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爱弥儿读书笔记爱弥儿读书笔记1“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因此在当今的中国,教育子女也就成为了民众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可是由于对子女的过度期盼,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过早的要求孩子接受教育,在他们的印象中,“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广”对他们的将来是十分有益的我的父母也是这群人中的一个,因此可以说这种教育观念在我的脑海已根深蒂固,它陪伴了我十多年我也明白它带来的消极影响:会让好奇变成无趣乃至是厌恶;会使我们受知识的支配;更会让我们的学习变为被动、呆板和死读……虽然知道这种教育观存在着局限,但是对于如何改变、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爱弥儿》却直接回答了我的困惑在这本书中爱弥儿是卢梭虚拟出来的孩子,通过对他的教育,通过对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的描述,让我对卢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当今的教育方法有了点感想回归自然,发展天性”可以说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线他从第一卷就开始强调说造物主创造世界万物,原本一切是美好的,但人类却毁坏了这一切人应当遵守着自然的法则,让孩子健康、快乐、自主的成长而这个观点与当今的教育思想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不过想想也对,我们从出生开始,人们真的已经开始改变了自然的法则,父母用襁褓把我们束缚起来,身为婴儿的我们却无能为力,唯一能换来的自由只有哭声,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保护,但实际却与之相反,迎接我们的很可能是娇弱、疾病与危险。
所以,在爱弥儿婴儿期的教育里,卢梭反其道而行,他主张婴儿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婴儿保持着自然的习惯,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但也不要宠溺,要此刻锻炼他们的体质与勇敢、养成他们不依赖他人的好品性,可以说他告诉我们在此期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身体的保健和养护除此之外,我对书本上其它一些观点也感触颇深就拿爱弥儿的童年期和青年期来举例在童年期中,卢梭告诉我们,儿童不是成人,要把儿童看作儿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生长,不要束缚他们,相信孩子内在的潜能,而不是用我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来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逼迫他们学这学那作为老师,应懂得浪费童年期孩子的时间来教会他们如何发展外部感觉器官,使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而不是一味的让他们接触知识,学习知识对于这个观点,我也表示赞同,我认为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学习而没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观念,那学也相当于白学,不久就会把学到的马上忘得精光,说不定还会造成对学习感到厌倦的反效果儿童期就是玩的年龄,那还不如通过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感觉和体力,等到适合的阶段再教给他们知识,也许这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也会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
在青年期中,卢梭的观点也并未改变,他始终认为教给学生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且知识不是教来的,而是学来的,他主张要把学习中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他注重的只是判断能力不过在此时期里,他反而注重道德的教育,他希望等到孩子成年能成为富有爱心的人其实,纵观全书,每一卷里都包含着卢梭在爱弥儿不同年龄阶段里对教育的独特的理念,当然它也对当今社会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陶冶学生的情操,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让孩子的人生充满着乐趣和幸福爱弥儿读书笔记2本学期,我读了《爱弥儿》一书,浅尝这本书中的教育谈论,我加深了对生活中有关孩子的教育案例的认识,理解了小事背后所蕴涵的教育意义《爱弥儿》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事情及作者的经验体会它深入浅出,谈到家庭教育和教师的重要性,涵盖了不少平日我们忽视或不知的教育哲理现在,我结合本书中令我有所启迪的语句,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
锻炼他们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这句话讲的是母亲对孩子过于保护,让孩子在最舒适的环境下成长,使他们变得娇弱,实则是危害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其实是一种残酷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少受痛苦,却让他们在达到理智的年龄时,遇到更多的痛苦,岂不是愚蠢?医药这一学问危害大我不知道医生给我们治好了什么样的疾病,但给我们带来的病症是足以害死人的,例如懦弱,胆怯,轻信和对死亡的恐惧虽说医生能治好身体,却消灭了勇气若我们成天将时间消磨于怎样保全自己的生命,那么即使我们拥有不死之身,生命也是没有一点价值的让孩子把保姆当佣人看待……保姆来看望,就让孩子不要理睬养育孩子本是父母的义务,但有些母亲从小把孩子交给保姆抚养,却又怕自己跟孩子不亲,就让孩子将保姆当作佣人对待,并且在后来保姆来看望的时候,不予理睬这其实是教会了孩子“忘恩负义”!孩子远远离开家庭,住在寄宿学校,母亲不愿哺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则不愿培养孩子一些父亲用钱雇来一个人替他完成他所担负的责任这个人就是教师其实,这个被雇来的人被不能被称为“教师”,更确切地,我们可以称之为“导师”一个能够被金钱收买的人,一个自己都没有受过培养的人,孩子能放心地交给他吗?这里提到的这个人,与其说是教师,不如说是用钱雇来的奴仆。
如果家长能够真正意识到“父亲”的作用,就不会如此轻易而放心地让别人来担任这个角色了现今,那些钱财万贯的人,流连于醉酒的娱乐场所和金屋藏娇的温柔乡,却唯独没有亲情,没有家庭感,内心空虚,何尝不是引人深思的问题呢?父母之间,亲子之间缺乏家庭的爱与生活甜蜜,不良道德就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孩子的习惯和意识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培养为了培养孩子的远近判断能力,当孩子伸手想拿到远处的东西时,却发现够不到,就哭泣这时,我们应该抱着他一步一步地走到那里,而不是把东西拿过来给他但若孩子发现自己的哭声可以让他得到东西时,就会不断地以哭泣来“命令”大人帮他做事这种习惯从小就不能让他养成!所以,当孩子一声不响得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和东西的距离,我们可以抱着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到东西那;当孩子又哭又闹,又一边伸手时,就是“命令”,我们则采取不理睬,忽视的态度虽然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但在这些生活细节里,他们俨然是“小大人”了一旦你让他们发觉了哭泣能让他们“为所欲为”,家里就要哭声不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