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厚德载物——兼议师德建设中的自身养成[摘要] 本文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修身”的途径,对师德在历史文化中 进行溯源,秉承古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价值取向,阐述了现代教育中师德 建设应注重从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做起[关键词] 师德建设,自身修养,师爱(一)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是在 2000年儒家文化的浸淫里逐渐形成的其典 型特征之一即反映了“君子”经世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此相联系, 还有君子“达则普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教师这一行,算是“知识分子”里 的末技,过去多是屡求功名受挫的读书人,“穷”则退而求瓢饮箪食,不得已为 之所以解放前教师被称为“教书匠”,俗云“九儒十丐”,地位也就比乞儿略高 一些当然也有从政坛或文坛(有时政坛就是文坛)退下来的宿儒,为着本族子 弟着想,开馆授徒的但是,无论是“教书匠”还是大儒,只要执了教鞭,大都 对韩退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准则奉行不韪师者,表也不论其实际的社会地位如何,在封建的礼教规范里,师徒关 系忝身五常之一,是凛不可犯的做了老师,学生固然毕恭毕敬,就是老师自己, 也断不敢随意言行传道授业,那是为师的本份;解惑,则涉及立身处世为人为 官,是对老师的极高要求。
如何为人师表,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其实就是我们今 天讲的“师德建设”师德建设”虽然是一个新名词,但“师德”实是古已有之, 只不过今天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被提高到基础建设和系统建设的高度来要求 而已时代在变我们现在讲“师德建设”,仍然是“师”这一称呼的题中应有 之义讲科教兴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好,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也好,讲“共产主义道德”、培养“四有新人”也好,其实都是对古人倡 导的“师德”有所扬弃后,再注入了新的内容,并不妨碍我们从祖先的智慧里撮 其精华研究古人为师者如何“修身”,也就是如何切实加强自身修养,不仅于 我们今天理解“师德建设”不无裨益,而且在文化的溯源和传承里,必将进一步 开阔视野,丰富内容,增进实效人是有缺陷与不足的即便生而本性为善,但是却懵懂无知,并且随着后 天环境的变化,会发生“迁性”儒家文化的全部目标,就是努力修正这些不足, 尽可能通过个人的修为臻于完美古人认为,这一完美的目标层次,可以分为“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可以说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目标程子在《大学 章句》中开篇明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 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 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 者厚,未之有也!”不遗余力地摘录这么一大段话,非为掉书袋,实在是想说明 “修身为本”的重要性其实我们讲立德,并非是就立德而谈“立何德,如何立 德”的,立德的过程,也是求才干的过程立德与成才合而为一,才是修身的全 部内容如何修身?按照古人的说法,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几个阶段格物,就是认真观察、亲自实践、博闻广记,学习研究致知, 就是在格物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理论概括,分析提高,达到“知”的境界 这里的“知”,不仅是对一般事物表面形态的“知”,而且是了解其运行过程及原 理、由表及里的“知”通过“物穷其理”推而至天地宇宙,形成世界观诚意, 指诚于中,形于外,明辨善恶,表里如一,所以说君子慎独这是由致知的世界 观建立了人生观正心,就是在穷物理、辩善恶的基础上,要努力做到不忿不惧 不乐不忧,才能坚持自己的内心标准,不会随意改变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前 者是面对外部世界的求才干,后者是面向内心世界的立德行。
做到这些,才是完 整的“修身”可以看出,“修身”并非知识分子的专利,其实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的 “壹是”都能做和应该做的但是教师更加特别要注意“修身”这是因为在人 类成长的关键阶段和文化价值的传递上,教师扮演着最为特殊的角色,负有传播、 教导和表率的责任,不仅在于其如何言,更在于其如何行古人由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主要是靠德行的力量道德涵盖着与 宇宙自然相和谐一致的人类社会生活应遵循的全部基本规范法律只是道德的底 线,所以即使在我们强调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同样也还要强调坚持“以德 治国”《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宽厚博大的美德,可以象大地一样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 厚德可以载物,可见德行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 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身为教师,只能做德行的表率当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师德的内容与标准都与古人有很多不同很多 人只是将师德定位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认为师德就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 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实这只是狭义的理解广义来 说,师德不仅包括这些规范、准则本身,还应该包括教育者应该具有的,与其身 分与职责相匹配的,与规范和准则相适应的,由其全部言行所表现出来的完整一 致的道德观念、情操、意志和品质。
因此,师德应该是教师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社会公德及其实践的四位一体,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现实体现在教育实践中,教 师人格的一切表现无不基于师德,历代的教育家提倡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 格特征的体现尽管师德的内容与标准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对于个人而言,建立师德的途 径与古人的修身却是基本一致的格物致知同样可用于求学问、长才干,强化基 本素质;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君子慎独也同样可以用于察省内心,分辩美丑善 恶当然做到这些,离时代的要求仍然有较大的距离一个好的教师,除了做好 学生学业上的帮助指导,更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好友,心灵航道上的向标,精神 世界里的信仰,外部行为上的楷模不仅如此,他同时还将是一个合格的家庭成 员,一个负责任的社会成员师德高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师德当 然并非天生就有,更不是做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可以自动获得或者合格了要成就 师德,有组织的教育培养、学习考核固然重要,但是最根本的还自于教师注意自 身养成,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已所不修,焉能教人?已所不正,焉能正人?教师 的“修身”,依然是并将永远是成就完美师德的根本途径。
四)今天教师队伍里出现的楷模人物,其实很多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象沤血 支教边疆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孟二冬、舍已救人的“英雄校长”安徽省桐城市同安 小学校长疏星、35 年扎根山乡“一人一校”甘于平凡艰苦执教生涯的安徽黟县 宏潭乡汪来九老师„„在他们身上体现的信念、执著与牺牲精神,莫不与中国知 识分子传统的坚忍、奉献、克已等博大深远的人格特征息息相关楷模人物是英 雄,但更是平凡的身边人平凡的人,却拥有不平凡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何方? 这里,我们看不到美色,看不到财富,看不到名望„„唯一可以感受到的,是一 种深厚宽博的精神力量,是师爱,是厚德载物格物致知,可以修身自强;师爱厚德,则可以载物育人围绕教师队伍里 的楷模人物,我们不难看出这二者的关系其中师爱,又构成了“厚德”的核心, 是师德的灵魂师爱,表面看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其实更是教师对知识的爱,对 事业的爱,对国家的爱,对人民的爱这种爱,籍由莘莘学子的传承,对于整个 民族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也正是在这个过 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师德之厚薄,就是师爱 的厚薄教师要具有无私深厚的爱,依然要从修身做起只有重视个人修养,端正 教学思想,更新知识结构,才能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 染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
师德,不是长篇大论的道理,它孕育于每个教师 言行的一点一滴,折射着每个教师人性的光辉,更传递着智慧的力量、道德的价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