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2.31KB
约17页
文档ID:176917696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_第1页
1/17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北京习题集)(教师版)一.选择题二•填空题(共2小题)1. (2011秋•房山区期末)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强用塑料吸管向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不断吹气,在吹气的过程中发 现石灰水先出现浑浊后又变澄清,他感到很意外.小强又将纯净的CO2持续通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一段时间 后,观察到的现象与上次相同.(1) 小强做第二次实验的目的 .(2) 小强从老师那里得知:CO2能与CaCO3和H2O继续反应生成Ca (HCO3) 2.由此小强推测出Ca (HCO3)2的一条物理性质 .(3) 小强还想了解Ca (HCO3) 2的化学性质.查阅资料后得知碳酸氢钙[Ca (HCO3) 2]受热易分解,生成难溶 性的化合物、气体等物质.他与同学们一起对碳酸氢钙受热分解后产物的成分进行了探究.【提出猜想】猜想1.生成的难溶性化合物可能是碳酸钙.经实验探究结论正确.猜想2.放出的气体可能是O2、H2、CO、CO2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探究】小强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气体的成分.氢钙——小资料:二氧化碳气11本能够被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B C灣清 氢氧石观水 化钠操作1.加热A装置,一段时间后,B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操作2.在a处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无明显现象.【实验结论】结论1.碳酸氢钙分解产生的气体一定有 .结论2.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a (HCO3) 2 " CaCO3 / +CO2 f【表达交流】交流1.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操作2实验中存在的不足是.交流2.小组内某同学对上述结论提出异议:该同学的观点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该实验没有对氧气进行验证“结论2”不正确2. (2012秋•东城区月考)小红用实验研究CO2通入水中后发生的变化.图1⑴如图1所示’向一个收集满CO2气本的质软的塑料瓶A中加入纟转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产生的现象是.(2) 取3mL瓶A中的液体倒入试管B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振荡,观察到溶液颜色 色,说明CO2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 将(2)中试管B继续做如图2所示的实验,C中盛有澄清石灰水.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 为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小红又用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 (填序号,可重复选用).① 从b端通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a端通二氧化碳 ④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 广口瓶中.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3. (2017•房山区二模)同学们利用如下装置制备二氧化碳,同时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时,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

请一起参与研究实验一 制备二氧化碳实验二 用实验一制得的气体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① 纸花变为红色-亘提放几二養■也虎塾否发生反应纸花不变红纸花不变红(提示:实验中三朵纸花均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纸花)【提出问题】①③中纸花为什么都变红?【猜想假设】I•收集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挥发出的氯化氢II•收集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水【进行实验】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重新设计了制备二氧化碳的装置,如图所示ABCD【解释与结论】(1)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2) 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B中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其目的是 4) C中药品是 反思与评价】(5) 为检验产生气体为二氧化碳,可将导气管伸入盛有 的烧杯中6) 另取一朵纸花放入实验三制得的二氧化碳中,若观察至I ,证明气体中的干扰物质已排除4. (2013•北京校级一模)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A、B两同学分别设计了探究实 验方案.A同学的方案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剂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如图甲所示,B同学的实验方 案是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按图乙中的步骤I〜W依次进行实验,观察小花颜色变化(紫色石 蕊试液遇酸变红色).CCh紫鱼石憑试酒喷水II直揺敢入CCh中喷水后欣入<Xh中IV甲團 乙图请对A、B两同学的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后回答下列问题:(1) 哪个同学的方案合 .理由是 .(2) B同学的方案中观察到纸花的颜色变化是I. 纸花变红II.纸花不变红III.纸花不变色W. (3) B同学进行的I、II两项实验,说明了什么? .(4) 写出B同学方案中实验W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 .5. (2010•北京)化学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做了2个兴趣实验。

每次实验时,打开止水夹, 均可见C瓶内的水流入D中,B中有气泡逸出1) 在A处放置燃烧的蜡烛,B中无色溶液变浑浊,B中的试剂 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被吸入B中的原因是 2) 在A处放置某溶液,若B中盛有紫色溶液甲,则变红色;若B中盛有红色溶液乙,则变无色乙可能是 ,结合A、B两处物质的性质解释乙变色的原因: 6. (2019秋•平谷区期末)某化学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三套装置进行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已知:15°C、101kPa 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i3feri ■C(1) A和B中质地较软的塑料瓶容积相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且充满C02.将A的瓶盖打开,加入体积约为 塑料瓶容积1/3的蒸馏水,旋紧瓶盖后充分振荡;向B中也注入体积约为塑料瓶容积址勺蒸馏水,充分振荡① A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② B中塑料瓶无明显变化,其原因是 2)用传感器测量C装置中圆底烧瓶内压强的变化某同学检验C装置气密性甲中图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该同学进行的操作是7. (2019秋•东城区期末)化学小组用图1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盐酸浓度 观察到的现象甲组 浓盐酸 B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成红(36.5%) 色C中石蕊溶液没有变为紫色乙组稀盐酸B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为红(13.5%) 色C中石蕊溶液变为紫色(1) 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乙组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讨论与交流】同学们认为甲组C中石蕊溶液没有变为紫色,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过多的HC1溶于石蕊溶液S1盐 酸 的 挥 发 性 与 浓 度 有 关C大理石氯离子 1■专感器计算机卜・]担||采隼器 郵留水数览釆甜线集祎换表征@2【进行实验】用图2装置研究不同浓度盐酸的挥发性用离子传感器测定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氯离子浓度(氯离子 浓度可以近似表示挥发出的HC1的量),实验数据见表盐酸浓度与氯离子浓度的对应关系(相同时间内测得)盐酸浓度(% ) 13.5 20 26.2 29.2 32.2 36.5氯离子浓度(mg/L) 1.1 1.4 3.7 19.0 59.8 209.2分析表中数据,能够得出盐酸的挥发性与浓度的关系 得出结论】猜想正确【实验反思】甲组石蕊溶液变红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改进】甲组同学在装置A与装置B之间连接装置D.三个装置之间导管□的连接顺序是:a— 一b.选择饱和NaHCO 3溶液除杂的原因是..O犬理石A考浓盐釀a1Ci=nifr-D石蕊飽和NaHCOs四.解答题(共4小题)8. (2017西城区二模)某化学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三套装置进行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已知:15C、lOlkPa 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传感器(1) A和B中质地较软的塑料瓶容积相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且充满CO 2•将A的瓶盖打开,加入体积约为塑料瓶容积吉的蒸馏水,旋紧瓶盖后充分振荡;向B中也注入体积约为塑料瓶容积寺的蒸馏水,充分振荡① A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② B中塑料瓶无明显变化,其原因是 2) 用传感器测量C装置中圆底烧瓶内压强的变化① 某同学检验C装置气密性甲中图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该同学进行的操作是 ② 在圆底烧瓶中充满co 2,通过注射器向瓶中注入液体下图乙是向c装置中分别加入同体积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得到的气压变化图象,其中表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曲线 (填“I”或“ II”)9. (2016大兴区一模)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课上,同学们把一瓶CO 2气体(排空气法收集,并已验满)倒扣 在盛水的水槽中,有的小组没有观察到水压入瓶中,有的小组观察到少量水压入瓶中•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现象, 化学小组的同学在课外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按教材的说法“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CO 2”,水槽中的水足够把 集气瓶中的CO 2气体全部溶解,为什么集气瓶中的水面不上升或上升很少呢?【作出猜想】1、排空气法收集到的CO 2气体可能不纯.2、 3、…・【进行实验】小组同学分别用排空气法和排水法各收集2瓶CO 2,重复图B实验,在不同时间测得压入的水量占集气瓶容积的百分数,数据见表1.(已知:CO 2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很小)饱和碳酸 氢钠溶液」连接收集装置A-CO;S生与除杂装置 E 一集满CQ的集气瓶倒扣于盛水的水槽中表1 24小时内CO 2溶解情况气体样本123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排水法排水法2小时13.7%15.0%15.3%15.1%24小时35.7%56.3%94.2%93.6%实验室制CO 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一【得出结论】课堂中同学们没有观察到预期实验现象的原因是 .【实验反思】该实验引发了同学们对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的纯度及CO2收集方法的思考.(1)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的纯度.小组同学用容积为150mL的集气瓶,装入部分水,留一定量的空气,用CO2排出这些水.用此法收集到占空气 体积分数不同的CO2气体,再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是否熄灭.试验不同浓度的CO2使燃着的木条熄 灭的情况,实验结果见表 2.表2占空气体积分数不同的CO2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情况实验 1实验 2实验 3实验 4集气瓶中预留水的体积60mL45mL42mL39mLCO2的体积分数40%30%X26%燃着的木条状况灭灭灭不灭上表中X的值为 .(2) 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所需时间对照小组同学分4组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分别收集1瓶(集气瓶容积相同)CO2气体,记录所需时间,如表3所示. 表 3 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1 瓶气体所需时间对照1 2 3 4排水法 35“ 43“ 43“ 43“排空气法 1'57“ 1'15“ 1'4“ 1'12“① 每次收集气体时,需要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再收集,其原因 .② 综合上述实验,请你对CO2的两种收集方法做出评价: .10. (2014秋•门头沟区期末)(1)小方用图1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进行研究,实验的结论 .(2)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否支持燃烧?【猜想假设】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查阅资料】①氧化镁、氢氧化镁均是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② MgO+2HCl—MgCl2+H2O③ MgCl2+2NaOH—Mg (OH) 2 ; +2NaCl【实验探究】① 图 2中镁带剧烈燃烧,冒白烟,有黑色固体生成,并放出大量的热.② 为检验生成物的成分,做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化学方程式向广口瓶中加入过量盐酸,充分反应后I、将黑色固体黑色固体燃烧,烧杯黑色固体是 :过滤,在滤纸上留有黑色固体. 收集、洗涤、干内壁出现白色浑浊.涉及该步骤反应的化学方程燥后,点燃,在式: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II、取少量滤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于试管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③为了回收II中的白色沉淀,证明沉淀完全的实验方法是 .(要求写出步骤、试剂、现象和结论).白烟的成分是.【反思提高】通过此次实验的探究,你对燃烧的条件或二氧化碳的灭火有何新认 图1 图211. (2015•昌平区二模)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铁生锈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C.分液漏斗锥形瓶AB用品实验1稀盐酸大理石紫色干燥紫色潮湿石蕊纸花石蕊纸花实验2h2o2溶液MnO?干燥铁粉潮湿铁粉(1) 实验1: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锥形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若 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2) 实验2: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锥形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若 说明铁生锈与水有关.(3) 实验3:利用此装置,分液漏斗及锥形瓶中的药品同实验2,设计实验研究燃烧的一个条件,你的方案是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北京习题集)(教师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二.填空题(共 2 小题)1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生成的碳酸钙能与水、二氧化 碳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解答】解:(1)小强做第二实验的目的是想排除其他气体的干扰,故填:排除其他气体的干扰;(2)碳酸氢钙是易溶于水的物质,故填:Ca (HCO3) 2能溶于水;结论 1:根据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 CO2;交流 1:具有可燃性的气体,不纯时如果点燃易发生爆炸,故需要对气体进行验纯,故填:点燃气体前应该先验纯;交流 2: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若反应无 氢气生成,则应该有水生成,故填:该同学的观点 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该实验没有对氧气进行验 不同意此观点.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若有氧气产生,实验操作2证 中的木条燃烧的会更旺“结论2”不正确 同意此观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氢原子,反应后又无氢气生成,所以应有水生成.【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2 【分析 ( 1)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塑料瓶内压强减小,进行分析解答;(2) 根据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即可;(3) 碳酸不稳定,受热时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答;根据书写 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即可;(4) 根据碳酸是由二氧化碳与水接触形成,先控制与水接触即可,先把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与二氧化 碳接触,看是否有变化;然后再使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与水接触,再通入二氧化碳,看变化.【解答】解:(1)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塑料瓶内压强减小,因此该实验产生的现象为:瓶子变瘪; 故答案为:瓶子变瘪;(2)根据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因此瓶A中的液体倒入试管B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振荡,观察到溶液颜 色变为红色;化学方程式为:h2o+co2—h2co3;故答案为:红色;h2o+co2—H2CO3;(3) 碳酸不稳定,受热时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将(2)中试管B 继续做实验.实验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试管B中的溶液变为紫色,有气泡冒出,试管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 (OH) 2+CO2—CaCO3 ; +H2O;故答案为:试管B中的溶液变为紫色,有气泡冒出,试管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 (OH) 2+CO2—CaCO3( +H2O;(4) 本题是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所以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从a端通二氧化碳,此时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不变色;再通氮气,排净装置内的二氧化碳,然后再从 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在通入二氧化碳,此时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变红.故答案为: ④③①②③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酸性质的理解与在解题中的应用,并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3 【分析 (1)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考虑;(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4)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考虑;( 5)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考虑; (6)如果将一朵纸花放入实验三制得的二氧化碳中,若观察到纸花没有变色,说明氯化氢和水都被除尽。

解答】解:(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用观察法配平即可, 所以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CO2 f +H2O;(2)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方程式是:CO2+H2O—H2CO3;(3)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 B 中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其目的是除去混在二 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4)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 C 中药品是浓硫酸,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5)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检验产生气体为二氧化碳,可将导气管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内,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6) 如果将一朵纸花放入实验三制得的二氧化碳中,若观察到纸花没有变色,说明氯化氢和水都被除尽3)除去氯化氢;(4)浓硫酸;(5)故答案为:(1) CaCO3+2HCl—CaCl2+CO2 f+H2O; (2) CO2+H2O=H2CO3;澄清石灰水;( 6)纸花不变色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实验装置的改进,该题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题的要求较高4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物质的反应可以正确判断实验现象.( 1)甲中不能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也可能是二氧化碳和石蕊反应而使颜色发生了改变(2)) W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第12页(共17页)(3)1纸花变红,11纸花不变红,说明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而水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4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解答】解:( 1)图甲中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此实验不能排除二氧化碳使紫色 石蕊试液变红色的可能.而图乙中不但验证了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也验证了二氧化碳与水生成 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答案为:B; B同学进行了多个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小花颜色的变化可以说明: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不是水作用 的结果,也不是二氧化碳气体作用的结果,而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的碳酸的作用的结果;(2) W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观察到的现象是纸花变红.故填: 纸花变红.(3) ) I纸花变红,II纸花不变红,从而I、II两项实验说明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而水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故 填: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而水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4)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故填:CO2+H2O=H2CO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二氧化碳的选择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5【分析(1)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如果B和C中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则 A中的气体能够被吸入B中。

2)显酸性的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显碱性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显碱性的物质能和显酸性的 物质反应解答】解:(1)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故填:氢氧化钙溶液;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被吸入B中的原因是:C瓶内的水流入D中,使C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A处气体被吸入B 中故填:C瓶内的水流入D中,使C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A处气体被吸入B中2)如果乙是显碱性物质和酚酞试液的混合物,当有显酸性的物质进入时,显酸性的物质能和显碱性的物质发 生化学反应,显碱性的物质消失,红色变成无色故填:含有酚酞的碱性溶液;A中挥发出来的酸性物质进入B 中,与B中碱性物质发生反应,使溶液红色褪去点评】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显酸性的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显碱性的溶液 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6【分析(1)根据题目的信息可知,A中是打开瓶盖加入水,瓶内与平外压强相同,B中注入水,压强增大,1体 积水溶解1体积CO2,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与加入水的体积基本相同,压强变化不明显,据此分析回答;(2)根据密封装置内压强的变化检测装置的气密性解答】解:(1)①由题目的信息可知,A中是打开瓶盖加入水,瓶内与平外压强相同,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 所以现象是瓶子变瘪;②B中注入水,压强增大,1体积水溶解1体积CO2,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与加入水的体积基本相同,压强变化 不明显;(2)某同学检验C装置气密性时,进行了缓慢向外拉动注射器活塞操作,得到如下图甲所示的气压随时间变化 图象,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

故答案为:(1) ①瓶子变瘪;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与加入水的体积基本相同;(2) 缓慢向外拉动注射器活塞点评】本考点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等,本考点基础性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7【分析(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2)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实验改进】二氧化碳不能溶于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同时饱和碳酸氢钠可与氯化氢反应解答】解:(1)大理石主要组分为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书写反应方程式注 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碳酸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没有酸的存在,才使乙组中试管红色退去变为紫色;故答案为:H2CO3:h2o+co2 f,【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发现,随着盐酸浓度的升高,测得氯离子浓度越高,也就是挥发出的氯化氢越多; 故答案为: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盐酸浓度越高,越容易挥发实验改进】保证气体中氯化氢被全部吸收,需要从长管进气,而二氧化碳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从短 管排出;故答案为:c-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去除挥发出的氯化氢,同时不吸收二氧化碳。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此类题难度较大,要细心 进行分析解答四.解答题(共4小题)8【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A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塑料瓶变瘪;B中塑料瓶无明显变化,其原因是:1体积 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瓶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甲中图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该同学进行的操作是: 缓慢向外拉动注射器活塞,并保持活塞不动;表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曲线是II,因为二氧 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压强几乎变为零解答】解:(1) A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塑料瓶变瘪;B中塑料瓶无明显变化,其原因是:1体积水约能溶 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瓶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故答案为:①塑料瓶变瘪;②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 碳,瓶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2)甲中图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该同学进行的操作是:缓慢向外拉动注射器活塞,并保持活塞不动; 表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曲线是II,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压强几乎变为零;故答案为:① 缓慢向外拉动注射器活塞,并保持活塞不动;②II;【点评】本考点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等,二氧化碳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自然界中实现 了碳循环。

本考点属于属于探究题,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9 【分析 【作出猜想】根据探究过程分析要探究的问题从而推出猜想,进行分析; 【进行实验】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实验反思】根据实验数据,以及制取和收集气体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解:【作出猜想】根据探究过程可以看出,要探究在不同时间测得压入的水量占集气瓶容积的百分数所 以可以推知猜想,故猜想2: CO2 溶于水需要时间较长;【进行实验】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 f+H2O;【得出结论】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时间越长溶解越充分,时间越短溶解越少,收集的气体不纯,所以没有观察 到预期实验现象;【实验反思】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42mL/150mLX100%=28%;收集气体时,需要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再收集, 目的是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气体不纯;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排水法比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纯度高且收集时间 短;故答案为:【作出猜想】CO2溶于水需要时间较长;【进行实验】CaCO3+2HCl=CaCl2 +CO2 f +H2O;【得出结论】时间短,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不纯;【实验反思】( 1)28%;(2)①排出装置内的空气;② 排水法比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纯度高且收集时间短.【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从探究过程分析要探究的问题,从而推出猜想,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及化学方程式, 实验数据分析,以及制取和收集气体的注意事项.10 【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图1 所示装置二氧化碳的灭火的实验中,现象是: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结论是: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在实验探究中镁带剧烈燃烧,冒白烟,有黑色固体生成,说明生成黑色固体和白色固体;加入过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滤纸上留有黑色固体,黑色固体燃烧,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浑浊,因此黑色固体是碳,即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 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白烟的成分是氧化镁,不是氢氧化镁,因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时,反应前没有氢元 素;为了回收II中的白色沉淀,证明沉淀完全的实验方法是: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若无明第15页(共17页)显现象,说明沉淀完全;通过此次实验的探究,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如因镁这类金属 引起的火灾不应用二氧化碳灭火等.【解答】解:(1)图1所示装置二氧化碳的灭火的实验中,现象是: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结 论是: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故答案为:二氧化碳不支 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2)在实验探究中,镁带剧烈燃烧,冒白烟,有黑色固体生成,说明生成黑色固体和白色固体;加入过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滤纸上留有黑色固体,黑色固体燃烧,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浑浊,因此黑色固体是碳,即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白烟的成分是氧化镁,不是氢氧化镁,因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时,反应前没有氢元素;故答案为:I、碳;C+O2仝CO2;CO2+Ca (OH) 2=CaCO3 / +H2OII、氧化镁;(3)为了回收II中的白色沉淀,证明沉淀完全的实验方法是: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若无 明显现象,说明沉淀完全;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白烟的成分是 氧化镁,不是氢氧化镁,因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时,反应前没有氢元素;为了回收II中的白色沉淀,证明沉淀 完全的实验方法是: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若无明显现象,说明沉淀完全;通过此次实验的 探究,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如因镁这类金属引起的火灾不应用二氧化碳灭火等;故答 案为: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若无明显现象,说明沉淀完全;【反思提高】故答案为: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如因镁这类金属引起的火灾不应用二氧化碳灭火;【点评】实验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 题通过实验资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11【分析(1)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由紫色变成红色;(2)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钢铁生锈的条件是钢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3) 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 低温度即着火点.注意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解答】解:(1)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f;2H2O+O2 f;干燥铁粉没有变化,二氧化碳本身没有酸性,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由紫色变成红色,所以干燥石蕊花不变色,湿润石蕊 花由紫色变成红色;(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方程式为:2H2O2=湿润铁粉表面出现红棕色固体,说明铁生锈与水有关.(3)要验证燃烧的一个条件,由于导管上没有活塞,对比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不好设计,可以设计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一条件的实验,控制A、B装置中的温度这一变量,在A、B中长导管口分别放一小块白磷,A中加入80°C热水,B中加入等量冷水,液面高于长导管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一段时间后,A中白磷燃烧, B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答案为:(1) CaCO3+2HCl—CaCl2+H2O+CO2 f干燥石蕊花不变色,湿润石蕊花由紫色变成红色MnOn(2) 2H2O2 2H2O+O2 f 干燥铁粉没有变化,湿润铁粉表面出现红棕色固体(3)在A、B中长导管口分别放一小块白磷,A中加入80C热水,B中加入等量冷水,液面高于长导管口•打 开分液漏斗活塞,一段时间后,A中白磷燃烧,B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其他答案合理给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 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