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目录1 响应依据 2 响应等级 ▪ Ⅰ级响应 3 响应工作 4 各级职责 响应依据中国各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依据《中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3] 《中国传染病防治法》 [4]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7] 相关法律条款和规定,由省级人民政府宣告和实行 响应等级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限度、包含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通常(Ⅳ级)四级Ⅰ级响应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指挥部依据国务院决议部署和统一指挥,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应急解决工作有下列情形之一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2)发生传染性非经典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3)包含多个省份群体性不明因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4)发生新传染病或中国尚未发现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中国已消亡传染病重新流行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和和中国通航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中国公共卫生安全事件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其它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响应工作1、立即向国务院报告,在国务院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开展工作2、天天搜集、评估、报告、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3、划定控制区域: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告本行政区域内疫区范围;经省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甲类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封锁大、中城市疫区或封锁跨省疫区,和封锁疫区导致中止干线交通,报请国务院决定4、强制控制方法: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表演和其它人群聚集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闭或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公共饮用水源、食品和相关物品等紧急方法;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和设备5、流感人口管理:加强防止工作,贯彻控制方法,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用就地隔离、就地观测、就地诊疗等方法,对密切接触者依据情况采用集中或居家医学观测6、实行交通卫生检疫:组织铁路、交通、民航、检查检疫等部门在交通站点和出入境口岸设立临时交通卫生检疫站,对来往人员进行检疫查验,对传染病人、疑似病人等实行临时隔离、留验和向地方卫生计生部门指定机构移交。
7、信息公布:组织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做好信息公布工作,信息公布要立即、积极、对的8、开展群防群治:街道、乡(镇)和居委会、村委会帮助卫生行政部门和其它部门、医疗机构,做好疫情信息搜集、报告、人员分散隔离及公共卫生方法实行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组织相关部门保障商品供应,平抑物价,防止哄抢;严厉打击造谣传谣、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各级职责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决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决需要,调集本行政区域内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参与应急解决工作包含危险化学品管理和运送安全,相关部门要严格实行相关规定,防止事故发生划定控制区域: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年1月20日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用甲类传染病防止、控制方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告疫区范围;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甲类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封锁大、中城市疫区或封锁跨省(区、市)疫区,和封锁疫区导致中止干线交通或封锁国境,由国务院决定对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故,依据污染食品扩散和职业危害因素波及范围,划定控制区域。
疫情控制方法:本地人民政府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采用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表演,和其它人群聚集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闭或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公共饮用水源、食品和相关物品等紧急方法;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和设备流感人口管理:对流感人口采用防止工作,贯彻控制方法,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用就地隔离、就地观测、就地诊疗方法,对密切接触者依据情况采用集中或居家医学观测实行交通卫生检疫:组织铁路、交通、民航、质检等部门在交通站点和出入境口岸设立临时交通卫生检疫站,对出入境、进出疫区和运营中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和物资、宿积极物进行检疫查验,对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实行临时隔离、留验和向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机构移交信息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要根据相关规定做好信息公布工作,信息公布要立即积极、对的把握,实事求是,对的引导舆论,重视社会效果开展群防群治:街道、乡(镇)和居委会、村委会帮助卫生行政部门和其它部门、医疗机构,做好疫情信息搜集、报告、人员分散隔离及公共卫生方法实行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组织相关部门保障商品供应,平抑物价,防止哄抢;严厉打击造谣传谣、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和扰乱社会治安行为。
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疗机构、疾病防止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和解决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征询委员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提出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解决等级应急控制方法:依据需要组织开展应急疫苗接种、防止服药督导检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全国或关键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解决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省、市(地)级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应急解决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公布信息和通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经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立即向社会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或公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立即向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和军队相关部门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对包含跨境疫情线索,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向相关国家和地区通报情况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新发现突发传染病、不明因素群体性疾病、重大中毒事件,组织力量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立即组织全国培训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开展相应培训工作普及卫生知识针对事件性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行事件评估: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决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含事件概况、现场调查解决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用方法、效果评价等。
医疗机构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一般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立即排除或确诊帮助疾控机构人员开展标本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解决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报告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发身体伤害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对群体性不明因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和总结,积累诊疗诊疗经验重大中毒事件,根据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诊疗相结合标准进行解决开展科研和国际交流:开展和突发事件相关诊疗试剂、药品、防护用品等方面研究开展国际合作,加紧病源查寻和病因诊疗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响应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响应,是指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指挥部立即组织指挥部成员和专家进行分析研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并向各相关单位公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命令汉字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响应 响应依据:《中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规 响应等级:第二级 从属关系: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国务院统一指挥下工作 响应职责:组织协调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响应解除:省、市、自治区级人民政府 目录1 响应依据2 响应等级▪ Ⅱ级响应3 各级职责响应依据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响应,依据《中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 《中国传染病防治法》 [3]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6] 相关法律条款和规定,由省、市、自治区级人民政府宣告和实行。
响应等级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限度、包含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通常(Ⅳ级)四级Ⅱ级响应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指挥部立即组织指挥部成员和专家进行分析研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并向各相关单位公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命令省指挥部立即派出工作组赶赴事发地开展应急解决工作,并将相关情况快速报告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事发地各级人民政府根据省指挥部统一部署,组织协调本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及其相关成员单位全力开展应急解决有下列情形之一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相关联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2)发生传染性非经典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中国尚未发现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导致扩散7)发生群体性不明因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地区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9)防止接种或群体性防止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12)境内外隐匿运送、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导致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其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级职责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决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决需要,调集本行政区域内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参与应急解决工作包含危险化学品管理和运送安全,相关部门要严格实行相关规定,防止事故发生划定控制区域: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年1月20日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用甲类传染病防止、控制方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告疫区范围;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甲类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封锁大、中城市疫区或封锁跨省(区、市)疫区,和封锁疫区导致中止干线交通或封锁国境,由国务院决定。
对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故,依据污染食品扩散和职业危害因素波及范围,划定控制区域疫情控制方法:本地人民政府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采用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表演,和其它人群聚集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闭或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公共饮用水源、食品和相关物品等紧急方法;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和设备流感人口管理:对流感人口采用防止工作,贯彻控制方法,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用就地隔离、就地观测、就地诊疗方法,对密切接触者依据情况采用集中或居家医学观测实行交通卫生检疫:组织铁路、交通、民航、质检等部门在交通站点和出入境口岸设立临时交通卫生检疫站,对出入境、进出疫区和运营中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和物资、宿积极物进行检疫查验,对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实行临时隔离、留验和向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机构移交信息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要根据相关规定做好信息公布工作,信息公布要立即积极、对的把握,实事求是,对的引导舆论,重视社会效果开展群防群治:街道、乡(镇)和居委会、村委会帮助卫生行政部门和其它部门、医疗机构,做好疫情信息搜集、报告、人员分散隔离及公共卫生方法实行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组织相关部门保障商品供应,平抑物价,防止哄抢;严厉打击造谣传谣、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和扰乱社会治安行为。
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疗机构、疾病防止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和解决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征询委员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提出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解决等级应急控制方法:依据需要组织开展应急疫苗接种、防止服药督导检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全国或关键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解决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省、市(地)级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应急解决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公布信息和通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经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立即向社会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或公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立即向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和军队相关部门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对包含跨境疫情线索,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向相关国家和地区通报情况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新发现突发传染病、不明因素群体性疾病、重大中毒事件,组织力量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立即组织全国培训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开展相应培训工作普及卫生知识针对事件性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行事件评估: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决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含事件概况、现场调查解决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用方法、效果评价等。
医疗机构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一般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立即排除或确诊帮助疾控机构人员开展标本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解决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报告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发身体伤害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对群体性不明因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和总结,积累诊疗诊疗经验重大中毒事件,根据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诊疗相结合标准进行解决开展科研和国际交流:开展和突发事件相关诊疗试剂、药品、防护用品等方面研究开展国际合作,加紧病源查寻和病因诊疗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是指在发生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级以上市、省直管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各单位成员和专家进行分析研判,对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决定启动Ⅲ级应急响应,并向各相关单位公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命令汉字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 外文名:Level Ⅲ response to maj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意义:发生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启动权限: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应急预案依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通常(Ⅳ级)四级。
Ⅲ级响应标准等级发生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级以上市、省直管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各单位成员和专家进行分析研判,对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决定启动Ⅲ级应急响应,并向各相关单位公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命令必需时,省卫生计生委派出工作组赶赴事件发生地,指导地级以上市、省直管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做好相关应急解决工作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响应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响应是指发生通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市、区)(不含省直管县(市、区),下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各单位成员和专家进行分析研判,对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县级人民政府决定启动Ⅳ级应急响应,并向各相关单位公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命令汉字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响应 划分标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等级:通常 类型:公共卫生事件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响应应急预案依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通常(Ⅳ级)四级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响应标准等级发生通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市、区)(不含省直管县(市、区),下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各单位成员和专家进行分析研判,对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县级人民政府决定启动Ⅳ级应急响应,并向各相关单位公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命令。
必需时,地级以上市卫生计生部门派出工作组赶赴事件发生地,指导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做好相关应急解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