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师和学生第六章课程.ppt

za****8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43.86KB
约15页
文档ID:15730161
教师和学生第六章课程.ppt_第1页
1/15

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2)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 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学生是有权利和义务的人 教师 的权威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第一节 学生,1.对学生地位的传统认识 承认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其身份和法律地位 联合国儿童公约的基本精神从道义上讲,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从法制角度讲,儿童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不是依附性的,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并且受到社会特别的保护体现这一精神的四大原则 2.我国法规规定的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包括: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人生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受教育权是最主要的权利 未成年人保护法 3.学生的义务第二节 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着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二)教师职业专业化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1)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 (2)教师不良的个性品质,(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1)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1、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3 、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三)制约课程的因素 1、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技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第二节 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1、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第三节 课程设计,(一)什么是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概念 2、设计的意义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曾经叫教学计划) (1)课程计划的概念:关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高中课程计划 (2)课程计划的构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学年学期安排、课时安排等课程设置是核心,,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出处,第三节 课程设计,2、课程标准(曾经叫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的概念:关于学科教学内容和目标等的指导性文件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解)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制和教学的根本依据和灵魂 (2)课程标准的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建议、课程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了解) 3、教科书设计,(1)教材与教科书 (2)教科书的编排 (3)教科书的作用 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五原则 (1)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2)内容的基础 性;(3)教科书的普遍适应性;(4)顺序性(学科及受教育者); (5)现衔接性(各学科及同一学科各年级)第四节 课程实施,(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或环节,第五节 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代表人物:泰勒。

根据目标去评价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代表人物:斯克里文认为课程评价应关注实际结果,不应受预期目标的限制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第一、背景评价 第二、输入评价 第三、过程评价 第四、成果评价 (三)课程评价的过程(可能简答) 1、课程评价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2、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