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沈***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1KB
约5页
文档ID:152978632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_第1页
1/5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切景语皆情语——揣摩选段一种的三段景物描写1、“与”,代表一种关系,“我”与“地坛”之间怎么会建立关联?第一,“我”家一直离地坛很近第二,(什么情况下才真正走进地坛?)21岁双腿瘫痪后(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第5段)因而他是带着人生最大的困惑和最艰难的抉择(要不要死?怎样活?)走进了这座园子友谊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有12间病室,除去1 号2 号,其余10间我都住过21岁过去,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我走进医院时怎么也没料到的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史铁生《我二十一岁那年》2、走进地坛之后,“我”与“地坛”之间又建立了怎样的关系?你能形容一下吗?(如良师、挚友、母亲等)追问:从哪感觉到这些?(找出文中有关两者关系的语句)第2段: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第3段: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地坛事先早就预料到“我”所遭遇的这一切,体现出它博大的智慧,为我准备好一切,体现出它的善解人意、体贴从中似乎看出地坛对“我”的一份深沉的爱第4段: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第7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惺惺相惜、知己)第7段: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依赖)师小结:“我”与地坛相识相伴,相知相溶,地坛于“我”而言,已不再是简单的一座古园,不再是冰冷的非生命的存在,它是良师,是挚友,更像是母亲史铁生谈地坛的材料)它的良苦用心无法通过言语传达给史铁生,但真的没有言语吗?靠什么言语?景物!今天我们就重点研读地坛的景语,去揣摩它背后的情语二、第3段的景物描写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问:园子为史铁生准备了什么?第3段: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从中,你看出了地坛怎样的良苦用心?明确:荒凉冷落——同病相怜(同情) 沉 静——舔舐伤口(冷静)关于老柏树、野草荒藤在史铁生眼里却不荒凉,相反却显得生机勃勃、自在坦荡,其中有怎样的深意? 荒凉冷落的是曾经辉煌繁华的建筑,而沉静不变的是树木野草太阳这些自然这似乎在有意识的暗示作者,暗示我们:在永恒的自然面前,繁华终将逝去,世事无常、人事变迁,实乃人生常态,我们应看开、看淡。

苏轼:方其破荆州……而今安在哉?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可以放在后面“怎样活”的部分)1、 动词的超常规处理剥蚀”是指年久风华,剥落损坏的意思,是不及物动词,通常后面不跟宾语,一般应表达为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坍圮”和“散落”也类似,即应表达为“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又散落了”那作者对动词进行超常规处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明确:将“剥蚀”、“淡褪”、“坍圮”和“散落”提前,起到强调作用,突出了地坛的荒凉残破、衰败萧条和落寞凄清(“荒芜冷落”)为何要特别强调这一点?这与作者当时失魂落魄的精神状态相契合此外,调整语序后,将被动化为主动,突显出了园子的良苦用心,与前文的“等我”和后文的“为我准备好一切”相呼应2、 形容词的超常规处理不仅如此,作者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很特别这两个词的超常规使用,有何用意?明确:运用拟人,含有贬义,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琉璃”和“朱红”的厌恶和蔑视琉璃的光亮多彩和朱红的鲜艳在此刻作者眼中却是那么刺眼,觉得它们似乎是在向“我”炫耀,其中饱含了作者截瘫后烦躁不安、消极无奈的心境三、第5段景物描写第4段: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追问:园子的意图是什么?它又想告诉史铁生什么?我们来研究一下它说的第二次“景语”第5段:“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1、 这段景物描写又是怎样的一个特点?(“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生机盎然)2、 那园子为何又为我呈现这样一幅景象?它的良苦用心又是什么?明确:启示“我”也应该如同园子一样,尽管遭遇生命的“荒芜”,但却不能因此而“衰败”下去,相反,也应该如同它一样“生机盎然”,充满生存的动力与生命的活力3、 要求:从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具体谈谈作者从中所受到的人生启示蜂儿:比喻轻盈、稳和作者此时的烦躁不安形成对比,暗示作者应释放包袱,平静下来。

蚂蚁:拟人气定神闲地思考暗示作者应不急不躁,需要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瓢虫:拟人累了祈祷后又升空暗示作者应执着、充满希望蝉蜕:比喻获得新生暗示作者也应拜托旧我,走向新生露水:大胆夸张摔、轰然坠地、万道金光露珠轻轻落地,却成了轰然坠地,一点微光,却成了万道金光摔”写出了千钧之力暗示作者即使再微不足道,但也需努力积蓄力量,定能绽放自己异样的光彩4、 小结:卑微弱小却生机盎然——生存意义(希望)朗读: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引: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我与地坛·六》)四、第7段景物描写第7段: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1、在想明白生与死的问题之后,作者还是到那古园里去,为什么呢?(去弄明白“怎样活” )2、弄明白了吗?作者只是说“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说明作者深深地理解地坛昭示他的答案3、第7段: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写作训练:假如你就是这园子,结合该部分景物描写,直接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写出你真正想告诉史铁生的话范例:你看,虽为落日却不失灿烂;即使落寞,也不忘高歌或许你也该如落日和雨燕般积极乐观,昂扬奋发正如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一样,人生总是充满各种幻想和希望的无论人们是忧郁还是欣喜,古柏始终镇静如初,我们的人生是否也需要如它一般的淡定与从容、一种宠辱不惊的胸襟与气度呢?人生的“暴雨”、“秋风”和“早霜”之后,落叶面对飘摇和坠落尚且“歌舞”和“坦然”,你又何必哀恸自悼呢?或许生命本身就是矛盾的结合体,灼烈而清纯,熨帖而微苦,世间谁又不是在“含泪地微笑”? 但何不洒脱一点,抛开福祸与得失,以求生命的从容与大气人生难免荒凉冷落、难免伤感苍凉,但绝不能改变其昂扬的本色,需顽强地生活、灿烂地生活4、小结:平凡永恒——生命姿态(信念)五、史铁生拓展拓展1:其实,哪里是地坛对史铁生的良苦用心,明明就是史铁生对生命的良苦用心他在园子里艰难地咀嚼时光,消化苦难,整整十五年。

最终,他如凤凰涅槃一般重获新生,参透生死,笑对人生配上史铁生轮椅上仰头笑的图片)如果说地坛为史铁生在他的那个雨季,撑起了一片晴空,那么史铁生又何尝不是在今天,在当下,为我们更多的人撑起了更广阔的天空?如果说北京的地坛是史铁生的地坛,那么史铁生,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地坛”?(引相关材料)史铁生名言: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摘自《病隙碎笔》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我与地坛▪六》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活着▪自序》对史铁生的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史铁生写下的每一个汉字都是寂静的他的寂静,是一个受难者受洗礼之后的状态,静得有容,静得博大精深,满盛着他生命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在史铁生的作品里,很难看到机智的技巧,很难看到智力因素如果说他的文章有什么非凡之处,那是因为他忍受的苦难比世间任何人都多爱与受难,使他的每一个文字,都只向心灵逼近几乎听不到他的控诉,连讲起自己的病也会浅浅地浮现出一丝笑意但只要往那把轮椅上一坐,他就有了立场或许,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该恨的人,但他写下的每 一个字都深含着爱爱是他的立场,他的出发点,他的终极关怀——陈启文《走向地坛》无论作品或生涯、肉体或精神,史铁生都是和“死亡”“意义”“归宿”深深打交道的那类人,也是最亲近灵魂真相和永恒元素的那类人,我称之为生命修士。

疾病,在常人身上是纯苦的累赘,在他那儿,却成了哲学,成了修行,成了生命最普通的行李他让你发现:原来,肉体可以居住在精神里,世界可以折叠成一副轮椅——王开岭《轮椅上的那个年轻人,起身走了》拓展二:2010年12月31日清晨3点46分,史铁生因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如今的地坛也被人肆意雕琢地坛现在早已不是一个荒芜冷漠的古园,它已得到了细致彻底的修复,剥蚀了的古殿檐头重新漆过了,坍圯了的一段段墙垣又砌起来了,苍松古柏犹在,野草杂树已被悉心剪除,那汉白玉筑的二层祭坛,少了阴暗发绿的青苔,更加耀眼瞩目,每一个角落都被早春白白的阳光照亮了但这里已经找不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了,只充满了世俗喧嚣的快乐,每年北京最大的庙会都在这里举行——陈启文《走向地坛》但是,那又怎样?史铁生在《想念地坛》中说,“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说得真好,“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其实生命中的地坛又何止史铁生?又何至于史铁生?只要你愿意让心拥有一个宁静的角落,到哪儿你都会找到自己的“地坛”。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