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垂直于弦的直径(一)[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并能应用它解决有关的计算和证明问题; 2.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基本思想方法,并培养学生联系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垂径定理及其应用是重点;垂径定理的证明是难点.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特殊到一般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什么叫弦?什么叫弧? 首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电脑或投影演示图7-19,说出图中的弦和弧(优弧、劣弧). 进一步观察,图中每一条弦把圆分成两部分,是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并且电脑进一步演示弦经过圆心时,弦变成直径,弧变成半圆的过程.(图7-20) 2.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折叠课前准备的圆心纸片,教师电脑演示一圆形沿着任一直线对折,两侧半圆的重合情况.(图7-21) 全体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圆的一条基本性质: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3.从特殊到一般提出猜想. 投影仪显示两条直径相交到互相垂直的特殊情况,如图7-22. 学生观察图形特点,发现两个图形中的直径都是互相平分的,即AO=BO,CO=DO,所不同的是图(1)是斜交,图(2)是垂直. 由一名学生回答当两条直径互相垂直时(图2),直径CD的两侧相邻的两条弧是否相等. 学生观察回答:. 接着再观察,若把直径AB向下平移,变成非直径的弦如图7-23时,直径CD两侧相邻的两条弧是否还相等? 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出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即.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在图7-23中,还有相等的关系吗?请一名中等生答出AE=BE. 最后,教师再用电脑或投影演示图7-22中沿着直径CD折叠,这条特殊的直径两侧的图形重合的情况,进一步观察验证上述猜想,并给这条特殊的直径命名——垂直于弦的直径.(教师板书课题)二、证明猜想,形成垂径定理 1.猜想是否正确,要加以证明.启发学生根据图7-23,写出已知,求证,分析证明思路,然后阅读课本的证明过程. 当大部分学生看懂证明思路后,由学习较好的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证明过程. 结合证明过程提问: (1)课本上的证明利用了圆的什么性质? (2)证明AE=BE还有其它方法吗?(3)证明,根据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1)此命题的证明主要利用了圆的轴对称性;证明AE=BE还可利用等腰△OAB三线合一的性质来证(图7-24);.是根据等弧的定义. 教师将学生自己归纳的定理内容写在黑板的显著位置上.指出这个定理叫做垂径定理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分析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引导学生说出定理的几何语言表达形式(结合图7-24): 3.运用反例和变式图形,揭示定理的本质属性. 看下列图形,能否使用垂径定理?为什么?(图7-25)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三、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 如图7-26,已知在⊙O中,弦AB的长为8厘米,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厘米,求⊙O的半径. 分析:由题设可作出OE⊥AB,垂足为E,要求⊙O的半径,自然想到要连结OA(或OB). 解:由学生口述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教师板书. 解后提出问题. (1)如图7-26,若OA=10厘米,OE=6厘米,求弦AB的长.(2)如图7-26,若圆心到弦的距离用d表示,半径用R表示,弦长用a表示,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 第(1)个问题结合例1思考,学生较易得出结论. 第(2)个问题有了前面两问做铺垫,启发学生把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合并考虑,这样就把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于是得出: 据此,在a,R,d三个量中,知道任何两个量就可求出第三个量. 变式1 如图7-27若以O为圆心再画一个圆交弦AB于C,D,则AC与BD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投影显示) 引导学生作出判断后再思考证法. 估计学生会考虑到以下两种证法,此时教师可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图7-28) 最后通过比较择优,突出“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段”这条辅助线的重要性和应用垂径定理的优越性. 变式2 如图7-29,若将AB向下平移,当移到过圆心时,结论AC=BD还成立吗? 属特殊情况,学生易证得AC=BD. 变式3 将图7-29变成图7-30后,则有EA= ,EC= .试证明之. 分析:只要将小圆隐去,问题转化成变式1,于是有EA=FB;同理只要将中圆隐去,问题也转化成变式1,有EC=FD. 变式4 在图7-27中,将大圆隐去,连结OA,OB,得图7-31,设AO=BO,求证AC=BD. 变式5 在图7-27中,连结OC,OD,将小圆隐去,得图7-32,设OC=OD,求证AC=BD.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解决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利用垂径定理,由圆心O引弦AB的垂线段,最后请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证明过程. 变式6 如图7-33,当弦AB移到与小圆只有一个交点时,AC与BC相等吗? 指出:这个问题我们今后将会学到,有举的同学可在课后预习一下. 四、师生共同小结 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学习了哪些基本观点和方法?应用垂径定理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投影打出垂径定理的基本图形.(图7-34) 然后指出,本节课主要学习了(1)圆的轴对称性;(2)垂径定理 2.有关弦的问题,常常需要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段,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辅助线.圆心到弦的距离、半径、弦长构成直角三角形,便将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3.垂径定理的证明,是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实现的,体现了实践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和先猜想后证明的观点,定理的引入还应用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82~84.习题7.1.A组11,12.B组.2. 2.利用:. 提出问题: (i)把(1)和(3)互换,命题成立吗? (ii)把(2)和(3)互换,命题成立吗? (iii)把(2)和(4)互换,命题成立吗? 提出问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为学习垂径定理的推论作准备 板书设计 垂直于弦的直径(一) 1.圆的轴对称性 例1: 变式练习. 2.垂径定理 解: 证明: 3.垂径定理的表达形式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份教案为1课时. 垂径定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其难在定理的证明方法上,因为这一定理的证明是利用圆的轴对称性来证明的.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尽量借助教具、学具等,增强知识的直观性,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再由轴对称发现新结论,从而得 到垂径定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观能力,启迪学生的探索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