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之鱼阅读答案【篇一: 2014 年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本试卷共 34 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 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上无效考试结束,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汉字( 10 分)1.在下列句子的括号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 分)2.汉字的偏旁部首有表意功能,组合再生能力较强请用 “拮”和“诀”这两个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成两个新字,然后分别给两个新字注音并解释 2 分)①新字()注音()解释:②新字()注音()解释:3.成语的构成方式多样,妙趣横生,由反义词组成的联合结构,就很有意味,如 “长吁短叹 ”“吐 故纳新 ”等下边有两个这样的成语,请你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反义词 2 分)①居( )思( ) ②博( )通( )4.汉字注重 “随文学习 ”,阅读中抓住一个字,往往能读懂一篇文下面这四个名篇的学习你认为应抓住哪个字来解读文章呢?(填代号)(2 分)①《香菱学诗》( ) ②《杨修之死》( )③《范进中举》( )④《陈涉世家》( )a.志 b. 痴 c. 疯 d. 忌①吃: (受人欢迎,受重视 ) ②吃:(产生嫉妒情绪) ③吃: (受损失或在某方面条件不利 )④吃: (特别爱吃、能吃的人 )阅 读(60 分)一、观湖中之鱼明世间至理( 20 分)【甲诗】钓鱼不得【唐】李舜弦 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①香里暗消魂。
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选自《全唐诗》【乙文】湖之鱼【清】林纾 林子①啜茗于湖滨( a)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 b)下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 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 逝者皆饱也寻⑦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 c)引之鱼图食( d)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⑧,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6.请解释【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4 分)啜()逝()故()乃( )7.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 “之”“以”“其”“而”正确填入文中的 abcd 处 2 分)8.【甲诗】中加横线的 “锦鳞 ”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2 分)答:9.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 2 分)寻 丈 之 外 水 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10.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3 分)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译文:11.【甲诗】作者 “钓鱼不得 ”,【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 “不食矣 ”。
如果要用【甲诗】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 2 分)答: 12.【甲诗】中的 “香饵 ”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回答 1 分)答: 13.【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2 分)答:14. 积累链接: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往来翕忽 2 分)二、忆大师之智得幽默意趣( 13 分)孙燕华①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双方摆摆手以示问候有一天,我看见她伸出手,食指和中指作 v 字状,心想,先生 92 岁了,还挺时髦,用年轻人常用的手势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 “小蚂蚁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互相碰碰触角,咱们这样就算打招呼啦! ”我赶紧伸出两个手指和老人的手指碰了碰我们像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②老人带着一脸恬静的微笑走过去了我对我先生说 : “她老人家同钱钟书先生同舟共济数十载,经过那么多风雨坎坷,还有这种童心的幽默真不容易啊! ”先生说: “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啊! ”③随后,我俩又回忆起 1993 年拜访冰心老人的一段往事。
④当时冰心老人腿脚不好,只能终日坐在写字台后面的椅子上接待客人她告诉我们,前几天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跟她开玩笑,说: “您瞧,您老多福气,坐在椅子上,就等着来送钱! ”老人笑着说: “我这是坐椅待币! ”⑤启功先生的幽默也是出了名的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我早就拜读过,每当想到文中的 “瘫偏左,派曾右 ”,都会在酸甜苦辣的滋味中笑起来前年夏天的一次拜访,让我又一次切实领悟到先生幽默的功夫⑦“白色粉末! ”老人眼睛笑成一条缝,一边说,一边往外倒 “这到底是什么? ”我们急着问 “滑石粉! ”老人抖了个大 “包袱 ”我们全都大笑起来噢!原来是他怕刚盖的印泥粘脏了对合的画面,照例撒上这种粉末来吸干印油⑧“嗬!您老怎么还知道炭疽呢? ”我们逗乐儿地问⑨“今天早晨看报,美国那儿不是发现有人往邮件里投放一种白色粉末—— 炭疽嘛 ??”⑩智者的幽默之所以意味隽永而各具特色,除了源于他们博大的 学识之外,还由于他们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是知识和生活造就了他们善于幽默的心—— 选自《北京晨报》15.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 分)答:16.成语谐音往往造成幽默效果,请还原文段④中 “坐椅待币 ”这个成语。
1 分) 答: 17.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下边加点内容的表达效果2 分)(1)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答:(2)一边神秘地慢 悠悠地笑着说: “来点儿炭疽! ”答:18.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三位大师各自的幽默特点 3 分)答: 19. 结合文段⑩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造就 “善于幽默的心 ”?(3 分)答:20.积累链接:初中阶段我们曾学过冰心的作品《 》,她的诗集《繁星》《春水》是饱含童真与母爱的智慧之作,深受印度诗人 的影响2 分)三、探茱萸之谜寻民俗源流( 12 分)茱萸之谜余光中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 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 ‘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 ‘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
《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 ”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 “茱萸 ”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 “悬其子于屋,辟鬼魅 ”,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 “浅酌茱萸杯 ”,恐怕正是这种补酒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 “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选自《余光中散文精选》21.为了揭开茱萸由 “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 ”的谜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请简要概括。
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2 分)答: 22. 文段⑥为了说明茱萸辟邪除害的医学根据,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列举两种 2 分) 答:23.文段⑦中加点的 “可能 ”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 分)答:【篇二:湖北宜昌 2014 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s=txt> 本试卷共 34 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上无效考试结束,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汉 字(10 分)1.在下列句子的括号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 分)—— 选自黄传惕《故宫博物院》而不可求,得此朋友,是你一生的造化 —— 选自孟庆果《如水的朋友》2.汉字的偏旁部首有表意功能,组合再生能力较强请用 “拮”和“诀”这两个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成两个新字,然后分别给两个新字注音并解释 2 分)①新字()注音()解释:②新字()注音()解释:3.成语的构成方式多样,妙趣横生,由反义词组成的联合结构,就很有意味,如 “长吁短叹 ”“吐故纳新 ”等下边有两个这样的成语,请你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反义词 2 分)①居( )思( ) ②博( )通( )4.汉字注重 “随文学习 ”,阅读中抓住一个字,往往能读懂一篇文。
下面这四个名篇的学习你认为应抓住哪个字来解读文章呢?(填代号)(2 分) ①《香菱学诗》( ) ②《杨修之死》( )③《范进中举》( ) ④《陈涉世家》( )a.志 b. 痴 c. 疯 d. 忌5.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中国的美食文化更加风靡世界,一个 “吃”字,也呈现出丰富的语义内涵,比如:花积蓄叫 “吃老本 ”,理解透彻叫 “吃透 ”请根据下边括号里的提示,在 “吃”字后面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字,使之产生有趣的效果 2 分)①吃: (受人欢迎,受重视 ) ②吃:(产生嫉妒情绪)③吃: (受损失或在某方面条件不利 )④吃: (特别爱吃、能吃的人 )阅 读(60 分)一、观湖中之鱼 明世间至理( 20 分)【甲诗】 钓鱼不得◆“唐”李舜弦 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香里暗消魂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 选自《全唐诗》①【乙文】湖之鱼◆“清 ”林纾 ①②③ 林子啜茗于湖滨( a)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 b)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⑦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 c)引之。
鱼图食( d)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⑧⑨④⑤⑥6.请解释【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4 分) 啜( )逝( )故( )乃() 7.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 ?之?? 以?? 其?? 而?正确填入文中的 abcd 处 2 分)8.【甲诗】中加横线的 “锦鳞 ”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2 分)9.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 2 分)寻 丈 之 外 水 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10.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3 分)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11.【甲诗】作者 “钓鱼不得 ”,【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 “不食矣 ”如果要用【甲诗】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 2 分)12.【甲诗】中的 “香饵 ”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回答 1 分) 13.【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2 分)14. 积累链接: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往来翕忽 2 分)二、忆大师之智 得幽默意趣( 13 分)①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双方摆摆手以示问候有一天,我看见她伸出手,食指和中指作 v 字状,心想,先生 92 岁了,还挺时髦,用年轻人常用的手势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 ?小蚂蚁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互相碰碰触角,咱们这样就算打招呼啦! ?我赶紧伸出两个手指和老人的手指碰了碰我们像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②老人带着一脸恬静的微笑走过去了我对我先生说 :?她老人家同钱钟书先生同舟共济数十载,经过那么多风雨坎坷,还有这种童心的幽默真不容易啊! ?先生说: ?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啊! ?③随后,我俩又回忆起 1993 年拜访冰心老人的一段往事④当时冰心老人腿脚不好,只能终日坐在写字台后面的椅子上接待客人她告诉我们,前几天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跟她开玩笑,说:?您瞧,您老多福气,坐在椅子上,就等着来送钱! ?老人笑着说:?我这是坐椅待币! ?⑤启功先生的幽默也是出了名的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我早就拜读过,每当想到文中的 ?瘫偏左,派曾右 ?,都会在酸甜苦辣的滋味中笑起来。
前年夏天的一次拜访,让我又一次切实领悟到先生幽默的功夫 ⑦?白色粉末! ?老人眼睛笑成一条缝,一边说,一边往外倒 ?这到底是什么? ?我们急着问 ?滑石粉! ?老人抖了个大 ?包袱 ?我 们全都大笑起来噢!原来是他怕刚盖的印泥粘脏了对合的画面,照例撒上这种粉末来吸干印油⑧?嗬!您老怎么还知道炭疽呢? ?我们逗乐儿地问⑨?今天早晨看报,美国那儿不是发现有人往邮件里投放一种白色粉末— — 炭疽嘛 ⋯ ⋯ ? ⑩智者的幽默之所以意味隽永而各具特色,除了源于他们博大的学识之外,还由于他们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是知识和生活造就了他们善于幽默的心— —选自《北京晨报》15.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 分) 16.成语谐音往往造成幽默效果,请还原文段④中 “坐椅待币”这个成语 1 分)17.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下边加点内容的表达效果2 分) ?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 ..... ?一边神秘地慢着说: ?来点儿炭疽! ? ....悠悠地笑....18.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三位大师各自的幽默特点 3 分) 19.结合文段⑩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造就 “善于幽默的心 ”?(3 分)20.积累链接:初中阶段我们曾学过冰心的作品《 》,她的诗集《繁星》《春水》是饱含童真与母爱的智慧之作,深受印度诗人 的影响。
2 分)三、探茱萸之谜寻民俗源流( 12 分)茱萸之谜◆余光中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帷 ?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的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 ‘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 ‘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 ?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
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 ?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 ?悬其子于屋,辟鬼魅 ?,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 ?浅酌茱萸杯 ?,恐怕正是这种补酒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 ?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选自《余光中散文精选》21.为了揭开茱萸由 “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 ”的谜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请简要概括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2 分) 22. 文段⑥为了说明茱萸辟邪除害的医学根据,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列举两种 2 分)23.文段⑦中加点的 “可能 ”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 分)24.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来一次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 4 分)25.积累链接:文中说 “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 ”。
请写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菊的诗句 2 分)四、入清泉之境 悟人生真谛( 15 分)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 ?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 ?泉流石上 ?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 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 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 — —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 ?明月松间照 ?式的 ?超脱 ?,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 ? 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
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 — 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 ?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 ⋯ ⋯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④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 !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 ?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 ?天气?是一种环境, ?晚来?是瞬时的境遇。
竹喧?也罢, ?莲动?也罢, ?春芳?也罢, ?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篇三: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 2015 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九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 8 页,分值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2.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一(27 分)1. 用诗文原句填空 10 分)(2)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3)小荷才露尖尖角, ▲ (杨万里《小池》) (4) ▲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5) ▲ ,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 (6) ▲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7)《爱莲说》中的 “ ▲, ▲ ”这句话,与我们常说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表现了周敦颐这位封建士大夫对洁身自爱高尚人格的追求与坚守,在价值多元的当今社会,依然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8)当我们每每读到《行路难》中的诗句 “ ▲,▲”时候,内心总能体会到伟大诗人李白乐观豪迈的人生气概,仿佛我们自己也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定了实现理想的信念、强烈了大展宏图的渴望。
2.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4 分)3. 在米字格中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 “韶华虽青涩,逐梦正当时 ”这句临别赠言 3 分) 4. 对下面两幅书法作品的赏析,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颜真卿行书粗重凝涩,有力大气沉之势;王羲之行书遒劲稳健,又不乏娟秀精巧b.颜真卿作品有许多飞白笔画,隐含悲愤;王羲之作品各种笔画尽显神采,乃即兴之作c.颜字结构有简化倾向,很多字雄浑饱满;王字的结构体式变化多端,个个别具情态d.颜真卿作品章法上布局天然,率性而为;王羲之作品章法上则严整规矩,追求工巧⑴颜真卿《祭侄文稿》 ⑵王羲之《兰亭集序》5.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a. 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哲理,细嚼慢咽,才能逐步领悟一遍不行,再来一遍;..每次重读,都有新得如此读书,才会受益无穷b.无论是嫦娥探测器还是玉兔月球车,都是颇有诗意的名称,既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味,又契合了我国和平利用太空的意愿 ..c.幽默是智慧的火花有的话不能直接说,又憋不住,于是就想办法找个空子,羞羞答答地说出....来智慧的火花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d.央视专题晚会上出现了不少包括安与骑兵、《中国好声音》学员等在内的 “草根 ”明星,戏曲、武术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元素也都出现在了舞台上。
....6. 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6 分)【甲】达雅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的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 “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的队伍中去乙】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1)根据【甲】【乙】两段所写事件和人物特点,完成下面的对联1 分)上联: 保尔乐观豁达抗病魔下联: ▲(2)【甲】段中说保尔 “选择了一条道路 ”,这条道路指什么?从他的人生经历和影响来看,我们应该学习保尔的什么精神?( 2 分)(3)《水浒传》在各国的译名非常有趣:美国的译名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德国的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国的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英国的译名是《沼泽里的歹徒》你认为哪国的译名比较好?请结合武松的其他事迹说明理由 3分) .......▲二(39 分)(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 7-11 题14 分)【古诗阅读】舟行青溪道中入歙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7. 诗的结尾句 “夹溪随处有桃花 ”虽然明白如话,意蕴却很丰富:它通过 ①▲ 手法的运用,不仅让我们欣赏到清溪两岸随处可见的灼灼桃花,也让我们自然联想起陶渊明所描绘的“ ②▲”(填一个成语);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作者陶醉于美景的喜悦心情,更让我们品味出作者对家乡的那份 ③▲ 。
3 分)【古文阅读】湖之鱼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余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选自《畏庐文集》)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⑦盛:多,频频 ⑥⑦⑤②③④①8. 请用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 分)凡 下 食 者 皆 将 有 钩 矣9. 解释加点的词 4 分)湖滨之肆( ▲ )来会其下( ▲ )投食以引之( ▲ ) 久乃知( ▲ ) ....10. 翻译下列句子 2 分)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11. 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都写了 “鱼 ”,但目的并不相同,请你简要品析( 4 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小石潭记》(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2—15 题 10 分)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周国平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
做人比什么都更重要,不管你在其它方面多么春风得意,如果做人失败了,你的人生就在总体上失败了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①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我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的人②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2. 通读全文,说说我们为什么要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2 分)13. 将第二段划线句改为陈述句,然后说说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3 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陈述句: ▲表达效果: ▲14. 选文第三段中 “这样的人 ”指代① ▲,第四段中 “这样的人 ”指代........②▲ (2 分)15. 文章开头说: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 ”下列事例中最切合句意的一项是( ▲ )(3 分)a.威灵顿元帅失败而不气馁,一次他从蜘蛛坚持补结不断被风雨破坏的蛛网中得到启发,于是重整旗鼓,终在滑铁卢一举打垮拿破仑b.第一流的物理学家霍金患有严重的大脑疾病,可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研究,在病情发展到只有一个手指能动时,他依然没有向命运屈服c.明主战士朱自清晚年虽然贫病交加,却 “不食嗟来之食 ”,依旧一身铮铮铁骨,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d.大文豪鲁迅曾有条裤子补了好几个补丁,母亲交代鲁迅的朋友孙伏园给换条新的,鲁迅执意不肯,仍然坚持穿用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6—19 题15 分)一个叫英子的姑娘鲁先圣我收到了一封来自故乡的信,写信的人是一个 17 岁的残疾姑娘,她叫英子她在信中说,虽然她因为残疾没有进过校门,可是她通过自学可以读书,她很爱好文学,很希望我在回老家的时候能够去她的家里做客,当面看看她的习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