷器,器物底部各刻一个从一到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 尺寸越大绝大多数窑均烧钧窑器物,天蓝、月白釉较多一部分窑址还发现烧磁州 窑白地黑花、三彩、红绿彩等品种,其中以扒村窑质量最好汝窑: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两部分,其一 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 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此窑烧 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明代前期景德镇御窑厂曾一度仿烧,清代 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制,但鲜有乱真者。
临汝严和店、轧花 沟、下任村三处遗址烧制民用青釉瓷器,现称"临汝窑",系汝窑另一部分烧瓷时间 长,主要烧青釉,有印花、刻花装饰,以印花为主,造型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 质量比耀州逊色,烧瓷历史比耀州晚,明显受该窑影响,属耀州窑系 (临汝窑:即汝窑")耀州窑:在耀州境内(今陕西铜川黄堡镇),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元有青釉、白 釉、黑釉和酱釉等品种,装饰以刻花、印花为主北宋时青瓷有很大发展,刻花青瓷 尤精,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流畅,构图匀称完美纹饰有缠枝莲、把莲、牡丹、缠枝 菊、波浪、飞鹤、飞蛾、犀鹤、博古、海水游鱼和婴戏图等,龙凤纹则是宫廷瓷器专 用题材器型丰富,盘、碗、杯、碟,瓶、壶、罐、炉、盒、香薰、注壶、注碗、盏、 钵、灯、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变,有花瓣式、瓜棱式、六折式和多折式,外型美观 青瓷装饰技法对其他瓷窑影响很大,河南临汝、宝丰、内乡、宜阳、新安、 禹县、钧台以及广州西村、广西永福等窑都烧制具有耀州窑风格的青釉刻花、印花瓷器第二节南方地区的风俗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也是相当发达的,先民们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渔猎,并从事制陶等原始手工业1973年首次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河姆渡文化,是长江 下游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年代不差上下,它出土的陶器 多是夹炭黑陶;继承河姆渡文化的因素发展起来的马家浜文化,是 1959年首次在浙江嘉兴马家浜发现而得名。
马家浜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并有部分泥制红陶、 灰陶以及少量的黑陶和黑衣陶下面就将南方名窑的陶瓷艺术的特点简要介绍如下一、 龙泉窑在今浙江龙泉,故名窑址已发现上百处始烧于北宋前期,中期以后有发展, 南宋是其极盛时期,瓷窑数量成倍增长,胎质洁白,质量显著提高;与生产白胎青瓷 的同时,还为南宋宫廷烧造仿官窑的黑胎器物,在金村、溪口等窑址都有这类仿官标 本出土元代在烧大件器物上取得很大成绩,近三尺的大盘与大瓶,烧成后盘心坦平, 瓶身不偏不倚,极其难得,除供应全国各地外,还大量行销海外,在今日本、菲律宾、 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的古港口及遗址都有龙泉窑瓷器出土, 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一艘中国元代沉船,打捞出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龙泉窑 瓷器达九千余件不能判明窑口者二千余件明代前期产量仍很大,中期后渐衰我国南方青瓷业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发达,龙纹图案开始大量用于青瓷装 饰,有立雕、浮雕、压印等瓷器生产在南方得到广泛的发展,由长江下游的浙江、 江苏、安徽、江西向福建等沿海地区及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北朝时期的北方也建 立了自己的瓷窑体系瓷器生产最发达的浙江金华地区,已经发明化妆土工艺来掩盖 胎体的粗糙,增加釉的明亮程度。
这一技术在青瓷工艺进一步提高之后就不用了,而 北方许多民窑则继续广泛采用二、 台湾的交趾陶交趾陶发源于两广福建一带,清时随移民传入台湾台湾的交趾陶主要作为庙宇 或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多饰于庙宇建筑的屋顶、墙壁上的水车堵、身堵、墀头,而题 材多半以教化人心的忠孝节义及吉祥献瑞等为主,其人物的身段、服饰则深受地方戏 曲及歌仔戏的影响,不论人物或鸟兽、花卉的造型、用色,皆十分鲜艳生动而活泼, 其特色在于晶亮艳丽的宝石釉彩,呈现多元丰富的民俗风格而在传入台湾的150年间,由于交趾陶的制作技巧难度高,因此习得此艺的匠师 寥寥可数,其中以尊为“叶王”的叶麟趾,为台湾交趾陶的开山宗师其作品还曾在 世界博览会中引起艺坛的震惊,被誉为台湾绝技,后世尊为“台湾交趾陶之父”交趾陶是多彩铀软陶,因广东五岭以南古名"交趾"故得名"交趾陶"交趾陶的制 作全凭巧夺天工的陶匠用双手及竹篦将陶土片片贴合,修饰直至神态惟妙惟肖,再以多 彩釉细工着色使其绚丽,再经过多次烧制而成.集雕塑,色彩,烧陶之美于一身,是交趾陶 的最大特点第三节西部地区的风俗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陶俑是我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对陶瓷艺术的影响最为 深刻。
20世纪70年代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发现大规模兵马俑群陶俑总数可达 7000 之巨这是摹拟的千古一帝的送葬军阵其数量庞大、形体壮硕、气势慑人,是申中 国古代陶塑芝术的空前之举陶俑最早是专指古代墓中随葬用的偶人,后来其外延有所扩大,有生命的家禽牲 畜以及想像中的神灵的摹拟品亦被纳人其中中国古代各类俑中陶俑数量最多,另外俑质也偶用木、石、瓷、铜、银等材料 俑的分类及名称尚无定制,殆有依其身份、依其姿势与持物、依其族属而定名数种中国的俑发轫于商,至东周时代渐趋流行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陶俑雕塑艺术大发 展的时期,俑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而山东地区陶俑也继 承了战国齐地古拙的传统此外,河南的乐舞百戏、武装部曲俑;四川的劳作、说唱 俑;广东的陶船及船夫俑;甘肃武威的铜车马仪仗俑代表着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 而北方由于少数民族的人主,出现了极具时代特征的甲骑具装俑隋唐时期伴随着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俑的芝术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文官俑、武士 俑、仕女俑、牵驼俑、牵马俑、骑俑、戏弄俑、胡俑成为这一时代的常见种类尤以 色彩斑斓、奇伟多姿的三彩俑凝铸雄浑富丽的盛唐之音,堪称中国古俑的压卷之作在我国东部地区的福建省,沿海渔民较喜欢各种瓷佛像,以保佑出海捕鱼的亲人 能平安归来。
福建德化所产的瓷器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 闻名瓷质作乳白色,洁白晶莹产品以瓶、罐、杯、盘等日用瓷器为王,兼有雕塑 艺术的陈设瓷器,多用贴花、印花、堆花作装饰,畅销国外在江苏省的宜兴,为什么盛产紫砂壶呢?原因是多方面的1 .经济富饶宜兴位於苏浙交界,为江南富饶之地,紫砂壶在经济环境有利的条 件下,因而得以发2 .文人荟萃宜兴因经济富庶,所以较多文人聚居此地,他们对宜兴茶壶的喜爱, 实有一种推动的力量3 .此地盛产名茶宜兴古名阳羡,以产茶而名噪时因为盛产名茶,所以茶泡茶 所用的器具如茶壶、茶杯、茶杓等亦相继发展起来4 .此地盛产陶泥宜兴南部为丘陵山区,盛产陶泥其陶泥可塑性高,收缩率小, 这种特性不是其他地区所能比拟的所以就算在相同的工艺技术水平之下,宜兴紫泥 壶的艺术水平总比其他地区产的砂壶器为高5 .悠久的烧陶历史从考古发掘资料,得知宜兴地区早在东汉时期已经开始烧制 青磁根据研究,早期紫砂器的造型与青瓷器有著密切关系第四章海外陶瓷艺术简介第一节日本的陶瓷生产日本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又是当今陶瓷生产技术水平很高、拥有高科技 开发能力及一批名牌产品的陶瓷生产大国近年来日本陶瓷业界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 整,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取得许多成效。
尤其在日用陶瓷生产工艺及采用全自动 生产技术方面,令人瞩目一、 日本最近陶瓷生产状况根据日本通产省资料统计:日本2 0 0 0 年内销瓷和式餐具产量,比历史上产量 最高的1990年下降30%,达到763亿日元由于内销瓷均属日本民族风格, 基本上不对外销,故与国际上汇率变化没有影响不过由于日元升值导致国外陶瓷制 品大量进口,进口金额比上年增加5 0%左右特别是“百元店”出售的国外陶瓷由 于价格低廉,对日本国内陶瓷生产与流通形成极大的冲击与威胁在西餐具产品生产 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进口产品数量已大于出口瓷数量,这对于日本陶 瓷业界来讲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为应付目前这种严峻的局势,日本陶瓷生产企业积极 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以降人工费在产品中的成本另一方面,为对付日元大规模升 值对陶瓷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许多主要陶瓷厂商正致力于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生产 能力,在当地建立陶瓷生产基地目前在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及越南都出现了日资 陶瓷企业,这种发展趋势仍在加大,取得成效二、陶瓷生产新技术开发动向1、 陶瓷原料方面:目前日本陶瓷企业,由于国内陶瓷原料供应不足,从国外进口数量逐年增长如 可塑性高岭土原料,从韩国及新西兰进口,进口量已达总进口量5 0%以上。
另外, 从英国与中国进口高岭土原料数量正在增多,随着原料的进口,必然导致产品成本增 加,因此迫使企业必须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产品的档次在陶瓷原料开发利用方面,不再局限于过去普通的陶器与瓷器制品,而是强调日 用瓷更多的使用功能与用途,如研制具有抗菌性能的陶瓷餐具产品等其次在研制新 产品中要提高环境保护的标准与有利于人体保健的效果,如对于釉料、色料含铅镉溶 出的问题进行规划治理继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首先开发出氧化铝强化瓷器餐 具及烹调用器外,又相继开发出蓄光性日用陶瓷、电诱导加热烹调餐具等新产品在 陶瓷原料加工方面,由于粘土可塑性与泥料颗粒表面水膜厚度及表面离子有关,所以 在可塑成型工艺中,使泥料中存在有一定数量的数微米程度的细孔隙非常重要,进一 步阐明了可塑性形成的基本原理应用这一理论成果、日本开发出人工高岭土粘土, 它的使用性能远优于天然高岭土原料,属于首创2、 成型工艺方面:日本陶瓷采用泥料可塑成型生产陶瓷杯、盘的全自动生产线已十分普及,在某些 盘类产品中采用等静压成型方法为了实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在全自动成型生 产线中使用的石膏模型数量减少,并采用先进的NC控制系统可以自动更换滚压成型 机的滚头,实现了一台滚压机可以生产不同类的产品。
在等静压干压成型生产线中, 实现双滚头、三滚头等批量生产型向单头转换的潮流促进模型替换更简单化在注 浆成型方面,已普及了高压注浆成型机,显示出其先进的科技水平在日本由于熟练工人数减少及难以招聘到新工人,目前在所有陶瓷生产工艺流程 方面正在大幅度采取全自动化设备与机器人操作方式在成型与彩绘技术方面,已出 现全自动成型,微波干燥坏体、丝网印刷、填充式印花等新技术,精确度与效率都有 很大提高即使是过去以手工制作与手工彩绘的陶瓷制品,现在也采取机械方式生产 如高压注浆成型、干压成型、喷彩印花等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3、 施釉与烧成工序:日本陶瓷产品的施釉设备、全部采用了工业化机器人这种施釉机器人可以根据 产品的形状、部位,选择不同的施釉动作程序化装置进行施釉,可控制施釉部位与厚 度在烧成方面,日本陶瓷企业使用了高热效率的轻型化烧成窑炉及轻质窑具,过去 使用的匣钵已停止使用这种窑炉可实现快速烧成,仅用4-6小时即可完成烧成任 务一些规模小的陶瓷厂使用的梭式窑炉也普遍实现了烧成温度、气氛的自动控制 由于窑炉内衬使用了绝热性高的陶瓷纤维材料,窑炉的热利用效率提高窑炉上装置 有强力喷枪及控制装置,可以实现精确的烧成工艺。
生产规模大的陶瓷企业均采用了 还原焰烧成辊道窑这种辊道窑炉快速烧成时间仅为4小时,而且具有温度均匀等特 性日本有关研究单位正在开发一种供特殊使用的新型窑炉, 这种窑炉外壳呈透明状, 可供研究人员透视烧成过程中变化,尤其可用作斜硅钙石及晶体玻璃烧成中的解析, 并且对于釉及坯料中常用的陶瓷色料铁、铜在烧成后的呈色机理研究亦正在进行中4、 彩绘方面彩绘是给陶瓷制品赋以美感与装饰性的工序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售价逐步 降低,日本陶瓷制品的印花方面,四色印刷及在四色印花上再增加一些特色的花纸印 刷,获得普及以釉下彩绘为中心的充填印花技术发展很快,尤其是陶瓷坯制品印花 的精度与清晰度大幅提高,并实现在陶瓷坯上直接进行四色印花在陶瓷颜料的发展 方面,日本已研制出合成溶胶包裹颜料及Zr-Si系玻璃微型胶膜颜料等新品种 在釉料与色料的微细粉碎中,已采用了优化粉碎效率的媒体搅拌球磨机,提高了效率 与产品的纯度使陶瓷制品花面更鲜艳、漂亮5、 开发无铅颜料与无铅釉料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FDA及加利佛尼亚洲65号提议,强调了严格限 制陶瓷制品釉及色料中的铅溶出问题为了降低陶瓷制品的铅溶出,日本陶瓷企业采 用提高彩瓷烤烧温度与向窑内喷射水蒸汽排铅的方法。
另一方面抓紧开发无铅釉料与 无铅颜料最初日本企业以铋取代釉料与熔块的铅,取得很好的效果并在国内推广普 及但由于铋属于贵重金属,价格昂贵,且对其长期的安全性缺乏了解,故停止使用 今后拟以硼酸碱类等有关化学组成的材料取代釉料与色料中的铅而且伴随着陶瓷餐 具洗碗机的普及使用,开发研究耐碱性与抗冲洗的陶瓷釉与色料已成为当务之急三、未来发展展望目前,在西欧日用陶瓷业界,已经开始启动从等静压干压成型生产线,直到完成 釉烧的全自动白胎瓷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目前主要用于生产盘类制品,关于杯类陶瓷 制品的全自动化生产亦在积极探索中日本当前正在确立符合自身国情特点的新一代 陶瓷生产技术,如实现无人全自动化生产,节约能源、减少废品与废料排放、保护环 境及实现陶瓷生产无污染的良性循环等生产方式,真正实现绿色产品化在陶瓷原料 与材料的开发利用方面,尽最大可能保证产品使用安全性条件下、增加陶瓷制品的新 功能与耐用性,并加纳米技术研究由于陶瓷产品商品生命周期短,为加快设计与开发不仅早已实现计算机化、而且 正在将设计实体化,即采用电脑的CAD/CAM语言、利用光造型等新型制造技术日本各地各种国立,县立陶瓷研究机构中,汇集有大量釉料色料样品,已形成数 据库,可供使用。
近年来,仅名古屋研究的申报的发明专利数量大增,显示出日本陶 瓷生产技术继续向前发展的态势第二节美洲地区的陶艺一、北美洲地区的陶艺北美洲地区的陶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早期居住于美洲大陆日勺原住民族陶艺;另 一类则是大量移入美洲大陆之后所带来的欧洲陶艺由新移民所带来的欧洲陶艺,经 过了数百年来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今日多采多姿的北美洲陶艺,在加拿大与美国分别 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加拿大的陶艺注重实用与朴实的传统,尤其重视陶瓷材料的质感变化,具有英法 传统陶艺的特质此次参展的作品中,不论茶壶、杯盘或花器,造形都颇为简洁,釉 色亦清雅、朴素,而作品表面的刻饰或彩绘亦十分工整比起加拿大的朴实与保守,美国的陶艺就显得活泼与多彩由于美国是民族的大 熔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种与文化在此交会,加上美国社会风气崇尚自由、开放,注 重个人风格的表现,所以陶艺创作表现的形式、作风和理念,非常多元化;也因此形 成了美国陶艺的特有风格自拓荒时代起,美国人便有着一种勇往直前、富于探索的革命精神,此种精神也 深远地影响了美国的艺术史这个年青的国家之所以能成为现代陶艺的起源地也是与 之分不开的美国陶艺界公认,现代陶艺形式的表达以1954年彼得•沃克思到洛杉矶县美术学 院(后改为奥蒂斯美术学院)教授陶艺为起始标志。
彼得•沃克思反对陶艺创作中过 分强调工艺性的特征,主张一种带有随意性的返朴归真的创作风格,从而开辟了一条 实验新颖造型及外表肌理效果的探索之路,史称“奥蒂斯陶艺革命”50年来,美国的现代陶艺有了巨大的发展从源头上讲,它受到了日本民间陶瓷、 美国民间陶瓷、中国传统工艺造型、现代艺术流派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影响,在创作中 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局面抽象表现主义、极限主义、超级写实主义,波普美术、写实 主义都有其代表艺术家和作品;同时作为容器设计,那些更重形式规则的优雅陶瓷也 有发展,这些都显现了美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现代陶瓷运动的最大贡献是使陶艺超越了狭窄的“工艺美术”范畴,使之与绘画、 雕塑等主流美术创作观念相结合,从而丰富了传统的陶瓷艺术史;对于陶艺家来说, 他们的身份也非“工艺家”能概括,他们已经拿起一种具有永恒性质的材料一一陶瓷加入到主流美术创作中,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展现与价值批判,摆脱了 “容器”对他的 束缚二、中南美洲地区的陶艺从历史的演进来看中南美洲的文化形成,不难发现它所具有的特质;就是欧洲文 化与当地土著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中南美洲在殖民地时代,是以欧洲带来的文化为中 心,这种状况一宜延续到二0世纪初期。
可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殖民地开始 兴起独立思想,摆脱欧洲文化的隶属关系,开创出自由而个性化的文化艺术之道陶 艺的发展亦是如此;早在殖民地时代,由西班牙、意大利与葡萄牙人引进的欧洲陶艺, 一直在中南美洲保有相当传统的角色,无论在器物的造形、艳丽的釉彩与活泼、浪漫 的拉丁情调图案表现,都显示出南欧的传统陶艺特色可是在经过了三、四年来与当 地文化的融合,便逐渐形成异于欧洲的陶艺风格,其中最大的差异是:造形更自由, 作品图案描绘的题材更生活化在此次参展的作品中,可看到描绘建筑物的作品、蔬 菜水果的陶塑,及教堂、民宅的半立体陶塑等作品,均是这种特色的表现墨西哥的陶艺则受西班牙人的影响颇为深远,所以具有华丽多彩特性的西班牙低 温釉彩,在墨西哥传统陶艺中占有重要地位,作品造形方面也具有西班牙陶艺活泼、 热情的风格另一方面,二千年前居住在墨西哥南部山区的马雅人,也留下较原始的 陶艺风格,流传至今,也形成墨西哥陶艺的另一个面貌,这种造形朴实、色彩温和、 图案简洁单纯的马雅式陶艺风格,在这次参展的墨西哥陶艺作品中,颇具特色除了上述由欧洲传来的陶艺制作方式外,由当地长久以来所发展出来的传统陶 艺,也是颇值一提的;早在纪元三百年左右,在安地列斯山脉就居住着印加人,并建 立了一个文化、艺术成就非凡的印加帝国,从遗留至今的陶器中,可令人惊异地发现 印加人在制陶技术方面的高度成就;不论在成形的技巧、造形的表现以及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